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窟庵和佛國寺

鎖定
石窟庵和佛國寺,位於慶尚北道東南吐含山,距離慶州城約10公里。石窟庵建於公元八世紀,位於韓國慶州市。石窟庵內有一尊紀念佛像,該佛面朝着大海。佛像周圍有各種神仙、菩薩和信徒的雕像,這些雕像惟妙惟肖,工藝細膩,堪稱遠東地區佛教藝術傑作。佛國寺和石窟庵一起構成了一處具有重大意義的宗教建築羣。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慶州石窟庵和佛國寺作為文化遺產,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
慶州石窟庵與佛國寺
外文名
Seokguram Grotto and Temple
所屬洲
亞洲
所屬國
韓國
地    點
慶尚道東南,慶州城附近
列入名錄年份
1995年

石窟庵和佛國寺世界文化遺產

石窟庵和佛國寺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石窟庵和佛國寺
Seokguram Grotto and Bulguksa Temple
入選時間:1995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v)
地理位置:N35 47 29.393 E129 20 56.504
遺產編號:736

石窟庵和佛國寺遺產描述

韓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韓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石窟庵佛國寺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東南吐含山,距離慶州城約10公里。石窟庵建於公元八世紀,是一處以花崗岩建成的人工石窟寺院。在石窟庵裏有一座紀念性的佛像,面朝着海中的普密斯帕莎穆德拉。環繞在四周的神仙,菩薩和信徒的肖像,雕刻成頂部的和基座的浮雕,都非常逼真、精緻,屬於遠東地區佛教藝術傑作。佛國寺是慶州地區最大最富麗堂皇的佛教寺廟,佛國寺都是用花崗岩建造的,其華麗宏偉表現出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佛國寺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被韓國政府定為第一號歷史遺蹟,但並不是因為其規模龐大或年代久遠,而是因為寺內的新羅建築和許多珍貴的佛教國寶而聞名於世。寺中所有的木結構建築物都是後世復原重建的,現存的寺院規模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非常具有古典美。石窟庵和佛國寺的建築與雕刻充分展現了新羅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韓國曆史文化長廊中的瑰寶。
199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v),石窟庵和佛國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寺石窟周圍是菩薩、十弟子、八神衞士、兩神和兩金剛,都由白色花崗岩雕刻而成,是東亞佛教藝術的傑作。 [1] 

石窟庵和佛國寺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石窟庵建於公元8世紀,位於吐含山的斜坡上,石窟庵內有一尊紀念佛像,該佛像以普密斯帕莎穆德拉姿勢面朝着大海。佛像周圍有各種神仙、菩薩和信徒的雕像,這些雕像惟妙惟肖,工藝細膩,採用了深淺浮雕的方式,堪稱遠東地區佛教藝術傑作。佛國寺(建於公元774年)和石窟庵一起構成了一處具有重大意義的宗教建築羣。 [1-3] 

石窟庵和佛國寺遺產介紹

慶州作為新羅時代韓國的都城,其時佛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主要以佛國寺與石窟庵最為經典。石窟庵和佛國寺的建築與雕刻充分展現了新羅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韓國曆史文化長廊中的瑰寶。
傳説國相金大城登吐含山打獵,捕殺一熊,熊變惡鬼,在其夢中大加斥責並要求建寺超度。驚醒後,金大城“乃為熊創長壽寺於其捕地,因而情有所感,悲願增篤,乃為現生二親(父母金文亮夫婦)創佛國寺為前世母親創石佛寺(即石窟庵)石窟庵原為佛國寺的附屬部分,與佛國寺同時建造,位於佛國寺後吐葉含山的山巔上。
在這個建築裏,還藏着當時新羅人強烈的願望。
為了成為韓半島真正的霸主,新羅一直與其鄰國高句麗和百濟處於戰爭狀態。公元668年,終於完成三國統一的新羅決心把韓半島打造成一個平和的佛國。
連接地面和佛教聖地的33個台階, 著名的青雲橋和白雲橋,象徵“多寶如來”和“釋迦如來”傳授教義的“多寶塔”和“釋迦塔”,以及過去、現在、未來貢奉佛祖的空間——“觀音殿”、“毗盧殿”和“極樂殿”。
在這個寺廟中,之所以會貢奉着如此多的佛,也體現了飽受戰爭痛苦的新羅人希望撫慰受傷的心靈,打造一個理想的故鄉。 [2]  [4] 

