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今路

鎖定
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與中山一路東風東路相連。廣東省氣象局梅花村小學等也位於在此路。
中文名
福今路
外文名
Fu Jin Road
地理位置
廣州市越秀區
長    度
650 m
起    點
東風東路
終    點
中山一路

福今路地名典故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九鐵路動工興建,清宣統三年(1911)正式通車,鐵路從今梅花村街範圍內經過,現代工業文明第一次驚醒了這片沉睡的土地。廣九鐵路的興築,成為廣州東部開發之造端,美南差會(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看中了這片偏鄉僻壤,捷足先登,大量購買土地,興建教堂和學校。
浸信會開發東山後,其他教會也紛紛跟進,宣統二年(1910)美國福音教派安息日會在貓兒崗附近宣講福音。浸信會主要在廣九鐵路(今中山一路)以南,安息日會主要在鐵路以北,逐漸拓展至現在農林下路三育路、福今路一帶。1919年教會興辦“三育中學”,1926年將路面拓闊,改名為三育路。而教會宣講教義之地,被稱作“福音村”,後來開闢街衢,名福音路,即今天的福今路。這是梅花村地區的第一次大規模開發建設。
美國金巴侖長老會自從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進入廣州後,先後建立了沙溪堂、河南堂、大環堂、石灣堂、廣大堂等多個“福音基址”,1946年在福音路創辦孤兒院。
1913年,法國天主教安老會(又名貧窮姑娘會)派遣修女到廣州興辦慈善事業,傳播教義,在大新街(今大新路白米巷口附近創辦安老院,坊間稱作“天主教安老院”。1926年,安老院遷往大水牛崗(今梅花村),凡貧窮年老、孤寡鰥獨的天主教徒,均可入院養老,院內分設男、女安老室,可容納百餘人。1950年,該院遷往香港
1928年7月,廣州基督教青年會組織了全市性佈道大會,並於1933年至1937年間,每年的復活節都在東山神道學校(在今寺貝通津)、福音路、東較場等地,舉辦有五六千人蔘加的基督教復活節紀念大會。
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主政廣東,把梅花村一帶規劃為模範區,平整道路,興建樓宇,營造廣州市第一個花園式住宅小區。梅花村最初的範圍包括育才中學和福音路以西部分地區,跨過了福音路。如今面積大大縮小,僅以福今路為西界。陳濟棠公館即建於梅花村內,其後大批國民黨的黨政軍高官,紛紛在梅花村興建住宅,以至梅花村被喻為“廣州政治權力的後院”。在梅花村內,至今仍保留着多幢民國時期的建築。1968年,福音路改名為福今路。 [1] 

福今路福今路教育的威水史

民國時期,在梅花村內創辦過市立第八十七小學,1937年在福今路、三育路一帶創辦的私立華夏中學。1946年陳濟棠、李揚敬在梅花村創辦私立德明中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陳濟棠公館一度成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的辦公地點,時任華南分局第一書記的葉劍英,在這裏工作並短期居住過。華南分局第三書記方方、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古大存等領導幹部,也曾在梅花村暫住。華南分局在梅花村設立了華南分局婦女工作委員會(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前身),開辦了創辦了華南分局幹部子弟幼兒園和華南分局幹部子弟學校(梅花村小學前身,今為育才中學高中部)。
福今路圖冊
福今路圖冊(2張)
1953年,華南分局幹部子弟小學與廣東省育才學校合併,更名為“廣東省育才學校”,校址設在石牌(現華師附中校址),1954年遷址至福今路。1959年學校更名為“梅花村中學”,試行小學、初中九年一貫制。1961年更名為“華南師範學院實驗學校”,實行十年一貫制。1968年更名為“廣州市第六十二中學”。1978年,小學部與中學部分離。1995年,學校更名為“廣州市育才中學”。2002年與水均南街的廣州市第四十八中學合併,統一冠名為“廣州市育才中學”,分東、西兩個校區。育才中學是首批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科研興教示範基地、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首批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首批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