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奥地利诗人、作家
收藏
0有用+1
0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出生于布拉格,早期代表作为《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及《杜伊诺哀歌》(1922)等。此外,里尔克还有日记体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 [1]
1875年,里尔克生于一个铁路职员家庭。高中毕业后,在布拉格大学等校学习哲学、文学史和艺术史,此后曾在慕尼黑和柏林从事写作。在文坛崭露头角后,里尔克在国内、国外不停地游历。1915年一战期间被征入伍,服役于维也纳战事档案馆。1919年迁居瑞士,直到逝世。 [1] [13-15]
中文名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外文名
Rainer Maria Rilke
别    名
勒内·卡尔·维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
国    籍
奥地利
民    族
德语少数民族
出生地
奥匈帝国布拉格
出生日期
1875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
1926年12月29日 [2]
毕业院校
布拉格大学
职    业
诗人
代表作品
《祈祷书》《新诗集》《杜伊诺哀》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早年生活

1875年12月4日,勒内·马利亚·里尔克(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生于布拉格
1882年到1884年为止,在布拉格白天主教主办的项盛寻国民小学就读。1884年双亲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
1886年9月1日作为助学金领取者进圣珀尔腾初级军校。这段生活他后来说成是沉重的灾难。写第一首诗。
1890年初级军校毕业后,转入梅里希·魏斯基尔欣高级军校。1891年因病退离高级军校。开始在林茨的商业学院就读,规定三年课程,亦半途而废。
1892年秋季开始私自准备参加中学毕业考试。1893年始与瓦勒利·封·大卫-龙费尔德(瓦利)交友。1894年报刊上发表许多单篇作品后,独自出版第一本诗集《生活与歌曲》,附致瓦利的献词。
1895年在布拉格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自冬季学期起在布拉格大学学习:艺术史,文学史,哲学。诗集《宅神祭品》出版, 《菊苣集》第一分册辑成。后来甚少出版作品。
1896年夏季学期转入布拉格大学法学一政治学系。参加广泛的文学活动,发表大批作品,其中有在尼采读物影响下写成的短篇小说《使徒》。上演短剧《现在与我们临终时刻》。迁居慕尼黑,选修两学期艺术史(文艺复兴)美学,达尔文学说。 [2]

青年时代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1897年,诗人初访威尼斯。1898年,旅游阿尔果,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日记),诗歌创作甚丰。遇斯特凡·格奥尔格和亨利希·福格勒。5月在维亚雷焦,6月在柏林(开始施马尔根多夫日记局判漏)。
1899年,随母亲出访阿尔果,维也纳,阿尔图尔·施尼茨勒,胡戈·封·霍夫曼施塔尔等人亦在该地。继续在柏林大学学习。从4月24日到6月18日,偕安德烈亚斯夫妇初访俄罗斯(华沙,莫斯科,访问托尔斯泰,彼得堡,莫斯科,彼得堡,柏林)。迈宁根:学习俄国艺术,历史和语言。柏林:创作《定时祈祷文》第一部分,续写施马尔根多夫日记年底出版诗集《为我庆祝》 ,发表诗篇《亲爱的上帝及其它》。秋季写出散文持《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生死曲》(简称《旗手》)初稿。
1900年从5月到8月偕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二访俄罗斯、8月26日返回。8月27日前往沃尔普斯威德,住亨利希·福格勒处,结识沃尔普斯减德的艺术家们,其中有女画家保拉·摩德尔松-贝克尔和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后为里尔克夫人)。9月底发表富于自传色彩的短剧《白衣侯爵夫人》。开始沃尔普斯威德日记,十月回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901年3月去阿尔果省母,1901年4月28日与克拉拉·韦斯特霍夫结婚,1901年12月12日生独生女露特。年轻夫妇居沃尔普斯威德附近的韦斯特尔威德。9月撰写《定时祈祷文》第二部分。《日常生活》在柏林上演。将《图像集》初稿寄柏林阿克塞尔·容克尔。
1902韦斯特尔威德:5月撰写专文《沃尔普斯威德》 ,哈塞尔多夫(6、7月);巴黎:从1902年8月28日到1903年6月底初次旅居巴黎,屠耶街1拒洒嫌1号。9月1日访罗丹, 《图像集》出版,十一月写出《新诗集》第一首《豹》。 [2]

