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貨幣

(一種關於有勞動等價物對應的交換權的契約)

鎖定
貨幣(Money),是充當一切商品的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是價值的一般代表 [8]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西漢時設上林三官與水衡都尉,管理鑄錢。漢元帝時,名臣貢禹主張廢除銅錢,民間交易改用布帛做錢。 [10]  《晉書·食貨志》記載:“安帝元興中,桓玄輔政,立議欲廢錢用谷帛。” [11] 
中文名
貨幣
外文名
Money
別    名
金錢
作    用
經濟變量
本    質
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
影    響
通貨膨脹貶值
流通手段
自由交易
基本職能
支付手段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
貨幣本質證明
邏輯證明與證偽
貨幣的表徵
契約效力與契約價值
貨幣的特性
彈性,普適性,延時性,不可分性 [1] 
歸    屬
通貨的一種

貨幣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量政策變量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貨幣 實拍
貨幣 實拍(23張)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準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淨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併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餘A 缺B,而乙餘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餘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儘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
當交換在更大範圍內發生,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雙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斷降低,如果市場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就總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夠提供缺失的供給來滿足交換者的需求。這個第三方就是市場,市場是包含所有交換者的總體。在上述甲乙丙交換的例子中,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來做一個一般的説明:假定丁餘D缺E,戊餘E缺F,庚餘F缺A。顯然,交換如果能夠進行,乙、丁、戊與庚都應該和A的接受者約定A可以換取其所需,於是乙、丁與戊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再追溯A的來源,甲的A從何而來呢?存在兩種可能:交換所得或者自行產出。如果是自行產出,那麼甲就成為一個通貨的生產者,進一步説是貨幣的發行者,他顯然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即A可以用來交換其所需,因為他正在這麼做。如果是交換所得,不妨稱呼這個交換對象為天干,那麼甲與天干交換得到A的時候,乙就成為來自市場的第三方,甲也應與乙約定A可以交換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這個事件中的交換關係進行簡併,就得到一個結論:只要交換者與市場能夠達成一個約定,約定某個物品對其他物品的交換權,那麼交換就總能夠進行。
如果不存在丙,則市場上沒有乙需要的產品D,因為乙獲取市場丙需要的A就沒有意義,那麼乙與甲交換來獲得A的行為也就沒有意義,甲乙的之間的交換也不會進行,整個交換中止。就乙而言,在其所有B為甲所需的同時,其所需D也能從市場取得,那麼乙才願意與市場丙交換。對乙而言,甲同樣可視為市場的一部分。這樣甲與乙之間的單向匹配,乙與丙之間的單向匹配,丙與甲之間的單向匹配在歸納為個體與市場時,即表現甲與市場丙(含乙)之間的雙向匹配,乙與市場丙(含甲)之間的雙向匹配。而這乃是物物交換得以發生的基本條件。因而貨幣的作用就在於將供給和需求單向匹配的雙方無法達成的交換通過市場而實現,進而實現市場所有交換者的供需轉換,即所有向所需的轉換。將所有交給市場的同時也要求市場提供其所需乃是交換的前提,所有與所需的轉換通過買賣兩個獨立的過程次序發生,而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貨幣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兑換比例分為可兑換貨幣和不可兑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高中教科書當中,貨幣的本質被解釋為一般等價物 [2]  這個定義僅僅從職能出發,實際上並沒有説明貨幣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內在的邏輯問題,即貨幣為什麼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
關於貨幣契約本質的問題可以查看貨幣契約
以下是過去關於貨幣本質的債務論説法,即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是持有者對發行者的一種債權,這一説法存在明顯的紕漏,無法回答發行者借入的權益是什麼,如何償還等基本問題。
以下內容詳細列出了過往人們對貨幣本質不清楚的情況下做出的各種解釋: [1] 
債務貨幣就是當今主要發達國家所通行的法定貨幣(FiatMoney)系統,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貨幣化”的債務所構成。
美元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的同時被銷燬。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每一張欠條在每一天裏都在產生債務利息,而且是利滾利地增加着,這些天文數字的利息收入歸誰呢?歸創造出美元的銀行系統。債務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貨幣總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現有貨幣總量之外再創造出新的債務美元,換句話説,人民借錢越多,就必須借更多的錢。債務與貨幣死鎖在一起,其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債務永遠增加,直到其債務貨幣遭人徹底拋棄或其利息重負壓垮自身經濟發展,導致整個體系的最終崩潰。債務的貨幣化乃是現代經濟最嚴重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之一,它是通過透支未來的傾向資源來滿足當時的需要。中國有句老話,寅吃卯糧説的正是這個意思。
