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

鎖定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是宋代詞人張元幹所寫的一首詞,該詞是最早反映抗金斗爭的愛國詞之一。它反映了那個特定的時代面貌,抒發了愛國士大夫的滿腔悲憤,具有不可忽視的認識作用與教育作用。 [1] 
作品名稱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
作    者
張元幹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文學體裁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作品原文

石州慢
己酉秋,吳興舟中作
雨急雲飛,驚散暮鴉,微弄涼月。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夜帆風駛,滿湖煙水蒼茫,菰蒲零亂秋聲咽。夢斷酒醒時,倚危檣清絕。
心折。長庚光怒,羣盜縱橫,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塞垣只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缺。萬里想龍沙,泣孤臣吳越 [2]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註釋譯文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詞句註釋

⑴己酉(yǒu):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⑵吳興:今浙江湖州。
⑶驚散暮(mù)鴉:傍晚的烏鴉被驚散。
⑷低迷:模糊的樣子。
⑸菰蒲(gū pú):菰草和蒲草。
⑹秋聲咽(yè):西風聲音悽切。
⑺危檣:船上高聳(sǒng)的桅杆。
⑻心折:心中摧折,傷心之極。江淹《別賦》:“使人意奪神駭(hài),心折(shé)骨驚。”
⑼長庚(gēng):金星。據《史記·天官書》載,金星主兵戈之事。
⑽羣盜: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十二月,濟南知府劉豫叛宋降金。三年,苗傅、劉正彥作亂,逼迫高宗傳位太子,兵敗被殺。
⑾猖獗(chāng jué):亦作“ 猖蹶 ”,任意橫行。
⑿兩宮:指徽(huī)、欽(qīn)二帝。
⒀塞垣(sāi yuán):南宋與金國,夾岸陳兵,只隔長江一水。塞,邊境。
⒁唾壺(tuò hú):借喻詞人自己不能親自殺敵雪恥的悲憤心情。劉義慶《世説新語·豪爽》:“王處仲每酒後,輒詠‘老驥(jì)伏櫪(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⒂龍沙:沙漠邊遠之地,指徽、欽二帝幽囚之所。
⒃孤臣:詞人自指。
⒄吳越:古代的吳國、趙國,今江浙一帶,為南宋政府所在地。 [2]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白話譯文

一場秋風急雨,驚散了傍晚的烏鴉,雨過之後,天氣豁然開朗,一會兒一輪明月高懸夜空,發出了清冷的月光。 秋柳枝條稀疏,在暮色中模糊不清,幾隻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忽明忽滅的亮光,乘舟揚帆,滿湖水氣上升,在月色下朦朧蒼茫看不分明,水中雜亂的菰蒲被秋風吹得搖曳零亂,發出瑟瑟悲鳴的悽切聲響,酒醒夢斷時,倚着桅杆心中更加悲傷悽切了。
悲傷到心中摧折,連金星都發怒了,國難當頭之時出現叛亂,金兵入侵囂張到了極點。想要引來天河之水,洗掉中原被敵人屠殺的同胞血肉。徽、欽二帝現在又在何處?目前南宋和金的邊境只有一江之隔,形勢更是十分危急。而自己再有壯志也不過與南朝時的王處仲一樣,白白擊碎唾壺,空有決心而無所可為,甚至還不如王處仲,連悲歌也是欲唱不能。自己在萬里之外的吳興漂泊避亂,還時刻不忘被金兵擄走的二主,時時為國事多艱,君主多難而痛哭流涕。 [3]  [4]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創作背景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己酉年)春天,金兵大舉南下,直逼揚州。高宗(即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從揚州渡江南下,狼狽南逃,這時長江以北地區全部被金兵佔領。詞人為了避難而南行,是年秋天在吳興(今浙江湖州)乘舟夜渡,感慨時事心生悲哀,寫下了這首悲壯的詞作。 [3]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作品鑑賞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文學賞析

