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閣村

鎖定
老閣村位於長三角地區,隸屬於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臨城街道,古稱陵亭鎮,是古興化縣四大名鎮之一。位於興化城南18公里處,處於興化、江都高郵三縣(市)的交界處。有魯汀河、蚌延河、南官河、邵伯河,自古是控制泰州、東台、高郵、興化水上交通的咽喉要道。老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縱橫,自然環境優越,素有" 魚米之鄉"美稱。盛產糧、油、禽蛋、畜產品、水產品十分豐富。境內地勢平坦、河流縱橫、雨水充沛、氣候温和、四季明朗,水土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環境十分優越。
中文名
老閣村
外文名
Lao Ge Village
別    名
陵亭鎮,陵亭閣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華東,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臨城街道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中地區,裏下河地區
面    積
數據更新中
下轄地區
2個自然村
政府駐地
老閣村
電話區號
0523
郵政編碼
225701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
人口數量
數據更新中(2012年)
著名景點
法華古寺,田園風光,水鄉風光
機    場
揚州泰州機場
火車站
泰州站,興化城際站(建設中)
車牌代碼
蘇M
方    言
江淮官話通泰方言西區

老閣村老閣歷史

老閣地圖
老閣地圖(4張)
老閣曾經是一座千年陵亭古鎮,自唐以降,歷代都有記載。明、清《一統志》及《興化縣誌》都記為“陵亭鎮:(興化)縣南三十五里。”
陵亭鎮在五代以前隸屬古海陵縣,公元920年(五代揚吳武義二年)析海陵北境為興化縣,以蚌蜒河分界,陵亭便成為興化縣的南大門。
陵亭之名,得於其地形和一座古建築羣。“陵”者,其地臨水,高隆如丘也,《詩·小雅·天保》有“如岡如陵”之句;“亭”指古鎮自古就於瀕水高坡之上構有亭閣,一直為其標誌性建築。建縣以後又以亭閣擴為官船驛館,俗稱接官亭。陵亭又稱“老閣”。“老”即“古老”。指有古亭閣之地。
得天獨厚的地理造就了老閣(陵亭)一千多年的農耕文明。橫亙於其南的蚌蜒河,古名“駁鹽”,東起串場河與十大鹽場鑲接,西入江都境,經邵伯鈔關入大運河;倘若由此折南,則經滷汀河穿泰州入長江。鹽運、漕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商貿使陵亭鎮經濟繁榮、人煙稠密,遠近聞名。古鎮歷來設有行政和釐税衙門,集鎮鋪面林立、旗簾相望。唐宋古寺法華院、護國寺(關王廟)、郭將軍廟,蘇尚書祠、二聖庵殿閣相接、鐘聲遠播。一座著名的鐵棺垛上數百年來曾架設一襲“長九尺二寸,前闊後狹,宛若棺狀”的鐵棺,惹得南宋建炎年間的承州鎮撫使薛慶派來一隊官兵“以鐵鐘擊數百不損,又鼓爐熔之不液”,只得悻悻“乃止”(引自明嘉靖興化縣誌》卷一);明代謹身殿兼東閣大學士高谷則對棺長喟:“拊棺渾是鐵,閲劍已非銅”,慨嘆陵亭歷史久遠、積澱深厚。
陵亭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三國時,魏、即是以蚌蜒河為界。《鹽城縣誌》記載,射陽太守陳琳奉檄驅民北移,結果200裏間士民紛紛南逃,就是由此渡河,南下往吳陵。元末徐達率大軍攻掠張士誠,自柴墟奪泰州後即佔陵亭,屯兵附近之瓠子角,逼降興化,扼制通泰,並據此阻江北“十條龍”南下援平江。
這裏有史記載的最早的一場戰事當為晚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的“陵亭之戰”。事載《資治通鑑·唐紀》“大順元年,春,正月,汴將龐師古等眾號十萬,渡淮,聲言救揚行密,攻下天長,壬子下高郵。二月,龐師古引兵深入淮南,已已,與孫儒戰於陵亭,師古兵敗而還”。
這是一場典型的軍閥混戰。
公元887年,坐踞揚州的淮南節度使高駢被部將畢師鐸囚殺,揚行密設伏大敗畢師鐸而奪取揚州;奉國軍節度使秦宗權的部將孫儒又殺秦宗衡襲取高郵再敗揚行密而獨踞揚州。公元889年,後來建立後梁的朱温派部將龐師古以救揚為名,自穎上直趨淮南,攻打孫儒。因此引發了公元890年的這場陵亭之戰。
陵亭之戰是一場決定淮南霸權歸屬的決戰。雙方各陳兵10萬,水陸並進,於舊曆二月十九日(已已)展開鏖戰,主戰場就是以陵亭為中心的裏下河腹地。戰爭十分慘烈,殺聲震野,烈焰沖天,屍橫遍野,血肉紛飛。孫儒巧妙地利用地形諳熟之利,以逸待勞。最終擊潰了勞師遠征的龐師古。
此後到公元891年(唐大順二年),朱温、揚行密聯合逼走孫儒;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揚行密大敗孫儒再踞揚州,歷時六年的淮南兵燹方告結束。然而,這場混戰,“兵火之餘,十室九空”(《資治通鑑》卷259)“廬舍焚蕩,民户喪亡”(《新唐書》卷224),一座繁華的陵亭古鎮毀滅殆盡。
所幸進入五代,經揚吳、南唐再造,陵亭鎮再次復甦。歷經宋元明清,陵亭一直以富庶繁華而聞名於江淮。
陵亭鎮的最後消失是因上世紀40年代的連續三次洗劫。
先是1940年5月25日,日寇一股自高郵突襲陵亭,燒殺搶掠,殺死3名手無寸鐵的羣眾,搶走全部糧食禽畜,撤離前四面縱火,陵亭鎮陷於一片火海。
接着是同年10月3日,寡廉鮮恥的土匪況明愷部乘火打劫將斷垣殘壁中的無辜羣眾洗劫一空。
到了第二年(1941年)7月,日寇再次掃蕩陵亭。中國軍隊在陵亭河口一線進行了頑強的抗擊,終因寡不敵眾,黃浦將軍陳中柱以身殉國,日寇兇殘地割下將軍首級梟首示眾。千年陵亭灰飛煙滅,最後一抹歷史痕跡便在這場抗擊外侮的戰爭中徹底消失。
從此,陵亭鎮便以一個歷史地名而存在於方誌和老人們的記憶中。
建國後,陵亭人民在廢墟中重建家園。集鎮建制取消,以陵亭別名“老閣”命為村名。 [1] 