在貨幣的本質沒有得到確認前,債務貨幣的説法有其合理一面,它解決了無商品價值的紙幣和商品的交換問題,即回答了為何紙幣可以購買商品的問題。但是紙幣雖然和借條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卻存在本質的區別:
作為借條,償還的物品通常不得少於借入的物品,這與紙幣普遍存在的貶值現象相矛盾。(如果“A賣給市場5個雞蛋”看作是“借給市場5個雞蛋”,他賣雞蛋得到的紙幣看成是借條,那麼當他要求市場償還時,即他使用這些貨幣時,他應該得到至少5個雞蛋,如果考慮利息,他應該得到更多。但現實是由於紙幣的貶值,A之後將無法用他先前賣雞蛋得到的貨幣再買到5個雞蛋。從長期看紙幣總是逐漸貶值的)。
此外,作為借條, 借出方總是希望借入方儘快償還物品,如果紙幣是借條,那麼紙幣的擁有者就會盡快希望從市場買入實物,即錢用掉,這和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流動性偏好”相矛盾,即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更喜歡持有貨幣而不是實物商品。(如果年終獎是一萬元現金或價值一萬元的大米,你會選哪個呢?)
但貨幣債務學説最大的缺陷還是其無法解釋商品之間的交換問題,既所還非所借問題,買入(借入)的是A,賣出(償還)的卻是B,而貨幣最根本的作用是充當交換媒介,促進商品之間的交換。
所以,貨幣和債務存在本質的區別。
非債務貨幣,相對於紙幣而言,是錯誤地理解貨幣本質的產物。某些實物貨幣,以金銀貨幣為典型代表。這種貨幣自身含有公認的價值量,但它同樣是契約的產物,它的商品價值通常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但是由於自身商品價值的存在,它包含雙重身份:貨幣契約和擔保物,用於擔保的價值即是實物貨幣本身的商品價值,但一般是非完全擔保。這種擔保可以給人們提供心理保障和價值保障,當貨幣的契約價值降低時,現存的商品價值可以支撐並部分彌補損失。 實物貨幣由於存在自身的產量問題,無法滿足社會日益擴大的交易規模和物質產出,必將演化成形式貨幣,即早期學者所言的“債務貨幣”。
形式貨幣在發行時,由於引進了國債作為擔保等記賬形式,表面上看起來非常類同於債務,但其實只是約束紙幣發行者的一種手段,即紙幣發行者並不創造價值,他只是受人民的委託來發行貨幣,他理所當然不應該這些紙幣當成自己的財富。另外通過債務的方式來發行貨幣,也反映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本身可以沒有商品價值這一客觀事實
貨幣的流通存在發行和回籠這一對反向操作,但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持續性,總有一些“在路上”的貨幣,這些 “在路上”的貨幣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它的數量即貨幣的需求量
“如果所有銀行的貸款都被償還,銀行存款將不復存在,整個貨幣流通將會枯竭。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想法。我們(美聯儲)完全依賴商業銀行。我們貨幣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無論是現鈔還是信用,都必須有人來借才能產生出來。如果商業銀行(通過發放信貸)製造出足夠的貨幣,我們的經濟就會繁榮;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衰退。我們絕對沒有一種永久性的貨幣系統。當人們抓住了整個問題的關鍵之處,我們(貨幣系統)可悲的荒謬之處,以及(美聯儲)令人難以置信的無助,就會變得如此明顯。貨幣是人們最應該調查和思考的問題,它的重要性在於,除非人民廣泛地理解這個(貨幣)系統並立刻採取措施修正它,否則我們的文明將會崩潰。”——羅伯特.漢姆費爾,美聯儲亞特蘭大銀行。
在所有貨幣中,金銀貨幣意味着“實際擁有”,而法幣則代表“欠條+許諾”。二者的價值“含金量”有着本質區別。中國的人民幣介於二者之間。儘管人民幣也存在着“債務化貨幣”的成分,但就其主體而言,仍然是體現過去已經完成的產品與服務的度量。人民幣的發行並非像美元一樣必須以國債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銀行發行貨幣,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民幣的屬性更接近金銀貨幣。同時,由於人民幣沒有金銀作為支撐,它又有法幣的基本屬性,必須依靠政府的強制力才能保證貨幣價值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商品所有者以貨幣作為媒介進行交換,也就是説貨幣的本質也是一種商品。
關於貨幣的本質,西方貨幣學説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貨幣金屬論,二是貨幣名目論
貨幣金屬論者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出發,認為貨幣與貴金屬等同,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貴金屬的價值。
百科x混知:圖解金本位 百科x混知:圖解金本位
貨幣名目論者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出發,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為貨幣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貨幣金、銀本位制的產物,隨着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其影響力正日益減弱。21世紀,在西方貨幣中,佔統治地位的是貨幣名目論,這從西方的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斑。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為:“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
歷史上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準確的掌握貨幣的本質, 他們都受到貨幣形式的干擾,並企圖從貨幣的形式出發來定義貨幣的本質,因而無法給出完整統一的貨幣定義。事實上貨幣就其內在商品價值而言,並不是有或無兩個斷裂的選擇,而是逐漸量變的過程。電子貨幣的商品價值幾乎為0,紙幣接近於0,硬幣和銅板的商品價值略高,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的商品價值更高。這種量變的過程揭示了不同形式貨幣本質的統一性,即貨幣作為契約的產物,它的交換價值是契約約定的,當市場穩定,信任度高時,人們接受紙幣等名目貨幣,當市場不穩定,信任度低時,人們更傾向於接受金屬貨幣
以上的貨幣本質論述是從經濟學角度展開的認識,我們還應考察貨幣的政治學前提和政治學背景。從政治學角度來説,貨幣為政權服務受制於權力。歷史常識指出:一個政權的垮台往往伴隨其發行貨幣的失效,一個政權的建立往往伴隨其發行貨幣的成立,一個政權的形象往往伴隨其發行貨幣的流通。由此可以認定:貨幣的本質是主權信用。
貨幣符號 貨幣符號
如果從文明的角度來掌握貨幣的定義,我們可以做一理論認識。貨幣是一種固化的物質文明符號,是一種物質文明形象,是一種物質文明要素。與語言、價值觀、種族、宗教等構成了我們這個星球的文明世界。

