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祝聖寺

(湖南省旅遊景區)

鎖定
祝聖寺,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南嶽鎮東街,距南嶽廟半里許,是南嶽六大佛教叢林之一。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祝聖寺是南嶽六大佛教叢林之一,唐代高僧承遠(712-802)始建,初名彌陀台寺,唐貞元年間(785-805),詔為彌陀寺。唐會昌五年(845)遭毀,五代重建。宋太宗時,更名為勝業寺。清康熙五十一年,逢康熙帝六十大壽,湖南官員為祝康熙壽,而建行宮,請改祝聖寺。雍正五年(1727),硃批允改祝聖寺。祝聖寺亦是天台淨土道場,唐承遠及弟子法照均以及般舟和尚均為天台淨土高僧,民國僧人空也曾於祝聖寺舉辦了天台宗學校。 [2] 
中文名
祝聖寺
地理位置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東街67號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7:30-17:30 [1] 
舊    稱
陀台寺

祝聖寺歷史沿革

祝聖寺坐落在南嶽鎮東街,距南嶽廟半里許,是南嶽六大佛教叢林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唐代,一位修行的行腳僧人由四川德陽經荊州而至南嶽,于衡山中院通相律師處受具足戒,並隨律師研習《四分律》。然而,這只是行腳僧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短暫小憩,隨後他背上行囊又南下羊城,謁見慈愍法師學習淨土宗教義並承繼衣缽。唐玄宗天寶初年(公元742年)前後,這位行腳僧再次回到南嶽,於駕鶴峯下結茅為庵,是名“彌陀台”。此後逾六十年間駐錫南嶽,宏傳淨土法門。這位行腳僧即是被尊為淨土宗第三代祖師的承遠(712-802),“彌陀台”就是南嶽祝聖寺的前身。 [3] 
唐代高僧承遠(公元712-802)在這裏創建佛教寺院,名彌陀台,而後他的著名弟子法照(約公元747一821),初居廬山,結西方道場。大曆二年(767)慕承遠名來南嶽,師事承遠十二年。大曆末年(779)奉詔入長安,入皇宮教宮人五會念佛(五百人為一會),唐代宗奉為國師,傳教天下。
法照向代宗極力稱讚其師承遠有異德,代宗南向而禮之,度不可徵,乃名其居日“般舟道場”,用尊其位。承遠另一著名弟子日晤,十三歲出家,隨承遠長期侍勤,唐肅宗乾元元年(758),詔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長講戒律,日晤獲選首位。他在南嶽登壇傳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稱盛一時。他在舊址上建一精室命名為“般舟台”,專修唸佛三昧,世稱“般舟和尚”。
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詔為“彌陀寺”。從而,由彌陀台、般舟道場到彌陀寺,就成了名登朝廷,聲動公卿的天下名寺。祝聖寺歷史悠久。據《南嶽總勝集》記載,夏朝的君王大禹在這裏修建清冷宮,把奉舜帝。唐朝時,高僧承遠(712—802年)在這裏創建佛教寺院,名彌陀台寺。承遠信奉的是佛教淨土宗,淨土宗又稱蓮宗,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為宗旨。
淨土宗認為該宗有十三位師祖,他們依次: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智旭、實賢、行微、實賢、際醒和印光。承遠被尊為淨土第三代祖師,他贏得這千秋聖名的功績主要是在南嶽弘傳淨土法門。

