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糧食

(漢語詞語)

鎖定
糧食是指烹飪食品中各種植物種子總稱,也可概括稱為“穀物”。糧食作物營養物質豐富,主要為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脂肪、澱粉等。
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後亦通稱供食用的穀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成品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下稱糧農組織)的糧食概念就是指穀物,包括麥類、豆類、粗糧類和稻穀類等。
2020年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
2021年4月8日,國新辦舉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 [2]  。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3]  。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2948億斤) [5] 
中文名
糧食
外文名
grain; food; cereals
別    名
穀物
種    類
植物種子、瓜果蔬菜
詞    目
糧食
拼    音
liáng shi
注    音
ㄌㄧㄤˊ ㄕㄧˊ

糧食引證解釋

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後亦通稱供食用的穀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成品糧
《周禮·地官·廩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鄭玄注:“行道糧,謂糒也;止居曰食,謂米也。”
《左傳·襄公八年》:“楚師遼遠,糧食將盡。”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袁紹)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內中單表西洞庭有個富家,姓高名贊,少年慣走湖廣,販賣糧食。”
魏巍《在風雪裏》:“我是來給你們籌備糧食的。” [1] 

糧食主要種類

糧食
糧食(13張)
麥類:小麥,大麥,青稞(元麥),黑麥燕麥
豆類:大豆,小豆(紅豆),綠豆
稻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旱稻),深水稻
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穀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瓜果蔬菜類食物:
南瓜、黃瓜、木薯番薯(紅薯、白薯),馬鈴薯、白菜、菠菜等。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佈局示意圖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佈局示意圖 [4]

糧食糧食生產

2024年1月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 [9] 

糧食價格機制

糧價的漲跌,左右着農民的收益、糧企的利潤,關係着國家糧食安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所作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那麼,如何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
告別“低糧價時代”
國家宣佈一系列糧食收購政策,將玉米、大豆等納入收購範圍,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
臨時儲存稻穀的價格,既高於上半年國家公佈各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也略高於當前的市場糧價,有的品種還是首次公開宣佈入市收購儲備,其託市意圖相當明顯。早稻收購上演了這一輪糧食牛市“最後的瘋狂”,收購價達到了100元/百斤的歷史高點。但隨後而來的中晚稻收購卻相反,各方謹慎入市,價格萎靡不振。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開秤收購價竟然低於先前的早稻收購價,出現罕見的早晚稻價格“倒掛”。與此同時,大豆、小麥、玉米等也紛紛進入下行通道,“賣糧難”、“穀賤傷農”一觸即發。中國宣佈提高保護價之後,糧食市場價格做出了積極迴應。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貨價格全線上漲,部分地區大豆的市場價格已經超過了國家的保護價。
南方糧食市場副總裁熊良華認為,這次國家決定實行臨時收儲、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可以一舉多得:首先,遏制了當前糧價下滑的勢頭,防止了農民“賣糧難”;其次,這次公佈的臨時收購價將是中國市場各糧食品種的一個階段性底部,提升中國糧食的價格底部將使中國糧食告別“低價時代”;再次,糧價調控被賦予擴大內需新職能,可以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擴大萎靡不振的農村消費
努力化解“新剪刀差
儘管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不斷加強,但總體來看,政策性補貼對種糧農民的激勵作用在逐年下降。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04年~2006年中國糧食每畝實際收益分別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趨勢。專家指出,中國現行的糧價形成機制。現階段,糧價形成機制仍採取國家調控與市場供求相結合的方式,糧食保護價的調整並沒有與農資等工業品相適應,糧食價格的上漲幅度落後於農資等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幅度。
糧價形成機制的不完全市場化與農資、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相對市場化之間的矛盾,導致中國糧食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現象:
首先,國內農資與糧食的價格差越拉越大。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價格持續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國家對農民的補貼部分,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價格上漲仍然緩慢,部分糧區甚至出現糧價不升反降、農民賣糧難現象。其次,當前農民外出打工與種糧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擴大。受勞動力市場短缺和各級政府出台保障農民工收入等政策影響。而同期糧食價格仍處於低價位運行,種糧還要面臨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等因素影響,農民打工收益明顯高於種糧收入。再次,“新剪刀差”對農業內部的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表現為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的效益差逐步擴大。“新剪刀差”現象的出現,扭曲了糧食價格的市場傳遞和調節功能,造成中國農村優質勞動力、土地等“糧食生產力”大量流失,部分糧食主產區出現穀賤傷農苗頭,從源頭上影響了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有關專家認為,化解“新剪刀差”的關鍵在於縮小當前糧食市場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距,應小幅度、週期性地調整糧價,讓糧價温和迴歸到合理的範圍。
中國農業下一步的政策改革方向是由增產導向型向供需平衡、競爭力提升轉變,將用兩到三年時間形成以市場定價為基礎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以直接補貼為主體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

