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黏液表皮樣癌

鎖定
黏液表皮樣癌以具有柱狀、透明和嗜酸性粒細胞樣特點的黏液細胞中間細胞和表皮樣細胞構成的腺體的上皮性惡性腫瘤。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涎腺惡性腫瘤,患者的平均年齡約45歲,女性多見。約一半發生在大涎腺,多數表現為實性、固定的無痛性腫塊。此瘤的分子研究較少,數量有限,顯示有不常見的染色體9p21、8q、5p、16q和12p缺失。黏液表皮樣癌原發灶的處理主要是區域性根治性切除。多數得到適當治療的患者預後好。
外文名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別    名
黏液表皮樣腫瘤
就診科室
腫瘤科
多發羣體
平均年齡約45歲女性
常見症狀
疼痛、耳溢液、感覺異常、面神經麻痹、吞嚥困難、出血和牙關緊閉

黏液表皮樣癌病因

病因不明。

黏液表皮樣癌臨牀表現

黏液表皮樣癌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涎腺惡性腫瘤,患者的平均年齡約45歲,女性多見。約一半發生在大涎腺,其中腮腺佔45%,頜下腺見7%,舌下腺為1%。口腔內最常見的是齶和頰黏膜。多數表現為實性、固定的無痛性腫塊。舌下腺病變儘管在較小時也可有疼痛。口腔內較表淺者可呈藍紅色。發生在齶部者,其表面黏膜可呈乳頭狀,皮質骨表面可能有侵襲。症狀可能有疼痛、耳溢液感覺異常面神經麻痹吞嚥困難、出血和牙關緊閉。

黏液表皮樣癌檢查

1.組織病理學
黏液表皮樣癌以表皮樣細胞、產黏液細胞和中間型細胞為特徵。不同類型的細胞比例和所形成的結構在腫瘤內和腫瘤間均有不同。腫瘤通常為多囊性伴實性成分,有時以實性成分為主。有些腫瘤有清楚的邊界,但腺實質有明顯的浸潤。囊性腔隙襯覆黏液細胞並且伴有基底樣或立方狀的中間細胞,還有不多見的多邊形表皮樣細胞,但角化罕見。黏液細胞體積大,胞質蒼白,核位於細胞周邊,一般少於總的腫瘤細胞的10%。中間細胞通常在腫瘤中佔多數。局部硬化和/或黏液外溢伴炎症也較常見。神經侵犯、壞死、核分裂增加或間變不常見。在腫瘤的邊緣,淋巴細胞浸潤伴生髮中心的形成可能相似於淋巴結侵犯。
2.免疫表型
鱗狀細胞在腫瘤中可能較少,高分子量角蛋白有助於鑑定。
3.遺傳學
(1)細胞遺傳學 數例黏液表皮樣癌出現t(11;19)(q21;p13)易位是僅有的異常。
(2)分子遺傳學 此瘤的分子研究較少,數量有限,顯示有不常見的染色體9p21、8q、5p、16q和12p缺失。

黏液表皮樣癌診斷

結合臨牀表現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診斷。

黏液表皮樣癌鑑別診斷

黏液表皮樣癌治療

黏液表皮樣癌原發灶的處理主要是區域性根治性切除。發生在頜下腺的黏液表皮樣癌,應行頜下三角清掃術。發生在齶部者,應做部分上頜骨切除術。如腫瘤已侵犯周圍組織,應做擴大切除術。術後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