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文阿

鎖定
沈文阿(503-563),字國衞,吳興武康人。陳朝官員,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仍命令他在東宮講《孝經》、《論語》。天嘉四年(563)死,其時六十一歲。詔贈廷尉卿
本    名
沈文阿
國衞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人
主要作品
《儀禮》八十餘卷,《經典大義》十八卷
性    別
祖    籍
吳興武康

沈文阿人物生平

沈文阿,字國衞,吳興武康人。父親沈峻,以儒學聞名於梁世,被授桂州刺史,不去上任。沈文阿性格剛強,有力氣,小時候從父習業,精研古書章節句讀。祖舅太史叔明、舅王姜興都通經術,而沈文阿大都能傳習。又博採先儒異同,自為詞義疏解。治《三禮》、《三傳》。舉孝廉,為梁臨川王國侍郎,又改兼國子助教、《五經》博士。
梁簡文在東宮,引他為學士,對他深為禮遇,到撰寫《長春義記》,多派沈文阿撮取異聞而廣之。到侯景叛亂,梁簡文另派沈文阿招募士兵,入援京城。城池陷落,沈文阿與張嵊共同保衞吳興,張嵊失敗,沈文阿逃竄到山野中。侯景早聽説沈文阿之名,求他很急,沈文阿窮迫得不知道從哪兒逃出,爬樹上吊自盡,正遇與他有親的人救了他,便自己投身而下,折斷了左臂。到侯景被平定,高祖因沈文阿是同鄉,封為原鄉令,監江陰郡。
紹泰元年,沈文阿入為國子博士,不久領步兵校尉,兼掌儀禮。自太清之亂後,台閣故事沒有保存的,沈文阿父親沈峻,梁武帝時曾掌朝儀,頗有些遣稿,於是沈文阿斟酌裁刪撰寫,禮度都由此出。到高祖受禪,沈文阿便棄官還武康,高祖大怒,派使者去殺他。其時文阿宗的同宗族人沈恪治郡,請求使者寬容,免其一死,便當面縛住他,鎖住頸送到高祖處,高祖見了笑着説:“腐儒又能做什麼?”於是便赦免了他。
高祖崩,沈文阿與尚書左丞徐陵、中書舍人劉師知等人商議大行皇帝靈座俠御衣服的制度,詳細話語在劉師知傳內。到世祖就皇位,限日拜謁廟宇,尚書右丞庾持奉詔派博士議禮。沈文阿議道:
民與物推移,質與文不同軌,聖賢視機會立教,王公隨時機適應。千人無君,不是散就是亂;萬乘無主,不是危就是亡。當時周隆盛之日,公旦叔父,旦、醜爪牙,旦適在喪之際,大禍幾乎傾覆國家。所以葬禮之後便有公冠的儀式,開始入殯要受麻冕之策。這是為了昭示天下國家有主,正考慮社稷的艱難。到酉週末年出現縱橫之爭,漢代承其弊,雖然塞、基時期刑法擱置不用,但星、楚七國起兵反叛。或者超過一個月即立尊,或者帝崩日便下詔,這都是有為而為之,不是無心於禮制。如今國諱的日子,雖然抑制悲哀於以皇室社稷為重,還是沒有使君臣之儀有序。按古代禮制,在朝拜廟後應退坐正寢宮,聽羣臣之政見,而今皇帝拜廟還,應御政太極殿,以正南面之尊,造就是周康王在朝時一二個臣衞來朝的情況。他們所奠的土產貢物,周禮以玉作贄,公侯以珪作蟄,子男執璧,遣都是祥瑞之玉。奠蟄結束,又要致享禮,天子用璧,王后用琮。秦朝焚燒經典,威儀散盡消滅,漢代叔孫通定禮,尤其失卻前定憲章,奠贄不用珪,致享沒有帛,公侯諸王同璧,鴻臚官奏賀。像這數件事,古代未曾聽聞遇,後代相沿襲,到梁代行之。凡舉杯祝酒奉壽,家國大慶,四面雅樂,歌奏歡欣。今日君臣悲哀,萬民感情悲抑如割,哪裹同於那新禮呢?且周康王以賓客稱而奉以珪,沒有萬壽之獻,造就是前代準則已很顯明瞭。宿三夜而三叱吒,大宗伯説大飲賓,這是祭賓受福還是説賀酒!我以為今El坐正殿,應只行薦璧之禮,不應有賀酒之禮。謹撰寫拜謁廟還升止寢宮、羣臣陪薦儀注如別紙。
帝下詔説可以施行。不久改任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仍命令他在東宮講《孝經》、《論語》。天嘉四年死,其時六十一歲。詔贈廷尉卿。
沈文阿所撰《儀禮》八十多卷,《經典大義》十八卷,都行於世,很多儒生都傳習他的學問。 [1] 

