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老(拼音:lǎ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枴杖的長髮老人形象。“老”本義指年紀大的人。又引申指時間長,由此引申出長久、陳舊、總是、歷事多而熟練等一系列義項。還引申指程度深,並假借指極、很。排行在最後的也稱為老。老也用作某些詞語的前綴 [2] 
老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23 [3]  。用老作意符的字大都表示年齡大,如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4]  、漢典網 [5] 
中文名
[5] 
拼    音
lǎo
部    首
老、耂
五    筆
FTXB
倉    頡
JKP
鄭    碼
BMRR
筆    順
橫、豎、橫、撇、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360) [1] 
平水韻
上聲·十九皓 [6] 
總筆畫
6+0、4+2
筆順編號
121335
四角號碼
4471₂
注音字母
ㄌㄠˇ
統一碼
8001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異體字
𠄰、𠈣、𦒳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甲骨文的“老”字寫作圖1,其字形像一個面朝左的老人的形象,長着長長的頭髮,彎腰駝背,手持枴杖,慢慢向前走。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中説:“(甲文)老者倚杖之形。”可見甲骨文的“老”為象形字,是一持杖老者的形象。甲骨文中“老”和“”是同一字,甲骨文中的枴杖形音化為“丂(kǎo)”後,就成為“考”字。金文的“老”字寫作圖2-4,其人頭部的毛髮變得更長,像一條豎起的辮子,下邊的枴杖變得完全不像一條枴杖了,小篆(圖5)繼承了金文的形體。隸書字形改變比較大,已經看不出“老”字最初的原型了。《説文解字·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鬚髮變白也。”許慎對“老”的意義的訓釋與甲骨文的“老”字所表示的意思是一致的。根據小篆形體,許慎認為“老”字是由毛、人和匕(化)三字組成,會意字。其意思是須發變白了的人就是老人,即他所説的七十歲(亦説八十歲)的老人。可見“老”的本義就是指年紀大的人。 [7]  [8] 
年紀大的人富有經驗,辦事穩重,因此“老”引申為“老練”的意思。如杜甫《奉漢中王手札》:“枚乘文章老。”其意思是兩漢文學家枚乘寫文章很老練。又由於年齡大的人,活的時間長,對過去的事物經歷的時間一般都較長,所以“老”又指歷時長的、陳舊的或原來的等意思,如“老建築”“老房子”“他老是遲到”“老羞成怒”等説法。生活中還會聽到“老李”“李老”這樣的稱呼,也是一種敬稱,同時還有親切的感覺。此外,“老”還引申表示死亡,例如“老了”,這是對“死亡”的一種避諱的説法。 [7]  [9] 
放在某些名詞前面的老字,如“老兄”“老二”“老鼠”等,現代漢語中看不出“年老”的意義,語法學家稱為“前綴”,像用針線縫綴在前面的詞素。這個“老”已經虛化,但也是從時間久或年紀大演變而來。 [9] 

詳細釋義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年歲大。與“幼”或“少”相對。
old;aged
《詩經·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鮮我方將。”
戰國·屈原《九章·涉江》:“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老人;老大爺
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歷時長久的(與“新”相對)。
long-standing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老師費財。”杜預注:“師久為老。”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必這樣,也才顯得你的資格老。”
老牌;老朋友
疲憊;睏乏。

《國語·晉語四》:“且楚師老矣,必敗,何故退?”
《明史·高名衡傳》:“賊兵已老,可一戰走也。”

富有經驗的(與”嫩“相對)。
experienced
宋·歐陽修《為君難論》:“其父奢,趙之名將,老於用兵者也。”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此皆老於詞學、文人善歌者能之。”
老手;老練
原來的。

茅盾《子夜》三:“回老地方去罷!”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先生,就是去年的老價錢,七塊半吧。”

(食物)烹調的時間過長;火候過大(與“嫩”相對)。

《紅樓夢》第五十回:“已預備下稀嫩的野雞,請用晚飯去罷;再遲一回就老了。”

形容顏色深(與“嫩”相對)。

唐·秦韜玉《採茶歌》:“老翠香塵下才熟,攪時繞箸天雲綠。”
聞一多《晴朝》詩:“栗色汽車像匹驕馬休息在老綠陰中。”

(蔬菜)長得過了適口的時期(與“嫩”相對)。

黃瓜長老了。

厚。
thick
吳組緗《天下太平》:“有幾次他曾老着臉到種田人家去探問要不要‘忙工’?”

