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比派

鎖定
納比派是1891年出現於巴黎,以室內場景為主要描繪對象的法國藝術社團。其主要成員是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學生。這是一場為期很短的藝術運動,主要參加者是法國的畫家和雕塑家。
納比派畫家以室內場景以及日常居家生活作為主要創作題材,多以平面化的表現手法來營造出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裝飾效果。 [1]  納比派的主要代表畫家是愛德華·維亞爾皮埃爾·博納爾莫尼斯·德尼保羅·塞律西埃
中文名
納比派
外文名
Les Nabis
類    型
藝術社團
來自國家
法國
時間範圍
1891年 至 1899年

納比派概念簡述

納比派是19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一個畫派。“納比”一詞來自希伯來語,意為“先知”。該畫派於1891年由愛德華·維亞爾皮埃爾·博納爾莫尼斯·德尼保羅·塞律西埃等共同創立。
1890年德尼於《藝術與評論》雜誌撰文,闡明該派藝術觀點,認為藝術作品應被視為表現感覺的隱喻,崇尚象徵主義。他們除致力繪畫外,還對舞台美術設計、書籍插圖、廣告、彩色玻璃鑲嵌富有興趣。藝術創作受高更日本版畫的影響甚大,強調輪廓和色塊,拒絕線透視。1899年後銷聲匿跡。
納比派的主要理論家德尼,將納比派的特色歸納為兩種變形的理論:“客觀的變形,它基於純美學,裝飾概念,以及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要素;再就是主觀的變形,它使畫家個人的靈感得以發揮。”

納比派歷史發展

納比派成立於1891年,成員主要是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學生。他們崇拜高更的畫風,追求有表現力的色彩和富於節奏感的造型,以體現一種神秘的觀念。Nabis一詞是詩人卡扎利斯從希伯來語中引用過來的,原意為“先知”,之所以用它作為藝術社團的名稱,是因為這羣藝術家對待藝術創作態度十分嚴肅,善於獨立思考,而且對高更的訓導非常忠誠,視之如宗教啓示。
參加納比社團的有莫尼斯·德尼皮埃爾·博納爾、魯塞爾、愛德華·維亞爾和瑞士畫家瓦洛東。畫家圖盧茲·洛特雷克、雕塑家馬約爾以及音樂家德彪西也曾是社團的成員。這一社團得到宣傳象徵主義文藝主張的《白色雜誌》的支持,為它助威的還有評論家費內翁、文學家馬賽爾·普魯斯特雅裏。納比派的幾次美術展覽於1892~1897年在畫商布特維爾的家中舉行。
納比派的創作原則遵循畫家德尼提出的雙重調整的理論,即客觀的調整,把美學和裝飾的觀念放在第一位,強調色彩和構圖的技術原則;主觀的調整,強調作者本人的直覺。
他們的作品色彩強烈,線條扭曲,有裝飾美。納比派對裝飾美術和工藝美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們的石版和銅版廣告畫十分精彩。1899年納比派的成員與部分象徵主義畫家在迪朗·呂埃爾的畫廊成功舉辦了最後一次展覽,之後由於藝術目標不一,社團解體,但它對20世紀初的新美術運動起了積極作用。 [2] 
軼事
1888年夏天,24歲的塞呂西耶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橋與在那裏作畫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時剛畫完《雅各與天使在搏鬥》一畫,那主觀的、帶有神秘意味的象徵性色彩征服了這位年輕畫家。他後來又隨高更到一個稱為“愛之林”的森林寫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奧秘:“樹木應當是什麼顏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紅色嗎?很好,在畫面的那個地方放上真正的紅色。——那麼影子呢?假如在那兒有一點藍色就好了。那麼你把調色板上最漂亮的藍顏色放到那兒去!”塞呂西耶邊聽邊隨手在一個煙盒上按高更的指點畫了一幅小風景畫,他拿着這張畫回到正在學習的巴黎朱利安學院,圍觀的同學有博納爾維亞爾、蘭森、瓦洛通等。他們一下子成了高更主義者並把塞呂西耶這幅小畫稱“護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這“福音”的一夥人稱着“納比”即希伯來語中的“先知”。這就是納比派的由來。
《A Women In A Room》(皮埃爾·博納爾) 《A Women In A Room》(皮埃爾·博納爾)
納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藝術影響而從事新的探索發展:即高更的綜合理論導致了象徵主義的莊嚴、簡化和變形的裝飾風格,也就是説,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與想象的領域之中。所謂變形有兩種類型:依據一種純美學和裝飾味的設想以及一些着色與構圖技術原則進行的客觀變形;使畫家本人的感受進入繪畫表現之中的主觀變形。 [3] 
納比派從塞呂西耶的“護符”開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結束。這説明納比派自身的價值僅在於闡明瞭塞尚高更的視覺方式。這是一種更強調自我的心靈觀照的觀察方法。
納比派於1899年解散,爾後納比派分裂為分離派、綜合派、新傳統派。

