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文育

(南北朝時期梁朝、陳朝名將)

鎖定
周文育(509年-559年),字景德,本姓項,名猛奴,新安壽昌(今浙江建德)人,南北朝時期梁朝陳朝名將。
年少孤貧,頗有勇力。隨從周薈大戰白水蠻,勇冠三軍。周薈死後,隨從南江督護盧安興征戰,封南海縣令。率軍攻打廣州,兵敗後歸順陳霸先,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協助除掉王僧辯,率兵消滅杜龕張彪,擊敗豫州徐嗣徽,掃平廣州蕭勃,官至散騎常侍鎮南將軍、江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封壽昌縣公。征討王琳時,兵敗被擒,後逃回城。
永定三年(559年),隨安南將軍周迪討打餘公颺。周迪兵敗後,助戰將領熊曇朗產生異心。周文育為其所害,時年五十一歲,追贈侍中、司空,諡號忠愍。
本    名
項猛奴
別    名
周文育
景德
所處時代
南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新安壽昌
出生日期
509年
逝世日期
559年7月19日 [1] 
主要成就
隨平侯景、王僧辯、杜龕、張彪
官    職
散騎常侍、鎮南將軍、江州刺史、
爵    位
東遷縣侯→南移縣侯→壽昌縣公
贈    官
侍中、司空
諡    號
忠愍

周文育人物生平

周文育早年經歷

周文育本名項猛奴,出身於新安郡壽昌縣一個普通的貧寒家庭,自幼父親去世,母親年邁,兄、姐眾多,家中受困於賦役。他精通水性,十一歲便能在水中來回遊數里,平地能跳五六尺高。當地駐軍將領周薈很喜歡猛奴,又可憐他的家事,便在徵得項母同意後,將他收為養子。猛奴從此便改姓周氏,跟隨在周薈身邊,並在周薈任滿後被其帶往國都建康(治今江蘇南京)。 [2] 
周薈請太子詹事周舍為猛奴取名為文育,又取表字為景德。周舍還讓侄子周弘讓教其讀書。但周文育卻對周弘讓所教詩文不感興趣,認為謀取富貴只能依靠大槊。周弘讓認為周文育很有志向,便改教他騎射功夫。 [3] 
周薈後來又在司州刺史陳慶之軍中任職,帶着周文育及五百軍卒去慰勞懸瓠(治今河南汝南)一帶的白水蠻部落。白水蠻密謀叛亂,打算挾持周薈,歸附北魏,結果事謀泄露。雙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一日之中戰數十合”。周薈也死於混戰之中。周文育拼死搶回了周薈的屍首,以致“身被九創”。但蠻兵見周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也不敢進逼。雙方陷入對峙,至天黑方才各自領兵散去。周文育養好傷後,向陳慶之請辭,送周薈回其故鄉義興(治今浙江宜興)安葬。陳慶之對他厚加饋贈。 [4] 

周文育征戰交廣

周文育在安葬了周薈之後,又隨南江督護盧安興前往廣州,因征討俚僚有功,被授為南海縣(治今廣東廣州)的縣令 [5] 
盧安興死後,其子盧子雄於大同八年(542年)奉詔征討交州(治今越南河內東)境內的土豪李賁之亂,因不適應當地的瘴熱氣候而失利。正在廣州避難的交州刺史蕭諮卻誣稱盧子雄勾結叛軍,導致盧子雄被朝廷冤殺。這激起了周文育及杜天合、杜僧明等盧安興舊部的譁變。他們奉盧子雄之弟盧子略為主,舉兵攻打廣州,欲殺蕭諮及廣州刺史蕭映,要為盧子雄報仇。 [31] 
周文育與盧子略、杜天合、杜僧明四人各領一軍,將州城四面圍困,其勢力“一日之中,眾至數萬”。 [49]  廣州震動。時任高要太守的陳霸先親率三千精兵,馳援廣州,在州城之下大破叛軍。 [6]  杜天合被流矢射死。杜僧明、周文育都被陳霸先俘虜,便投降了陳霸先,被任命為軍中主帥。 [7]  他們此後追隨陳霸先征討交州 [46]  ,最終於太清元年(547年)討平了李賁之亂。 [50] 