貨幣簡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1.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2.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5.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6.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黃金貨幣 黃金貨幣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衞”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圓錢:圓形圓孔、圓形方孔。
古代貨幣 古代貨幣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圓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準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準脱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兑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貨幣 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繫。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鈎。
中國台灣地區使用新台幣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為1蘇(Sol),20個蘇為1裏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馬克思説過,貨幣天生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複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複雜的紋章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曆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着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併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裏、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時期,黃金已作為貨幣而出現,如子貢“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説明黃金已作為衡量財富的尺度、作為一般等價物而出現了。此外,春秋時出現了銅鑄幣
春秋時期黃金與銅鑄幣雖已出現,但在實際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的還不夠。李劍農先生統計了《左傳》中記載:“賞賜、饋贈、獻納、犒 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飾,或以車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無以錢刀者";"言擄掠盜竊奪者十四,或禾麥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實用之兵器,或馬,或鍾,奪幣者一,不言為錢刀之幣”。因此,對春秋時期貨幣的使用情況不能估計過高。
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普遍使用,但當時處於金屬鑄幣、貴金屬貨幣和實物貨幣並用時期。到戰國時期,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用貨幣外,銅鑄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還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準。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裏,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裏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裏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像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户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中國大陸的現行法定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主幣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CNY¥。

貨幣種類

貨幣購買力

從理論上來説,貨幣購買力變化與商品的價格變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隨着技術本身的發展,生產成本會不斷降低,高科技消費品的價格難以避免長期下降的趨勢,但是傳統的吃飯穿衣方面,技術進步的速度是很慢的,其價格變化受到供需以及資金炒作的影響就會更為明顯。 [7] 

