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鎖定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根據2016年底山西省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將原運城經濟開發區(始建於1992年的禹都市場,1995年升級省級更名為山西經濟貿易開發區,1997年更名為山西運城經濟開發區,2005年升格為副廳級建制)和原運城空港經濟開發區(始建於2002年的運城機場,2005年機場運營後,提出“以園養場”的辦法,建立空港新區管委會,2012年升級為省級開發區並更名為運城空港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副廳級建制)進行整合擴區建立起來的。四至範圍核定面積93.59平方公里(其中鹽湖區64.49平方公里佔比68.9%、夏縣29.1平方公里佔比31.1%),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開發區規上工業企業53家,“四上”企業215家,省市級研發機構22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開發區正在按照“五基地一中心一集聚”,即汽車裝備製造、銅基新材料、綠色建材、電子信息、食品醫藥基地和國家級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現代商貿物流集聚區的發展定位,打造引領全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龍頭。 [8] 
中文名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創建時間
1992年
總面積
93.59平方公里
企業數量
326家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歷史沿革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運城市古稱河東,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全市轄1區2市10縣、133個鄉鎮(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504.6萬,其中城鎮人口171.0萬人,鄉村人口333.6萬。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裏。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歷史上“嫘祖養蠶”、“后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優美傳説均發生在這裏。在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春秋末期,這裏的汾河谷地就因農業發達、人口聚集而興起了著名的城市絳州(今新絳)。新中國成立後,運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基地。13個縣(市、區)中有11個曾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其中六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兩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一度被稱為“山西的烏克蘭”。近年來,堅持科技調產,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糧經比例由過去的8:2調整為5:5。僅蘋果一項就達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優質果品基地之一。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32家初具規模,帶動全市22萬農户從事產業化經營。粟海、忠民、新絳蔬菜產業集團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2]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名人輩出

運城市人文薈萃,英賢輩出,文化燦爛。春秋時期著名商人猗頓,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武將廉頗,三國名將關羽,西晉科學家裴秀,隋代教育家王通,初唐文學家王績王勃王維,中唐政治家、文學家柳宗元,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元代戲曲家關漢卿都是這裏人。這裏還有曾出過59位宰相、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的聞喜裴氏家族。全市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文物旅遊景點達1600餘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馳名中外的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四大名樓之一永濟鸛雀樓、藝術宮殿芮城永樂宮、 《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萬榮后土祠、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以及鹽湖舜帝陵、黃河大鐵牛、萬榮秋風樓、夏縣司馬光墓 [3]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然資源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温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 [4]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地理位置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山西南部的歷史名城運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中心,地理位置優越,西倚秦陝,南達中原,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十分便利,運城民航機場建於區內,南同蒲鐵路穿境而過 [1]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建設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醫療衞生

區內擁有各類醫院診所38家,公辦、民辦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學校11所,各大銀行分支機構12家。吸引了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219個縣(市)的308家企業(不含安邑)和4500餘家個體工商户在此投資經營。 [1]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北工業區

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開發區形成了邑北工業區、商貿區、遊樂區、住宅區、南風工業園、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四區二園”的發展格局。商貿區禹都市場2004年以45.9億元的驕人業績,繼2003年後再次被國家統計局和中國商業聯合會評為“全國百強商品交易市場”,在全國3365個億元以上市場中綜合排名第90位,在華北地區排名第11位,是黃河金三角地區最大的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1] 
截止2004年底,區內固定資產累計投資19.7億元,基礎設施累計投資3.9億元,科工貿總收入累計達297.8億元,綜合指標在全省開發區名列前茅。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再攀新高