周文育從滅侯景

主詞條:侯景之亂
太清二年(548年),梁朝爆發了侯景之亂。降將侯景縱兵攻入建康,梁武帝蕭衍於次年(549年)病死在台城。陳霸先攻殺了響應侯景的廣州刺史元景仲,隨後又馳援臨賀內史歐陽頠,討平了趁機作亂的前高州刺史蘭裕。 [45]  周文育與杜僧明同為大軍前鋒,在討平元景仲、蘭裕的戰爭中屢立戰功。 [46]  [47]  當時,陳霸先準備北上勤王,於是遣使到江陵(治今湖北荊州),表示願受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蕭衍第七子)的節制。但新任的廣州刺史蕭勃卻勾結南康土豪蔡路養,圖謀阻止陳霸先北上。 [48] 
陳霸先北上勤王路線圖,柏楊繪 陳霸先北上勤王路線圖,柏楊繪
大寶元年(550年),陳霸先出兵北上,在南野(在今江西南康南)大戰蔡路養。 [53]  周文育在戰鬥中被敵軍圍困,在“矢石雨下,所乘馬死”的情況下,奮力殺出重圍。他隨後和杜僧明等併力而進,最終大破蔡路養。陳霸先由此進據南康 [54]  ,並以周文育為軍府司馬 [8]  當時,高州刺史李遷仕佔據大皋(在今江西吉安南),遣部將杜平虜率軍入贛石(今江西贛縣與萬安縣之間贛江的險灘),修築魚梁城(在今江西萬安南)。周文育領兵攻魚梁,打得杜平虜棄城而走。李遷仕親率精兵來打周文育。周文育起初與其相持不下,後在杜僧明的支援下,大破李遷仕。他因此被蕭繹“承製”任命為假節、雄信將軍、義州刺史。 [9]  李遷仕走寧都,又得當地土豪劉孝尚的資助,再次攻擊陳霸先。陳霸先命周文育、杜僧明等據守白口(在今江西泰和西南),與李遷仕“相持連戰百餘日”,終於擒殺了李遷仕。 [10]  [55] 
大寶二年(551年),陳霸先自南康出發,沿贛江北下,並命周文育領兵開通江路。周文育奪取豫章(治今江西南昌),擊退守將王伯醜,因功升任遊騎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封東遷縣侯,食邑五百户。 [11]  當時,蕭繹以大都督王僧辯統率諸軍,在巴陵(治今湖南嶽陽)大敗侯景,乘勝攻取湓城(治今江西九江西)。 [51]  侯景本欲掃平四方再行篡梁之舉,經此一敗,雄心大挫,便準備“偽僣大號,遂其奸心”。他先廢殺了簡文帝蕭綱,改立豫章王蕭棟為帝,不久又矯稱蕭棟禪位於己,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正式建立了侯漢政權。 [52] 
承聖元年(552年),陳霸先兵至白茅灣(在今江西九江東北),與王僧辯會師 [56]  ,隨後以周文育、杜僧明為前鋒,一路連取南陵(在今安徽繁昌)、鵲頭(在今安徽銅陵)、姑孰(在今安徽當塗)等城,很快便攻至建康。 [57]  侯景抵禦失敗,在逃亡途中被殺。侯景之亂至此平息。 [58]  是年十一月,蕭繹在江陵稱帝,史稱梁元帝。 [59]  周文育因功被授為通直散騎常侍、信義太守,改封南移縣侯,食邑一千户。他後來又升任散騎常侍、智武將軍,歷任南丹陽、蘭陵、晉陵三郡太守。 [12] 

周文育攻討叛將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殺死了蕭繹。陳霸先和王僧辯迎蕭繹之子蕭方智入建康,準備擁立其為皇帝。但王僧辯不久又為北齊軍勢所懾 [60]  ,不顧陳霸先反對,於次年(555年)五月迎立北齊扶植的貞陽侯蕭淵明為皇帝,以蕭方智為太子。陳霸先大為憤恨,於是和周文育、侯安都、杜稜 [61]  、徐度四人謀議,於九月自駐地京口(治今江蘇鎮江)起兵突襲建康,殺死了王僧辯父子,迫使蕭淵明遜位。蕭方智正式即位,史稱梁敬帝。陳霸先自此取代王僧辯,掌握了梁朝的實權。 [13] 
王僧辯被殺後,其婿杜龕在吳興郡(治今浙江湖州)起兵反抗陳霸先,遣部將杜泰率軍攻打長城縣(吳興郡屬縣,治今浙江長興)。 [62]  長城縣是陳霸先的家鄉,在陳霸先之侄陳茜的堅守下,與杜泰“相持數旬”。杜泰不克而退。 [66]  當時,義興太守韋載亦舉兵響應杜龕。 [63]  陳霸先命周文育突襲韋載。但韋載早有防備,據城堅守,打退了周文育的進攻。周文育作戰不利,戰事陷入僵持。陳霸先遂親自率軍東討義興,破其城外水柵,最後以皇帝的詔書成功招降了韋載。 [64] 
秦州刺史徐嗣徽是王僧辯的姻親,此前因王僧辯之死,與南豫州刺史任約投降了北齊。 [72]  他們趁陳霸先東征而建康空虛,引兵襲擊建康,佔據了石頭城。陳霸先在招降韋載後,忙自義興回援建康,擊退了徐嗣徽、任約及北齊援軍,與北齊簽訂和約。 [65]  周文育則領兵討伐杜龕。他到長城與陳茜合兵一處,一同進攻吳興郡城,大破杜龕。 [15]  杜龕兵敗投降,被殺。時為太平元年(556年)正月。 [14] 
東揚州刺史張彪是王僧辯的親信 [67]  ,此時也起兵反對陳霸先,攻打臨海郡。周文育於是和陳茜趁虛偷襲會稽(東揚州州治,在今浙江紹興)。 [70]  守將沈泰開城投降。陳茜遂入據會稽郡城,讓周文育駐紮在城北的香巖寺。張彪連夜回襲會稽,趁陳茜立足未穩 [68]  ,奪回了郡城。陳茜逃往周文育營中,與周文育一同立柵抵禦張彪。周文育悉力苦戰 [16]  ,張彪部將申縉又臨陣而降,張彪終敗亡。浙東一帶反抗陳霸先的勢力至此被全部掃平。 [69] 
陳霸先隨後又以周文育為都督南豫州諸軍事、武威將軍、南豫州刺史,讓他領兵攻湓城,征討江州刺史侯瑱。徐嗣徽於此時再次聯合北齊軍南下,佔據了蕪湖。陳霸先忙自湓城前線召回了周文育,讓他回援建康。當時,徐嗣徽將戰艦自青墩(在今安徽當塗西南)一直排到七磯,切斷了周文育的歸路。周文育趁夜鼓譟而擊,衝破了徐嗣徽的攔截,天亮後又向徐嗣徽發起反攻。徐嗣徽麾下驍將鮑砰乘小艦殿後抵擋。周文育駕着一條舴艋小船,直取鮑砰,而後縱身躍上鮑砰的小艦,斬將奪艦而回。徐嗣徽懾於周文育的勇猛,不敢與之再戰。他將戰艦留在蕪湖,率軍自陸路向建康進發。 [17] 
陳霸先在建康宣佈“內外纂嚴” [71]  ,隨後親自到白城(在今江蘇南京東)迎戰徐嗣徽,恰與回援的周文育會合。兩軍正要交戰之時,忽起大風。陳霸先道:“兵法雲,逆風不能作戰。”周文育道:“如今事情危急,應迅速決斷,怎能依循什麼兵法。”他提槊上馬,麾軍直進。不久風向發生轉變。周文育趁勢大敗徐嗣徽,殺傷數百人。徐嗣徽只得退據莫府山。 [18]  陳霸先此後數次出擊,最終於當年(556年)六月擒殺了徐嗣徽及北齊將領蕭軌、東方老等四十餘人。 [73]  周文育頻戰有功,被加授平西將軍,進爵壽昌縣公,獲賜鼓吹一部。 [19] 

