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終南鎮

鎖定
終南鎮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位於縣城正東12千米,鎮域面積65.86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08°22′,北緯34°09′。轄30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59361人(2017)。 [1] 
終南鎮歷史悠久,約形成於西周初期,為矢侯封地為矢國。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於終南初次置縣,稱宜壽縣。後曾歷置終南郡、周南郡、恆洲,僅置縣歷史就達700餘年。 [1] 
2014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5億萬元,耕地佔用税契税完成13萬元,勞務輸出完成9500人次。 [2] 
中文名
終南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
地理位置
周至縣城正東12公里
面    積
65.86 km² [3] 
下轄地區
30個行政村,1個社區
政府駐地
終南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0405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59361人(2017) [3] 
著名景點
漢長楊宮 終南上清太平宮鍾馗故里廟
火車站
西安站,西安北站
車牌代碼
陝A

終南鎮歷史沿革

終南鎮在商末周初(約前11世紀)就基本形成。因面對終南山得名。古書云:終南山因“在天之中,居都(灃)之南”而取名“終南山”(古時中,終通用)。
終南鎮為歷史名鎮,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在此置周至縣。
東漢建武三年(27年)周至縣併入武功縣,西晉建興三年(313年)恢復。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於終南鎮置終南郡,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廢終南郡,在終南鎮設恆州。同年周至縣城從終南鎮遷至户縣西北三十五千米處(今甘河鎮一帶),不久遷回。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周至縣城從終南鎮遷至今址。
隨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以黑河為界劃出周至東部地區設終南縣。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撤銷終南縣併入周至縣。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在終南鎮設清平軍,並劃出周至東部地區設終南縣、郡、縣治所均在終南鎮。
元代至元初撤銷終南縣,撤縣留鎮。
明、清、民國均為終南鎮,曾設終南里、終南所、終南聯保。
民國十八年(1929年)臨川寺農民共產黨員周七,抗議收税警察吊打農民。終南鎮成為當時起義農民的指揮中心。後起義軍攻下週至縣城,震動全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22日(農曆6月19日)中午,徐東海、程子華率紅二十五軍4000餘人,從長安、户縣進入周至,22日下午至23日100多名紅軍攻入終南鎮,西去甘肅迎接中央紅軍。
1949年5月30日,終南鎮解放。1956年3月,成立終南鎮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成立東方紅(即終南)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改為終南鎮。 [4] 

終南鎮行政區劃

終南鎮行政沿革

北宋時,周至縣境內劃分17個鄉,終南設有長楊鄉。
明清時,周至縣境內劃分四十個裏,終南有終南里、豆村裏、禪定裏、辛莊裏。清末恢復鄉約制度,全縣劃分三十六所,終南有終南所、豆村所、馬蓬所。
民國初年,周至縣劃分中、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五個區。終南鎮屬東北區,駐終南鎮,轄6所,112村。6所為終南所轄16村,豆村所轄14村,馬蓬所轄13村,鹿馬所轄21村,阿岔所轄22村,鍾徐所轄13村。民國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1934年—1940年),劃分23個聯保,轄179保,其中終南轄三個聯保,25保。民國二十九年冬至解放,全縣劃分13個鄉,終南為終南鄉,轄26個村。
1949年解放後,終南鎮為第九區公署,轄8個小鄉。1950年行政區劃調後轄11個小鄉,57個自然村。1956年3月成立鎮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成立東方紅(即終南)人民公社,轄集賢、富仁三個鄉,37個生產大隊。1960年社隊規模調整,將富仁劃出成立園藝場,將集賢鄉劃歸秦嶺管區。其時終南公社轄21個生產大隊,140個小隊,1962年社隊調整後,終南公社轄24個生產大隊,154個小隊。1980年行政區調整,終南公社轄27個生產大隊,208個小隊。
1984年5月,改為終南鎮人民政府,轄30個行政村,214個村民小組,47個自然村,1個居民社區。 [4] 

