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穩定壓倒一切

鎖定
穩定壓倒一切,是鄧小平理論中的一個基本觀點。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同時,必須時刻維護穩定這個大局。對改革的領導者來説,改革既是為了發展,也要服從穩定,發展成效被用來檢驗改革道路的正確與否,穩定則為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 [1] 
中文名
穩定壓倒一切
原    則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目    的
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穩定壓倒一切詞語釋義

穩定壓倒一切含義

穩定壓倒一切是指在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對外開放,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2] 

穩定壓倒一切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穩定問題始終在中央政府的目標函數中佔據着決定性的權重。 [2]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通過不斷培育自身執政的合法性,始終基本維護了改革開放過程中穩定的的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隨着改革的不斷引向深入,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發生演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及時地進行自我創新和政策調整,與時俱進地轉換維護穩定的模式。 [1] 

穩定壓倒一切提出背景

從80年代初開始,鄧小平就多次提出必須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1]  早在1987年3月8日,鄧小平接見外賓時就曾指出,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1987年6月29日,他又指出:“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2-4] 
1989年2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 [1]  [4] 
鄧小平(左一)在會見美國總統布什(右一) 鄧小平(左一)在會見美國總統布什(右一) [5]
1990年12月24日,他強調:“我不止一次講過,穩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 [2]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產生後,更將“穩定”、“改革”、“發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三個有機統一的組成部分進行考慮: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 [3-4] 
鄧小平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把穩定作為戰略思想提出來,在2009年依然振聾發聵。 [3-4]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產生後,更將“改革”、“發展”、“穩定”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三個有機統一的組成部分進行考慮: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的領導集體則將“穩定”昇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理論其實質是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分析、認識和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從根本上來維護社會長久穩定。 [1] 
可見,改革開放以來,穩定問題始終在中央政府目標函數中佔據着重要甚至決定性的權重。對中央政府治國者來説,其效用來源於“穩定”和“發展”,在處理二者的關係時,始終“穩定”是大局,是前提。這是因為,治國者效用函數中最重要的因變量是政治支持的最大化,或者説盡可能地實現執政週期內的社會穩定。一旦出現執政權的非正常交替,那麼如經濟增長對於治國者來説將變得沒有意義。 [1] 

穩定壓倒一切主要特徵

第一,所謂“穩定”,主要的是指“政治穩定”,意味着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穩定和能夠在改革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1] 
第二,“合法性”是指政府在被民眾認可的原則的基礎上的統治的正當性(Legitimacy),即政府的執政方式執政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被民眾視為合理的,民眾對於統治自願接受而非強制服從。 [1] 
第三,“可信政治承諾”指的是,政府可以使得公民相信,在不存在超越政府之上的獨立的第三方的情況下,政府會自願遵守其與公民達成的事前契約。包括承諾事後補償改革受損者和不對經濟增長成果進行剝奪等。 [1] 

穩定壓倒一切牢固思想

穩定壓倒一切和諧的基礎

沒有社會穩定,何來社會經濟發展,何來社會和諧。沒有穩定的環境,就將一事無成,所以,保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

穩定壓倒一切重要指針

鄧小平與出席中共十四大 鄧小平與出席中共十四大 [6]
檢驗一個地區、一名領導幹部的政績,不僅要看經濟的增長,而且要看社會的穩定狀況。而保持社會穩定,最重要的就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要始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越是改革發展任務繁重,越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越要保持社會穩定。只有這樣,才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也才能妥善應對和處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牢牢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 [3-4]  [7-9] 
特別是當前,中國總的形勢是好的,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日趨明顯,但受境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矛盾還比較多,影響穩定的問題時有發生。 [3-4] 
因此,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充分認識“穩定壓倒一切”這個安邦治國的大道理,牢固樹立正確的穩定觀、政績觀,確立抓發展重要、保穩定更重要,抓發展是政績,保穩定也是政績的理念,始終把發展與穩定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係,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正義,以改革促和諧,以發展固和諧,以穩定保和諧。真正做到“為官一任”既要“促一方發展、富一方百姓”,又要“保一方穩定”。要強化“守土有責”意識,切實提高保穩定的水平,真正把自己作為“第一責任人”,認真分析梳理本區域、本單位的不穩定因素,不迴避、不推諉,從源頭上找問題,從制度上抓整改,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毫無疑問,這樣的穩定,才是得民心,順民意的穩定,才是廣大羣眾的真心擁護和認可的穩定。 [3-4] 

穩定壓倒一切重要意義

穩定壓倒一切的提出,使中國明確了當務之急,成功擺脱了意識形態爭論糾纏,為中國十數年經濟大發展提供了前提保障,是鄧小平理論中重要的觀念和理論。 [2] 
此理念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哲學理論為支撐,以實用主義為導向,針對性的洞見了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發展的癥結。因此,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迴應以及施展,為之後二十年中國經濟騰飛提供了基礎保證。 [2] 

穩定壓倒一切維穩政策變遷

前市場時期
(1978年之前)
意識形態和階級鬥爭是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市場元素被當做批判的對象
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1957)
通過革命式的全民動員和和領袖崇拜來維護合法性
計劃經濟傳統模式
市場覺醒時期
(1978年—1992年)
對市場的態度仍處於“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商品意識開始覺醒,但非公有制經濟仍然僅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
“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984) ;
發展是硬道理”(1992)
將改善人民羣眾的生活和提高生產效率當做政治任務來抓;
仍然相信可以全面提高國有經濟的績效
維護穩定的思維和方式的第一次重大調整的起步階段
市場崇拜時期
(1993年—2002年)
明確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的目標;非公有經濟開始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題;貧富差距逐漸加大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1993);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2002)
存量改革開始,國有企業開始大量改制裁員;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開始試行完全的市場化改革
維護穩定的思維和方式的第一次重大調整的深入階段
反思市場時期
(2003年至今)
市場化的弊端開始暴露;貧富差距開始引發嚴重的社會矛盾;對市場化改革的原有共識被打破,需要通過政策調整重建新的共識。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2007);
“深入學習和貫徹科學發展觀”(2007)
國家開始加強財政汲取能力,並將財政支出更多地投向社會福利領域;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的徹底市場化改革開始出現回潮
維護穩定的思維和方式的第二次重大調整
【資料來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