周文育擊敗蕭勃

太平二年(557年),蕭勃在廣州起兵反對陳霸先,過南嶺至南康。其子蕭孜及歐陽頠、傅泰為前軍,進駐豫章,分屯險要。 [74]  歐陽頠據守苦竹灘(在今江西豐城西北),傅泰據守墌口城(在今江西南昌南)。新吳洞主餘孝頃亦舉兵響應,至豫章與蕭孜會合,駐於石頭(在今江西新建)。周文育督軍南征,與蕭孜、餘孝頃等對峙於豫章。當時陳軍缺乏船艦,而餘孝頃有三百艘舴艋、百餘艘戰艦停泊在上牢(在今江西奉新東北)。周文育乃命部將焦僧度偷襲上牢,將餘孝頃的船艦悉數奪回。 [20] 
陳軍不久糧餉將盡,軍中皆欲退兵。當時,臨川內史周迪正據境坐觀成敗 [75]  。周文育致信遊説周迪,和他約為兄弟。周迪答應資助糧餉。周文育於是用舊船將老弱運走,並燒燬營柵,偽作退兵。餘孝頃信以為真,因此不再設防。周文育則由小路兼行奔襲,佔據了芊韶(在今江西豐城東北)。芊韶上游有歐陽頠、蕭孜,下游則有傅泰、餘孝頃。周文育據中築城,切斷了上下游的聯繫。敵軍皆驚駭。歐陽頠退往泥溪(在今江西新幹西南),築城自守,但不久便為嚴威將軍周鐵虎所襲擒。 [21] 
周文育隨後又遣軍攻打墌口城,俘獲了傅泰。 [76]  前線兵敗的消息傳至南康,軍中慌亂。蕭勃被部將所殺,其部眾皆出降。 [77]  蕭孜則與餘孝頃退據石頭,抵抗陳軍。他們各據一城,以戰艦沿贛江兩岸佈下陣勢。陳霸先命大將侯安都率水軍增援周文育。侯安都趁夜燒燬敵軍戰艦,與周文育分水陸兩路,協同進攻,“列營漸進,頻戰屢克”。蕭孜只得出降,餘孝頃則逃歸新吳(治今江西奉新西)。 [32]  周文育進駐豫章,因功進授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廣衡交等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23] 

周文育討伐王琳

同年六月,陳霸先任命侯安都為西道都督,周文育為南道都督,一同出兵武昌,討伐王琳。結果在沌口(今湖北漢陽東南)交戰時,周文育與侯安都都被俘虜。王琳用長鏈將他們鎖住,命親信宦官王子晉看守。後來,王琳出屯白水浦(今九江西),侯安都趁機向王子晉許以厚賂。王子晉便在晚上以乘船釣魚為名,將周文育、侯安都、徐敬成三人送上岸。 [24-25] 
周文育三人藏在深草之中,步行返回營地,然後回朝向皇帝陳霸先請罪。陳霸先此時已京受禪稱帝,赦免罪過,官復原職,拜使持節、散騎常侍、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壽昌縣公。 [22]  [26] 

周文育壯年遇害

當初,周迪雖然平定餘孝頃,但是餘孝頃之子餘公颺、弟弟餘孝勱仍在南方作亂。558年(永定二年)十月,陳霸先派周文育、周迪、黃法抃前去討伐,豫章內史熊曇朗也出兵相助。 [27] 
559年(永定三年),周文育命吳明徹率水軍為周迪運糧,自己率軍入象牙江,駐紮在金口。餘公颺詐降,想趁機抓住周文育,但被周文育察覺。周文育將餘公颺囚送建康,然後由陸路進據三陂。這時,王琳派曹慶救援餘孝勱。曹慶命常眾愛抵抗周文育,自己率兵擊敗周迪、吳明徹。周文育聽聞周迪兵敗,退守金口。 [28] 
熊曇朗見陳軍兵敗,便想謀害周文育,投降常眾愛。周文育的監軍孫白象覺察此事,便建議周文育先下手除掉熊曇朗。周文育言道:“咱們的兵馬少,助戰的軍隊多。如果殺了熊曇朗,會引起客軍驚慌,於戰事很不利,不如推心置腹加以安撫他。”這時,音信全無的周迪送來一封書信。周文育大喜,將信給熊曇朗看,被其趁機殺害,時年五十一歲。陳霸先得知周文育死訊,為其舉哀,追贈侍中司空,賜諡忠愍。 [30] 

周文育軼事典故

周文育歸途問卜

周文育在廣州被陳霸先擒獲後,起初被其釋放,又得到了當時監州王勱的重用,被授為長流參軍。後來王勱離任。周文育隨其北歸,途中在大庾嶺問卜。卜者道:“您北歸最高也就做一個縣令,但若留在南方將來能做到公侯。”周文育道:“我只要能錢財富足就知足了,哪敢指望做公侯。”卜者道:“你馬上就能突然得到二千兩白銀,就以此來驗證我所説的真假吧。”當晚,周文育在住宿時,遇到一個商人要和他賭博,結果真贏了二千兩白銀。周文育因此對算命人的話深信不疑,次日一早便向王勱請辭,並如實相告。王勱放其離去。陳霸先得周文育來投,大喜過望,當即分配兵馬給他統率。周文育從此便跟隨了陳霸先。 [33] 