糧食市場變化

2009年外資開始在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廣泛佈局,引起糧食安全主導權的熱烈討論。事實上,外資成為糧食市場的主角之一,是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已進行10年的市場化改革的一個側面。跨國糧商在糧食市場能否起到“鮎魚效應”?外資、民企與國有企業如何在糧食流通領域進行“三資演義”?
外資對比
根據WTO相關條款,外資進入中國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設限消除,跨國糧商開始大舉進軍中國,“佈網收糧”。跨國糧商在糧源、加工、物流三大體系上均開始佈局。外資的進入和發展,打破了中國固有的市場主體格局,形成多種主體互相競爭和互為補充的局面。
簡稱“ABCD”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是大宗農作物的定價者。近些年,四大糧商均在國內開展糧油加工業務,其在華投資項目包括飼料蛋白、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種食品配料動物飼料和化肥。同時,跨國糧商還進軍小麥、稻穀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並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等輔助公司。
外資的大舉進入以及快速成長,讓糧食市場上原有的“主角”——國有糧企和民營企業均感受到了很大壓力。鑑於大豆產業“淪陷”於外資之手,一些稻穀、小麥加工企業對外資的擴張表示擔心。今麥郎麪粉(兗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寶學説:“外資企業在國內設廠,給民營企業帶來很大壓力。他們有雄厚的資金規模和龐大的購銷體系,逐步拓展並延伸其在中國的糧食加工網絡。我們的競爭壓力非常大,很多市場份額已經被蠶食掉。”
另一方面,外資進入對中國糧食產業也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特別是其帶來的資金、人才、技術優勢,有利於提高國內糧食產業水平,也值得國內企業學習借鑑。黑龍江佳木斯市的益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資企業,在糧食加工及循環經濟方面獨具特色。加工大米後的稻殼可以發電,燃燒後的稻殼灰還能被進一步提取出活性炭白炭黑,是一種高級的新型建築材料。在稻米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米糠,則被提煉出營養價值極高的米糠食用油,榨油後的米糠粕,還可以繼續提煉出卵磷脂谷維素高附加值產品。在這樣的水稻加工過程中,無廢料、無污染,益海糧油公司的總經理吳志華説:“糧食在這裏可算被‘吃幹榨淨’了。”
做大做強“國家隊”
外資的進入,讓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也感到壓力。中國儲備糧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説:“與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相比,國內沒有真正的大企業能與之抗衡。”中儲糧作為全國最大的糧源控制企業,具有較強的實力,但卻沒有糧食加工業務;中糧集團有加工業務,卻不能掌控糧源,銷售網絡也不夠;華糧集團雖然在全國屬於比較大的企業,但實力與跨國公司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依靠民營企業呢,國內尚不具備這種實力的企業。
在對外資問題上,專家認為,要明晰其進入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門檻,規範中國小麥、大米等口糧加工產業的外商准入制度,把握其進入的速度和規模。同時,也要積極學習利用外資先進的經營理念、科學的管理機制、加工流通的高新技術等來提高中國糧食產業的整體水平。國內企業可以加強與外資的合作,實現利益均沾、共同提高。

糧食糧食庫存

糧食庫存數字可靠
曾麗瑛説,2007年以來,東北等地的粳稻價格一直下跌,中國出台了提高最低收購價等政策,保護農民利益。國家會努力使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內。由於當前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再加上中國庫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證市場供應,保持市場糧價的基本穩定。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糧食主要品種當年供求基本平衡,每年糧食收購量和銷售量大體相當,因此年度末庫存基本保持穩定,按照近兩年糧食銷售量來計算,即使不考慮當年收購量,國有糧食企業現有庫存也可以滿足一年多的銷售量。
糧食庫存數量是一個動態的數字,在糧食收購季節,糧食庫存增加,之後為保證市場供應,庫存糧食不斷投放市場,糧食銷售數量大於購入數量,糧食庫存數量逐漸降低。而且在每年新糧上市前,大多數企業為做好收購準備,都會騰倉並庫,用於新糧收購,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定數量空倉;儲備糧輪出也會使倉庫出現暫時空倉。有的糧庫年久失修或報廢,無法存糧。
2020年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