石窟庵和佛國寺石窟庵-韓國典型的石窟寺廟

八世紀中葉,統一新羅文化全盛時期修建的石窟庵,是以佛教思想和比較發達的水理原理為基礎,採用高超的建築技術、卓越的造型感覺修建的。從石窟庵中感覺到的莊嚴而崇高的美,可以説在於這些基礎和藴含在其內面的協調性上。
石窟庵是新羅景德王十年(公元751 年)由國相金大成所建,公元 774 年新羅惠恭王在位時竣工,當時名為石佛寺。石窟庵,是韓國典型的石窟寺廟,因其是在一個自然巨石鑿成的石窟之內建成的佛寺而得名為石窟庵。石窟庵的人工石窟是將白色花崗岩鑿成石龕,手法奇特,被譽為新羅王朝在宗教、理論、科學及造型藝術全盛時期的空前絕後之作。它的營造計劃將建築、水利、幾何學、物理學、宗教和藝術融入統一的整體,使一切都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它的規模、雕刻的精巧以及空間的佈局堪稱世界最佳傑作。
石窟是一個直徑近 7 米的圓形洞窟,裏面有白色花崗岩雕刻的釋迦像。像高 3.48 米,坐在蓮台之上。周圍的石壁上刻有幅寬 1.32 米、高 3.3 米的半身像,有菩薩和諸弟子像、四大天王像、帝釋天像、羅漢像、十一面觀音像等幾十尊。佛像雕刻工藝精湛,線條流暢,是新羅文化的代表作。在洞窟入口處還刻有金剛力士和八部神將等,細膩逼真。尤其是供奉在主殿內的笈多式本尊佛安詳的跏趺姿態,慧眼微睜,慈祥的眉宇間凝聚着睿智,似要開口講經的嘴和鼻,下垂的雙耳,都顯示出其內心世界的高潔。這尊佛像不僅在東南亞,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文物。由於石窟庵建在半山腰處,這裏還可以眺望蒼鬱的東海,並能看到美麗壯觀的日出,過去一直是人們進香許願、祈求國泰民安的地方。 [2] 
石窟庵是一座在自然巨石鑿成的石窟內速成的佛寺,分為前室和後室兩部分,前室為方形廳堂象徵地,堂內壁上雕有8位守護神和金剛力士。後室為圓形主殿象徵天國,中央供奉着韓國雕刻最精美的釋迦牟尼像,石像高3.48米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拱形大殿門口兩側雕刻着4大護世天主,周圍石壁是11面觀並像和佛陀10位弟子像浮雕,石壁上部、穹頂下面的一些壁龕內安放着觀音像。穹頂有浮雕裝飾。釋迦牟尼佛像四周共有39位菩薩、10位弟子以及提婆和天王等、象徵着佛祖居住的淨土。兩室中間由一條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有四大大王像。

石窟庵和佛國寺佛國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

佛國寺現存的木造建築物基本都是朝鮮王朝後期的建築物及1973年按朝鮮時代復原而重建的。
佛國寺是慶州地區最大最富麗堂皇的佛教寺廟,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被韓國政府定為第一號歷史遺蹟。但並不是因為其規模龐大或年代久遠,而是因為寺內的新羅建築和許多珍貴的佛教國寶而聞名於世。
石窟庵和佛國寺
石窟庵和佛國寺(5張)
佛國寺始建於公元 530年 ,公元751年由金大城擴建,774年竣工。據説,當時規模十分宏大,但是80%以上的原有建築於1592年被日本入侵者燒燬,只有石造建築得以保全,現存的寺院規模只有當初的1/10左右。寺院大門上掛着寫着"吐含山佛國寺"的匾額。進入大門後是一座雙層石壇。石壇兩面各築有兩座石橋,一面是青雲橋和白雲橋通往紫霞門,另一面是蓮花橋和七寶橋通往極樂殿。沿着花崗岩石階向上便可到達大雄殿。大雄殿門前西側是高8.2米的釋迦塔,風格古樸;東側是高10.4米的多寶塔,裝飾華麗,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作品。
石窟庵和佛國寺
石窟庵和佛國寺(3張)
佛國寺是韓國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保存了新羅時代的大量珍貴文物。寺內的木結構建築多次被毀,幾經重修,但寺內的小橋、台階和兩座著名石塔都是原來的建築。寺院由十多幢鱗次櫛比的建築組成,其樓房式的建築既深受唐朝建築風格的影響,又具有新羅建築的獨特風韻,是新羅時期佛教精神與藝術精髓的結晶。寺院前的建築象徵着天地人三界,從前院的青雲橋進入白雲橋,登紫霞門,再繞過蓮花池,據説便是一個輪迴。從建築佈局上看,寺院分東、西兩區。東區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殿前有一座石燈,石燈前東西兩面各有一座石塔,即多寶塔和釋迦塔;最南端是紫霞門,門外是互相聯結的青雲橋和白雲橋。西區以大雄寶殿正西的極樂殿為中心,殿前左右各有一座僧房;極樂殿的一端是安養門,門外有蓮花橋和七寶橋。寺內的佛像、石燈、石橋和寶塔的雕刻都極具藝術價值。尤其是兩座石塔,相鄰呼應,樸實優雅,象徵着寧靜與清純。紫霞門、安養門各有兩座石橋,那絲毫不差的均衡形態與精巧的石造技術,儘管經過了1500年的風雨歷程,今天仍不失為美的極致;大雄寶殿塗上了鮮明的丹青,而其安置釋迦牟尼像的內部裝飾,更是壯麗;多寶塔如同木雕一般優雅美觀;釋迦塔、極樂塔、毗盧殿內的阿彌陀佛與毗盧遮那佛像則顯出新羅文化的登峯造極之處。寺內諸多國寶與文化遺產令人目不暇接,以至不覺得時間之流逝。 [5] 
佛國寺建造的古蹟都是用花崗岩建造的,其華麗宏偉表現出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而石窟庵雕鑿手法之奇特,被譽為新羅王朝在宗教、理論、科學及造型藝術全盛時期的空前之作。它的營造計劃將建築、水利、幾何學、物理學、宗教和藝術融為一體,其規模、精巧的雕刻以及空間佈局為世人所稱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