周文育陳武論將

陳霸先曾宴請眾將,當時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三人都在座。三人在敬酒時,各自誇耀自己的功勞。陳霸先道:“你們都是良將,但是都有缺點。杜公志向遠大可惜見識不明,對下屬過於親暱,對尊長則驕橫無禮,誇耀自己的功勞卻不知道掩飾自己的短處。周侯交友不考慮對象,同人談心總是太過深入,身處危險之中,對人卻沒有猜疑和防範。侯郎行事傲慢放誕不知收斂,輕浮急躁率性而為。這些都不是保全自身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後來,這些話都應驗了。 [34] 

周文育死前異兆

周文育佔據三陂時,有流星墜落,巨響如雷,地上出現一個一丈方圓的大坑,中間有幾鬥碎炭。不久,軍中又聽到小孩的哭聲,聽聲音好像是在地下傳來。士兵掘地,找到一個三尺長的棺材,周文育很不高興。不久,周迪兵敗,周文育遇害。 [29] 

周文育人物評價

陳蒨:周文育、杜僧明、胡穎陳擬,或締構艱難,經綸夷險;或摧鋒冒刃,殉義遺生;或宣哲協規,綢繆帷幄;或披荊汗馬,終始勤劬;莫不罄誠翻力,屯泰以之。 [35] 
姚思廉:杜僧明、周文育並樹功業,成於興運,頗、牧、韓、彭,足可連類矣。 [36] 
李延壽:古人云“知臣莫若君”,《書》曰“知人則哲”,觀夫陳武論將,而周、侯遇禍,有以知斯言之非妄矣。 [37] 
趙翼:周文育、侯安都、黃法抃、吳明徹等之於陳,皆御武戡亂,為國家所倚賴。 [38] 

周文育家庭成員

兒子:周寶安,歷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太守、衞尉卿、南徐州刺史、左衞將軍,襲封壽昌縣公。 [39] 
孫子:周芃,歷任晉陵太守、定遠太守,封江安縣伯。 [40] 