老閣村老閣旅遊

老閣村法華古寺

法華古寺
法華古寺(16張)
興化市臨城鎮法華古寺,古稱法華寺,位於江蘇省興化市臨城鎮老閣村(古時為陵亭鎮)。原始建於唐末宋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寺早期名為法華院,鼎盛時期香火旺盛、信眾雲集,是一座高僧輩出的律宗道場,曾與大寶華山隆昌律寺、揚州大明寺等大叢林道場齊名。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古寺被日軍焚燬,從此一蹶不振。 2004年宗教局和當地信眾迎請法師重修古寺。在市宗教部門和市佛教協會的關心愛護下,在眾多善信的支持下,古寺的重修工作開始進行,並在2005年正式被獲得宗教活動場所資格,古寺即更名為法華古寺。

老閣村水鄉美景

老閣村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是一個原生態風景區。境內地勢平坦、河流縱橫、雨水充沛、氣候温和、四季明朗,水土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環境十分優越。

老閣村地方特產

老閣村螃蟹

興化市老閣村河蟹具有青殼、白肚、金爪、黃毛、紅膏等特點,肌肉中含10餘種氨基酸,殼含大量鈣質,富含蟹紅素、甲殼素等,營養十分豐富,藥用價值多功能。

老閣村青蝦

興化市老閣村青蝦個體大,品質純正,體色為青藍色並伴有棕綠色斑紋,體表光潔半透明,身體分20節青蝦全身覆蓋甲殼,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灰分、鈣、鐵、維生素、硫胺素、桔黃素、尼克酸、細胞色素C和肌酸酐等, 甲殼的主要成分是幾丁質和蛋白質,幾丁質是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比較柔韌,能為水所滲透,但不溶於水、酒精、弱酸和弱鹼,保持野生青蝦的優良性狀,除鮮活供應食用,還可加工成凍青蝦、剪須蝦、凍蝦仁、蝦籽、蝦籽醬等名牌加工產品。

老閣村大米

老閣大米產自全國著名的糧食大市興化市,興化大米具有“稻穀金黃,腹白小,硬質粒多,米粒飽滿,晶瑩透剔,柔軟細潤,濃香持久,口感特佳”等特性,併兼有南北大米的優勢。興化大米生產歷史悠久 ,興化地處江蘇裏下河腹部,據縣誌記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望無際的平原,河網密佈,人稱“水鄉澤國”,盛產魚蝦稻米等,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老閣村

老閣水資源豐富,盛產鯉魚鯽魚鯿魚鰱魚桂魚鱅魚草魚黑魚鯰魚等。

老閣村特色文化

老閣村老閣廟會

老閣廟會也是一大看點。每年農曆三月初二都會期間舉行隆重的廟會,也就是我們地方話叫“迎會”活動。廟會主要儀仗隊由、頭鑼、橫幅、舞龍隊、舞獅隊、“馬皮”、護駕隊、吹打隊還有許多小孩組成的古俠武裝隊,比如説,唐僧師徒、八仙過海、濟公、七仙女、陰陽判官、白蛇傳等等。

老閣村元宵節

老閣的元宵節不在正月十五,而在正月十六,也不叫元宵節,而叫“十六夜”。其實整個興化地區元宵節是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元宵節期間,興化農村各地到處充滿了火光,家家户户門前高高懸掛着紅燈籠,有高舉着火把串舞的,有提着燈籠走遍大街小巷的。最熱鬧的是正月十六,這天活動多,家家户户都會做上一頓好吃的,除了做頓好些的飯菜,少不了地區的特色“剝餈粑”:將春節吃剩的蒸米團切開,或者用糯米粉做成小圓餅,在鐵鍋裏放油加糖煸炒致熟,就成了又香又甜的美味小吃“餈粑”。孩子嘴裏説唱着民謠“十六夜,剝餈粑,餈粑甜,買種田,田不耕,買根針……”這天晚上家家户户聚集在一起,在地上鋪點秸稈,點上一個小火堆,競相從火堆上跨過去以除晦氣,俗稱“跨火把”。從這些對火的喜愛的習俗來看,一方面表現了興化地區的人民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人們對祛除魔惡、消除害蟲的一種願望。

老閣村所獲榮譽

2022年12月,入選2022年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