创作高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这个“奇怪”的大都市对里尔克来说还有许多未知。可这些经历对里尔克后来编写《布拉格手记》(全称《马尔特·劳里兹·布拉格手记》(Die Aufzeichnungen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时帮助良多。这段时间里尔克与罗丹的密切交往,而后与另一位知名画家塞尚(Paul Cezan炒讲ne 1839-1906)也有着频繁的来往。
巴黎也变成对诗人越来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间里尔克一度担任罗丹的私人秘书。而后因为诗人的父亲在1906年5月去世;罗丹对里尔克越发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诗人自己又需要极大的时间、空间去完成自己的创作。因为这样种种理由里尔克与罗丹的雇佣关系就这样解除了。
因为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里而诞生的作品有《新诗集》笑体匪(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续新诗》(Derneuen Gedichteanderer Teil》(1908年)、 《安魂曲》 (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开始攥写的小说《布拉格手记》(1910年)。
1903巴黎:撰写专文论罗丹。为大城市和疾病所困扰,前往维亚雷焦旅游(1903年3月22日至4月28日),写出《定时祈祷文》第三部分。巴黎。沃尔普斯威德。奥伯诺伊兰德。9月旅居罗马,到次年6月。
1904年2月8日开始创作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应艾伦·凯邀请,从罗马经哥本哈根去瑞典。
1905年与妻女在奥伯诺伊兰德过冬(1904—05)。德累斯顿(3月1日)。柏林。在格廷根与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重逢(7月28日至8月9日)。弗里德尔豪森堡。9月11日启程二次旅居巴黎(9月12日至1906年6月29日)。10月21日至11月2日朗诵旅行。在沃尔普斯威德过年。《定时祈祷文》出版。
1906年在默东为罗丹当秘书。朗诵旅行。沃尔普斯威德。布拉格:其父逝于3月14日。柏林。4月1日重来巴黎默东。与罗丹断交。《新诗集》大部分完成。前往弗兰德斯旅游。9月在弗里德尔豪森堡。《图像集》增订二版出版。《旗手》初版。
1907年12月4日至5月20日,在卡普里的狄斯科波里别墅作客。5月31日重来巴黎,从6月6日到10月30日住卡塞特街29号(第三次旅居巴黎)。《新诗集》大部分完成。10月30日至11月3日,朗诵旅行(布拉格,布雷斯劳,维也纳)。遇鲁道夫·卡斯奈尔。11月19—30日在威尼斯(《威尼斯的晚秋》),开始与米米·罗曼内里(“威尼斯的女友”)发生关系。在奥伯诺伊兰德过年。《新诗集》于十二月出版。
1908年2月29日至4月18日在狄斯科波里别墅。巴黎:从5月1日到8月31日,住贡旁一普列米耶街17号;8月31日至1911年10月12日,住比雍旅馆,瓦伦街77号。《新诗集续编》大部分于夏季完成,11月撰写两篇《挽歌》 (一篇为一女友,另一篇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可溯源于1904年的《布里格笔记》进展顺利。独自在巴黎过圣诞节。《新诗集续骗》出版。
燥兵1909旅游普罗旺斯。12月13日晤侯爵夫人马利·棕盛迁封·屠恩和塔克西斯。
1910年1月8日离巴黎。埃尔伯费尔德。来比锡。魏玛。柏林。34月最后一次旅居罗马。4月20—27日初次在的里雅斯恃附近的杜伊诺堡作客。4、5月在威尼斯。5月12日返巴黎 ,《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于5月31日出版。晤安德烈·纪德。7、8月间与妻女最后居留奥伯诺伊兰德。8月在劳钦。布拉格。8、9月在波希米亚的雅诺维茨堡。慕尼黑。巴黎。晤鲁道夫·卡斯奈尔。 [2]