周文育史籍記載

陳書·卷八·列傳第二》 [36]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37]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 [4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三·梁紀十九》 [42]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43]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44] 
參考資料
  • 1.    《陳書》卷2《高祖紀下》:永定三年五月乙酉,北江州刺史熊曇朗殺都督周文育于軍,舉兵反。
  • 2.    《陳書》卷8《周文育傳》:周文育,字景德,義興陽羨人也。少孤貧,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里,跳高五六尺,與羣兒聚戲,眾莫能及。義興人周薈為壽昌浦口戍主,見而奇之,因召與語。文育對曰:“母老家貧,兄姊並長大,困於賦役。”薈哀之,乃隨文育至家,就其母請文育養為己子,母遂與之。及薈秩滿,與文育還都。
  • 3.    《陳書》卷8《周文育傳》:見於太子詹事周舍,請制名字,舍因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弘讓善隸書,寫蔡邕《勸學》及古詩以遺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謂弘讓曰:“誰能學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弘讓壯之,教之騎射,文育大悦。
  • 4.    《陳書》卷8《周文育傳》:司州刺史陳慶之與薈同郡,素相善,啓薈為前軍軍主。慶之使薈將五百人往新蔡懸瓠,慰勞白水蠻,蠻謀執薈以入魏,事覺,薈與文育拒之。時賊徒甚盛,一日之中戰數十合,文育前鋒陷陣,勇冠軍中。薈於陣戰死,文育馳取其屍,賊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創,創愈,辭請還葬,慶之壯其節,厚加灊遺而遣之。
  • 5.    《陳書》卷8《周文育傳》:葬訖,會盧安興為南江督護,啓文育同行。累徵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
  • 6.    《陳書》卷1《高祖紀上》:子雄弟子略與冏子侄及其主帥杜天合、杜僧明共舉兵,執南江督護沈顗,進寇廣州,晝夜苦攻,州中震恐。高祖率精兵三千,卷甲兼行以救之,頻戰屢捷,天閤中流矢死,賊眾大潰。僧明遂降。
  • 7.    《陳書》卷8《杜僧明傳》:子略頓城南,天合頓城北,僧明、文育分據東西,吏人並應之,一日之中,眾至數萬。高祖時在高要,聞事起,率眾來討,大破之,殺天合,生擒僧明及文育等,高祖並釋之,引為主帥。
  • 8.    《陳書》卷8《周文育傳》:高祖破蔡路養於南野,文育為路養所圍,四面數重,矢石雨下,所乘馬死,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鞍,潰圍而出,因與杜僧明等相得,併力復進,遂大敗之。高祖乃表文育為府司馬。
  • 9.    《陳書》卷8《周文育傳》:李遷仕之據大皋,遣其將杜平虜入灨石魚梁作城,高祖命文育擊之,平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遷仕聞平虜敗,留老弱於大皋,悉選精兵自將,以攻文育,其鋒甚鋭,軍人憚之。文育與戰,遷仕稍卻,相持未解,會高祖遣杜僧明來援,別破遷仕水軍,遷仕眾潰,不敢過大皋,直走新淦。梁元帝授文育假節、雄信將軍、義州刺史。
  • 10.    《陳書》卷1《高祖紀上》:高祖命周文育將兵擊走之,遷仕奔寧都。時寧都人劉藹等資遷仕舟艦兵仗,將襲南康,高祖遣杜僧明等率二萬人據白口,築城以御之,遷仕亦立城以相對。二年三月,僧明等攻拔其城,生擒遷仕送南康,高祖斬之。
  • 11.    《陳書》卷8《周文育傳》:高祖發自南康,遣文育將兵五千,開通江路。侯景將王伯醜據豫章,文育擊走之,遂據其城。累前後功,除遊騎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封東遷縣侯,邑五百户。
  • 12.    《陳書》卷8《周文育傳》:景平,授通直散騎常侍,改封南移縣侯,邑一千户,拜信義太守。累遷南丹陽、蘭陵、晉陵太守、智武將軍、散騎常侍。
  • 13.    《陳書》卷1《高祖紀上》:三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高祖與王僧辯等進啓江州,請晉安王以太宰承製。十二月,晉安王至自尋陽,入居朝堂。四年五月,齊送貞陽侯深明還主社稷,王僧辯納之,即位,改元曰天成,以晉安王為皇太子。初,齊之請納貞陽也,高祖以為不可,遣使詣僧辯苦爭之,往返數四,僧辯竟不從。高祖居常憤嘆,……九月壬寅,高祖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謀之,……是夜發南徐謅討王僧辯。……僧辯窮迫,乃就擒。是夜縊僧辯及頠。丙午,貞陽侯遜位,百僚奉晉安王上表勸進。十月己酉,晉安王即位,改承聖四年為紹泰元年。壬子,詔授高祖侍中、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持節、司空、班劍、鼓吹並如故。仍詔高祖甲仗百人,出入殿省。
  • 14.    《梁書》卷6《敬帝紀》:太平元年春正月癸未,鎮東將軍、震州刺史杜龕降,詔賜死,曲赦吳興郡。
  • 15.    《陳書》卷3《世祖紀》:及高祖遣周文育率兵討龕,世祖與並軍往吳興。時龕兵尚眾,斷據衝要,水步連陣相結,世祖命將軍劉澄、蔣元舉率眾攻龕,龕軍大敗,窘急,因請降。
  • 16.    《陳書》卷8《周文育傳》:及世祖為彪所襲,文育時頓城北香巖寺,世祖夜往趨之,因共立柵。頃之,彪又來攻,文育悉力苦戰,彪不能克,遂破平彪。