終南鎮區劃設置

2015年,終南鎮轄終南社區1個街道社區,毓興村、東關村、雙明村、甘溝村、三灣村、東大堅村、西大堅村、辛莊村、三聯村、大莊寨村、豆村第一村、豆村第二村、豆村第三村、豆村第四村、高廟村、勒馬村、王才屯村、西禪定村、東禪定村、馬蓬村、龐家堡村、寨子村、竹園頭村、吳家屯村、解村、新村、任家村、老堡子村、楊家大牆村等3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終南社區。 [5] 

終南鎮地理環境

終南鎮位置境域

終南鎮位於周至縣東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5千米,中心位置在東經108°22′,北緯34°09′。東與尚村鎮為鄰,南和九峯鎮、集賢鎮樓觀鎮相連,西與司竹鎮相接,北與黑河與界,同富仁鎮相望。終南鎮東西長約9千米,南北寬約7.5千米,全鎮總面積65.86平方千米。 [6] 

終南鎮地形地貌

終南鎮地處渭河二級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6] 

終南鎮氣候

終南鎮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暖氣團漸強,氣温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天氣炎熱,暖濕氣團凝雲致雨,多雷暴,間有冰雹。秋季連陰多雨。冬季氣候寒冷乾燥,氣温低,降水少。 [6] 

終南鎮水文

終南鎮水利資源豐富、黑河、田峪河、天井河穿境而過。 [1] 
終南鎮西部田峪河是鎮內第一大河,是周至縣第二大河,源秦嶺主峯北側,由深山流出,經本鎮豆村、毓興、東大堅、三灣、雙明等,域內流程7.5千米,於三灣和雙明村接壤處歸於黑河;東部赤峪河是鎮內第二大河,原自赤峪溝深山,流經本鎮王才屯、西禪定、馬蓬、甘溝、新村等村,域內流程6.5千米,於甘溝、新村北部接壤外歸於黑河。還有天井河、鴨子河、周興渠等小河流。 [6] 

終南鎮自然資源

2015年,終南鎮耕地面積53616畝 [1]  ,其中6等地342.3畝,7等地0畝,8等地0畝,9等地0畝,10等地0畝,11等地2701.3畝,12等地7700.4畝,13等地17994.4畝,14等地38641.2畝,15等地8075.7畝,16等地12347.7畝,17等地23353.6畝,18等地16936.7畝,19等地2705.7畝,20等地2498.3畝。 [7] 

終南鎮人口民族

2015年,終南鎮總人口6.8萬人,佔周至縣總人口的九分之一,以漢族為主。 [1] 
總人口59361人(2017)。

終南鎮經濟概況

終南鎮綜述

2013年,終南鎮工農業生產總值突破6.5億元。鎮西以三灣為中心的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1.65萬畝,鎮東以甘溝為中心的萬畝花卉基地面積達8500畝,年產值達7500萬元,全鎮果品面積6500餘畝。 [8] 
2014年,終南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5億元,佔2014全年總任務102%。耕地佔用税和契税完成13萬元,佔2014全年總任務100%。勞務輸出完成9500人次,佔2014全年總任務107%。 [2] 

終南鎮第一產業

2013年,終南鎮苗木基地年產值達到7000萬元;蔬菜基地日成交各種蔬菜560餘噸,年產值達到5000餘萬元;生豬養殖年出欄達到8000餘頭,年產值達到4000餘萬元。 [9] 
2014年,終南鎮糧食完成2.6281萬噸,佔全年總任務99.6%(因秋季連續乾旱減產)。蔬菜產量完成8.3588萬噸,獼猴桃及時令水果6.9290萬噸。終南鎮是周至萬畝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所在地,形成涉及7個行政村,3500户,1.9萬人,中小拱棚3600多座、總面積1.35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並通過了全省無公害產地認定,年產量達8.3萬噸,遠銷8個省區,年產值近1.5億元。老堡子村萬畝無公害水蜜桃園區建設投資6500萬元,園區150棟鋼架大棚和園區2.8千米路網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已全面完成。終南鎮豆三村養豬場建設投資3500萬元,水、電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完成,生豬出欄2000頭。投資160萬元,新增苗圃種植面積200畝。投資260萬元建設馬蓬村300畝蔬菜基地。共發放各種涉農惠民資金820.83萬元。 [2] 
2015年,終南鎮有蔬菜面積1.65萬畝,芹菜種植面積達2800畝。平均畝產1.3萬斤,日銷售量300餘噸 [10]  。發展以三灣村為中心的12個蔬菜專業村,使全鎮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1.65萬畝,年產量達10萬噸,產值近2億元。並帶動了包裝、運輸、勞務等關聯產業的快速發展,全年參與該產業的超過9萬人次 [11-12]  。40餘户苗木大户落户,總面積近萬畝。 [13] 