沈文阿史書記載

《陳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儒林》
父峻,以儒學聞於梁世,授桂州刺史,不行。文阿性剛強,有膂力,少習父業,研精章句。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興並通經術,而文阿頗傳之。又博採先儒異同,自為義疏。治《三禮》、《三傳》。察孝廉,為梁臨川王國侍郎,累遷兼國子助教、《五經》博士。
梁簡文在東宮,引為學士,深相禮遇,及撰《長春義記》,多使文阿撮異聞以廣之。及侯景寇逆,簡文別遣文阿招募士卒,入援京師。城陷,與張?乘共保吳興,?乘敗,文阿竄于山野。景素聞其名。求之甚急,文阿窮迫不知所出,登樹自縊,遇有所親救之,便自投而下,折其左臂。及景平,高祖以文阿州里,表為原鄉令,監江陰郡。
紹泰元年,入為國子博士,尋領步兵校尉,兼掌儀禮。自太清之亂,台閣故事,無有存者,文阿父峻,梁武世嘗掌朝儀,頗有遺稿,於是斟酌裁撰,禮度皆自之出。及高祖受禪,文阿輒棄官還武康,高祖大怒,發使往誅之。時文阿宗人沈恪為郡,請使者寬其死,即面縛鎖頸致於高祖,高祖視而笑曰:“腐儒復何為者?”遂赦之。
高祖高祖崩,文阿與尚書左丞徐陵、中書舍人劉師知等議大行皇帝靈座俠御衣服之制,語在師知傳。及世祖即皇帝位,剋日謁廟,尚書右丞庾持奉詔遣博士議其禮。文阿議曰:
民物推移,質文殊軌,聖賢因機而立教,王公隨時以適宜。夫千人無君,不散則亂,萬乘無,不危則亡。當隆周之日,公旦叔父,呂、召爪牙,成王在喪,禍幾覆國。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儀,始殯受麻冕之策。斯蓋示天下以有,慮社稷之艱難。逮乎末葉縱橫,漢承其弊,雖文、景刑厝,而七國連兵。或逾月即尊,或崩日稱詔,此皆有為而為之,非無心於禮制也。今國諱之日,雖抑哀於璽紱之重,猶未序於君臣之儀。古禮,朝廟退坐正寢,聽羣臣之政,今皇帝拜廟還,宜御太極殿,以正南面之尊,此即周康在朝一二臣衞者也。其壤奠之節,周禮以玉作贄,公侯以圭,子男執璧,此瑞玉也。奠贄既竟,又復致享,天子以璧,王后用琮。秦燒經典,威儀散滅,叔孫通定禮,尤失前憲,奠贄不圭,致享無帛,公王同璧,鴻臚奏賀。若此數事,未聞於古,後相沿襲,至梁行之。夫稱觴奉壽,家國大慶,四廂雅樂,歌奏歡欣。今君臣吞哀,萬民抑割,豈同於惟新之禮乎?且周康賓稱奉圭,無萬壽之獻,此則前準明矣。三宿三吒,上宗曰饗,斯蓋祭儐受福,寧謂賀酒邪!愚以今坐正殿,止行薦璧之儀,無賀酒之禮。謹撰謁廟還升正寢、羣臣陪薦儀注如別。
詔可施行。尋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仍令於東宮講《孝經》、《論語》。天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一。詔贈廷尉卿。
文阿所撰《儀禮》八十餘卷,《經典大義》十八卷,並行於世,諸儒多傳其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