2003年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工貿總收入達436429.3萬元,同比增長18.8%;開發區生產總值完成31859.3萬元,同比增長19.4%;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5134萬元,同比增長125%;工業總產值完成27013.9萬元,同比增長130%;工業增加值完成7293.8萬元,同比增長88.4%;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完成26662.7萬元,同比增長139%;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40509.5萬元,同比增長36.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7169.9萬元。截止2003年末,固定資產累計投資143879.4萬元,基礎設施累計投資28091.2萬元 [1]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引資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截止2003年12月底,共洽談投資項目50項,協議投資總額14.03億元。其中,已審批入區11項,工業6項,房地產業1項,商業2項,倉儲運輸業2項,投資總額達77340萬元。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大工業項目分別為:(1)鑫龍實業集團投資的年產5000噸稀土恆磁釹鐵硼項目,總投資2.7億元,預計年產值可達7億元,實現利税1.3—1.5億元;(2)通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的可降解防偽BOPP熱收縮項目,總投資1.5億元,預計年產值可達3.3億元,實現利税1.1億元;(3)運城愷鑫工貿有限公司投資的鎂合金及壓鑄件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預計年產值可達2.2億元,實現利税2600萬元;(4)天源藥業有限公司投資的醫藥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預計年產值可達1億元,實現利税1700萬元。隨着這些大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2004年將會大大增強開發區工業發展後勁,併為開發區奠定堅實的税源基礎 [1]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影響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強勁地增長勢頭,尤其是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其中,供電全年投資80萬元,截止2012年總容量達6200KVA,總線長度接近20公里,用户達4200餘户;供水全年投資258萬元,年供水量26萬噸,用户達2678户(僅禹都市場);網通全年投資1300萬元,截止2012年鋪設光纜達358皮長公里,電纜799皮長公里,交換機總容量達40000門左右,已通電話行政村159個,達10個辦、鄉鎮,電話户數35000户;鐵通全年投資130萬元,鋪設光纜電纜20公里,用户達1000餘户;道路工程方面,投資達1699.4萬元的禹西路和禹王街西路全長1100米,已於2003年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投資達200餘萬的禹東路橋主體工程已完成竣工並開始試用;總投資達2000餘萬元的南風工業園鐵路貨場也即將交付使用;總投資3000萬元的邑北工業區主幹道工程,全長7.3公里,正在加緊施工;投資達1.2億元的運城機場路工程,全長7公里,雙向8車道,2003年12月8日動工,拆遷工作全部結束,路基工程已全面鋪開,到2004年5月底交工通車 [1]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商業貿易

2003年開發區商貿流通進一步活躍,新增商户企業573户,新增就業崗位4300個,經營户總數達4500家,從業人員突破3.9萬人,全年商業批發零售交易總額達406941.4萬元,同比增長14.9%,其中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7665.9萬元,同比增長25.5% [1] 
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處於升級時期,升級消費成為銷售熱點,房地產汽車旅遊環保、醫藥、通訊製造和家電等熱點行業逐步形成,因其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的比重,它們的快速增長會拉動相關產業如鋼鐵、機械、化工、電子、建材等的發展,而且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汽車修理業、物業、裝飾裝修、旅遊等服務行業的發展。這一輪消費結構升級會為開發區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強勁的動力,將有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為眾多產業提供發展機遇。  [1] 
從各行業分析來看,鋼材、汽車、裝飾材料、煙酒副食、小百貨逐漸成為開發區商貿的支柱行業,其總比重達70%以上;尤其是鋼材上升到第一位,達19.3%,主要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汽車、房地產等耗鋼產業的拉動;裝飾材料和汽車銷售行業也發展迅猛,年銷售額達10億元,從經營方式和貨源組織形式上看,市場內從事特許經營、專業連鎖、專賣代理的批發零售商增至590家;從事多式聯運、長途託運的專業貨運商增至27家,且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倉儲業作為獨立的專門行業日益壯大。商貿流通總體呈現出物流資源初步整合,新型物流企業和物流方式逐步形成的新趨勢。市場內的服裝鞋帽、百貨副食、汽車建材的商家普遍更新改造了經營環境和經營設施,市場品位進一步提高,繼鑫源裝飾材料城落户後,粵晉陶瓷廣場又建成運營。禹都市場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1]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大農產品

全市負有盛名的十大農產品是:小麥棉花蘋果稷山板棗王過酥梨絳縣山楂、蒲州柿子、臨晉醬玉瓜、萬榮大黃牛、黃河鯉魚,一批優質農產品已經打入首都和國際市場。 [5] 
運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興的工業基地。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情況

十餘年來,累計完成科工貿總收入252.6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3.8%;國內生產總值累計完成21.8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4.7%;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12.5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32.5%;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2.4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31.5%;累計實現各項税收8602萬元,實現社會利潤25.9億元。截止2004年末,固定資產累計投資19.7億元,基礎設施累計投資3.9億元。 [1] 
建成區全部實現“七通一平”,累計修築硬化道路61.2萬平方米,鋪設供排水管道120公里,架設供電線路205公里,供電容量4萬千伏安,電話交換機容量6萬門,固定和移動電話用户49000餘户,有線電視用户3500家。尤其是先後完成了禹西路和禹王街西路、禹東橋、南風工業園鐵路貨場、運城機場八車大道的建設任務,禹都街東段、邑北工業區主幹道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新一輪的城市建設向東延伸創造了有利條件,亦為開發區“二次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開發區積極制定各類優惠政策,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為企業入區創造寬鬆環境。到2004年底,開發區歷年來累計引進國內資金28.8億元,其中省外資金6.7億元。累計協議洽談項目174項,協議投資總額85億元,其中批准入區項目55項,投資總額53億元;其中工業項目20項,商業項目32項,其它項目3項 [1] 
伴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沿海各省、市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正在加速推進,許多產業和資本正在尋求新的出路。開發區作為開放型經濟的前沿陣地,必須牢牢把握“三為主,一致力”的發展方針,立足開發區實際,積極引進先進的管理人才、技術和設備,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高科技項目,加快產業開發,繁榮市場商貿,強化管理服務,營造寬鬆環境,突出抓好以“精細化工、五金建材、輕工紡織、生物製藥、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的五大產業羣,形成開發區特色產業格局,逐步由“商貿大區”向“工業強區”轉變 [1] 
開發區要繼續堅持“流通先導,工業強區,科教興業,爭先發展”的建區方略,一手抓產業開發,一手抓商貿繁榮,進一步加大工業開發力度,着力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同時,應加快整合物流資源,培育現代化物流企業,提升商貿功能和檔次,推動我區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1]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政策

