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緊縮財政

鎖定
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抑制或壓縮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它往往是在已經或將要出現社會總需求大大超過社會總供給的趨勢下采取的。它的典型形式是通過財政盈餘壓縮政府支出規模。
中文名
緊縮財政
通    過
財政分配活動
屬    性
政策行為
典型形
通過財政盈餘壓縮政府支出規模

緊縮財政摘要

因為財政收入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而財政盈餘意味着將一部分社會總需求凍結不用,從而達到壓縮社會總需求的目的。實現財政盈餘,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儘量壓縮支出。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時支出也相應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財政盈餘,增加税收得以壓縮社會總需求的效應,就會被增加支出的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應所抵消。 [1] 

緊縮財政簡介

是宏觀財政政策的類型之一,簡稱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財政支出以抑制社會總需求增長的政策.由於增收減支的結果集中表現為財政結餘,回此,緊縮性財政政策也稱盈餘性財政政策。
人民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流通量。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準備金央行基準利率再貼現、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以及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國債外匯等。
那麼緊縮銀根的政策就是: 1、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2、提高央行基準利率 3、調高再貼現率 4、買賣國債或外匯

緊縮財政鬆緊交替

政策的鬆緊交替是指一個時期實行擴張性政策,一個時期實行緊縮性政策,二者交替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繼承者,將凱恩斯的短期靜態分析發展成為長期動態分析,提出補償性財政政策。他們認為,財政政策的首要問題不是謀求收支平衡,而是當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出現差額時,如何通過財政收支安排來彌補這個差額,使經濟的運行恢復平衡狀態。他們還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不是始終處於危機狀態,而是時而繁榮,時而蕭條,財政政策不能永遠以擴張為基調,應根據經濟的週期波動交替使用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蕭條時期政府應減少税收,增加支出,實行赤字政策;繁榮時期政府應增加税收,壓縮支出,實行盈餘政策,而且盈餘應加以凍結,以備蕭條時期使用。凱恩斯主義還強調財政的自動穩定器作用。如實行累進所得税,當經濟蕭條時,總收入下降,税收收入也自動下降,成為增加社會需求並緩解經濟蕭條的一種自動調節手段;經濟膨脹時,總收入上升,税收收入也自動上升,又成為控制社會需求並緩解經濟膨脹的一種自動調節手段。政府的轉移支出具有同樣的作用。
政策的鬆緊搭配是指同一時期內不同政策的相互配合鬆緊搭配可以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之間的配合,也可以是財政政策內部各種財政手段之間的配合。如美國R.W.里根在總統任期內(1981~1989),實行高利率緊縮性貨幣政策,以對付通貨膨脹。在財政政策上一方面實行減税和高赤字的擴張政策,一方面又壓縮社會性支出,也是松中有緊。

緊縮財政發展歷史

緊縮財政總體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國民經濟運行的常態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幾次國民經濟調整中都實行了緊縮性財政政策,以矯治經濟發展速度過快、比例嚴重失調和通貨膨脹的弊端。

緊縮財政第一次調整

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1961~1965) 這次調整的主要任務是克服“大躍進”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比例失調和混亂局面。主要緊縮措施是:大力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模、節約非生產性開支,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精減職工,減少國家工資支出;對預算外資金實行“納、減、管”,增加預算內收入;加強財政工作的集中統一,搞好綜合平衡。在實行緊縮措施的同時,還採取了有力的增產措施,增加有效供給,如加強財政對農業的支援並減輕農民負擔,調整投資結構從而增加農業和輕工業產品的生產,清倉核資充分發揮物資的潛力等。經過五年的努力,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緊縮財政第二次調整

1963~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5.7%,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4.7%,各項經濟指標恢復到或超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1953~1957)的最好水平。

緊縮財政實行方針

1989年,中國針對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的一些深層問題,提出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方針,繼續控制社會總需求,堅持財政、信貸的雙緊政策,實現社會供求總量平衡。在財政方面的主要措施是:加強税收徵管,特別是加強對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私有經濟的依法徵税工作;嚴格清理和控制税收的減免優惠;逐步將一部分預算外資金轉入預算內,逐步提高財政收入國民收入的比重;適當增加國防費、重點建設基金、農業、教育科學事業的投入,並保證國家債務的還本付息,對事業費和行政管理費作不同程度的壓縮;堅持精簡機構,裁減冗員;控制社會投資總規模,調整投資結構等。當社會總需求總供給大體平衡以後,財政上則轉向緊中有松的搭配政策。一方面,通過加強税收徵管、調節預算外資金、向居民和企業發行國庫券和控制預算支出規模等措施,繼續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增加支農支出,保證重點建設投資,增加教育和科技支出等措施,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增加有效供給

緊縮財政緊縮財政案例

中性緊縮財政時代
美國自冷戰結束之後開始進入慢性緊縮時代,擴張信貸、發展次貸,工業化預算每年都超支,因此必須要大量發行國債,而中國現在是美國國債的最大量級持有國,這就意味着如果美國的財政一旦收緊預算,出現“去工業化”,那麼金融領域的風險就會隨之增大,但美國聰明就聰明在這裏,僅僅以雷曼倒閉為代價開始了進入中性緊縮時代,先是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但美國卻幾乎毫髮未傷,緊接着是全球貨幣競爭大敗歐元,然後是加大量向中國出售國債和次級債券,然後是奧巴馬簽署金融改革,之後就很容易預見了,因為中性緊縮會導致原本的利多行業被做空,而未來的多頭會是農業和環境以及各種原生態資源,而空頭的損失就這樣輕易的被類似於中國這樣的國家買單,這樣一來美國不僅實現了低成本轉型 中國也會遇到大麻煩,因為我們沒有次級金融的支撐,在去工業化時代就必須繼續走工業化道路,其結果就是我們要拼命追趕但卻永遠無法趕上,這個過程會浪費掉我們絕大多數的資源儲備,可結果卻沒有任何好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