貨幣儲蓄存款

定期存款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為一種貨幣。

貨幣準貨幣

準貨幣(near-money)是指能夠執行價值儲藏職能,並且易於轉換成交換媒介,但本身還不是交換媒介的資產。例如,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就是準貨幣。

貨幣貨幣替代物

貨幣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夠暫時執行交換媒介職能,但不能執行價值儲藏職能的東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種貨幣替代物。
匯率
本位制度下,各個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之間貨幣按照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兑換比率。這個體系是以黃金的自由流動為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體系實際上已經崩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奧地利等國出現了貨幣大幅度貶值的現象。此後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匯率基礎。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掛鈎,實行固定匯率兑換。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為佈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兑換,佈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匯率 [3] 
國際標準組織(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號體系,用來表示各國的貨幣。這個標準的代號為ISO 4217
百科x混知:圖解匯率 百科x混知:圖解匯率

貨幣類型

貨幣實物貨幣

是指作為非貨幣用途的價值和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的實物商品。能充當實物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徵:① 普通接受性;②價值穩定;③價值均值可分性;④輕便和易攜帶性。很顯然,一般金屬都具備這些特徵,因此,在實物貨幣的類型中,金屬貨幣最具代表性

貨幣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等虛擬貨幣具有非貨幣當局發行、使用加密技術及分佈式賬户或類似技術、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等主要特點,不具有法償性,不應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5] 

貨幣代用貨幣

一般是指紙製的憑以換取實物的金屬貨幣或金屬條塊,其本身價值就是所替代貨幣的價值。代用貨幣實物貨幣的優越性主要有:①印刷紙幣的成本較之鑄造金屬要低;② 避免了金屬貨幣在流通中的磨損,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節約貴金屬貨幣;②克服了運送貨幣的成本與風險。當然代用貨幣也有一些缺點,比如易損壞、易偽造等。

貨幣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許多國家被迫脱離金本位銀本位,所發行的紙幣不再能兑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應運而生。
信用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人們對此貨幣的信心;二是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貨幣又可分為以下幾種形態:①輔幣。其功能是擔任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賤金屬製造。②現金或紙幣。主要功能也是擔任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一般為具有流通手段的紙幣,其發行權為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專有。③銀行存款。又稱債務貨幣,存款人可藉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將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貨幣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通常是指利用電腦或貯值卡所進行的金融活動。持有這種貯值卡就像持有現金一樣,每次消費可以從卡片的存款金額中扣除。電子貨幣在方便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如何防範電子貨幣被盜,如何對個人資信情況進行保密等。因此,電子貨幣的全面應用尚需一段科技進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過程。

貨幣紙質貨幣

各國紙幣
各國紙幣(23張)
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為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為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為通貨或現金。

貨幣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又稱法定數字貨幣,以國家信譽為擔保,由中央銀行統一發行,與法定貨幣具有同等地位。 [4] 

貨幣數字化

隨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與數字金融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全球貨幣金融體系邁入數字化變革時代,許多經濟體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按下快進鍵。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近日發佈的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有105個國家和地區正在探索研究央行數字貨幣,其中約50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進入到開發、試點、發行等高級階段。 [6] 

貨幣本位

貨幣金本位

貨幣的本位 貨幣的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兑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貨幣銀本位

用白銀做本位貨幣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着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複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紀末,隨着白銀採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貨幣複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複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複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複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如果金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複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複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稱金銀複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複本位制。

貨幣不兑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兑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兑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兑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兑換貴金屬。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採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兑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兑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貨幣紙幣本位

面值為100元的人民幣圖片 面值為100元的人民幣圖片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兑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鈎,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貨幣職能