祝聖寺相關典故

祝聖寺
祝聖寺(5張)
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李炎,不嘉佛教,師事道士趙歸真,崇信道教,是時趙歸真受武宗寵信,時在武宗面前排毀佛教,於是一時毀佛之事大興,將四萬四千六百所佛寺毀壞,勒令二十六萬五百僧尼還俗。世稱之為會昌之法難,又稱為第三武之厄。彌陀寺就一劫難中被毀廢。
五代十國時(930-960),馬殷據湖南稱楚王。適逢有掌誥夫人楊子瑩施錢,在彌陀寺舊基上重建寺院,馬殷名曰:“報國寺”。至宋朝,趙氏朝庭再崇信佛教,法遠興啓。太平興國間(968-976),太宗趙光義下詔,更寺名為“勝業寺”。
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崇信道教,便詔天下建“神宵宮”,地方官員多以佛教叢林冒充,勝業寺被改為神宵宮,僧人掃地出門,並設官提舉負責管理。此後一度恢復佛寺,但已破敗不堪,時有天台僧人法忠參學至此,受邀駐錫勝業寺,並開始維修廟宇,塑制佛像,清理廟產,景象煥然一新。 [3]  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的著名學家、教育家朱熹和哲學家、教育家張式暢遊南嶽時,曾遊憩勝業寺。

祝聖寺多次維修

元朝(1206-1368)的一百六十餘年中,勝業寺進行過多次維修,並在寺周培植樹木,法運依然興旺,到了明代,勝業寺又進行過多次修繕。 [3] 
到了明代,勝業寺又進行過多次修繕。較大的一次為衡州知府蔣芳鏞,他曾捐田租百餘畝於勝業寺,以供常住,並捐資俸銀和倡舉維修寺宇,在寺周廣植樹木,使寺院煥然一新。蔣芳鏞逝世後,當地各方人士在勝業寺前建“蔣公祠”,定期祭祀。寺僧眾塑其像奉於祖師堂,以紀念和表彰他的功德。崇禎八年(1635),住持佛頂,對寺宇、佛像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繕。 [3]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祝聖寺(圖2)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祝聖寺(圖2)
清朝初,祝聖寺再經修繕、重建,成為盛極一時的大寺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撫趙申喬,擬請康熙帝南巡,便大興土木,把這裏改建成一座宏大而華麗的行宮,後來康熙帝南巡未果,行宮封閉近十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13),三月逢康熙帝六旬晉一大壽,大湖南北的諸憲台,齊聚南嶽建“萬壽國醮”,湖廣總督額倫特,湖南巡撫王之樞奏改行宮為祝聖寺,請頒《龍藏》,康熙帝頒賜《龍藏》全部,共735函,1669部,7838卷。雍正五年(1727),王國棟任湖南巡撫,又一次將行宮改祝聖寺的情況向朝廷呈送了奏摺。雍正帝作了“知道了”硃批,並允肯“祝聖寺”名,祝聖寺名從此始。是時勝業寺歸併祝聖寺。

祝聖寺景色之美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祝聖寺(圖3)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祝聖寺(圖3)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湖南巡撫趙申喬聽説康熙皇帝要到南方巡視,便大興土木,把這裏擴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行宮,因康熙未來,逐改名為祝聖寺。雍正以後,祝聖寺的住持先後有淡遠、前參、佛格,將寺廟修繕得更加雄偉壯觀,前來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
時人總結出“祝聖十景”:中亭測日、雙閣凌霄、松濤泛月、翠柏撩雲、猿知入定、鵝慣聽經、爐靄天香、山鍾自動、岳雲光檐、瀑布流廚,可見其景色之美。 [3] 
民國時期,僧人空也法師在祝聖寺舉辦了“天台宗學校”。1929年,湖南名僧靈濤法師(1898-1950年)又在這裏開辦了“南嶽佛教講習所”,培養了一批僧伽人才。 [3] 
1937年5月7日,南嶽佛道教徒,出於對祖國前途的關心,獻身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在當時任國共合辦的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副教育長葉劍英同志的啓發下,全山僧道在祝聖寺成立了“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愛國組織。葉劍英同志在會上作了“普度眾生,要向艱難的現實敲門”的講演,使佛道教人士倍受鼓舞。