  • 17.    《陳書》卷8《周文育傳》:高祖以侯瑱擁據江州,命文育討之,仍除都督南豫州諸軍事、武威將軍、南豫州刺史,率兵襲湓城。未克,徐嗣徽引齊寇渡江據蕪湖,詔徵文育還京。嗣徽等列艦於青墩,至於七磯,以斷文育歸路。及夕,文育鼓譟而發,嗣徽等不能制。至旦,反攻嗣徽,嗣徽驍將鮑砰獨以小艦殿軍,文育乘單舴艋與戰,跳入艦,斬砰,仍牽其艦而還。賊眾大駭,因留船蕪湖,自丹陽步上。
  • 18.    《陳書》卷8《周文育傳》:時高祖拒嗣徽於白城,適與文育大會。將戰,風急,高祖曰:“兵不逆風。”文育曰:“事急矣,當決之,何用古法。”抽槊上馬,馳而進,眾軍從之,風亦尋轉,殺傷數百人。嗣微等移營莫府山,文育徙頓對之。
  • 19.    《陳書》卷8《周文育傳》:頻戰功最,加平西將軍,進爵壽昌縣公,並給鼓吹一部。
  • 20.    《陳書》卷8《周文育傳》:廣州刺史蕭勃舉兵逾嶺,詔文育督眾軍討之。時新吳洞主餘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勱守郡城,自出豫章,據於石頭。勃使其子孜將兵與孝頃相會,又遣其別將歐陽騑頓軍苦竹灘,傅泰據墌口城,以拒官軍。官軍船少,孝頃有舴艋三百艘、艦百餘乘在上牢,文育遣軍主焦僧度、羊柬潛軍襲之,悉取而歸,仍於豫章立柵。
  • 21.    《陳書》卷8《周文育傳》:時官軍食盡,並欲退還,文育不許。乃使人間行遺周迪書,約為兄弟,並陳利害。迪得書甚喜,許饋糧餉。於是文育分遣老小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燒豫章郡所立柵,偽退。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文育由間道兼行,信宿達芊韶。芊韶上流則歐陽頠、蕭勃,下流則傅泰、餘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饗士,賊徒大駭。歐陽頠乃退入泥溪,作城自守。文育遣嚴威將軍周鐵虎與長史陸山才襲頠,擒之。
  • 22.    《陳書·周文育傳》:尋授使持節、散騎常侍、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壽昌縣公,給鼓吹一部。
  • 23.    《陳書》卷8《周文育傳》:廣育還頓豫章,以功授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廣衡交等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 24.    《陳書·周文育傳》:王琳擁據上流,詔命侯安都為西道都督,文育為南道都督,同會武昌。與王琳戰於沌口,為琳所執,後得逃歸,語在安都傳。
  • 25.    《陳書·侯安都傳》:安都與周文育、徐敬成併為琳所囚。琳總以一長鎖系之,置於絺下,令所親宦者王子晉掌視之。琳下至湓城白水浦,安都等甘言許厚賂子晉。子晉乃偽以小船依絺而釣,夜載安都、文育、敬成上岸,入深草中,步投官軍。
  • 26.    《陳書·侯安都傳》:入深草中,步投官軍。還都自劾,詔並赦之,復其官爵。
  • 27.    《陳書·周文育傳》:及周迪破餘孝頃,孝頃子公颺、弟孝勱猶據舊柵,扇動南土,高祖復遣文育及周迪、黃法抃等討之。豫章內史熊曇朗亦率軍來會,眾且萬人。
  • 28.    《陳書·周文育傳》:文育遣吳明徹為水軍,配周迪運糧,自率眾軍入象牙江,城於金口。公颺領五百人偽降,謀執文育,事覺,文育囚之,送於京師,以其部曲分隸眾軍。乃舍舟為步軍,進據三陂。王琳遣將曹慶帥兵二千人以救孝勱,慶分遣主帥常眾愛與文育相拒,自帥所領徑攻周迪、吳明徹軍。迪等敗績,文育退據金口。
  • 29.    《南史·周文育傳》:初文育之據三陂,有流星墜地,其聲如雷,地陷方一丈,中有碎炭數鬥。又軍市中忽聞小兒啼,一市並驚,聽之在土下,軍人掘焉,得棺,長三尺,文育惡之。俄而迪敗,文育見殺。
  • 30.    《陳書·周文育傳》:熊曇朗因其失利,謀害文育,以應眾愛。文育監軍孫白象頗知其事,勸令先之。文育曰:“不可,我舊兵少,客軍多,若取曇朗,人人驚懼,亡立至矣,不如推心以撫之。”初,周迪之敗也,棄船走,莫知所在,及得迪書,文育喜,齎示曇朗,曇朗害之於座,時年五十一。高祖聞之,即日舉哀,贈侍中、司空,諡曰忠愍。
  • 31.    《陳書》卷8《杜僧明傳》:梁大同中,盧安興為廣州南江督護,僧明與兄天合及周文育併為安興所啓,請與俱行。……安興死,僧明覆副其子子雄。及交州土豪李賁反,逐刺史蕭諮,諮奔廣州,台遣子雄與高州刺史孫冏討賁。時春草已生,瘴癘方起,……至合浦,死者十六七,眾並憚役潰散,禁之不可,乃引其餘兵退還。蕭諮啓子雄及冏與賊交通,逗留不進,梁武帝敕於廣州賜死。子雄弟子略、子烈並雄豪任俠,家屬在南江。天合謀於眾曰:“盧公累代待遇我等亦甚厚矣,今見枉而死,不能為報,非丈夫也。我弟僧明萬人之敵,若圍州城,召百姓,誰敢不從。城破,斬二侯祭孫、盧,然後待台使至,束手詣廷尉,死猶勝生。縱其不捷,亦無恨矣。”眾鹹慷慨曰:“是願也,唯足下命之。”乃與周文育等率眾結盟,奉子雄弟子略為主,以攻刺史蕭映。
  • 32.    《陳書》卷8《侯安都傳》:仍都督水軍出豫章,助豫州刺史周文育討蕭勃。安都未至,文育已斬勃,並擒其將歐陽頠、傅泰等。唯餘孝頃與勃子孜猶據豫章之石頭,作兩城,孝頃與孜各據其一,又多設船艦,夾水而陣。安都至,乃銜枚夜燒其艦。文育率水軍,安都領步騎,登岸結陣。孝頃俄斷後路,安都乃令軍士多伐松木,豎柵,列營漸進,頻戰屢克,孜乃降。孝頃奔歸新吳,請入子為質,許之。
  • 33.    《陳書》卷8《周文育傳》:文育與杜僧明攻廣州,為高祖所敗,高祖赦之,語在僧明傳。後監州王勱以文育為長流,深被委任。勱被代,文育欲與勱俱下,至大庾嶺,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為公侯。"文育曰:"足錢便可,誰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須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為驗。"其夕,宿逆旅,有賈人求與文育博,文育勝之,得銀二千兩。旦日辭勱,勱問其故,文育以告,勱乃遣之。高祖在高要,聞其還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賞賜,分麾下配焉。
