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崗碉羣

鎖定
松崗直波八角古碉羣位於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語意為“峽谷口上的官寨”,建於清乾隆年間,共有三,為石木結構,整體由下向上漸內收呈台錐形。
松崗碉羣,其中一座高43米高的八角碉樓,半個多世紀來,已經傾斜2.3米,經歷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稱為中國版的“比薩斜塔”。
中文名
松崗碉羣
地理位置
四川 阿壩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    位
中國版的“比薩斜塔"

松崗碉羣地理位置

松崗碉羣 松崗碉羣
松崗直波八角古碉羣景區位於馬爾康縣城17公里的松崗鄉直波村,藏語意為“峽谷口上的官寨”,建於清乾隆年間,為松崗土司建,雖為碉羣,實有三碉,碉為石木結構,八角,整體由下向上漸內收呈台錐形。
松崗碉羣,其中一座高29米,一座高41米,另一碉已殘。為省政府第三批公佈之文物保護單位,嘉絨地區有“千碉之鄉”的美譽,而作為全國文物保護的碉樓卻僅此一處。
四川馬爾康縣,風景秀美,著名電視劇《塵埃落定》曾在這裏拍攝取景。馬爾康縣直波村,有一座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43米高的八角碉樓,半個多世紀來,已經傾斜2.3米,經歷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稱為中國版的“比薩斜塔”。

松崗碉羣文物保護

2001年7月,直波碉樓被國務院認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松崗碉羣佈局結構

松崗碉羣,建於清代中葉直波村的兩座為八角碉,相距50米,石塊合泥砌成,內有木製樓梯,內呈圓形,外面呈八角形。南碉內徑8米,每角兩測邊長2.05米,牆厚0.95米,調高29米,共7層。北碉內徑8.5米,每角兩測邊長2.15米,調高24.7米,共6層。第二層開一門,據傳內有地道與河流相連。

松崗碉羣規模之大

中國版的“比薩斜塔” 中國版的“比薩斜塔” [1]
站立松崗橋頭,仰視二碉,一雄踞村北山脊上,一聳峙村中,相距50米。碉為石木結構,八角整體由下向上漸內收尾台錐形,其中一座高31米,如直刺藍天的無塵墨劍,另一座高28米,如從空而落,玉筍刺空,各有一勢。另兩碉已殘敗不堪了。
兩碉對峙,可敵萬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據傳雙碉內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可儲糧食數月不腐。
對面上坡上的官寨遺址是顯赫一時的松崗土司官寨遺址。當時修建的富麗堂皇,所耗人力和才力在當時四土地區來説是“四土之最”,有“布達拉宮第二”之稱。可惜,如此美麗、宏偉的建築其命運同阿房宮一般毀於一場無情的大火。如今所見殘缺不全雙碉和遺址也算後人來憑弔夕日的一種見證。

松崗碉羣建造規模

建於清代中葉直波村的兩座為八角碉,相距50米,石塊合泥砌成,內有木製樓梯,內呈圓形,外面呈八角形。南碉內徑8米,每角兩測邊長2.05米,牆厚0.95米,調高29米,共7層。北碉內徑8.5米,每角兩測邊長2.15米,調高24.7米,共6層。第二層開一門,據傳內有地道與河流相連。

松崗碉羣景點介紹

松崗碉羣
松崗碉羣(5張)
站立松崗橋頭,仰視二碉,一雄踞村北山脊上,一聳峙村中,相距50米。碉為石木結構,八角整體由下向上漸內收尾台錐形,其中一座高31米,如直刺藍天的無塵墨劍,另一座高28米,如從空而落,玉筍刺空,各有一勢。另兩碉已殘敗不堪了。兩碉對峙,可敵萬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據傳雙碉內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可儲糧食數月不腐。
對面上坡上的官寨遺址是顯赫一時的松崗土司官寨遺址。當時修建的富麗堂皇,所耗人力和才力在當時四土地區來説是“四土之最”,有“布達拉宮第二”之稱。可惜,如此美麗、宏偉的建築其命運同阿房宮一般毀於一場無情的大火。如今所見殘缺不全雙碉和遺址也算後人來憑弔夕日的一種見證。

松崗碉羣三種類型

按建築材料分,直波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四種:石樓、夯土樓、青磚樓、混凝土樓。
按使用功能分,直波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

松崗碉羣興盛時期

中西合璧的碉樓大量興建是這一時期直波村落最突出的變化,林立的碉樓從此成為直波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便成為開平碉樓與村落髮展的興盛時期。
直波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户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直波碉樓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現力,人們着力運用外國建築中的穹頂、山花、柱式等建築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樓千面的建築式樣。根據上部造型可以將開平碉樓分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懸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種式樣。這些不同的建築造型反映着樓主人的經濟實力、審美情趣和受外來建築文化影響的程度,是直波碉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松崗碉羣建築造型

碉樓外呈八角形,由下往上成錐體形狀,由石塊和黃泥砌築而成,整體高43米。碉樓內部分13層,每層以小圓木鋪墊,人以木梯上下,底層全封閉,二層處設門出入,三、四層以上設藏式鬥窗,供採光、瞭望。周邊住滿了直波村的村民。 [1] 
直波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户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直波碉樓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現力,人們着力運用外國建築中的穹頂、山花、柱式等建築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樓千面的建築式樣。根據上部造型,可以將開平碉樓分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懸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種式樣。這些不同的建築造型反映着樓主人的經濟實力、審美情趣和受外來建築文化影響的程度,是直波碉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松崗碉羣歷史作用

避盜防澇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直波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常有洪澇之憂。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盪,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在直波村興建了一座碉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裏村和毗鄰的的村民就到瑞雲樓躲避。1884年潭江大澇,附近各地多屋被淹,直波村民因及時登上碉樓而全部活下來。
抗日據點
碉樓直波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直波村的南樓最為出名。樓高7層19米,佔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了望台,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衞隊隊部就設在這裏。
共產黨地下活動場所
直波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佈置,都在碉樓裏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松崗碉羣旅遊信息

松崗直波古碉羣
松崗碉羣 松崗碉羣
位於距縣城17公里的松崗鎮,始建於清朝初年,共由四個風格各異,沿河兩岸對峙的古碉組成,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距離馬爾康縣城15公里的松崗鎮,有個松崗碉羣,共有4座碉樓,分別位於梭磨河兩岸。其中,兩個碉樓位於直波村,被稱為直波碉樓。 [1] 
碉為石木結構,八角碉整體由下向上漸內收尾呈錐形。其中一座高31米,如直刺藍天的無塵墨劍;另一座高28米,如從空而落、玉筍刺空,各有一勢。兩碉對峙,可敵萬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雙碉內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且儲存糧食可保數月不腐。

松崗碉羣官寨遺址

對面山坡上的官寨遺址始建於南宋保?二年(公元1254年),完善於康熙年間,是顯赫一時的松崗土司官寨遺址,其建築外觀酷似布達拉宮,故又稱“布達拉宮第二”,所耗人力物力為當時“四土”之最。可惜毀於一場大火。
莫斯都巖畫
在直波碉羣附近還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斯都巖畫(屬新石器時代人類遠古文明遺址)。

松崗碉羣景區氣候

阿壩州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為準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南部山區氣候有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温帶和北温帶氣候之分,具有山區立體氣候的特點。年平均氣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時,無霜期300—358天。土地肥沃,物產富庶。具有春榮夏豔秋實冬秀的江南特色。
其他
清乾隆年間所立的德政碑,以及亞洲最大的人工養獐場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