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蓮張村

鎖定
紅蓮張村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花生、紅薯西瓜棉花大豆各種經濟作物生長,主產花生玉米小麥。村容整潔,村民淳樸,勞動力充足。可發展木材李、糧油油加工、生態旅遊等產業。現有養殖,汽車保險槓等 。
中文名稱
紅蓮張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開封市尉氏縣
政府駐地
紅蓮張村北
電話區號
0371
郵政區碼
475512
面    積
約2平方公里
人    口
約2000人
方    言
河南方言鄭開片
機    場
新鄭機場
火車站
鄭州高鐵南站(規劃待建)
車牌代碼
豫B

紅蓮張村村莊簡介

尉氏縣紅蓮張村下轄6個村民組,人口約2000人北距離新鄭機場12.5公里,鄭州約50公里,距縣城約21.5公里,30分鐘可到周邊縣市,50分鐘左右可達鄭州。

紅蓮張村建制沿革

民國及以前紅蓮張村曾隸屬洧川縣韓佐鎮,1954年6月21日政務院批准,撤銷洧川縣,併入長葛,洧川稱區屬長葛,
紅蓮張村隨之併入。1965年原洧川縣部分地區又劃歸尉氏縣,洧川公社劃歸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稱鄉,1988年改鄉稱洧川鎮1,965年洧川公社劃歸尉氏縣管轄後,紅蓮張村隸屬尉氏縣崗李鄉。
紅蓮張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

紅蓮張村地理環境

紅蓮張村耕地被東西南三面被沙崗環繞。村後有黑河支流通過,村民習慣稱之為後河,後河曾經水量充沛,雨季時常決口危害村莊及田地安全後,後來經過村民的努力在後河築起河堤,水患得以解除;現在由於水量減少時常斷流,水患不復存在,後河堤已是不少小朋友夏季戲水玩耍的好去處,後河也是紅蓮張村與冉村的界河。

紅蓮張村人口民族

紅蓮張村約有村民2000人,是一個典型的中原漢族聚集村落,以張姓為主,多大多是張姓家庭,是以家庭為單位衍生出的村落。

紅蓮張村經濟概況

經濟發展迅猛,養殖、加工、外出經商打工,為家鄉帶回了大量資金,使得村莊經濟愈發活躍。

紅蓮張村社會事業

村中大小街道基本修通水泥路,為村民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為了解決夜間出行問題主要大道還安裝了路燈,村中建有標準化衞生室,健身廣場,文化廣場。紅蓮張村是開封市衞生局對口幫扶村莊,衞生局對村莊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

紅蓮張村著名人物

張午影、張小五等。

紅蓮張村鄉賢介紹

張俊傑,又名張午影,1906年9月30日生,祖籍河南省洧川縣(今尉氏縣)紅蓮張村。1923年8月,張俊傑考入開封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暑期,校方藉故將他開除。8月,中共河南黨組織決定,派張俊傑到廣東黃埔軍校學習。學習期間,他參加了學校的“倒蔣”運動。後因中共河南地下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張俊傑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33年3月,張俊傑應邀到靈寶縣第三小學教書。8月,到靈寶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和教務主任。
1937年8月,他結識了路過靈寶的中共北方局聯絡員劉貫一,在劉的積極幫助下,中共豫西特委恢復了張俊傑的組織關係。同時,指示張俊傑在靈寶發展黨員,籌建中共靈寶縣委。12月下旬,中共靈寶縣委正式建立,張俊傑任縣委書記。縣委成立後,張俊傑積極帶領縣委成員在靈寶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在靈師學生中舉行時事座談會,學習革命理論,廣泛推銷進步書籍,使靈寶的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與此同時,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在靈寶的學校、工廠、駐軍中發展了多名黨員。由於黨員人數的增加和活動範圍的擴大,1938年8月,中共豫西特委將靈寶縣委改為中共靈寶中心縣委,負責靈寶、陝縣、盧氏、閿鄉四縣黨的工作,張俊傑任中心縣委書記。在從事黨的工作的同時,張俊傑還擔任着教學工作,其住室成了進步學生來往和馬克思主義傳播之處。張俊傑的活動逐漸引起國民黨靈寶當局的注意,靈寶縣黨部派密探蒐集他的言論和材料,欲將其逮捕治罪。中共豫西特委為避免張俊傑被害,派苗樹棠接替他的縣委書記工作。張俊傑於1940年2月離開靈寶,到達豫皖蘇根據地新四軍總部,曾多次參加對侵華日軍的作戰,並參加了三年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張俊傑仍在部隊工作,曾任軍區司令部秘書、科長、副主任、團政委等職,1958年轉業到教育戰線,曾任安徽省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安徽師大副校長等職。

紅蓮張村風景名勝

村南有古墓一座,村民稱其為”花寶冢“,墓主人不詳,早年已被盜墓者盜掘,現封土上留有盜洞,早年可由盜洞進入,由於存在安全隱患已被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