終南鎮第二產業

2015年,終南鎮有冷庫36座,貯量3400噸,紙箱企業6個,年產值達1500萬元。 [13] 

終南鎮第三產業

2011年7月19日,總投資100億多元的西安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開園;2012年3月1日,道教文化區、化女泉和延生觀景區開園。2012年3月1日至7日,首屆西安樓觀·中國老子文化節成功舉辦。道文化展示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榮獲“2012中國最佳文化旅遊勝地”稱號。2012年,全年接待遊客179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18億元。 [14] 
2014年,勞務輸出完成9500人次 [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億元,比2013年增長10%,服務業比2013年增長10%。 [15] 

終南鎮社會事業

終南鎮文化教育

2014年,終南鎮成功舉辦老堡子村第二屆桃花節暨陝西農村報記者採訪基地掛牌儀式、終南鎮“平安杯”羣眾廣場舞大賽 [2]  。舉辦獼猴桃、蔬菜、糧食等病蟲害防治專題培訓6場次,受訓羣眾達5500餘人。 [2] 
2015年,終南鎮有一所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19所全日制小學,1所武術體校 [1]  。有線電視轉播台一個,電影院一座,專業秦腔劇團2個。 [1] 

終南鎮醫療衞生

2014年,終南鎮出動宣傳車六輛,每日逐村宣傳,安排專人每日早晚對村內消毒,對0—6歲兒童進行入户訪查,每户發放84消毒液1瓶(共發放6900瓶),增強了廣大羣眾對手足口病的防控認識。 [2] 
2015年,終南鎮共有醫療單位三十多所,其中村級醫療保健站30所,鎮中心衞生院1所,痔瘻醫院1所等。 [1] 

終南鎮基礎建設

2014年,終南鎮污水處理廠管網工程,投資8500萬元,在終南鎮鎮區西北方投資建設終南鎮污水處理廠管網工程,污水處理廠二期管網工程已通過市、縣驗收。豆一村至南橫線寬6米,長1.2千米水泥硬化工程,投資72萬元。楊家大牆村寬6米,長700米的出村路水泥硬化,投資42萬元。2014年全年完成水泥硬化道路12千米。解決勒馬等5村1446户人畜飲水工程,投資500萬元。完成了西氣東輸分輸站徵地工程、108國道改擴建工程、750電網建設工程、周富路加寬徵地工程 [2]  。有郵電支局一所、程控電話通往各村,總裝機3400餘門,移動、聯通建立信號放大基站10座。 [1] 
2016年,終南鎮出動80餘人,對鎮區佔道經營、出店經營、亂搭亂建等違規違章建築進行強制拆除,7天共清運垃圾470立方米,發放拆除通知120份,拆除亂搭亂建彩鋼棚200餘間。 [16] 

終南鎮優撫救濟

2014年,終南鎮醫療救助35人次,13.1萬元;發放麪粉174袋,棉被170牀,棉衣254件,救濟款10.43萬元;完成低保複審574户1776人。 [2] 

終南鎮交通

終南鎮交通便利,310國道橫貫終南鎮東西,西寶公路過境,南北有終台路、終集路、終殿路、終富路等4條公路,與107省道旅遊路貫通。 [1]  [6] 