該詞上片寫景,開頭便寫了“雨急雲飛”的自然景象,這是詞人對當時政治形勢危急險惡的形象暗示。 “暮天涼月”點明時令與具體時間——在秋季的某一天暴雨過後,從傍晚到晚上。接着由景及人,寫詞人泛舟湖上所見的兩岸景色:秋柳枝條稀疏,螢火蟲發出忽明忽滅的光。詞人在這裏抹上一層陰暗、淒涼的色彩,表達了詞人悽切、悲愴之情。接着由遠及近,看見滿湖水氣上升,聽到水中雜亂的菰蒲被秋風吹得發出瑟瑟悲鳴的悽切聲響。這裏詞人既寫了景色,又寫到了聲音,二者交織在一起,使詞中所刻畫的意境更顯得清冷寂寥。在一片悽惋的秋景中,詞人心中充滿無比深沉的悲愁,只好借酒澆愁,以醉解千愁了。
下片是抒情, “心折,長庚光怒”,由情及景,把詞人鬱積在心的滿腔悲憤,噴薄而出,一氣呵成。 “心折”兩字比喻傷心到了極點。詞人在這裏用“心折”是承上啓下的,既説明悲傷的程度,又展示了下文由景及情聯想到了的國難國恥:金人氣焰猖狂,幾年前擄走徽欽二帝,現在又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好河山,長江竟成了國家的邊界。自己和抗戰派人士則受到壓抑,只能悲歌哭泣,無力挽救天下,洗雪國恥。“羣盜猖獗”,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羣盜”指賣國求榮甘當金人走狗的漢奸與投降派,如黃潛善、劉豫之流;一種解釋認為“羣盜”是反語,指被投降派誣衊為“盜”的風起雲湧的抗金義兵。兩種解釋都認為“羣盜縱橫,逆胡猖獗”是對當時形勢的高度概括。“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則是全詞的主旋律,集中體現了抗戰派和廣大人民的願望:收復中原,洗雪國恥,拯救水深火熱中的民眾。詞最後兩句,將“愛國”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亦是當時的時代環境使然。
該詞在寫法上主要應用的是情景交融,上片所寫的淒涼暗淡的景物,既包含着詞人悲涼抑鬱的感情,又暗寓着動盪危亡的政治局面;下片提到的“長庚”、“天河”,也是詞人抬頭所見的空中星宿。詞人從此展開聯想,進行議論和抒情,寫出了自己的滿腔悲憤與豪情壯志。 [1]  [3]  [4]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名家點評

晚清詞論家陳廷焯《詞則·放歌集》卷一:忠愛根於血性,勃不可遏。 [5] 
南宋詞人蔡戡《蘆川居士詞序》:善作長短旬,其憂國愛君之心,憤世嫉邪之氣,問寓於歌詠。 [6] 

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作者簡介

張元幹(1091年—1161年),字仲宗,號真隱山人,蘆川居士,晚年自稱蘆川老隱,長樂(今屬福建)人。曾為李綱僚屬,協同抗金。李綱被罷相,他不願與秦檜同朝,致仕南歸。後因贈主戰派胡銓《賀新郎》詞遭秦檜迫害,被削籍除名。早年詞作以清新婉麗著稱於世,靖康事變後詞風轉為慷慨激昂,豪邁奔放,以愛國情懷為其創作主旋律。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傳世作品有《蘆川歸來集》和《蘆川詞》。 [7] 
參考資料
  • 1.    傅德岷,李書敏.中華愛國詩詞散文鑑賞大辭典:重慶出版社,1997年:160-161頁
  • 2.    夏於全.中國曆代詩歌經典 唐詩·宋詞·元曲 宋詞卷 (下卷) (繡像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253頁-255頁
  • 3.    徐安崇,秦兆基,劉登閣.古代詩歌精品鑑賞: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346-349頁
  • 4.    張承編.經典詩詞品讀: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330-332頁
  • 5.    蔡駿編.宋詞名家集評: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年:188頁
  • 6.    曹濟平.張元幹詞研究(增訂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54頁
  • 7.    汪旭編.豪放詞:萬卷出版公司,2014年: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