糧食價格趨勢

由於受到耕地減少、荒漠化日益嚴重等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中國糧食作物價格緩緩升高。中國產業洞察網數據顯示由於玉米價格不斷走高,國內玉米供應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有時甚至出現搶糧局面,不少農民改種玉米。但隨着種植面積的增加和玉米豐收,2012年秋季玉米上市後價格持續走低,而且購銷不旺。2013年開春以來,東北多地都出現了賣糧難的問題。
很多種糧大户由於年前玉米價格一直較低,很多人想等到年後價格高點再賣,現實卻是市場上玉米價格越等越低。開春了,往年早該賣出去的玉米仍然堆在房子和院子裏。
在面對氣温升高,玉米黴病的風險下,很多企業收購意願不高,在玉米價格一再下滑的情況下,國家啓動了臨儲收購,但不少農民很難享受到國家臨儲收購的實惠,糧販子趁機壓級壓價,玉米的銷售價格掉到了1.3元/公斤左右。
價格下降的同時則是成本的持續上升,據調查數據顯示,玉米種植成本同比上漲增長約為16%,每噸收益卻比上年減少165元。
玉米價格的急跌導致部分地區玉米價格跌破臨儲託市價。對此,中儲糧表示將加大在東北地區的收儲力度;隨後,東北各地臨儲相繼展開敞開性的收購。
有分析人士對此認為,臨儲收購已經導致糧價企穩,價格下跌空間已經有限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臨儲收購東北糧源對市場有一定支撐,但東北產區購銷情況而言,短期內糧價走勢依舊不容樂觀。分析師劉石表示,託市收購有一定的指標,一旦指標完成,農民手中的很多糧食就由小商小販來解決了,他們就會壓價。
這幾年出現了一種怪現象:糧食價格上行的時候,農民不着急,甚至會有惜售的情況,以期待在更高的價格出手,相反,當糧食價格有回調預期的時候,農民就會急於售糧,出現一窩蜂的擁擠現象
糧食市場逐漸放開,在農民與收購方的價格博弈過程中,農民應該補上“市場”這一課,學會科學選擇賣糧時機,首先心裏應該有個合理的預期價格,事先算好賬,每畝地投入多少,產出多少,什麼樣的價格就能賺到百分之多少,一旦到達自己的心理價格了,就可以果斷出手。不必跟風,不必一味比較高價,因為糧食也是商品,價格必然有波動。
2018年11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稱,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產業發展等因素,經國務院批准,2019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2元,比2018年下調3元。

糧食糧食物流

2011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05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0萬公頃;2011年全年糧食產量57121萬噸,比上年增加2473萬噸,增產4.5%。其中,夏糧產量12627萬噸,增產2.5%;早稻產量3276萬噸,增產4.5%;秋糧產量41218萬噸,增產5.1%。糧食產量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八年增產。
然而,糧食的增產並不能較好的穩定糧價的上漲,其中的原由即是中國的糧食現代物流發展還比較落後,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大的問題仍然很突出。
2011年,中國農產品物流總額為2.2萬億元,同比增長4.5%。中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已連續8年呈現增長態勢。然而,中國農產品物流佔全部物流總額的比重卻一直呈下降趨勢,2011年這一比重已跌至1.39%左右。這説明,中國農產品物流的重要地位還沒有完全建立,中國農產品物流還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糧食糧食安全

未來30年中國糧食安全前瞻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於1995年提出,到2030年中國由於耕地面積減少等將導致糧食減少20%,如果不考慮膳食結構的改善,中國將進口相當世界糧食貿易總額的糧食,達2.0—3.69億噸。[7]布朗的中國糧食威脅論敲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的警鐘,大量中外學者將研究的焦點對準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對未來中國糧食的產需和進口量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預測。其中大部分結論認為布朗先生的研究忽視了中國政府經濟政策對糧食安全的調節作用,認為未來30年中國不會出現布朗先生所預測的糧荒狀況。
世界銀行專門進行了關於中國長期糧食安全的課題研究,認為中國在2020年的糧食需求量約為6.97億噸貿易原糧(相當於6.08億噸加工糧食),其中90%可以通過增加基礎設施、農業科研、土地和水利發展的投資而在國內生產解決,另外的10%則依靠進口,進口量約為6000萬噸。主要糧食出口國完全可以在不大幅度提價的情況下供應這些糧食。
中國科學院陳錫康的研究表明,21世紀前30年中國糧食可實現基本自給。他的預測結果是,2000年、2020年和2030年中國糧食的產需缺口分別約為1500萬噸、3500萬噸和5000萬噸,進口依存度依次為3%、5%和8%。中國農業科學院黃季琨通過收入、人口、農業投資、城市化、市場化以及價格政策等變化的模擬運算表明,中國糧食淨進口量從2000年至2010年大致為4000萬噸,2010年和2020年均上升為4700萬噸,2030年又下降到3800萬噸。2000、2010、2020和2030年進口依存度分別是8.9%、8.4%、7.2%和5.5%。中國科學院康曉光預測,2020年前中國糧食產需缺口將迅速擴大,之後則出現較明顯下降。2000、2010、2020、2030年中國原糧產需缺口分別為0.33億噸、0.83億噸、1.38億噸和0.91億噸,進口依存度相應為6.8%、15.5%、22.6%和12.9%。
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表明,未來30年中國糧食的需求總量將持續增長,國內糧食生產將難以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產需之間存在較大缺口,糧食的進口依存度將繼續上升。