中年生活

1910年11月19日至1911年3月29日旅游北非(阿尔及尔、突尼斯,埃及——卢克索,凯尔奈克)。威尼斯。4月6日到巴黎。7月19日最后一次旅游波希米亚(来比锡,布拉格,劳钦堡,雅诺维茨,柏林,慕尼黑)。巴黎。10月中旬乘塔克西斯侯爵夫人的汽车,从巴黎经里昂,博洛尼亚,威尼斯到杜伊诺。
1912从1911年10月22日到1912年5月9日,在杜伊诺堡。撰写第一批《哀歌》 (第十首开头,第一、二首片断)和《马利亚生平》。在威尼斯度夏(5月9日至9月11日)。10月在慕尼黑
1912年11月1日至1913年2月24日旅游西班牙(托莱多科尔多瓦塞维利亚,龙达,马德里)。2月25日至6月6日在巴黎。黑林山(里波尔德绍浴场)。格廷根。来比锡。柏林。慕尼黑:偕卢·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参加“心理分析学大会”。晤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分析学家。巴黎。
1913年10月18日至1914年2月25日在巴黎。柏林:遇马格达·封·哈廷贝格(本费努塔)。3月26日重返巴黎。4月20日至5月4日在杜伊诺。威尼斯:与本费努塔断交。5月9—23日在阿西西。米兰。5月26日至7月19日在巴黎。在格廷根,卢·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处,适逢大战爆发,丧失留在巴黎的全部所有。8月14日作《歌曲五首》,歌颂战争爆发。在来比锡,住其出版者基彭贝格处。在欧欣豪森结识女画家露露·阿尔贝特一拉察德。接受一笔二万克朗赠款。11月:法兰克福。维尔茨堡。
1914年11月22日至1915年1月6日在柏林。1915年从1月7日至11月底在慕尼黑,当时克拉拉和露特亦住该市。还有露露·阿尔贝特,雷吉娜·乌尔曼,安内特·科尔布,黑林拉特等人。从3月19日至5月27日,卢·安德烈亚斯一莎乐美来访。晤瓦尔特·拉特瑙,阿尔弗雷德·舒勒,汉斯·卡罗萨,保罗·克勒等人。自6月14日住赫尔塔·柯尼希家中,宅内悬有毕加索油画《江湖艺人》。秋季最后一次往省其母。11月作第四首《杜伊诺哀歌》。体格检查与入伍通知。在柏林(12月1—11日)力图豁免或辞退兵役。在慕尼黑庆祝女儿生日(12月12日),自12月13日在维也纳,住塔克西斯侯爵夫人家中,访弗洛伊德。
1916年在维也纳服兵役,自元月起在军事档案馆任文书。访霍夫曼斯塔尔,科科施卡,卡斯奈尔。6月9日复员。
1917年从7月25日到10月4日住赫尔塔·柯尼希在威斯特伐伦的伯克庄园。柏林,到12月9日为止。1918重晤基彭贝格。晤艾斯纳与托勒尔。 [2]

