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日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創作詩歌)

鎖定
《秋日》是奧地利詩人賴內·馬利亞·里爾克創作的一首詩歌。這首詩題為“秋日”,實寫秋思。第一節通過對“主”的祈禱來説明某種必然時刻的來臨,夏日的盛大是秋日的前奏,秋風的浩大催動了秋日的來臨。第二節寫自然的秋天,果實成熟、收穫,準備釀成美酒。第三節是全詩的高潮,寫人的秋天,“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詩人的惆悵無助,真切感人。末句“當着落葉紛飛”,景語亦是情語,詩人思緒紛亂、心境失落,歷歷在目。全詩直白道來,雖無技巧,心有掛礙。 [1-2] 
作品名稱
秋日
作    者
【奧地利】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出    處
《圖像集》
作品體裁
詩歌
創作時間
1902年
外文原名
Herbsttag

秋日作品原文

Herbsttag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ß。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und auf den Fluren laß die Winde los。
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gi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ätter treiben。 [3] 

秋日中文譯文

秋日版本一

秋日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讓最後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後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着,讀着,寫着長信,
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遊蕩,當着落葉紛飛。
馮至 譯) [3] 

秋日版本二

秋日
主啊,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於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
把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北島 譯) [1] 

秋日版本三

秋日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何其壯觀。
把你的影子投向日晷吧,
再讓風吹向郊原。
命令最後的果實飽滿圓熟;
再給它們偏南的日照兩場,
催促它們向盡善盡美成長,
並把最後的甜蜜釀進濃酒。
誰現在沒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誰現在單身一人,將長久孤苦伶仃,
將醒着,讀着,寫着長信,
將在林蔭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見落葉飄零。
綠原 譯) [4] 

秋日創作背景

里爾克曾在歐洲各國流浪,出版過一本濫情的詩集,與初戀情人分手,後來結識了年長成熟的情人兼精神導師莎樂美,在愛情中獲得安全感、自信和新生。他寫過羅丹的傳記,拜訪過托爾斯泰,沉澱於內心的更多是對漂泊生活的忠誠,以及與孤寂靈魂的自我對話。1902年9月21日,他在跟一位藝術女性結婚之後,在巴黎寫下了這首詩。 [5]  [6] 

秋日作品鑑賞

《秋日》是《圖像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詩,希望、淒涼、孤寂等複雜的情緒交織在詩中,令人動容。面對自然界的盛衰,詩人備感人生的孤獨,有着難以名狀的矛盾情緒:既渴望,又惶惑;既讚美孤獨給他帶來的領悟,又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這首詩開篇就確定了談話的對象是上帝:“主啊!是時候了。”語氣短促而莊重,甚至有種命令口吻。“夏日曾經很盛大”,參照題目,顯然是一種感嘆,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終於過去了,是“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讓秋風刮過田野”的時候了。“把”和“讓”是命令式的延伸。這兩組意象有一種奇妙的對位關係,即“你的陰影”與“秋風”,“日規”與“田野”在上下文中彼此呼應,互為因果。“你的陰影”是有形的,而“日規”是通過影子的方位確定時間的;“秋風”是無形的,“田野”是“日規”在時空上的擴展。一般來説,明喻是橫向的,靠的是“好像”“彷彿”這類詞來連接;而暗喻是縱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應。另外,説到詩歌的方向性,這首詩是個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遠,從中心到邊緣展開的。“日規”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為萬物定位,從這裏出發,風吹向廣闊的田野。
第二段仍保持着開始時的命令式。帶動這一轉變的是風,是風促成段落之間的過渡。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強制式動詞的層層遞進:讓—給—迫使—釀入。這其實是葡萄酒釀造的全部過程,被這幾個動詞勾勒得異常生動。“讓最後的果實長得豐滿,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迫使它們成熟,把最後的甘甜釀入濃酒。”若進一步引申,這裏説的似乎不僅僅是釀造,而是生命與創造。
第三段是全詩的高潮。“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這兩句幾乎概括了里爾克一生的主題,即他沒有故鄉,註定永遠尋找故鄉。大約在寫這首詩的兩年前,他在給後來的妻子的信中寫道:“您知道嗎?倘若我假裝已在其他什麼地方找到了家園和故鄉,那就是不忠誠?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遊的等待。”也許是這兩句最好的註釋。“就醒着,讀着,寫着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遊蕩,當着落葉紛飛。”從開端的兩句帶哲理性的自我總結轉向客觀白描,和自己拉開距離,像電影鏡頭從近景推遠,從室內來到户外,以一個象徵性的漂泊意象結尾。最後幾句都是處於動態中:醒着,讀着,寫信,遊蕩,而“落葉紛飛”強化了這一動態,凸顯了孤獨與漂泊的淒涼感。這可以使讀者想起蘇軾的名句:“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其電影鏡頭式的切換有異曲同工之妙。
全詩結構近乎完美。從整體上看,每段遞增一句的階梯式的結構是刻意營造的,逐步推向最後的高潮。複雜音調的變換成為動力,使主題層層展開:開篇顯然與上帝有某種共謀關係,同時帶有脅迫意味;第二段的釀造過程是由外向內的轉化,這創造本身成為上帝與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與覺醒,是對絕對孤獨的徹悟。這三段是從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終歸結於人的存在。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主啊!是時候了”和“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但同時又非常剋制。這激情來自正視人類生存困境的勇氣,因觸及時代的“痛點”而帶來精神昇華。這首詩的玄妙正是基於意象的可感性,讀者由此進入,體驗一個漂泊者內心的激情。 [5]  [7-8] 

秋日作品評價

現代詩人、學者馮至:詩歌所能帶來的情趣就是從一顆心走進另一顆心,並且隨之跳躍與感動。顯然,里爾克的這首《秋日》做到了,並在百年的歲月裏越發顯得雋秀而光輝四濺。(《外國詩歌選》)
當代詩人、作家北島:有時我琢磨,一首好詩如同天賜,恐怕連詩人也不知它來自何處。正是《秋日》這首詩,使里爾克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時間的玫瑰》) [9-10] 

秋日作者簡介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奧地利象徵主義詩人。生於官吏家庭。曾漫遊德、意、法、俄、瑞士等國。深受法國現代派詩歌影響。作品有詩集《象徵的書》《時辰的書》《新詩》和《給奧爾菲斯的十四行詩》,帶有頹廢情調和神秘色彩,追求形式的美和詩句的音樂性,對當代西方頹廢文學很有影響。 [11] 
參考資料
  • 1.    李天靖,嚴志明,山剛主編. 有意味的形式 中外現代詩歌精選[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6:233-234.
  • 2.    高玉主編. 大學語文 A版[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5:92-93.
  • 3.    里爾克:《秋日》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2-09-23]
  • 4.    傅國湧編. 尋找語文之美 上[M]. 廈門:鷺江出版社, 2017:279.
  • 5.    張樹霞,何宗龍主編. 大學語文與應用寫作[M].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218-219.
  • 6.    嚴凌君著. 青春讀書課 人間的詩意 人生抒情詩讀本 下[M].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8:275.
  • 7.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東方教育時報)編. 圍繞全世界的圓舞曲[M]. 上海:中國中福會出版社, 2017:195.
  • 8.    蔡天新主編. 現代詩110首 紅卷[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57.
  • 9.    胡桑,厄土,陳忠村編著. 外國詩歌選[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7:177.
  • 10.    北島著. 時間的玫瑰[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100.
  • 11.    夏徵農主編. 辭海 文學分冊[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54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