終南鎮領導班子

任孝根(黨委書記):負責黨委全盤工作。主管組織、人事、武裝工作。
胡軍紅(黨委委員、提名人大主席):負責人大全盤工作。分管人大辦,包東南片。
雷建成(黨委副書記、鎮政府鎮長):負責政府全盤工作。分管財政、審計、税務、項目建設工作。分管財政所。聯繫單位:終南税務所。
趙忠寶(黨委委員):分管工會。
王鋒(黨委副書記):分管組織、政法、宣傳、幹部考核、節能降耗、教育、文化體育、廣電、政協、統戰、老幹、關工委、信訪維穩、掃黑除惡(平安建設)、宗教、機關支部工作。包豆村片。分管黨政辦、綜治維穩中心。聯繫單位:學校、終南派出所、終南法庭、終南司法所、終南社區、電信局、交警隊。
王會斌(紀委書記):分管目標考評、紀檢監察、重點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勞動保障、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企業管理、招商引資、旅遊工作。分管經發辦,包東北片(新村、解村)。聯繫單位:非公企業。
佘建黨(黨委委員、政府副鎮長):分管衞生健康、醫療衞生、合作醫療、户改廁、電網改造工作。分管衞生健康辦,包南片。聯繫單位:終南衞生院、終南供電所、移動公司。
張建剛(政府副鎮長):分管扶貧辦,包西片(大莊寨、三聯、三灣)。
魏斌強(政府副鎮長):分管農村農業、林業、水利、扶貧開發、城鄉統籌、三變改革、畜牧獸醫、防疫、防汛抗旱、科技(協)培訓、秸稈禁燒、農機補貼、農業綜合補貼、農產品檢測工作、新型社區建設。分管農業辦。聯繫單位:畜牧獸醫站、保險公司、終南信用社、農業銀行。
楊普軍(政府副鎮長):負責市場監管所日常工作。分管小城鎮建設、城市管理、環境衞生、治污減霾、危房改造、生態環境、河長制、消協、工商聯、創衞、病媒生物、煤炭削減工作、道路交通、土地(宅基地)、大棚房、污水處理廠、砂石治理、路長工作。分管城建辦、治污減霾辦,包中片。
楊武(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負責人武部日常工作。分管民政、殘聯、應急、人防、消防、安全生產工作。分管民政辦,包大堅村。聯繫單位:終南福利院。
張雨楊(鎮長助理):協助鎮長工作。 [17] 

終南鎮歷史文化

終南鎮歷史悠久,約形成於西周初期,為矢侯封地矢國。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於終南初次置縣,稱宜壽縣。後曾歷置終南郡、周南郡、恆洲,僅置縣歷史就達700餘年。 [1] 

終南鎮上林苑

終南古鎮早在秦漢時期就被視為風水寶地,秦昭王時被封為上林苑。
漢初“休養生息”之時曾開放秦的苑囿園池讓人民耕種,成為米糧之鄉。漢武帝時期,於是命中大夫吾丘壽王徵購户,杜民田,擴建上村苑。此舉亦引起朝臣不滿,時有從臣東方朔上《諫起上村苑疏》極力勸阻興建宮苑,建議武帝重視農桑,恤民疾苦。武帝雖然肯定了進諫的好意,並進行了嘉獎,但按照自己原先的計劃擴建了上林苑。《漢書·元帝紀》載:永光五年(前39)上幸長揚射熊館,大事騎獵。《雍勝略》載:長揚宮在周至東南三十二里(今終南鎮竹園頭村),“宮門建有高台射熊館(亦作觀)”。漢武帝曾多次此狩獵,而且喜好親自與獸搏鬥。司馬相如見武帝以萬乘之尊親履險境不以為然,乃作《長楊賦》。王龍標在《青樓曲》曾寫道:“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樓頭少婦嗚箏坐,遙只飛塵入建章”。描寫的就是漢武帝射獵的宏大場面。漢成帝元延二年(前11年),下今扶風郡調集民眾,西自褒斜谷,東達弘農郡,南到漢中秦嶺中,張設捕獸網點。捕到熊羆、豪豬、虎、豹、長尾猴、狐、兔、麋鹿等,運到射熊館,建圍欄圈住,令少數民族使者入欄與野獸搏鬥,誰捉到什麼野獸,就獎賞給誰。漢成帝以觀賞為樂。關中地區因這次民眾捕獸,致使秋收無法進行。 [18] 

