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約翰·格里爾遜

鎖定
約翰·格里爾遜(John Grierson,1898年4月26日—1972年2月19日),出生於英國蘇格蘭丁斯城,英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本    名
約翰·格里爾遜
外文名
John Grierson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898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3年
職    業
電影導演

約翰·格里爾遜早年經歷

1898年4月26日,出生於蘇格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皇家海軍從事掃雷艇工作。
1924年,從格拉斯哥大學道德哲學專業畢業後,獲得洛克菲勒研究獎學金,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習。在此期間他經常給美國週刊投稿,寫一些關於教育問題和公共信息方面的文章。

約翰·格里爾遜演藝經歷

1928年,進入英國政府新設置的帝國市場委員會,負責領導該委員會的電影部,其任務是用電影手段來宣傳政府的食品供應政策。1929年,開始從事電影工作,拍攝了以捕魚為題材的紀錄片《漂網漁船》 [1] 
1930年,格里爾遜説服英國政府資助機構在EMB內部設立一個電影部門,並指派他擔任該部門的導演 [2]  。1930年至1933年間,他成為EMB的組織者和招募者,招募了一批精力充沛的年輕電影人加入電影部門。這些入伍者包括電影製片人巴茲爾·賴特、埃德加·安斯泰、斯圖爾特·萊格、保羅·羅莎、亞瑟·埃爾頓、漢弗萊·詹寧斯、哈里·瓦特和阿爾貝託·卡瓦爾坎蒂等人 [2] 
1932年,擔任紀錄片《歐爾·赫勒和戴爾》製片人,該片由巴錫爾·瑞特執導。1932年,他擔任製片人,與羅伯特·弗拉哈迪合作拍攝紀錄片《工業化英國》。1933年,擔任紀錄片《來自牙買加的貨物》製片人,該片由巴錫爾·瑞特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電纜船》製片人,該片由亞歷山大·肖和斯圖爾特·萊格聯合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撥號盤來了》製片人,該片由斯圖爾特·萊格執導;同年,還擔任紀錄片《南航班輪》製片人,該片由巴錫爾·瑞特執導 [2] 
1934年,與埃德加·安斯梯聯合拍攝《格蘭頓號拖網漁船》;同年,擔任紀錄片《加耐茲的私人生活》攝影師,該片由朱利安·赫胥黎擔任導演;4月,擔任製片的紀錄片《亞蘭島人》上映,該片由羅伯特·弗拉哈迪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新操作員》製片人;同年,還擔任紀錄片《佩特和波特:郊區的童話故事》製片人,該片由卡瓦爾康蒂·阿爾貝託執導;同年,在由漢弗萊·詹寧斯執導的紀錄片《加急郵件》中擔任製片人;同年,在由唐納德·泰勒執導的紀錄片《春天來到英格蘭》中擔任製片人;同年,擔任紀錄片《六點半收集》製片人,該片由哈利·瓦特和埃德加·安斯泰聯合執導 [2] 
1935年,英國市場委員會解散,英國郵政總局接管了該電影部,改稱郵政總局電影部,繼續為協調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拍攝紀錄片;同年,擔任紀錄片《採煤場》製片人,該片由阿爾貝託·卡瓦爾康蒂執導;同年,擔任動畫片《彩色盒子》製片人,該片由雷恩·萊自編自導;8月12日,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英國廣播公司:英國之聲》在英國播出,該片由斯圖爾特·萊格執導;同年,擔任實驗短片《彩色盒子》監製,該片由萊恩·萊伊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住房問題》製片人,該片由埃德加·安斯泰和亞瑟·埃爾頓聯合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介紹撥號盤》製片人,該片由斯圖爾特·萊格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採煤現場》製片人,該片由阿爾貝託·卡瓦爾康蒂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B.B.C. Droitwich》製片人,該片由哈利·瓦特執導 [2] 
1936年,擔任紀錄片《夜郵》製片人,該片由哈利·瓦特、巴斯·懷特聯合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短片《拯救比爾·布萊維特》製片人,該片由巴錫爾·瑞特執導 [2] 