晚年生活

1919年6月11日里尔克从慕尼黑来到了瑞士苏黎世。表面上看来是应苏黎士地方邀请前往讲学,实际上则是里尔克想逃脱战后的混乱以及离弃这个耽误他多年写作工作的地方,重新开始《杜伊诺哀歌》的创作。然而找寻一个合适的住所是困难的,起先里尔克苏黎士附近的伊尔舍勒河畔(Irchel),而后在1921年里尔克发现了一个叫做缪佐特(Muzot)位于瓦莱州(Wallis)谢尔(Sierre)地区的小城堡。随后在1922年5月里尔克的朋友莱茵哈特(Werner Reinhart 1884-1951)将这座城堡为里尔克租下而后买下赠与诗人。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1919慕尼黑。与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重逢。作品畅销。6月11日离慕尼黑。瑞士。苏黎世日内瓦,索格略,温特图尔:赖因哈特兄弟,南尼·冯德利-福卡特。12月7日至1920年2月底,在泰桑作一系列朗诵。
1920洛迦诺,1920年2月27日为止。1920年3月3日至5月17日在巴塞尔,舍南贝格庄园——封·德·米尔夫人处。威尼斯,巴塞尔,苏黎世。晤巴拉迪内·克洛索夫斯卡(默林),并与之维持多年密切友谊。拉加兹。巴黎。十月底返回日内瓦。11月12日至1921年5月10日在伊尔舍尔的伯格堡。
1921伯格堡。瓦雷里读物。1921年5月20日至6月28日在埃托依。同日偕巴拉迪内抵达塞雷。6月30日在一家橱窗里发现小城堡穆佐的照片。七月初访穆佐。1921年7月26日迁居于此,直到逝世。11月8日巴拉迪内离去。初冬在瓦莱(瓦利斯)。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里尔克灵感迸发,完成了长达十年的《杜伊诺哀歌》的创作,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尔克还完成了另一部巨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an Orpheus)。这两部作品也是里尔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响力的创作。完成《杜伊诺哀歌》,创作《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两部。同时撰写内容丰富的《青年工人书简》。5月18日,女儿结婚。六月塔克西斯侯爵夫人来访,七月基彭贝格来访。
1923年8月22日至9月22日在舍内克疗养院接待来访者:雅各,布克卡特,雷吉娜·乌尔曼,维尔纳·赖因哈特,卡斯奈尔等。10月至11月与巴拉迪内在穆佐。独自在穆佐过圣诞节。12月29日至1月20日首次住进日内瓦湖内瓦勒山疗养院。
1924年瓦勒山。穆佐:用法语写诗多首,如《果园》《瓦莱四行》《玫瑰》等。4月6日初晤瓦雷里。克拉拉·威斯特霍夫来访。5月中旬收到埃里卡·米特雷尔的第一封诗简,由此产生与埃里卡·米特雷尔的《诗简往来》。从6月28日到7月23日在拉加兹浴场。8月2日重居穆佐。9月在洛桑,11月初在伯尔尼。11月24日至1925年1月6日再次进瓦勒山疗养。
1925年1月8日至8月18日最后一次旅居巴黎,与翻译者摩里斯·贝茨谈话。与巴拉迪内·克洛索夫斯卡同居。晤瓦雷里,克劳德尔,布克卡特,坦克玛·封·明希豪森,霍夫曼斯塔尔,纪德等。9月1日再来穆佐。9月16—30日再居拉加兹。10月14日返回穆佐。10月22日写遗嘱。独自在穆佐度过五十诞辰。
1925年12月20日晚至1926年5月底在瓦勒山疗养院。6月1日经塞雷抵穆佐。用法语写诗。翻译瓦雷里。7月20日至8月30日在拉加兹浴场。九月中旬在安蒂与瓦雷里相晤。11月30日重上瓦勒山。
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医生诊断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 [2]
1927年1月里尔克被埋葬在瓦莱西边的小镇凶巴希院Visp。 [3]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赖内·玛利亚·里尔克于1875年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是一个仕途不甚如意、退而求其次的铁路小吏,身体羸弱但脾气暴躁,终身都在为自己郁郁不得志而怨天尤人。母亲的性格恰恰相反,张扬且虚荣,整日幻想着要加入上流社会,但丈夫却无力满足她的要求。由此可见,夫妻关系并不和睦,争吵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里尔克的内心不得不变得纤细且谨小慎微。更滑稽的是,因为姐姐刚出生不久就天折了,里尔克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母亲当作女孩子来养,给他留着长长的卷发,穿女孩的衣服,给他买的都是布娃娃玩具。这样一种颇具阴柔美的教育限制了里尔克阳刚之气的发展,这在他此后的作品当中都有提及。 [4]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中文名
体裁
发表年
《生活与诗歌》
诗集
1894年
《祭神》
1895年
《梦中加冕》
1896年
《梦幻》
诗集
1897年
《耶稣降临节》
1898年
《图象集》
1902年
《祈祷书》
1905年
《新诗集》
1907年
《新诗续集》
1908年
《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马尔特手记)
长篇小说
1910年
《杜伊诺哀歌》
1923年
《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
1923年 [5]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歌
    作品时间2015-8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一书由 [奥]赖内·马利亚·里尔克所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歌
    本书旨在为认识里尔克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还包含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有关宗教思想的重要材料;此文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迪尼的“‘天使’与人”系他解读《哀歌》一书中的...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外国文学
    作品时间2011-2-1
    《给青年诗人的信》是2011年2月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18-11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一辑》是2018年1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薄伽丘、爱伦·坡、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芥川龙之介、托马斯·哈代、吉田兼好、威廉·布莱克、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歌
    《杜英诺悲歌》是2018年3月1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莱内·玛利亚·里尔克 。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歌
    《里尔克诗全集(珍藏版)》是20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集
    作品时间1999-1
    《里尔克诗选》是199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07-04
    《三诗人书简》是2007年4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里尔克。本书完整地记录了三位大诗人对诗歌与艺术,对爱情与生活的信念和探索。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小说
    作品时间2015-8-20
    《布里格手记》是中国大陆首次从德文原文直译的完整版,旧译《马尔特手记》。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11-8-20
    本书收录了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和奥地利作家里尔克之间数十封珍贵的通信。信函中既有对诗歌本身的讨论,也有对彼此创作的交流。这些书信,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欧洲诗史上的一段珍闻,还可以让我们一窥三位大诗人心灵的一隅。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19-7
    《观看的技艺》是一部由奥地利作者莱内·马利亚·里尔克所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书籍。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书信集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文学类网络小说,作者是(奥地利)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21-3-1
