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素王

(西漢董仲舒奉給孔子的尊號)

鎖定
素王,西漢董仲舒奉給孔子的尊號, [1]  指的是有帝王之德而無帝王之位的人。
中文名
素王
定    義
有帝王之德而無帝王之位的人
出    處
《漢書·董仲舒傳》
語出《漢書·董仲舒傳》:“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素,空、虛,指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東漢王充説:“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論衡·定賢》)後世儒家以素王專指孔子。在董仲舒之前,莊子已經使用素王概念:“以此(指道家的“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莊子·天道》)晉郭象注:“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唐成玄英疏:“夫有其道而無其爵者,所謂玄聖素王。”但《莊子》的素王是泛指,既包括老子也包括孔子。董仲舒依託素王孔子的思想權威,以《春秋公羊傳》為思想綱領,演繹大一統之義,揭示新王改制之説,闡釋三統循環的王朝更替理論,營造了新的理論體系。在崇古之風盛行的漢代,需要推出一個古代權威人物,以為自己學説張目。因此,董仲舒推尊孔子,以孔子修《春秋》為旗幟而鑄造新的理論。董仲舒闡發《春秋》之義,首創新王改制之説。《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説:“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董仲舒認為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是孔子受命的符瑞,藉此託《春秋》“而明改制之義”(《春秋繁露·符瑞》),宣稱“《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但孔子有德而無位,只有稱為素王。“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貴志以反利,見其好誠以滅偽,其有繼周之弊,故若此也”(《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正是打着孔子和《春秋》的旗號,進行政治活動、實現政治理想的。在《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中,一切行為都有《春秋》做依據,都有孔子做榜樣,孔子是全知全能的聖人。因此,理所當然地被董仲舒尊為素王。董仲舒尊孔子為素王,既是對孔子的推崇,也是對自己理論的正確性和神聖性的辯護。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