終南鎮鍾馗故里

終南鎮終南村是“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出生和長期生活的地方。現存鍾馗故里廟位於終南鎮南門外終南上清太平宮內。
鍾馗,字正南,世界華人心目中的“鎮宅賜福聖君”。據道教史、民俗學方面專家學者考證,鍾馗為唐初雍州終南故城(即今之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人。豹頭環眼,鐵面虯髯,相貌奇異,少有大志,性情豪爽,為人光明磊落,膽氣過人,以“正氣滿身”聞名鄉里。鍾馗從小仰慕高賢,隋唐年間,終南山下樓觀道迅速崛起,天下高人隱士多聚於樓觀。樓觀距終南故城十里之遙,少年鍾馗頻繁活動於此,期間幸遇異人,異人觀其相貌雖奇,考其人品,知其前途不可限量,遂收鍾馗為徒,異人以其終身所學傾囊相授,遂使鍾馗文武雙修。學成赴長安應試,獲進士首位,唐皇以貌取勝人,使鍾馗名落孫山,抗辯無效,報國無門,捨生取義,以頭觸殿柱而亡。為獲天下學子之心,唐皇以狀元禮厚葬鍾馗。鍾馗託夢驅鬼愈唐明皇之疾,唐明皇命畫聖吳道子畫鍾馗驅鬼圖像,詔告天下臣民除夕之夜懸於家門,以其避邪。由是鍾馗聲名遠播,全國各地多建其廟,彰顯其德,故鄉終南,首開其風,於北帝宮(即宋代大名鼎鼎之終南上清太平宮)祭祀鍾馗。鍾馗廣結善緣,在道教被封為“鎮宅賜福聖君”。歷經滄桑鉅變,其廟被毀。鄉人深懷其德,於2009年,在終南山下鍾馗故里終南鎮南門外(鍾馗故居遺址)重建規模宏偉的終南上清太平宮,其主體建築為充滿神密色彩的鐘馗地宮。 [19] 

終南鎮道教特區

終南山在歷史上被稱為洞天福地,因其植被優良又長期地處京郊故別稱地肺山。
終南山 終南山
以宗教文化特區形出現的終南縣,建制始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宋初,盩厔縣民張守真聲稱於建隆元年(960年)在終南山聽見空中人語,自稱是玉皇大帝的輔臣,號黑煞大將軍,奉玉帝命降顯於世,以輔佐大宋皇朝,並要其虔心崇奉,前往樓觀求觀主樑筌度為道士。張守真取得道士身份後,即在自家旁邊建了一座廟為出家之所,名為北帝宮,專奉黑煞大將軍。
時為晉王的趙光義聽説張守真遇神的傳説後,於乾德年間(963年至968年)遣近侍往終南山北帝宮致祭,並許諾為“天神”修建殿宇。太祖趙匡胤聞聽此一異事後,遣使召張守真詢問其事。後太祖暴死,太宗繼位。趙光義取得帝位後的頭一件大事,就是把“天神”故事接續下去。登基當天,就命令張守真在瓊林苑作延祚保生壇,舉行周天大醮。又下令於終南山建造上清太平宮,於宮內專門供奉此天神,並由張守真任宮主。國家凡有重大政治軍事活動和水旱災害,太宗都要派人前往終南上清宮致祭。祭神之日,太宗還率羣臣在京師遙向太平宮參拜。張守真除主持上清宮外,還統管樓觀事務。事見《翊聖保德真君傳》和《宋朝事實》。
宋徽宗將崇道活動推向了極致,當時終南山又出了一位神奇的道士,名叫虞仙姑。據宋人所撰《清波雜誌》等文獻記載,虞仙姑為清平軍人,年三十餘,善辟穀,有飲茶自指尖溢出的奇術,大觀元年被宋徽宗召至朝廷,授“清真衝妙先生”之號。當年朝廷即有設立清平軍轄終南縣專管上清太平宮的舉措。虞仙姑還在朝堂當面譏諷權臣蔡京,進諫徽宗重新起用被蔡京迫害的元祐黨人,因此受到朝野敬重。
上清太平宮在宋金元三代存續了300餘年,明清之後荒廢。而終南縣一直延續到元代,直至中統三年(1262年)併入盩厔縣,連續建制155年。金元兩代,終南縣不僅管轄上清宮和古樓觀,新起的全真道祖庭重陽宮也在其管轄區域之內,這個行政區繼續扮演着宗教文化專區的角色,成為一個管轄三個道教宮觀的風景名勝區。 [20] 