由於貨幣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

貨幣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在這裏,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係中起着媒介物的作用,執行着流通手段的職能。
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每次都只是轉瞬即逝的事情,人們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而並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只要社會公認它能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這就產生了不足值貨幣代替足值貨幣,以及紙幣代替鑄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對地説,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銀的價值,即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換中搜尋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交換分成了買和賣兩個獨立的行為。二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脱節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政治經濟學》。主編:呂建軍。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貨幣貯藏手段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放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貨幣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執行清償債務時所執行的職能。在商品交換中,商品買賣可以不用現款,採用賒賬的方式,到一定時期後再付現款。由於先購買,後支付,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到約定期限後,買者以貨幣清償對賣者的債務。在這裏,貨幣就起着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範圍內,後來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
賒賬買賣實際上是一種借貸活動。隨着賒賬買賣的發展,產生了各種信用貨幣,如期票、支票、匯票、銀行券等。各種信用貨幣也發揮着支付手段的職能,同時,它們所代表的債務可以相互抵消,這就大大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支付手段是在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由於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才能使商品與貨幣相交換;由於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才能產生商品買和賣的行為;只有在買賣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買賣商品時的賒銷方式,支付手段的職能才會產生。為了到期支付,必須進行貨幣貯藏。可見,支付手段必須以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貨幣貯藏職能的存在為前提。
(參考資料:《政治經濟學》。主編:呂建軍。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貨幣經濟影響

貨幣 貨幣
貨幣發行量應遵循此計算公式
M: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通貨量)
P:商品的平均價格
V:貨幣流通速度(以貨幣的週轉次數計算)
按照通常的貨幣主義解釋,當實際通貨量大於所需的通貨量時,便會導致貨幣貶值,形成通貨膨脹。反之,就會導致通貨緊縮
貨幣 貨幣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韓元

貨幣世界貨幣

含義:貨幣在世界市場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時,我們稱其為世界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有十足的價值,並且是貴金屬塊,按其實際重量來發揮其職能。實際上,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就是金塊,銀塊。紙幣不能充當世界貨幣。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

貨幣民法貨幣

貨幣是重放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屬於民法上的種類物。貨幣作為社會一般財富的代表,其本身的價值並不為人們所重視,人們看重的是其所代表的社會財富的多少,即表現為一定數量票面金額的多少。只要其所代表的社會財富相等,這幾張貨幣與那幾張貨幣,或者此種貨幣與彼種貨幣,就在質上相等。因此,作為種類物,貨幣具有很高的替代性。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支付手段的功能。
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包括各種紙幣和鑄幣。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人民幣是我國境內唯一通行的貨幣,外國貨幣、金銀都不得作為支付手段。民事主體要實現民事權利或者履行民事義務,必須遵守國家法律的規定,以人民幣為支付手段,而不能違反法律規定進行外幣黑市交易、逃匯、套匯等非法活動。
貨幣在民事法律關係中的作用是:
(1)擔當物權的客體,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除對一般實物享有物權外,還可對貨幣行使佔有、適用、收益和處分。
(2)充當債券的標的物。例如,貨幣可作為買賣之債中的價款、勞務之債中的酬金
貨幣作為民法上特殊的種類物,其特殊之處是:
(1)貨幣所有權的歸屬。貨幣佔有權與所有權合二為一,貨幣的佔有人視為貨幣所有人。
(2)貨幣所有權的轉移。貨幣所有權的轉移以交付為要件,即使在借款合同中,轉移的也是貨幣所有權,而非貨幣的使用權。無行為能力人交付的貨幣也發生所有權的轉移。
(3)貨幣不發生返還請求權與佔有回覆訴權問題,僅能基於合同關係、不當得利或者侵權行為提出相應的請求。其特殊之處是由貨幣的流通手段決定的。