    《<杜伊诺哀歌>笺注》是202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 里尔克、蔡小乐。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外国文学
    作品时间2011-6-1
    《里尔克读本》是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18-8
    《交织的火焰》是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俄]帕斯捷尔纳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集
    作品时间2016-10-15
    《德语七人诗选》一书收录了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海涅等七位德语大诗人的代表作。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散文
    《艺术家画像》收录了著名诗人里尔克论画家的两篇杰作。《沃尔普斯维德画派》对于人们认识沃尔普斯维德画派的艺术特点和意义起了重要的作用。《艺术家画像》以散文的笔法在沃尔普斯维德这个背景中描述了五位艺术家的画像,重点在于刻画每位艺术家的特点。附有122幅绘画作品插图。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外国文学
    作品时间2018-7
    本书是2018年7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世界文学》编辑部编选。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冯至译文全集》是一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冯至先生的译文全集,包含四卷,译作均为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中的大师之作,涵盖诗歌、小说、书信、散文等多种体裁,种类丰富完整。从这些译作中,既可一窥德语经典文学的样貌,也可研究早期德语文学译介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集
    作品时间2012-1
    《里尔克抒情诗选》是2012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地利]赖纳·马利亚·里尔克。本书是从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图像集》、《永恒读物》、《新诗集》、《新诗集续编》等诗集中精选了百余首诗歌,并附有译者的三篇赏析。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书信集
    作品时间2006-12-1
    《罗丹论》是200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里尔克。编者在校注工作完成后,意犹未尽,着手编译里尔克与罗丹的通信集,另行出版。因为这两位文学与艺术大师的交往前后超过十年,留下的文字成果绝不限于这本《罗丹论》,还有大批来往信件。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歌集
    作品时间2017-11-1
    《哀歌与十四行诗》是 (奥) 里尔克的一部诗歌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07-12-1
    《里尔克法文诗》是2007年12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歌集
    作品时间2005-04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 里尔克。该书以十首哀歌组成,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让读者入迷地呈现出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散文
    作品时间2008-8-1
    《里尔克散文》是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作品,作者是(奥地利)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外国文学
    作品时间2005-4-1
    《里尔克精选集》是200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书信集
    《穆佐书简》是2012年10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里尔克。本书收集了里尔克129封书信,时间从发现穆佐的1921年直到诗人逝世前不久的1926年底。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书信集
    《谁此时孤独》是 [奥]里尔克的一部作品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书信集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德国诗人勒内·玛丽亚·里尔克创作的书信集,创作于1903—1908年。《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其内容论及艺术、生活、职业、爱,都是青年最为关注的重点话题。这十封信是里尔克在他30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集
    作品时间2012-10
    《图像与花朵》是201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波德莱尔、(奥)里尔克。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的精选优秀诗歌作品。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02-2-1
    《永不枯竭的话题》是2002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里尔克,译者是史行果。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诗集
    作品时间2003-7-1
    《里尔克的绝唱》是200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1997-01
    《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是1997年1月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地利)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书信集
    三位伟大的诗人,一段揪心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孤独中肝胆相照,互诉情怀。真诚的书信,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史上的一段珍闻,更使我们得以窥见三位大诗人心灵的一隅。他们视诗为生命,视写诗为生命能量的释放、生命价值的实现,更是为人格魅力的体现。这些书信,完整地记录了三位大诗人对诗歌与艺术,对爱情与生活的信...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旧火添薪,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1884年双亲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1894年在报刊上发表许多单篇作品后,独自出版第一本诗集《生活与歌曲》1895年到布拉格大学学习,出版诗集《宅神祭品》。1906年为罗丹当秘书。1907年《新诗集》出版。1922年完成重要作品《杜伊诺哀歌》、《...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小说
    作品时间2000-1
    《交错集》是2000年0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类别书信集
    《里尔克书信集》是2001年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Rainer Maria Rilke。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1999-8-1
    《中国民族资本家列传》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里尔克 / 帕斯捷尔纳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1999-08
    《细观察巧构思-小学作文先锋》是1999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品时间2000-10-1
    《亲爱的上帝》是2000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里尔克。
  • 作者名称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马尔特手记》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