大。
great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一個高大的莊稼漢,一隻手端着老碗,另一隻手端小菜碟,肩膀上搭着莊稼人吃飯時揩汗的毛巾,從昏暗的街門進來了。”
老大小;老汗;老勁
排行在最後的。
youngest
《西遊記》第十八回:“我那太公有個老女兒,年方二十歲,更不曾配人。”
老舍《四世同堂》七:“她是媽媽的‘老’女兒,所以比姐姐得寵。”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變質。

塑料老化。

名詞
老年;晚年。
old age
《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老年人,也用作尊稱。
old people;
the aged
唐·杜甫《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詩:“今我一賤老,短褐更無營。”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
李樹槐《緬懷朱德同志》:“朱老已故,青松常在。”
敬老;扶老攜幼;徐老;王老
指父母或父兄。

《周禮·地官·司門》:“以其財養死政之老與其孤。”鄭玄注:“死政之老,死國事之父母也。”

古代臣子的稱謂。對公卿大夫的總稱。

《禮記·王制》:“屬於天子之老二人。” 鄭玄注:“老,謂上公。”

古代臣子的稱謂。指大夫之家臣。

《儀禮·聘禮》:“授老弊。”

古代臣子的稱謂。指羣吏之尊者。

《儀禮·士昏禮》:“主人降,授老鴈。”鄭玄注:“老,羣吏之尊者。”

古代臣子的稱謂。諸侯上大夫的自稱。

《禮記·曲禮下》:“諸侯使人於諸侯,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

指老成人。

《逸周書·武稱》:“美男破老。”朱右曾校釋:“美男,外寵;老,老成人也。”

老子及其思想的省稱。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讀莊老,重增其放。”
老莊;老易
同“佬”。稱某些成年男子。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那位山東老,造鈎拒的公輸先生麼?”

(Lǎo)姓氏用字。參看”老姓“。



動詞
衰落;老去。
be old
《詩經·衞風·氓》:“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唐·李賀《拂舞歌辭》:“東方日不破,天光無老時。”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大約春光已經老透了罷!”

致仕;年老退休。
retire
《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乃老。”
《新唐書·鮑防傳》:“吾與蕭昕子齒,而同昕老,坐宰相餘忿邪!”

敬老;養老。
respect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作動詞,後兩個“老”作名詞)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成請老於崔,崔子許之。”
唐·張九齡《荊州懷始興林泉》詩:“歸此老吾老,過當日千金。”

婉辭;指人死(多用於老人,必帶“了”)
die
唐·子蘭《城上吟》:“古冢密於草,新墳侵官道。城外無閒地,城中人又老。”
《紅樓夢》第十五回:“以備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靈。”
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説人死了,不該説死掉,必須説‘老掉了’。”

指把話説死,不留餘地。

《紅樓夢》第六十回:“倘或説些話駁了,那時候老了,倒難再回轉。”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七章:“劉爺,請你莫把話説老了。”

使堅定。

《梁書·王僧辯傳》:“子仙等困蹙,計無所之,乞輸郢城,身還就景。僧辯偽許之,命給船百艘,以老其意。”

率領。

《逸周書·文政》:“羣長以老之。”

副詞
表示動作情況(多是不如意的)一直如此,經常如此,相當於“總是”。

唐·杜甫《述懷》詩:“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
《紅樓夢》第六一回:“你這一進去,好歹偷幾個杏兒出來賞我吃。我這裏老等。”
老是
表示程度相當深,相當於“很”“極”。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一摺:“怎麼也要一年一會,做這般老遠的期約也。”
張天翼《華威先生》:“永遠帶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前綴
構成某些動植物名稱。


