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光墓

鎖定
司馬光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始建於北宋。 [1] 
司馬光墓保存有宋、金、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碑(碣)三十餘通(方),內容涉及政治、典章、人事、建築、地畝、祭祀等,均與司馬家族及司馬光墓的歷史沿革有至為密切的聯繫。 [2]  為研究宋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喪葬文化、地域風俗、思想意識、農業生產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具有非常寶貴的文物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 
1988年1月13日,司馬光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司馬光墓
外文名
Tomb of Sima Guang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所處時代
北宋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3-0246-5-017

司馬光墓歷史沿革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司馬光卒,其子司馬康於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奉靈柩歸葬於陝州夏縣祖塋。宋哲宗欽命大學士蘇軾撰文、書丹,並親自篆額“忠清粹德之碑”,官建碑樓。 [2] 

司馬光墓遺址特點

司馬光墓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司馬光祖塋,包括司馬光墓冢;二是位於墓園東南的司馬光神道碑(忠清粹德之碑)樓;三是司馬温公祠位於墓園的東側;四是作為司馬光祖塋香火院的一組佛寺—餘慶禪院。 [4]  司馬光墓作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靜卧於峯嶺迴環、涑水縈繞的祥瑞寶地,成為歷史的實物載體,其實物遺存與各類保護要素較為真實地記錄着歷史上出現的人與事。 [2] 

司馬光墓主要遺址

司馬光墓司馬光塋地陵園

司馬光墓塋地 司馬光墓塋地
司馬光塋地陵園,東西長約290米、南北寬190米,佔地約55000平方米。西部有大小墓家十三座,正中三座墓冢較高大,呈品字形排列,為司馬光及其父兄的墓。莫前兩側侍立石人、石羊、石豬石馬、石虎等二十七件。董內有蘇就和王安石擺文的莫碑四通。莫南有明嘉靖年間所建碑亭一座,內立《忠清粹德之碑》一通。原碑額為宋哲宗御篆,碑文為蘇就擺並書、碑文記述了司馬光一生功績、為人及家世,現碑為明嘉靖年間依照宋碑複製。此碑通高9米,堪稱三晉第一碑。 [1] 

司馬光墓守墳祠

温公祠堂大殿 温公祠堂大殿
守墳祠,在陵園中部,現存建築有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橡,樑架、模橡斗拱等均系明代特點。餘慶禪院在陵園東部,現存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橡,原為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救建,後經歷代修緒,樑架、柱頭、斗拱等仍保有有宋代建築的特點。殿內三尊大佛塑工細膩、並配有脅侍、金剛等,東西兩側十六羅漢塑像,有宋塑風格。 [1] 

司馬光墓餘慶禪院

餘慶禪院大殿中三尊佛像端莊凝重,氣宇軒昂,塑工細膩,神態迥異。菩薩則略顯沉靜温雅,自然祥和,手中法器有所破損。護法金剛雙目圓睜,左臂殘缺,右臂舉至胸前;身穿鐵甲,姿態敦厚雄健,與後世金剛相比,並沒有猙獰之態。通過不同的姿態、神態體現了佛祖、菩薩、護法金剛的不同身份與氣質,表現手法氣勢撼人。相比唐塑,更富有理性氣質與世俗氣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時期佛教彩塑藝術的發展面貌。 [3] 
餘慶禪院佛殿

司馬光墓價值意義

司馬光墓大量的歷史碑碣資料和獨具匠心的建築羣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歷史觀、文化觀,同時,為研究宋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喪葬文化、地域風俗、思想意識、農業生產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具有非常寶貴的文物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 

司馬光墓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司馬光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司馬光墓旅遊信息

司馬光墓地理位置

司馬光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司馬光墓交通路線

自駕
夏縣人民政府—東風西街—夏都大道—司馬光墓
運城市政府—河東東街—人民南路—機場大道—日鳳線—夏都大道—司馬光墓
參考資料
  • 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委員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445.
  • 2.    段恩澤.司馬光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析[J].文物世界,2013(05):50-53.
  • 3.    秦芳.司馬光墓餘慶禪院彩塑造像研究[J].西北美術,2020(04):134-138.
  • 4.    李志榮.山西省夏縣司馬光墓餘慶禪院的建築[J].文物,2004(06):47-64+9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