納比派藝術特點

該派以革新繪畫藝術為標榜,廣泛吸收高更塞尚及日本浮世繪藝術的有益因素,主張在理性和感性的領域裏,對自然進行“重新安排”,強調創造詩意的現實,追求平面的裝飾效果和象徵意義的表達,注重審辨色調及單純與變形的法則。
納比派的主要理論家德尼,將納比派的特色歸納為兩種變形的理論:“客觀的變形,它基於純美學,裝飾概念,以及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要素;其次是主觀的變形,它使畫家個人的靈感得以發揮”。此畫派起於對印象主義的反動,對於裝飾性、或帶有強烈情感的色彩運用,以及扭曲的線條等技法,則為其共同的興趣。

納比派形式美感

平面化的構圖
馬蒂斯認為,繪畫就是運用藝術的手段在平面上描繪出對象的形象,而這個對象需要通過譯成色與線的簡單的、純粹的平面價值進而使之實現“本質的東西”。納比派畫家把印象派的色彩以幾何畫的形式呈現,強調利用色彩把握自然、創造抽象的能力和方向,在突起的外輪廓中限制平塗的顏色,忽視雕塑式的體積感。
維亞爾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以高度概括的手法,運用純色塊構成畫面,使繪畫作品具有了顯著的代表性和神秘的藝術效果。維亞爾的構圖經常打破傳統的構圖方式,採用散點透視平面構成方法,對畫面中各種元素加以主觀安排,使其完全融入整體,以達到取悦人的感官的目的。 [1] 
裝飾趣味的畫面
博納爾認為“藝術應該是精神的創造物,自然界只是一種機遇,藝術家應該從主觀上重新安排它們”。這種重新安排要求畫家率先明確畫面美感和裝飾感的統一方向,提倡畫面的單純化與裝飾性。博納爾的繪畫創作受日本浮世繪作品中平面圖形組建畫面形式的影響,對一些遵循着色與構圖原則描述的場景進行變形。他倡導裝飾應用本身就是作品的主題,而不僅僅是藝術主題的陪襯;繪畫必須成為室內整體裝飾的一部分,而不應是畫架上簡單孤立的東西。
納比派繪畫在裝飾趣味上表現出的共性是豐富多樣的,包括或簡潔或繁重的色彩使用手法與裝飾技法。維亞爾在《台奧多爾.杜蕾》中把看似無序的畫面元素組合,構建出整體上的秩序和統一。畫面中位於最前方的桌面、右側的書籍、後面的桌面和書籍以及遠處牆上掛着的作品,形成了畫面的幾條分割線,畫中的人物位於兩條主軸線的交點。藝術家運用色彩和筆法將整幅作品的元素統一,吸引人們進入他營造的充滿藝術吸引力的色彩空間。 [1] 
表現色彩的藝術
色彩是一切造型藝術的靈魂,藝術家在創作過程對色彩的運用,也是在理性的基礎上感知色彩的過程。人們通常把學習繪畫的方式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先畫素描後畫色彩,或者在一個已有輪廓裏畫上色彩;另一類則是從簡單的色彩和光線分佈中,把握那些能使畫面呈現韻律感的色彩印象,使人們一下就被色彩吸引,這才是繪畫作品的獨到之處。
納比派繪畫的色彩充滿了夢幻感,博納爾的作品常常變換繪畫的材質,很多像是上了膠彩的粗糙牆面。仔細欣賞《穿綠拖鞋的裸女》可以發現,房間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沐浴在光的氣氛中,畫面中的色彩堆積方式及其造就的效果讓人驚訝和折服。色彩的魅力就像是一首描寫春天的詩,輕盈而微妙、寧靜而閒適、典雅而華麗,這種美的享受會深深打動人們,使之盪漾於藝術情感的漣漪之中。 [1] 
主觀情感的表達
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個性表現,折射出其藝術實踐活動中的思想觀念,作品的內涵展現出藝術家獨特的觀察視角,從而傳達其精神理想。納比派在批判性吸收印象主義色彩表現方式的同時不刻意描摹自然,而是充分表達主觀的想法。博納爾繪畫中最讓人讚歎的地方,是其通過對色彩的駕馭呈現出客觀物體對他的影響,摒棄了物體本來的顏色,創造出效果豐富、令人耳目一新的繪畫空間。因此,要想讀懂納比派畫家的作品,必須走進其內心世界,探索那具有抒情旋律的審美情趣。 [1] 