1937年,格里爾遜從郵政總局電影部辭職,格里爾遜在職期間,他領導下的紀錄片製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爾遜學派”;同年,擔任紀錄片《通往捷克小屋的線路》製片人,該片由阿爾貝託·卡瓦爾康蒂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學校中的兒童》製片人,該片由巴錫爾·瑞特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裏》製片人,該片由阿爾貝託·卡瓦爾康蒂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日常事務》製片人,該片由理查德·馬辛漢、卡爾·烏爾班執導 [2]  ;同年,擔任動畫短片《交易紋身》監製,該片由雷恩·萊執導 [2] 
1938年,擔任紀錄片《蘇格蘭的面貌》製片人,該片由巴錫爾·瑞特執導。同年,格里爾遜受加拿大政府邀請,研究該國的電影製作,他建議政府成立一個全國電影製作協調機構。1939年,在他的建議下,加拿大成立了國家電影委員會,後來成為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格里爾遜是董事會的第一位委員 [2]  ;同年,擔任紀錄片《倫敦人》製片人,該片由約翰·泰勒執導。
1939—1945年,在加拿大,作為”電影專員”,領導國家電影局的工作,攝製了諾曼、麥克拉倫、約里斯·伊文思、斯 坦萊·傑克遜、悉德尼·紐曼、詹姆士·貝瓦利基、葛拉漢姆·麥金斯、洛拉·波爾東等人導演的影片。1947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1947—1950年,領導英國新聞局的電影處工作 [2] 
1951年,作為製片人,為”三人小組”的成員;同年,擔任犯罪片《延遲審判》製片人,該片由約翰·巴克斯特執導;同年,擔任犯罪片《帕森白蘭地》製片人,該片由約翰·埃爾德里奇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片《勇士不哭》製片人,該片由菲利普·利卡科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片《羅賓漢小姐》製片人,該片由約翰·吉勒明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片《先生們,請準時!》製片人,該片由劉易斯·吉爾伯特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片《你只年輕兩次》製片人,該片由特里·畢肖伯執導 [2] 
1953年,擔任紀錄片《非洲男子》製片人,該片由西里爾·弗蘭克爾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片《背景》製片人,該片由丹尼爾·伯特執導;4月,擔任製片的喜劇片《加冰威士忌》在英國上映,該片由約翰·埃爾德里奇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片《甲骨文》製片人,該片由C·M·彭寧頓-理查茲執導 [2] 
1954年,作為製片人,到黑非洲為”南豪爾製片廠”製作影片;同年,擔任劇情片《兒童遊戲》製片人,該片由瑪格麗特·湯姆森執導;同年,擔任劇情片《馬背上的惡魔》製片人,該片由西里爾·弗蘭克爾執導。1960年,擔任紀錄片《海那邊的大東方號》編劇,該片由希拉里·哈里斯執導。1961年,擔任劇情片《蘇格蘭的心臟》製片人,該片由勞倫斯·漢森執導;同年,擔任紀錄片《創作過程》製片人,該片由唐納德·麥克威廉姆斯執導 [2] 

約翰·格里爾遜個人生活

他的父親是一所鄉村學校的校長,母親是早期的女權主義者和熱心的工黨活動家 [2] 
他的老師是“紀錄片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 [3] 

約翰·格里爾遜主要作品

約翰·格里爾遜執導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29年
漂網漁船
紀錄片
1934年
紀錄片

約翰·格里爾遜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34年
紀錄片
1960年
海那邊的大東方號
紀錄片

約翰·格里爾遜攝影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34年
紀錄片
1934年
加耐茲的私人生活
紀錄片

約翰·格里爾遜人物評價

1、 拍攝了標誌作為獨立影片式樣的紀錄片誕生的影片——《漂網漁船》1929年。
2、確立了“紀實”作為紀錄片的美學思想 真實生動、具有技巧、相對與束縛在電影棚具有革命意義。
3、建立了紀錄片的基本運作模式(非娛樂、教育與宣傳)。
4、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所記錄電影學校。開創了“英國紀錄片學派”主張:藝術是一把錘子而不是一面鏡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