创作特点

播报
编辑

作品主题

孤独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具足的本真纯粹之物往往处于遮蔽状态,受到偶然性、模糊性和时间流变性的支配。如何将物从常规习俗的沉重而无意义的关系中提升出来,恢复到其本质的巨大关联之中,这是对诗人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里尔克看来,这就是“创造物”,经由创造性行为,物变形为“艺术一物”,一种更加内在、确定、完美的物。这种物因其摆脱了时间的逝性而获得了一种永恒的平静,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这样的平静中,“一切运动都停息下来,成了轮廓,从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里形成一种持久不变的东西,即空间,没有任何欲望的物的巨大安歇”。处于遮蔽中的物还只是处于生成与消逝中的物的假象,在里尔克看来,只有“艺术-物”才真正存在,这种在创造中得以开敞的作为存在物之存在的“纯粹之物”已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由具体、个别、短暂之物上升到逃离了时间与偶然的永恒普遍之物。它宁静安详,既与外物绝缘,又把它的环境包含于自身,聚拢着存在的丰盈。这种源于存在的艺术,应答着存在之天命的召唤,是服从存在之要求而发生的真之事件,为人类建造了一个历史性栖居的世界,成为人的历史性生存的本源。
人类虽然是属于此时此地的有限的存在者,但依然可以分有一个超时间的存在整体的福分。这个存在整体并不存在于彼岸世界,而就在我们所置身的现实尘世之中。因而,事物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人需要事物以寄寓人的历史性生存,物则依赖于人进人开敞的内在永恒空间。 [6]
通过自我超越而达到对自己的回归,是回归到存在的“本质”,即自行解蔽的真理。里尔克的存在的统一通过从外部对象世界返回到内心不可见的领域,而表现为内外沟通,心物沟通,彼岸和此岸沟通,是将彼岸的超验性纳入情感激动的纯粹而绝对的内在性之中,使其化为无对象情感本身的一种质。在内在感受性即灵性的化育中,肉身将不再是人们抵达外在的障碍和极限,在人最为隐秘的内在意识深处,将有一股甜蜜的创世的味道。 [6]
在里尔克的作品中,孤独和寂寞一直都深入其中,文本中不必出现“孤独”、“寂寞”的字眼,却足够将人生状态准确地表达出来。里尔克本人一直深信“自己是一个古老贵族最后一名富有艺术使命的后裔”,并常常将其入诗,在他的《儿子》《1906年的自我写照》《我父亲青年时期的肖像》等均有所表现,就连小说《马尔特手记》中的主角,也是一位丹麦贵族家庭的年轻无名的诗人,不得不承认其中带有里尔克影子。里尔克坚守属于自己的孤独,并带领读者认知孤独,欣然接受孤独,正确认识孤独存在的价值,并为己所用。 [7]
宗教思考
里尔克指出基督教的上帝与上帝、神是不同的。神是总称,虽然在创作中,里尔克一向强调“体验”,然而,在信件中也有过对神的肯定,在论及艺术时,也认可了神是最贴近作家的人。只是在涉及基督教的时候,态度就有所不同了,尽管里尔克写过众多关于宗教的作品,比如《上帝的故事》《基督幻想》《定时祈祷文》《玛利亚生平》以及《杜伊诺哀歌》。然而,里尔克一直是将基督教的上帝和众神分离开来的。 [7]
里尔克的大部分作品与“上帝”、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在其作品中,有对神的畏惧,也有敬爱,更有对神的不屑。不论这种的情绪是怎样的,只能说这都是人的“瞬时性”、“易逝性”在时间无效的“存在”面前的反思和矛盾。
在写作的过程中,里尔克认为“要脱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绘这一切,用你周围的食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这就是说艺术无处不在,无一事一物不能入文,但是要秉持着一颗真诚的心来体验这一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贫乏的事物,只有贫乏的感受力和观察力。如果说,以上内容说明,艺术要表达的对象是人们周围的事物—与人们之外的,同样的道理,人们自身的经历也可以成为艺术表达的对象,里尔克就曾经说过:“艺术必须分享我们小小的经历和愿望,不可以远离我们的快乐和节日:而这只有当我们对它的外在形式不再陌生,在家里不再把它当客人,而对它无比亲切和坦率时才有可能。”用坦诚的心,去面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我们的喜怒哀乐和走过的道路皆可以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除去作为表象的生活—人们的感受和激励,周围的事件和景致,艺术还与时代息息相关,他就说过:“为了创立一件艺术品,即:反映更深沉的生命、反映超越现今而适于任何时代经历的图画,有必要使这两种声音,一是相关时辰的声音,一是这时辰当中一群人的声音,达成恰当的比例,达到平衡。”因而,艺术的对象除了包括自己的感受,还应该有时代的声音,群众的呼声,这样,作品反而更能够超越一个年代的限制,使它走向永恒和精纯。艺术作品还是哲学思考的好场所,“对于里尔克来说,诗歌体现了死亡和生命互为一体的真实性。”他在众多的作品中,探讨了生与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神的思索也成为其艺术的源头之一。 [7]