貨幣貨幣政策

貨幣調控作用

(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總需求的平衡
貨幣政策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達到對社會總需求總供給兩方面的調節,使經濟達到均衡。當總需求膨脹導致供求失衡時,可通過控制貨幣量達到對總需求的抑制;當總需求不足時,可通過增加幣供應量,提高社會總需求,使經濟繼續發展。同時,貨幣供給的增加有利於貸款利率的降低,可減少投資成本,刺激投資增長和生產擴大,從而增加社會總供給;反之,貨幣供給的減少將促使貸款利率上升,從而抑制社會總供給的增加。
(2)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
無論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多麼複雜,從總量上看,都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超過社會在不變價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總量。提高利率可使現有貨幣購買力推遲,減少即期社會需求,同時也使銀行貸款需求減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則相反。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直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
貨幣政策通過對利率的調節能夠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儲蓄傾向。低利率鼓勵消費,高利率則有利於吸收儲蓄。
(4)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並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儲蓄是投資的來源,但儲蓄不能自動轉化為投資,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依賴於一定的市場條件。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利率的變化影響投資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儲蓄轉化的比重,並通過金融市場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貨幣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可分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和選擇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等)。
運作
貨幣政策的運作主要是指中央銀行根據客觀經濟形勢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調控貨幣供應量和信用規模,使之達到預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並以此影響整體經濟的運行。通常,將貨幣政策的運作分為緊的貨幣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1)緊的貨幣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加強信貸控制。如果市場物價上漲,需求過度,經濟過度繁榮,被認為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中央銀行就會採取緊縮貨幣的政策以減少需求。
(2)松的貨幣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放鬆信貸控制。如果市場產品銷售不暢,經濟運轉困難,資金短缺,設備閒置,被認為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總供給,中央銀行則會採取擴大貨幣供應的辦法以增加總需求。
總的來説,在經濟衰退時,總需求不足,採取松的貨幣政策;在經濟擴張時,總需求過大,採取緊的貨幣政策。但這只是一個方面的問題,政府還必須根據現實情況對鬆緊程度作科學合理的把握,還必須根據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實施條件和效果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銀行調整基準利率,對證券價格產生影響。一般來説,利率下降時,股票價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時,股票價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公司的融資成本,從而影響到股價。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負擔,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證券收益增多,價格也隨之上升;利率高,公司籌資成本也高,利息負擔重,造成公司利潤下降,證券收益減少,價格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們寧可選擇股票投資方式而減少對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種的投資,同時,證券投資者能夠以低利率拆借到資金,會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價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資金將會從證券市場轉向銀行存款,致使股價下降。除這兩方面原因之外,利率還是人們藉以折現股票未來收益、評判股票價值的依據。當利率上升時,投資者評估股票價值所用的折現率也會上升,股票價值因此會下降,從而股票價格相應下降;反之則股價上升。
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一般比較明顯,市場反應也比較迅速。因此要把握住股票價格的走勢,首先要對利率的變化趨勢進行全面掌握。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個組成內容,但利率的變動同時也受到其他貨幣政策因素的影響。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中央銀行貼現率降低、中央銀行所要求的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銀行在放鬆銀根,利率將呈下降趨勢;反之,則表示利率總的趨勢在上升。
(2)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價格的影響
當政府傾向於實施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就會大量購進有價證券,從而使市場上貨幣供給量增加。這會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從而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消費熱情高漲,生產擴張,利潤增加,這又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股票價格將下跌。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還在於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運作是直接以國債為操作對象,從而直接關係到國債市場的供求變動,影響到國債行市的波動。
(3)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證券市場。如果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於凍結了一部分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由於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應數額龐大的存款總量,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貨幣供應量更大幅度地減少,證券行情趨於下跌。同樣,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對再貼現資格加以嚴格審查,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增加,市場貼現利率上升,社會信用的收縮,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應減少,使證券行情走勢趨軟;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降低再貼現率,通常都會導致證券行情上揚。
(4)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為了實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區域經濟政策,我國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通過貸款計劃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對不同行業和區域採取區別對待的方針。一般説來,該項政策會對證券市場行情整體走勢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因為板塊效應對證券市場產生結構性影響。當直接信用控制或間接信用指導降低貸款限額、壓縮信貸規模時,從緊的貨幣政策使證券市場行情呈下跌走勢;但如果在從緊的貨幣政策前提下,實行總量控制,通過直接信用控制或間接信用指導區別對待,緊中有松,那麼一些優先發展的產業和國家支柱產業以及農業、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及優先重點發展的地區的證券價格則可能不受影響,甚至逆勢而上。總的來説,此時貸款流向反映當時的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並引起證券市場價格的比價關係作出結構性的調整。