  • 34.    《南史·侯安都傳》:初,武帝嘗與諸將宴,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為壽,各稱功伐。帝曰:“卿等悉良將也,而並有所短。杜公志大而識暗,狎於下而驕於尊,矜其功不收其拙;周侯交不擇人,而推心過差,居危履嶮,猜防不設;侯郎慠誕而無厭,輕佻而肆志。並非全身之道。”卒皆如言。
  • 35.    陳書:世祖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36.    陳書:周文育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37.    南史:周文育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38.    廿二史札記:卷十二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39.    《陳書·周文育傳》:寶安字安民。……除員外散騎侍郎。文育歸,復除貞威將軍、吳興太守。文育為熊曇朗所害,徵寶安還。起為猛烈將軍,領其舊兵,仍令南討。……及平王琳,頗有功。周迪之破熊曇朗,寶安南入,窮其餘燼。天嘉二年,重除雄信將軍、吳興太守,襲封壽昌縣公。三年,徵留異,為侯安都前軍。異平,除給事黃門侍郎、衞尉卿。四年,授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貞毅將軍、南徐州刺史。徵為左衞將軍,加信武將軍。尋以本官領衞尉卿,又進號仁威將軍。天康元年卒,時年二十九。贈侍中、左衞將軍,諡曰成。
  • 40.    《陳書·周文育傳》:子芃嗣。寶安卒後,芃亦為偏將。徵歐陽紇,平定淮南,並有功,封江安縣伯,邑四百户。歷晉陵、定遠二郡太守。太建九年卒,時年二十四,贈電威將軍。
  • 41.    資治通鑑:梁紀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42.    資治通鑑:梁紀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43.    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44.    資治通鑑:陳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3]
  • 45.    《陳書》卷1《高祖紀上》:侯景寇京師,高祖將率兵赴援,廣州刺史元景仲陰有異志,將圖高祖。……三年七月,集義兵於南海,馳檄以討景仲。景仲窮蹙,縊於閣下,高祖迎蕭勃鎮廣州。是時臨賀內史歐陽頠監衡州,蘭裕、蘭京禮扇誘始興等十郡,共舉兵攻頠,頠請援於勃。勃令高祖率眾救之,悉擒裕等。
  • 46.    《陳書》卷8《杜僧明傳》:高祖徵交阯及討元景仲,僧明、文育並有功。
  • 47.    《陳書》卷8《周文育傳》:高祖之討侯景,文育與杜僧明為前軍,克蘭裕,援歐陽頠,皆有功。
  • 48.    《陳書》卷1《高祖紀上》:高祖遣杜僧明、胡穎將二千人頓於嶺上,並厚結始興豪傑同謀義舉。……蕭勃聞之,遣鍾休悦説高祖曰:“侯景驍雄,天下無敵,……未若且住始興,遙張聲勢,保此太山,自求多福。”……高祖乃遣使間道往江陵,稟承軍期節度。時蔡路養起兵據南康,勃遣腹心譚世遠為曲江令,與路養相結,同遏義軍。
  • 49.    《陳書》卷8《杜僧明傳》:子略頓城南,天合頓城北,僧明、文育分據東西,吏人並應之,一日之中,眾至數萬。
  • 50.    《陳書》卷1《高祖紀上》:會有詔高祖為交州司馬,領武平太守,與刺史楊蒨南討。……高祖與眾軍發自番禺。……十一年六月,軍至交州,賁眾數萬於蘇歷江口立城柵以拒官軍。……高祖勒所部兵,乘流先進,眾軍鼓譟俱前,賊眾大潰。賁竄入屈獠洞中,屈獠斬賁,傳首京師,是歲太清元年也。
  • 51.    《梁書》卷45《王僧辯傳》:侯景浮江西寇,軍次夏首。僧辯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橫等,俱赴西陽。軍次巴陵,聞郢州已沒,僧辯因據巴陵城。景既陷郢城,兵眾益廣,徒黨甚鋭,……賊復攻巴陵,水步十處,……既頻戰挫衄,賊帥任約又為陸法和所擒,景乃燒營夜遁,旋軍夏首。於是世祖命僧辯即率巴陵諸軍,沿流討景。……賊偽儀同範希榮、盧暉略尚據湓城,及僧辯軍至,希榮等因挾江州刺史臨城公棄城奔走。
  • 52.    《梁書》卷56《侯景傳》:王僧辯乃率眾東下,次漢口,攻魯山及郢城,皆陷之。自是眾軍所至皆捷。景乃廢太宗,幽於永福省。……是日,景迎豫章王棟即皇帝位,升太極前殿,大赦天下,改元為天正元年。……初,景既平京邑,便有篡奪之志,以四方須定,且未自立;既巴陵失律,江、郢喪師,猛將外殲,雄心內沮,便欲偽僣大號,遂其奸心。……十月壬寅夜,景遣其衞尉彭俊、王修纂奉酒於太宗,……至是見弒,實以土焉。……景又矯蕭棟詔,禪位於己。於是南郊,柴燎於天,……景還升太極前殿,大赦,改元為太始元年。
  • 53.    《陳書》卷1《高祖紀上》:大寶元年正月,高祖發自始興,次大庾嶺。路養出軍頓南野,依山水立四城以拒高祖。高祖與戰。
  • 54.    《陳書》卷1《高祖紀上》:路養脱身竄走,高祖進頓南康。
  • 55.    《陳書》卷8《杜僧明傳》:高祖遣周文育為前軍,與僧明擊走之。遷仕與寧都人劉孝尚併力將襲南康,高祖又令僧明與文育等拒之,相持連戰百餘日,卒擒遷仕,送於高祖軍。
  • 56.    《陳書》卷1《高祖紀上》: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乘,發自豫章。……是時僧辯已發湓城,會高祖於白茅灣,乃登岸結壇,刑牲盟約。