老虎;老鼠;老鷹;老玉米
構成指人名詞。


老師;老闆;老百姓
附在姓氏前面,用於稱呼。

《北齊書‧儒林傳‧石曜》:“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
《西遊記》第十五回:“老孫自小兒做好漢,不曉得拜人。”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六章:“農村羣眾把黨和政府派下來的幹部,不管年紀大小,職位高低,統稱老張、老李或老王的時候,那裏頭已經帶着瞭解、親熱和尊敬的混合意味了。”

放在放在“大”字或二到十的數字前,表示排行。

巴金《憩園》五:“楊家四兄弟,老大死了幾年,其餘三個好像都在省裏,老二、老四做生意相當賺錢。老三素來不務正業,是個出名的敗家子。”

後綴
放在姓氏後,表示對人的泛稱。不含敬意。

唐·元稹《連昌宮詞》:“夜半月高絃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按,賀老指賀懷智,善琵琶)

後綴。表示身體的某部分。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10]  《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2]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八上】【老部】盧皓切(lǎo)
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鬚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從老。 [13] 

説文解字注

【卷八上】【老部】
考也。《序》曰:“五曰轉註。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學者多不解。戴先生曰:“老下雲考也,考下雲老也,此許氏之恉,為異字同義舉例也。一其義類,皆謂建類一首也。互其訓詁,所謂同意相受也。考、老適於許書同部,凡許書異部而彼此二篆互相釋者視此,如□、窒也,窒、□也,但、裼也,裼、但也之類。老、考以疊韻為訓。”
七十曰老。《曲禮》文。
從人、毛、匕。音化。按,此篆蓋本從毛匕,長毛之末筆,非中有人字也。《韻會》無“人”字。
言鬚髮變白也。説會意之恉。盧晧切,古音在三部。 [14] 

廣韻

盧晧切,上晧來 ‖ 老聲幽1部(lǎo)
老,耆老。亦姓,《左傳》宋有老佐。盧晧切。十四。
【校釋】耆:原作“𦒿”,據《廣韻》各本改。 [15]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老部】 老;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0
古文:𠄰
《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並音栳。《説文》: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鬚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注: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為其近於親也。
又《周禮·地官·鄉老》注:老,尊稱也。
又《儀禮·聘禮》:授老幣。注:老賓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
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注:卿老亦卿也。
又《禮·王制》:天子之老。注:老謂上公。
又《禮·禮運》:三老在學。注: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昭三年》:三老凍餒。注: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
又《左傳·隱三年》:桓公立,乃老。注:老,致仕也。
又《列子·天瑞篇》:老,耄也。
又姓。《廣韻》:宋有老佐。
又《韻補》葉朗口切。《釋名》:老,朽也。《史記·律書》:酉者,萬物之老也。
又《韻補》葉滿補切,姥當以此得聲。班固《西都賦》:若臣者,徒觀跡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舉也。 [1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老字書寫筆順 老字書寫筆順
“耂”從上、左包圍“匕”。居上居中,長橫從橫中線起筆,略向上斜;長撇從右上格斜穿田字格中心撇向左下格。“匕”,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左側,上端與長撇相接,彎鈎段在右下格。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王力系統
l
u
董同龢系統
l
ôɡ
周法高系統
l
əw
李方桂系統
l
əgwx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ɑu
北魏後期北齊

ɑu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ɑu
擬音/王力系統

l
ɑu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ɑu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ɑu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âu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ɑ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盧晧切
lɑu
集韻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魯晧切
lɑu
禮部韻略


上聲





魯皓切

增韻


上聲





魯皓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蕭豪

開口呼

次濁

lɑu
中州音韻


上聲
蕭豪





郎島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三巧


次濁
魯皓切
ldu/lau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740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部首檢字表第53頁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97
  • 5.      .漢典
  • 6.    平水韻 十九皓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7.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70-71
  • 8.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90-291
  • 9.    何金松編著.人類畫廊[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48-254
  • 10.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99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77-778
  • 1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5[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69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50
  • 14.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1109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01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25.
  • 17.    老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