終南鎮延生觀

延生觀 延生觀
延生觀曾稱玉真祠,昇仙台,是唐代玉真公主出宮入道的地方,也是玉真公主為父母和大唐江山延生祈福的地方,寓意天下所有人長生不老。唐代景雲年間,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曾在京城入觀修道,唐玄宗為其在樓觀修建別館,道號“延生”,因此,賜館名為“延生觀”。延生觀在宋代曾被整修擴建,到了明代仍很興盛。歷史上很多文人學士曾來此遊覽,李白、王維、蘇軾等曾在此留下了許多詩篇、故事和軼聞。主要景點有紫慶門、延生殿、應道館、悟道館、上清殿、修真堂等建築。
延生觀景區位於終南古樓觀景區西約3.5 公里的就峪口,佔地面積約114畝,景區以唐代玉真觀遺蹟為核心,以道家養生文化為背景,總體規劃佈局為“一條軸線、三大主體建築區”,是集道教祈福和養生於一體,以遊客參與體驗為載體的中國養生文化主題景區。
景區以唐代玉真觀遺蹟為核心,以中國女冠文化、道教養生文化為內容。在地勢上,延生觀南高北低,景區內建築依山勢而建,坐南朝北。在建築上,採用了唐代古建風格與制式,等級分明,氣勢恢弘。 [21] 

終南鎮化女泉

化女泉 化女泉
據明嘉靖年間《重修古樓觀宗聖宮下院延生觀記》記載:公主宅心仁厚,在樓觀以東開設泉淵,救民疾苦,旱澇有益,公主道成,於泉淵之東飛昇。當地羣眾為紀念公主,將她奉為“水母”,稱公主開設泉淵為“化女泉”,意為度化帝女成仙之泉)相傳老子將吉祥草變化為一個美女,藉以考驗弟子徐甲是否修道心誠,徐甲動凡心後,老子勃然大怒,以仗杵地,地下霎時出現清泉,徐甲有所領悟,深受教育終而得道,後人因此將此泉命名為“化女泉”。
化女泉景區是西安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終南古樓觀景區以西,環山公路以南,是在原化女泉遺蹟之上修建的,佔地面積104畝。以老子點化徐甲的故事為基礎,融合了女子養生、品泉文化、道茶文化等內容。主要由三大廣場和五組建築組成,三大廣場分別是:鳳舞廣場、品泉閣廣場和化女泉廣場;五組建築主要有:山門、竹裏館、品泉閣、鑫盛坊和廟宇區。建築理念上在原泉水遺址的北邊一塊較大的天然平台上以太極八卦為主題形狀,周圍以廊、茶店等各種功能型建築圍合形成茶馬古道驛站,在中心設計“品泉閣”,彰顯泉、道文化交融。整個園區中還點綴以老子徐甲殿,化女雕塑、老子手杖湧泉,碑亭等人文景觀,營造出道家文化氛圍。 [22] 