艺术特色

里尔克诗歌中,能指与所指的分裂,加之后现代主义者追求的意义符号的无限扮演,不确立某种阅读方式的优越性,使得里尔克诗歌有了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他的诗歌中也就有了体现后现代特点的可能性。换言之,里尔克诗歌的后现代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来自于其诗歌本身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后现代的阅读方式。里尔克诗歌中的语言所体现出来的那些对于主体中心地位的撼动,对于构筑这个世界的各种概念的语言所进行的反叛,使得他的诗歌在语言上有了后现代主义的风尚,语言的逻辑不再是一以贯之的连贯性、有序性,而是出现了跳跃性、片段性、反逻各斯。他的语言观本身就具有了前瞻性,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沉默”的言语方式,对西方传统的语言观念进行了挑战,从而有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对于语言态度、言语方式上的前瞻性,使得他在语言观上有了同后现代主义者一样的思考,更早地注意到了能指的滑动、能指与所指的分离、“言不尽意”等问题。而在其代表性诗作《严重的时刻》中,主体性概念的嫁接,使得文本在意义上出现了主体性消解的内涵,主客体位置的颠倒,主休性意义的丧失,表现出了人作为主体的式微。同时在荒诞概念之下,诗歌中,主体的身份所表现出来的荒诞,是诗人对于人生无意义的一种体悟,是诗人对主体中心地位的鞭策、对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的质疑,同时更是诗人对于最初的异化时代的体验。而解构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符合了后现代主义中反主客二元论的特征,取消了主体的中心地位。 [8]

人物影响

播报
编辑
赖内·玛利亚·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里尔克的存在主义诗思更是深深地影响到后来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的一大诗性源头。 [9]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0]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里尔克是“中世纪以来操德语的民族拥有的伟大的诗人”。“第一次使德语诗歌臻于完美”。(奥地利作家罗伯特·慕齐尔评) [11]
里尔克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经风雨而泣鬼神。(中国作家、诗人绿原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