納比派審美情趣

圖式構成符號
納比派畫家作品的構圖突破二維空間的透視錯覺,他們遵從近大遠小法則的傳統透視方法,卻又把這些客觀形式映射在畫面構成中並加以調整,不刻意追求畫面的視覺張力,而是關注各部分的面積大小,有目的地組織形、色、塊,突破和重構平面構成形式。這樣的畫面組成方法不再是對實景一角的真實寫照,而是匠心獨運的構成形式。這是納比派在繪畫平面構成規律上的探索成果,形成了三維透視的平面組織構圖方式。在擺脱印象派繪畫固有模式而再現自然的藝術探索中,這種畫法似乎有點牽強,但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1] 
創作符號(從素描角度)
納比派尤其是博納爾的繪畫作品看似具有很強的偶發性,但觀者通過這種偶發性帶來的藝術表達,能感受到畫家對造型技法的藝術追求。由於顏色、符號在納比派繪畫中佔有優先的位置,素描符號也只能與之搭檔。納比派畫家在處理形與色的聯繫時的目的和做法是非常顯而易見的,所以人們不會認為其作品構成因素外輪廓鬆散,反而能夠感受到形狀寫意的美感和形色關係的柔和。素描符號作為古典繪畫中的第一要素,其地位在印象派出現以前持續了相當長一個時期,納比派出現後,這種理念開始變化,使素描符號演變成刻畫色彩的附屬符號,這對後來繪畫形式和形態的演變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1] 
色彩語言
欣賞維亞爾、博納爾的畫,人們首先會被它的絢麗顏色折服,其中的畫面效果讓人歎為觀止。納比派在創新印象派光色程式的基礎上,着意改進用色的純度,加強了顏色之間的明度聯繫,把各種顏色堆積,使色調對比柔和而明朗。納比派畫家強調畫面裝飾趣味的地位,所以其作品與一般寫生作品的色彩表現相比更加註重繪畫情節和色彩意味。
博納爾在探討超印象派自然主義的顏色時,認為藝術不是真實再現客觀現象,作為表達技法的色彩還有待人們探索。納比派擅長用橘紅與檸檬黃、翠綠與磚紅等顏色,大面積地平塗純色,用細微的、點綴的點的對比,將區域範圍內的色塊巧妙組合,以此呈現多元化的色彩,使色彩語言成為作品情節表現的決定符號。
博納爾認為“色彩和情緒一樣有嚴密的秩序”。德尼提出:“一幅畫,當它是一匹馬、一個女人體或是別的之前,它在實際上是一塊按預想的秩序平塗顏色的表面。”納比派在形色、構成、技法等方面的努力,使繪畫不再是單純地表現自然客體,而是創作主體有目的地調整審美的結果,突出了平面色彩的順序觀念。這就使藝術作品有了全新的審美情趣,體現了畫家對主客觀關係的全新認知。這既符合現代科技文明對人的造型審美的要求,又推進了繪畫方式方法的發展。 [1] 
繪畫技法
從古典繪畫的間接畫法到印象派的直接畫法,再到後期修拉的隨性創作以及工藝性、朦朧感的點彩,這些繪畫技法相對固定而嚴謹。新印象主義主導下的色彩分割理論為納比派提供了遵循原則,納比派將寫意筆法重新搭配排序成兼有二者長處的新技法。博納爾就是這樣,他創作時運用小筆觸,用手指揉捏,使小色塊像大大小小的雨點般連綴、累積成面,看起來似有似無。畫家在大片平塗中留出空白和底色或淺灰色,使顏色與筆觸自由堆積、互相映照,穿梭在形體和色彩之間,展現出純真的情感。
納比派的觀察方法十分豐富,他們博取眾家之長,從其作品中可以看到高更梵高的影子,也可以看出日本切割構圖的神秘、雷諾阿的大氣、莫奈的華麗等。但是納比派畫家早就樹立了獨有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室內創作、平塗色彩、裝飾語言、審美情趣等方面。像博納爾所言:“我並不瞭解其他畫派,我只時探尋創造自我的東西,藝術不過是逐漸的演變和創造。”這説明了納比派畫家本質上的自我人格。 [1] 