祝聖寺佛道傳統

該組織不僅選派了3名僧人蔘加遊擊幹部訓練班,又組織僧道訓練班,學習軍事常識和搶救護理傷員等技術。後組織了“佛教青年服務團”和“佛教流動工作團”兩個宣傳隊性質的組織,奔赴長沙、湘潭等地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喚起民眾反對侵略,保衞祖國。郭沫若、鄒稻奮、田漢等同志對南嶽佛道教界人士的愛國行動給予熱情的支持。鄒稻奮把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成立宣言和組織大綱,發表在他主編的《全民抗戰》雜誌上。田漢同志在詩中讚道:錦衣不着着紹衣,敢向人間惹是非,獨惜瀟湘春又暮,花前跌坐竟忘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祝聖寺是南嶽佛教的活動中心。1956年成立的“南嶽佛教協會”設在祝聖寺。僧人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動員組織佛教徒從事勞動生產活動,實現了自給自養。“文化大革命”中,佛教活動被迫停止、佛像、經書、法器蕩然無存,幸運的是殿堂保存完整。
1979年起,隨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僧人陸續返寺。1980年,祝聖寺移交給南嶽佛教協會管理,國家撥款對寺廟進行了全面修復,1985年5月隆重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成為南嶽一大盛事。

祝聖寺主體建築

祝聖寺主體建築共有五進,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説法堂、方丈室、羅漢堂。該寺鼎盛時期,曾住有和尚上千人。寺中建築金碧輝煌,環境清幽雅緻,閣樓台榭隨處可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羅漢堂原有五百羅漢雕像,全部用青石鐫刻,嵌在左右牆壁上,活靈活現,是南嶽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可惜,十年動亂中,羅漢全部被毀,現僅存五百羅漢像的拓本,陳列在南嶽大廟的書畫館裏,供遊人觀賞。
全寺共由六進四橫六個院落組成,第一進為三拱形大門組成的山門,山門嵌滿了泥塑彩繪,既莊嚴,又雄偉,山門對面是一座新砌的高6米、寬18米、厚l米的花崗石五龍照壁,正面上鐫直徑約一米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背面嵌有五龍戲珠浮雕。四周圍以石欄,進入山門為一塊長約30米的過道庭院。該處原是第二山門。1938年為日本飛機炸路,夷為平地。這裏已是古樟蔽空石板鋪路,長圃夾道,成為一個濃蔭清幽的院落,走過庭院即第三進天王殿。過天王殿為第四進正殿——大雄寶殿。

祝聖寺金字匾額

改懸:“大法王剎”四個金字匾額。此外尚有“説法堂”“方丈室”“天王殿”三塊金字匾額。均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第五進説法堂,樓上為藏經閣,內有藏經千卷。過此為第六進,有一道磚牆與前面五進隔開,正中一道麻石大門通入內面,成為一個莊嚴獨立的後院,是方丈室,南嶽佛教協會就設在這裏。
方丈室兩側東為藥師殿,藥師殿後新建顏觀堂,西為羅漢堂,羅漢堂後是客房,羅漢堂內原有五百羅漢石刻像鑲嵌壁上,為寺僧心月三年刻成。文革中被砸毀,現重新翻刻,藥師殿與羅漢堂前面各有一個幽靜的天井庭院,連接東西廂房。
東廂有庫房香積廚、齋舍、寮房,西廂最前面有觀音閣,接着是神堂,接待室,招待用房,法物流通處。正中五進連在一條線上,兩廂包繞,曲廊迴環,庭院錯落。構成一座莊嚴、雄偉的古寺整體。

