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聯金滅遼

鎖定
聯金滅遼又稱海上之盟,是宋徽宗年間的北宋國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趁着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
中文名
聯金滅遼
別    名
海上之盟
相關國家
北宋、金朝
主要人物
宋徽宗

聯金滅遼簡介

聯金滅遼 聯金滅遼
北宋聯金滅遼想奪回燕雲十六州,想重建漢人北方國防生命線,其結果是處置失當,為金兵南侵找到藉口。 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女真統治者看到了宋王朝的腐敗,宋軍中無能的將士較多,其中攻燕之戰把宋朝的腐朽虛弱,暴露無遺。
滅遼後,更使北宋完全暴露在金的侵略威脅之下,金兵揮師南下擄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滅亡。

聯金滅遼歷史背景

北宋時,遼國是北方的強敵。宋太祖致力內政,對遼取守勢太宗時幾次伐遼,均為遼所敗。真宗時與遼訂“澶淵之盟”,這是宋對外屈辱的開始。乃至徽宗,腐敗更甚,信用佞臣蔡京和宦官童貫。
此時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大金國,威脅遼國。金軍先後攻佔了遼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上京臨潢府,聲威大震。北宋君臣認為遼必亡無疑,想乘機恢復遼所奪的燕雲諸州,徽宗遂遣使赴金與之結盟,相約夾攻遼國。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徽宗派遣武議大夫馬政率同高藥師等乘平海指揮兵船,自登州(地處山東半島,自古為遠征遼東之口岸)渡海,以買馬為名,前往金國結好,受到金國響應,於是雙方就展開了宋金之間的秘密外交,此後雙方互派使節,屢次商談。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使趙良嗣等與阿骨打達成協議,決定聯兵攻遼,並約定: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趨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趨白溝夾攻;北兵不得過鬆亭、古北榆關之南;宋取遼之南京,金取遼之中京,幽燕原為中國漢地,應歸南朝;西京侯挐了阿適,待與南朝;金人助宋收復失地,宋須納前與遼之歲幣於金;平營灤別是一路;其地界,且以古北松亭及平州東榆關為界;要約之後,不可與契丹講和;西京管下為恐防收捉阿適道路,所有蔚、應、朔三州,近南界,將來舉兵,欲先取此三州;其餘西京歸化、奉聖等州,侯了阿適回日,然後交割;事定之後,當於榆關之東置榷場;並特別強調:“不如約,則難依已許之約。”(《三朝北盟彙編》卷四)雙方互換國書,立下盟書,是為“海上之盟”。

聯金滅遼戰略錯誤

聯金滅遼 聯金滅遼
從地域政治觀點視之,儘管宋遼各視對方為敵國,但遼國畢竟是與宋和平相處達百年之久的“與國”,而新興的女真則更具擴張性,遼國實際上已成為捍衞宋境的屏障。當時遼國君臣也感到宋、金夾攻遼的嚴重性,“遣肖客、韓昉為使臣,對宋奉表稱臣,乞念前好。遼國派使臣到宋國,表示願意向宋稱臣,希望不要和金聯盟攻遼。韓昉等見童貫蔡攸在軍中,直言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貫、攸斥出之。”
宋遼既為“兄弟之邦”也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滅遼後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這一點,甚至高麗國王也看得清楚。宋重和元年(高麗睿宗十三年,1118年)遣醫官楊宗立等至高麗為睿宗王俁醫病。王俁特地捎話:“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為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捍;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業已然,願二醫歸報天子,宜早為備”。“醫還,奏之,帝不悦”,宋徽宗執意聯金滅遼。後來,高麗更是主動對金稱臣 [3]  [1] 

聯金滅遼後果

宋徽宗寵信奸佞,昏庸闇弱,又被奸臣所欺騙愚弄,左右遮蔽迷惑,不能明辨是非。昧於當時敵我形勢,只知貪進,不知慮後,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對來自朝野上下,國內國外的好言勸告,根本聽不進去,一味昏昏然,企圖聯金以滅遼,收取漁利。這無疑如虎羊商量着分果實,想平分秋色,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宋徽宗只知以書畫娛情,根本不知周國之間均衡態勢的重要,而昏昏然採取以弱益強,使強者更強的錯誤聯金抗遼的方針,直至父子系擄北去,自食惡果,方才醒悟,但悔之晚矣,只有南望故國,以淚洗面,最終身死國滅,葬身羌虜。 [2] 
參考資料
  • 1.    梁利 .從“聯麗制遼”到“聯金滅遼”——論10-12世紀東北亞的戰略格局及宋朝的戰略對策.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出版社,2005年02期
  • 2.    靳文 .我國古代外交戰略漫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17期
  • 3.    《高麗史》卷一五,世家第一五,《仁宗世家一》:丁未 遣鄭應文·李侯如金, 稱臣上表曰 “大人垂統, 震耀四方, 異國入朝, 梯航萬里, 況接境之伊邇, 諒馳誠之特勤. 伏惟天縱英明, 日新德業, 渙號一發, 羣黎無不悦隨, 威聲所加, 隣敵莫能枝梧. 實帝王之高致, 宜天地之冥扶. 伏念, 臣塉土小邦, 眇躬涼德, 聞非常之功烈, 久已極於傾虔, 惟不腆之苞苴, 可以伸於忠信. 雖愧蘋蘩之薦, 切期山藪之藏.” 金回詔曰 “省所上表, 稱臣幷進奉土宜匹物等事具悉. 朕以推亡固存 寔帝王之造, 以小事大, 乃社稷之圖. 繄魁偉之渠材, 藴變通之遠業. 卿家傳王爵, 世享胙封. 抗章竭尊獎之誠, 任土盡委輸之節. 仍稱卑號, 足見全能. 加非兵革之威, 誘不玉帛之惠, 自然來者, 不曰良哉? 且君父之心, 予已堅篤, 而臣子之義, 汝毋易忘. 卜世卜年, 是彝是訓. 外有合行條件事等, 卽次發使前去宣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