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紀錄片學派

鎖定
具有“交響樂式”蒙太奇並帶有異國情調的紀錄片將一批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風格一致的團體,故稱“紀錄片學派”。
1929 年,約翰·格里爾攝製的《漂網漁船》取得成功,這部具有“交響樂式”蒙太奇並帶有異國情調的紀錄片將一批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風格一致的團體,故稱“紀錄片學派”。該學派吸取30年代電影藝術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並加以發展,如“交響樂 式”的蒙太奇手法等,將主題和變調相配合,尤其對蒙太奇、構圖和攝影表現出更多的興趣。
中文名
紀錄片學派
類    別
學派
內    容
紀錄片
創立年份
1929
特點介紹
第一批具有這種風格的紀錄片,有阿瑟·艾爾頓的《世界的呼聲》、《飛機引擎》, 保羅·羅沙的《交接點》,特別是巴錫爾·瑞特的《翻越山谷》、《巴爾貝德的磨坊》等。費拉哈迪的同類影片對該派向表現人這一方面發展做了一定貢獻。他的 《工業的英國》等影片更多注意到影片的主題,使紀錄電影更富有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擺脱了印象主義的束縛;卡瓦爾康蒂的《彼特與鮑特》、《煤礦工人》,安斯蒂的《豐富的糧食》、《房屋問題》,唐納德·亞歷山大的《國民健康》 等則更進一 步, 基本上都是反映以人為主的社會生活狀況,雖然他們也還僅僅停留於只描寫社會而缺少分析解剖,但卻使紀錄影片中的現實主義因素大大加強,對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