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學素養

鎖定
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國際上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即瞭解科學知識;瞭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瞭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科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 [2]  4個方面。
各國在測度本國公眾科學素養時普遍採用這個標準。 具備基本科學素養:只有在上述三個方面都達到要求者才算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
中文名
科學素養
外文名
Scientific Literacy
含    義
對於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瞭解程度
影響因素
教育

科學素養權威表述

對公民科學素養涵義的理解和表述,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而更新,而且有着深厚的時代背景。由於如今對科學素養的研究尚處於研究完善階段,還沒有形成統一、廣泛認可的表述,以下為幾個代表性的表述:
1、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認為,科學素養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定問題和作出具有證據的結論,以便對自然世界和通過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的改變進行理解和作出決定的能力;
2、國際學生科學素養測試大綱(PISA)中提出,科學素養的測試應該有三個方面組成:科學基本觀念、科學實踐過程、科學場景,在測試範圍上由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三個方面組成;
3、美國學者米勒認為,公眾科學素養由相互關聯的三部分組成: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具體説就是,具有足夠的可以閲讀報刊上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彙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關於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影響的認識能力;
4、歐盟國家科學素質調查的領導人J·杜蘭特認為,科學素養由三部分組成:理解基本科學觀點、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研究機構的功能。

科學素養中國現狀

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現狀為:
1、總體上公民科學素養水平逐漸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2、不同羣體表現出明顯的羣體差異:較低年齡段高於較高年齡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體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於農村;
3、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的變化顯示,科學素養較低的羣體的水平有較快提高,特別是受教育水平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農村公民科學素養整體水平提高的幅度較大,對公民整體科學素養提高影響顯著;
4、公民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較低;
5、公民科學精神比較欠缺,還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與科學精神有關的調查結果出現回落,學校對科學精神的培養還存在較大問題。
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懷進鵬12月8日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説,20年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有效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1世紀初的不到2%到超過了10%。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達到或超過這一目標是創新型國家科技人力資源所普遍具備的重要特點之一。 [1] 

科學素養影響因素

教育是影響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經濟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驅動因素,政治因素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起指導性作用,文化也深刻影響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有促進作用也有制約作用。
教育是影響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民終身教育體系,特別是大力發展社會教育,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互相銜接,是持續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
經濟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學素養的驅動因素。一方面,經濟投入增加會為公民科學素養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另一方面,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大批具備科學素養的勞動力,個人需要不斷提高科學素養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相關政策法規的制訂、政府對公民科學素養建設的重視程度、各級領導幹部的科學素養水平對我國公民整體科學素養影響很大,是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指導性因素。
文化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有深刻的影響,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正確地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揚長避短,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建設中國社會的主體文化,可以為我國公民科學素養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對於差距產生的原因,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楊文誌表示,除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外,中國科普方面的基礎設施如科技場館的總量少、分佈不均,公民總體受教育程度還比較低,這些都影響了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科學素養重大意義

公眾科學素養關乎綜合國力 在科學技術正日益深刻影響我們生活一個人的科學素養的高低,絕不是無關緊要的,已經開始影響到一個現代社會中的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在不斷影響和改變國民的價值觀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未來各級政府的任何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政策都要在公眾理解基礎上才能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公開化。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後需要有效地借鑑科學技術知識才能得以解決的公共政策問題越來越多,科學技術決策的民主化進程與公眾科學素養水平的提高的進度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從這一意義上説,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公眾科學素養的量化數據。 對科研方法的瞭解關乎人的綜合素質 卡爾·薩根説過:“科學方法似乎毫無趣味、很難理解,但是它比科學上的發現要重要得多。”國際科普理論學者認為,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中最重要的內容,公眾理解科學,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學方法並應用這些科學方法解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的盲從行為,也與缺乏科學方法有關。公眾科學素養影響國家宏觀科技決策。

科學素養相關報道

近97%中國公民不具基本科學素養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0年11月25日對外發布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稱,“十一五”期間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明顯提升,2010年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台地區)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3.27%。結果表明,如今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相當於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中國科普研究所組織實施的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於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展開,這次大規模的抽樣問卷入户調查涉及中國大陸(不含港、澳、台地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8至69歲公民,採取入户面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69360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調查從“瞭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等3個方面定量測度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被調查者只有同時通過3方面測度,才被認定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經綜合測算,2010年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3.27%,其中,瞭解必要科學知識的公民比例為14.67%,掌握基本科學方法的公民比例為9.75%,崇尚科學精神的公民比例為64.94%。
中國科協表示,今後將繼續做好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這一基礎性工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2011-2015年)》的制訂和實施提供支撐。該協會還將根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需要,每5年開展一次全國總體調查,期間將針對特定人羣、區域或問題開展專項調查,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