貨幣黃金走勢

2012年,國內貴金屬市場繼續蓬勃發展,各類投資品種日益豐富。各大商業銀行在推出人民幣賬户貴金屬投資品種之後,相繼推出了美元賬户貴金屬投資品種。一方面,這省去了持有人民幣賬户貴金屬的投資者在跟蹤以“美元/盎司”計價的國際貴金屬市場時所必須進行的換算操作;另一方面,該產品也將原先相互獨立的外匯賬户與貴金屬賬户聯繫了起來。然而,這也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即如何在黃金、美元和其他國際貨幣之間進行有效的配置,從而實現最大收益。因此,本文簡要分析了黃金走勢同主要國際貨幣走勢相關性,希望能為投資者在資產配置方面提供一定在參考。
(21世紀),黃金主要定價貨幣有美元、歐元英鎊澳元,這幾種貨幣也是外匯投資者的主要投資幣種。美元不必多言,紐約倫敦法蘭克福等主要市場的黃金交易均可以美元報價和結算;歐元憑藉歐元區巨大的經濟體量,自誕生起便在世界市場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英鎊雖然不及往昔,但得益於其老牌世界貨幣的地位,如今仍是主要的世界貨幣之一;澳大利亞依託其巨大的資源優勢,在農產品(5.80,-0.20,-3.33%)、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市場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澳元也與大宗商品價格保持着日益密切的聯繫。因此,美元、歐元、英鎊和澳元是外匯投資者的主要投資幣種。
由於黃金以及歐元、英鎊和澳元均可以美元報價,因此,為了能準確把握各類經濟事件對其影響,從而實現風險的有效規避和收益最大化,我們將主要貨幣走勢同黃金走勢作了簡要的相關性分析
表 2012年金價與國際主要貨幣漲跌幅相關係數
 黃金走勢同主要國際貨幣走勢相關性 黃金走勢同主要國際貨幣走勢相關性
通過採集2012年初至8月底黃金和三種主要貨幣的每日及每週漲跌幅數據,並以該組數據為樣本計算三種貨幣各自的漲跌幅與黃金漲跌幅的相關係數,我們可以發現三個特點:第一,短期影響力(日漲幅相關性)方面,和黃金相關度最高的參考指標不再是美元指數,而是歐元;第二,中長期影響力(周漲幅相關性)方面,歐元和黃金的相關性堪比美元指數,英鎊及澳元與黃金走勢的相關性僅為20%左右;第三,中期與短期一致性方面,歐元與黃金走勢相關性僅下降了3.78%左右,而英鎊和澳元則分別下降了大約10.52%和19.43% 。
金價與國際主要貨幣漲跌幅相關係數變化 金價與國際主要貨幣漲跌幅相關係數變化
就歷史數據分析,通過採集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底每週黃金和貨幣漲跌幅數據,並以每半年的數據量為樣本滾動計算三種貨幣各自的漲跌幅和黃金漲跌幅相關係數,我們可以發現,不僅不同貨幣與黃金走勢的相關性存在差異,即使是某一種貨幣,在不同時期,它同黃金的相關性也會發生變化。
如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澳元與黃金的相關性穩定在50%以上;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英鎊與黃金相關性逐步增強,並在2011年7月後取代澳元,成為與黃金走勢相關性最強的幣種;進入2012年,英鎊及澳元同黃金走勢的相關性趨於下降,歐元走勢與黃金的相關性逐步提升,二季度後相關係數穩定在50%左右。
另外,通過比較歐元計價與美元計價的黃金走勢可以發現:2012年3至8月,歐元計價的黃金價格維持在1250-1350歐元/盎司之間,形成區間震盪。該期間,歐元持續下行,帶動美元計價的黃金走出震盪下跌的行情。
綜上所述,截至2012年8月,歐元同黃金的相關性保持較高水平。由此可以推斷,影響歐元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對黃金市場構成相當大的影響。歐元區的主導因素無疑是歐洲債務危機,而短期內,歐洲債務問題仍然無法有效解決。因此,黃金投資者在關注美國市場在同時,可以加強對歐元區市場變化的關注。並且,考慮到歐元和黃金較高相關性的特點,在資產配置方面,可以綜合考慮在黃金和歐元資產上的投資比例,以控制風險

貨幣交易數據

2023年12月,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彙編的交易數據顯示,1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從10月的3.6%升至4.6%,創人民幣最高紀錄。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佔比超過日元,成為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