  • 57.    《陳書》卷8《周文育傳》:高祖軍至白茅灣,命文育與杜僧明常為軍鋒,平南陵、鵲頭諸城。及至姑熟,與景將侯子鑑戰,破之。
  • 58.    《梁書》卷56《侯景傳》:王僧辯等進營於石頭城北,景列陣挑戰。僧辯率眾軍奮擊,大破之,侯子鑑、史安和、王僧貴各棄柵走,盧暉略、紇奚斤並以城降。景既退敗,不入宮,斂其散兵,屯於闕下,……乃以皮囊盛二子掛馬鞍,與其儀同田遷、範希榮等百餘騎東奔。……至壺豆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傳首西台,曝屍於建康市。
  • 59.    《陳書》卷1《高祖紀上》:承聖元年冬十一月丙子,世祖即皇帝位於江陵。
  • 60.    《梁書》卷45《王僧辯傳》:貞陽承齊遣送,將屆壽陽。貞陽前後頻與僧辯書,論還國繼統之意,僧辯不納。及貞陽、高渙至於東關,散騎常侍裴之橫率眾拒戰,敗績,僧辯因遂謀納貞陽,仍定君臣之禮。
  • 61.    《陳書》卷12《杜稜傳》:高祖誅王僧辯,引稜與侯安都等共議,稜難之。
  • 62.    《梁書》卷46《杜龕傳》:會陳霸先襲陷京師,執王僧辯殺之。龕,僧辯之婿也,為吳興太守。……及僧辯敗,龕乃據吳興以距之,遣軍副杜泰攻陳蒨於長城,反為蒨所敗。
  • 63.    《梁書》卷6《敬帝紀》:震州刺史杜龕舉兵,攻信武將軍陳蒨於長城,義興太守韋載據郡以應之。
  • 64.    《陳書》卷18《韋載傳》:高祖誅王僧辨,乃遣周文育輕兵襲載,未至而載先覺,乃嬰城自守。文育攻之甚急,載所屬縣卒並高祖舊兵,多善用弩,載收得數十人,系以長鎖,命所親監之,使射文育軍,約曰十發不兩中者則死,每發輒中,所中皆斃。文育軍稍卻,因於城外據水立柵,相持數旬。高祖聞文育軍不利,乃自將徵之,克其水柵。仍遣載族弟翽齎書喻載以誅王僧辯意,並奉梁敬帝敕,敕載解兵。載得書,乃以其眾降於高祖。
  • 65.    《陳書》卷1《高祖紀上》:秦州刺史徐嗣徽據其城以入齊,又要南豫州刺史任約共舉兵應龕、載,齊人資其兵食。嗣徽等以京師空虛,率精兵五千奄至闕下,侯安都領驍勇五百人出戰,嗣徽等退據石頭。丁丑,載及北叟來降,高祖撫而釋之。以嗣徽寇逼,卷甲還都,命周文育進討杜龕。十一月己卯,齊遣兵五千濟渡據姑孰。齊又遣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劉仕榮、淮州刺史柳達摩領兵萬人,於胡墅渡米粟三萬石、馬千匹,入於石頭。……高祖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嗣徽等乘單舸脱走,盡收其軍資器械。庚申,達摩遣使侯子欽、劉仕榮等詣高祖請和,高祖許之,乃於城門外刑牲盟約。辛酉,高祖出石頭南門,陳兵數萬,送齊人歸北者。
  • 66.    《陳書》卷3《世祖紀》:高祖密令世祖還長城,立柵以備龕。世祖收兵才數百人,戰備又少,龕遣其將杜泰領精兵五千,乘虛奄至。世祖言笑自若,部分益明,於是眾心乃定。泰知柵內人少,日夜苦攻。世祖激厲將士,身當矢石,相持數旬,泰乃退走。
  • 67.    《南史》卷64《張彪傳》:王僧辯遇之甚厚,引為爪牙,與杜龕相似,世謂之張、杜。貞陽侯踐位,為東揚州刺史。
  • 68.    《南史》卷64《張彪傳》:時陳文帝已據震澤,將及會稽,彪乃遣沈泰、吳寶真還州,助岐保城。彪後至,泰等反與岐迎陳文帝入城。彪因其未定,逾城而入。陳文帝遂走出,彪復城守。
  • 69.    《陳書》卷20《韓子高傳》:文帝之討張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據有州城,周文育鎮北郭香巖寺。張彪自剡縣夜還襲城,文帝自北門出,倉卒暗夕,軍人擾亂,文育亦未測文帝所在,唯子高在側,文帝乃遣子高自亂兵中往見文育,反命,酬答於暗中,又往慰勞眾軍。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導入文育營,因共立柵。明日,與彪戰,彪將申縉復降,彪奔松山,浙東平。
  • 70.    《陳書》卷3《世祖紀》:東揚州刺史張彪起兵圍臨海太守王懷振,懷振遣使求救,世祖與周文育輕兵往會稽以掩彪。
  • 71.    《梁書》卷6《敬帝紀》:齊軍進據兒塘,輿駕出頓趙建故籬門,內外纂嚴。
  • 72.    《南史》卷63《徐嗣徽傳》:徐州之亡,任秦州刺史。嗣產先在建鄴,嗣宗自荊州滅亡中逃得至都。從弟嗣先,即僧辯之甥,復為比丘慧暹藏,得脱俱還。及僧辯見害,兄弟抽刀裂眥,志在立功,俱逃就兄嗣徽,密結南豫州刺史任約與僧辯故舊,圖陳武帝。帝遣江旰説之,嗣徽執旰送鄴乞師焉。齊文宣帝授為儀同,命將應赴。
  • 73.    《陳書》卷1《高祖紀上》:六月丁未,進至莫府山。高祖遣錢明領水軍出江乘,要擊齊人糧運,盡獲其船米。庚戌,齊軍逾鐘山,高祖眾軍分頓樂遊苑東及覆舟山北,斷其衝要。甲寅,少霽,高祖命眾軍秣馬蓐食,遲明攻之。乙卯旦,自率帳內麾下出莫府山南,吳明徹、沈泰等眾軍首尾齊舉,縱兵大戰,侯安都自白下引兵橫出其後,齊師大潰,斬獲數千人,相蹂藉而死者不可勝計,生執徐嗣徽及其弟嗣宗,斬之以徇。追奔至於臨沂。其江乘、攝山、鐘山等諸軍相次克捷,虜蕭軌、東方老、王敬寶、李希光、裴英起等將帥凡四十六人。其軍士得竄至江者,縛荻筏以濟,中江而溺,流屍至京口,翳水彌岸。丁巳,眾軍出南州,燒賊舟艦。庚申,蕭軌、東方老、王敬寶、李希光、裴英起皆伏誅。
  • 74.    《陳書》卷1《高祖紀上》:二年二月庚午,蕭勃舉兵,自廣州渡嶺,頓南康,遣其將歐陽頠、傅泰及其子孜為前軍,至於豫章,分屯要險。
  • 75.    《陳書》卷35《周迪傳》:周文育之討蕭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觀成敗。文育使長史陸山才説迪,迪乃大出糧餉,以資文育。
  • 76.    《梁書》卷6《敬帝紀》:二年二月癸巳,周文育軍於巴山生獲歐陽頠。三月庚子,文育前軍丁法洪於蹠口生俘傅泰。蕭孜、餘孝頃軍退走。
  • 77.    《陳書》卷8《周文育傳》:蕭勃在南康聞之,眾皆股慄,莫能自固。其將譚世遠斬勃欲降,為人所害。世遠軍主夏侯明徹持勃首以降。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