終南鎮老王會

終南鎮的“老王會”,共有甘溝、解村、三灣等十三個村堡聯合舉辦,廟會祭祀的所謂老王,是指唐代的兩位愛國英雄——張巡許遠
2015年“十三堡老王會” 2015年“十三堡老王會”
安祿山發動判亂後,張巡與許遠合兵守睢陽,堅守數日,援絕糧盡,城陷被殺。張、許二人在唐代就被立廟祭祀。《新唐書·張巡傳》:“天子下詒,贈巡楊州七都督,遠荊州七都督……皆立廟睢陽,定時稱祀。睢陽至今祠享。號‘雙廟’“雲”。後來在南各有立廟奉記,進而遍及全國。宗時封張巡為東平威烈昭濟顯莊靈佑王,許遠為孚應昭烈王。故十三堡古會稱張、許為老王。 [23] 
人們何以對張、許二人如此敬仰,這主要是被他們的英雄氣概所感染。按《舊唐書·張巡傳》:巡紳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皆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正是由於張巡有“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之語,所以民間都以張巡為驅鬼闢疫之神,其形象則赤發青面,吻出四牙,狀其獰惡。 [24] 
老王會最早的發起,為甘溝村人司際虞所首倡。由於當時清□正處於外患日劇之時,司際虞出於愛國心,號召人們效法張巡、許遠,愛國忠君。聯合甘溝、梁家村、陌阡、強家莊、解村、徐家村、南北圪塔興、千家灣、韓家灣、黑河三灣等十三堡,於每年正月二十七、八舉行盛會祭祀,每年輪流一村主辦,唱戲,耍社火,賽紙,賽鑼鼓,至今不衰。

終南鎮名人

終南鎮路德

路德字潤先,號鷺洲,終南鎮北堡(毓興村)人,資質穎悟,刻苦好學。清嘉慶十二年舉人,十四年(1822年)進士,後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後改任户部湖廣司主事。
路德歷講諸書院二十餘年,訂立課程,因材施教,陝、晉、江、浙從多士子恭拜門牆,其中進士,任京處各職者數以百計,舉人、生員及再緒弟子數以千計。一生著作有《仁在堂示集》十一種,《檉華館示集》《檉華館詩集》《蒲編堂訓縈草》,還有評改的《明示明》,釐定他人著作的《五經文漪》、《三老人詩集》、《周易本義爻□》、《二竹齋詩集》等、皆風行海內,甚至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俄羅斯 [25] 

終南鎮紀弦

紀弦 紀弦
紀弦(1913~2013年7月22日,享年100歲),原名路逾,筆名路易士、青空律 [26]  。原籍陝西周至終南,生於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揚州。
1929年以路易士筆名開始寫詩。1933年畢業於蘇州美專,舉辦畫展。1934年創辦《火山》詩刊,翌年與杜衡合編《今代文藝》。1936年與戴望舒等創辦《新詩》月刊。1948年由上海赴台灣,曾編輯《和平日報》副刊《熱風》,創辦《現代詩》季刊,發起成立現代詩社,引起台灣詩壇關於現代詩的一次論爭。著有詩集《易士詩集》、《行過之生命》、《火災的城》、《愛雲的奇人》、《煩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飛揚的時代》、《紀弦詩甲輯》、《摘星的少年》、《飲者詩抄》、《檳榔樹》(分甲乙丙丁戊5集)、《晚景集》、《紀弦詩選》、《紀弦精品》,詩論集《紀弦詩論》、《紀弦論現代詩》以及《紀弦自選集》等。
紀弦是台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另兩位為覃子豪與鐘鼎文),在台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紀弦不僅創作極豐,而且在理論上亦極有建樹。他是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他主張寫“主知”的詩,強調“橫的移植”。詩風明快,善嘲諷,樂戲謔。他的詩極有韻味,且注重創新,令後學者競相仿效,成為台灣詩壇的一面旗幟。 [27-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