納比派代表人物

納比派皮埃爾·博納爾

皮埃爾·博納爾 皮埃爾·博納爾
皮埃爾·博納爾是法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納比派的著名畫家,博納爾的創作早期為納比派時期的裝飾性風格,同時吸收了高更綜合主義繪畫理論、象徵主義思想,並受到日本繪畫構圖方式和平面空間表現的影響。 [4] 
《The Open Window》(博納爾 1921) 《The Open Window》(博納爾 1921)
在《The Open Window》中,畫家採用迷人的色彩,搭配朦朧若珍珠般柔和的光線裝飾這間畫家在諾曼底家中的房間。博納爾並不注重刻畫房間內的細節,而是着筆於房間向外連通的窗,即畫作的焦點是透過窗這一視線的通道得以看到的藍色的天空、綠色的樹葉和外面的紫羅蘭色的陰影。這一效果的實現,正是得益於由窗框、牆壁和晦暗之中百葉窗切割下交織的亮部與暗部組成的精巧的框架。
博納爾作品

納比派愛德華·維亞爾

愛德華·維亞爾出生於古依索,法國畫家和圖形藝術家。作為內景主義畫派領袖之一,畫家維亞爾運用印象派技法來描繪親戚朋友在室內、巴黎花園裏和街道上的日常生活。在《藝術家的母親和妹妹》、《花園聚餐》和《畫家凱爾·澤維爾·羅塞爾和他的女兒》等作品中,維亞爾着力於小型的重複圖案,將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他也繪製大型裝飾畫板和屏風,設計舞台佈景並發表了一系列平版畫,如《室內景色》(1899年)。
維亞爾在巴黎茱麗安學院求學期間結識了皮埃爾·博納爾保羅·塞律西埃和莫里斯·德尼,與他們組成稱為“納比派”的象徵主義畫派團體。
維亞爾繪畫形式的演變建立在擷取某些日本浮世繪元素的基礎上,他依據一種純美學和裝飾趣味的設想以及一些着色與構圖原則進行客觀的變形。維亞爾早期創作的插畫和石版畫具有簡單明瞭的裝飾趣味,以突出的輪廓線條削弱傳統繪畫的體積感,具有平面化傾向,色彩柔和,有着平塗的淺黃色背景,在創作手法上幾乎與浮世繪如出一轍。他在一些作品中甚至大面積地使用平面的裝飾圖案,這是日本浮世繪藝術給予他的靈感。 [5] 
維亞爾作品

納比派影響

納比派的藝術思想前接印象主義,後聯野獸派、立體主義,是連接19、20世紀西方藝術的橋樑。以維亞爾博納爾等為代表的納比派畫家,在印象派的影響下對自然進行“重新加工”,更注重表達個人情感,強調錶現唯美的現實。納比派在顏色使用、繪畫情節表達、裝飾趣味方面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其豐富了西方20世紀的藝術表現形式,對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 
參考資料
  • 1.    王豔平,祝曉銘.納比派繪畫的形式美感和審美情趣[J].美術教育研究,2022(11):24-25.
  • 2.    納比派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網[引用日期2022-06-25]
  • 3.    陳建軍.納比派[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 4.    龔洋梅,範旭東.博納爾繪畫技法的探索與解析[J].藝術教育,2021(08):151-154.
  • 5.    徐偉.淺談維亞爾繪畫中的浮世繪審美因素[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2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