1、新辦的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自投產年度起免徵企業所得税2年。
2、對經營期在十年以上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税務部門認定批准,從獲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税
3、外商投資舉辦的產品出口企業,在依照税法規定免徵、減徵企業所得税期滿後,凡當年出口產品產值達70%以上的,減按15%徵收企業所得税
4、外商投資企業將其從該企業取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該企業,增加註冊資本,或作為資本開辦其他外商投資企業,免除再投資部分的企業的所得税的40%。
5、外商投資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税期間同時減免3%的地方所得税。 [6] 
土地優惠政策
1、開發區轄區內土地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徵用、統一出讓”的原則,採取成本核算的辦法,實行公開拍賣和出讓。
2、根據企業性質、投資規模、技術含量等因素,土地出讓價格給予相應的優惠。
3、對全球500強企業,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含2億元或2400萬美元)以上的科技含量較高的獨資製造企業,由當地政府無償提供用地,所需土地補償等各種費用由地方財政承擔。
4、對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含1億元或12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優先安排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除徵地費(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附着物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外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出讓金、開墾費、管理費等各種費用(以下簡稱土地費用)的40%地方財政暫緩徵收,可延緩到投產經營之日起五年之後一次性繳納。
5、對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或600萬美元)至500萬元(含500萬元或60萬美元)的外來獨資、合資企業,優先安排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土地費用的20%地方財政暫緩徵收,可延緩到投產經營之日起三年之後一次性繳納。 [6]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企業

截止2012年開發區共有各類企業308家,註冊資本金總額為128643萬元;其中按企業規模分:大型企業6家,中型企業32家,小型企業270家;按行業類別分:工業企業16家,商業企業268家,其它企業24家。工業企業除南風工業園內的企業外,全部為規模以下企業,年產值在300-1000萬之間,都為傳統型、低水平的小型私營企業;商業企業限額以上共計46家,限額以下企業262家,限額以上企業的年銷售額佔開發區年總交易額的38%左右。 [7] 
山西新星電工機械廠臨猗縣南貫絕緣材料廠
運城市芮城縣泉鑫祥和膠管有限公司
運城市康益德食品廠
山西恆達門窗有限公司
運城市稷山縣均和傑秀蜜棗廠
山西省僑興塑料有限公司
運城市銀湖製藥有限責任公司
運城市宏泰工藝禮品公司等等 [7]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企業

開發區經過十餘年的建設發展,工業企業發展步履較為緩慢。開發區工業項目用地面積僅為1.2平方公里。由於特定和歷史原因的形成,開發區在產業結構上比例失調,二產和三產比例為8:92,這一比例説明開發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流通貿易在經濟結構中佔有較大比重。因此,在鞏固第三產業的同時,要着力發展第二產業,應立足運城市情,結合我區實情,從自有的資源優勢出發,以發展現代化工業、外資和出口創匯為主導,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為加快推進我市新型加工製造業基地建設而積極努力 [7]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龍頭企業

面對難得發展機遇,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集團帶動作用 [7] 
我們面臨着很好的發展機遇,一是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將在開拓大市場、發展大流通、重大建設佈局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二是運城市區東移,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民航機場的開通,依託中心城市賦予了我們不可比擬的得天獨厚區位優勢和較大的發展空間。三是禹都市場進入全國百強市場,開發區被確定為“全國最具發展潛力”和省商務廳重點聯繫單位,極大地提高了知名度,樹立了整體對外形象。四是運城市被定位為“山西省新型加工製造業基地”,開發區應乘着大好時機,走在前沿 [7] 
因此,我們應抓住這有利契機,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招商工作,大力發展園區建設,發揮大企業的龍頭拉動作用,以企業為平台,主動出擊,“以商招商”,努力使大企業上水平,優勢企業上規模,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帶動開發區乃至運城市的經濟快速發展。支撐開發區經濟運行的大型企業為:南風集團、通達集團、鑫源集團、通宇置業集團、運城粵晉實業有限公司、禹都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晉南嘉陵公司、東信和新運金屬公司等,這些大企業其創造的增加值、利税、提供就業的能力等在開發區佔着主導地位,因而應充分利用其羣體聚集效應、示範效應,帶動和發展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工業企業,力爭使開發區的工業狀況得到改善,逐步走向工業強區的良性軌道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