祝聖寺建築風貌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祝聖寺(圖4)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祝聖寺(圖4)
祝聖寺建築格局規整,從牌坊高聳的山門入寺,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天王殿、大雄寶殿、説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方丈室四進大殿。東邊廂房有客房、齋堂、香積廚、藥師堂、庫房、祖堂。西邊廂房有禪堂、萬古不磨(今接待室)、羅漢堂等。此外還有不少僧舍庫房及招待所等建築。
祝聖寺最有特色的建築和雕塑是羅漢堂的羅漢像。這是清朝光緒年間,這些羅漢像是寺內一個名叫心月的和尚雕刻出來的。心月和尚擅長石刻,他從江蘇常州天寧寺得來了羅漢摩本,不斷努力師法古人,體驗現狀,刻苦鑽研,終於在三年時間中完成了五百羅漢的石刻。
這些羅漢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它們或雙膝盤坐,或袒胸欲行,或持禪杖,或揮禪帚,或目光前視,或俯首沉思,或卧或立,或哭或笑,或怒或樂,眾貌各殊,神采迥異,各相畢具,無一雷同,真是忘情物外,意境天然,篆刻工巧,深得佛教界和藝術界的讚賞。可惜十年動亂中遭到嚴重毀損,保存下來僅100多尊。近年來,祝聖寺精心加以修復。祝聖寺距南嶽大廟很近,不足百步。此佛寺宏偉壯觀,殿宇整齊。由山門、關帝殿、大雄寶殿、説法堂、方丈室等建築組成,共五進。
首進為山門。過山門後至二進關帝殿,此殿又稱天王殿,殿內祀關羽神像。三進是祝聖寺的正殿,即大雄寶殿,又稱大法王剎,殿堂供奉三尊金身佛像,釋迦牟尼佛位於正中,左為阿彌陀佛,右為藥師琉璃光佛。四進為説法堂,用來由高僧演説佛法,説法堂左廂為藥師殿,右廂為觀音堂。五進是方丈室,方丈室右廂是羅漢堂。

祝聖寺寺內法師

一九四九年後,明真法師先後擔任湖南省第一、二、三、四屆政協委員或常務委員,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兼任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並在中國佛學院講授唯識宗。明真法師圓寂後,祝聖寺興建了明真法師塔以紀念這位愛國高僧。
塔高四.八米,佔地面積一百三十平方米。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撰寫了「弘教弘禪,高標一塔尊南嶽;愛民愛國,丹心萬古護中華」的聯語。背後是《明真法師塔銘》。祝聖寺傳承法系主要是淨土宗,歷史上最著名的方丈有承遠、法明、道階、空也等。最獨特的建築是山門,其藴意在於象徵佛教的「三解脱門」。寺內有唐朝法明所植古樟,樹齡已達一千多年;由此樹曾引發「猿入定」、「鵝叫經」等等傳説。寺內共有墓塔五座,最重要的是明真塔。
繼任方丈佛源法師,八十餘歲,湖南人,師從虛雲大師,兼任中國佛教協會會諮議委員會副主任,現任方丈惟正法師,湖南省耒陽人,1927年生,2000年5月膺任南嶽祝聖寺方丈。
承遠信奉的是淨土宗,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為宗旨。該寺有十三位師祖,依次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印光。承遠被尊為“淨土宗第三代祖師”,他贏得這千秋聖名的功績主要是在南嶽弘傳淨土法門。承遠是漢州錦竹人,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到荊州玉泉寺拜惠真為師,後入南嶽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研究律宗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又到廣州隨慈愍(680-748年)學習淨土宗經典教義,成為淨土宗慈愍派的主持人。他在衡山創立彌陀台後,教人專念彌陀,被稱為“彌陀和尚”。柳宗元《南嶽彌陀和尚碑》稱他“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類是”。他生活簡樸,專修淨土,從者甚眾,其弟子有法照和日晤等。 [3] 

祝聖寺歷史意義

法照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以音韻文學弘揚淨土法門。唐代宗奉為國師,入禁中教宮人五會念佛。代宗賜承遠所居彌陀台為“般舟道場”。
日晤在南嶽登壇傳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居般若台,專修唸佛三昧,被稱為“般舟和尚”。唐德家賜名彌陀寺,柳宗元撰有《南嶽般舟和尚第二碑》。在承遠和弟子們的努力下,彌陀寺自興建後就成為天下名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