糧食相關影響

糧食收穫後的水分含量無論對其商用或種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理想的糧食含水量是將糧食乾燥至儲糧微生物生長的臨界點附近,在這一水分條件下,可以保障糧食的儲藏安全,最大限度地維持糧食的新鮮度和食用品質,同時也可最大限度地維持糧食的發芽率和種用品質。
水分與温度都是影響糧食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但二者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約的。在糧食水分含量低時,温度對呼吸的影響很小;當糧食水分增高,温度所引起的呼吸強度變化非常激烈。根據實驗,水分儀為18%—23%的糧食在50—55℃温度下,呼吸急劇上升後驟然減弱。但水分為14%—16%的糧食在同樣温度下經過幾晝夜,呼吸能力幾乎沒有變化。
同樣,在温度較低時,水分對呼吸影響較小,在低温時,水分較高的糧食也能安全儲藏。例如,在中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温很低,含水20%的小麥也可以作短期儲藏;而夏季糧温升高,安全水分應保持為13%—14.5%;北京大米度夏的安全水分為13.5%,而在氣温較高的上海就必須控制安全水分在12.0%以下。顯然糧食的儲藏穩定性受到温度和水分的綜合影響,只要糧食水分和温度控制好後,完全可以抑制黴菌蟎類昆蟲的生長,避免對儲糧造成危害。糧食水分檢測對糧食的收購、運輸、儲存、加工、貿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糧食世界糧食日

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縮寫為WFD),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世界糧食紀念日,是在1979年11月舉行的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定:1981年10月16日為首次世界糧食日紀念日。此後每年的這個日子都要為世界糧食日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旨在提醒人們關注第三世界國家長期存在的糧食短缺問題,敦促各國政府和人民採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更合理地進行糧食分配,與飢餓和營養不良作鬥爭。
中國國家糧食局將在當天首次向全國糧食幹部職工發起倡議,倡導自願參加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糧食研究進展

2018年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員領導的團隊發現GRF4生長因子在提高水稻和小麥氮肥利用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探索出糧食產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步提高的新路徑。較高的GRF4表達水平可以促進植物根系的氮肥吸收,增強葉片光合作用,促進灌漿及胚乳中幹物質的積累,進而增加農作物產量。名古屋大學松岡信教授認為,此發現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提供具有重要育種利用價值的新基因資源。

糧食相關法規

2021年4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等介紹《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2]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3] 

糧食種植產量

2021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76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6萬公頃。其中,稻穀種植面積2992萬公頃,減少15萬公頃;小麥種植面積2357萬公頃,增加19萬公頃;玉米種植面積4332萬公頃,增加206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303萬公頃,減少14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10萬公頃,減少3萬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46萬公頃,減少11萬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68285萬噸,比上年增加1336萬噸,增產2.0%。其中,夏糧產量14596萬噸,增產2.2%;早稻產量2802萬噸,增產2.7%;秋糧產量50888萬噸,增產1.9%。全年穀物產量63276萬噸,比上年增產2.6%。其中,稻穀產量21284萬噸,增產0.5%;小麥產量13695萬噸,增產2.0%;玉米產量27255萬噸,增產4.6%。
2022年7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2948億斤),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28.7億斤),增長1.0%。其中小麥產量13576萬噸(2715億斤),增加128.6萬噸(25.7億斤),增長1.0% [5] 
2022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7132.6萬畝,比上年增加31.5萬畝;總產量達562.5億斤,比上年增加2.1億斤。面積和產量增長0.4% 。 [6] 
2022年12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8332千公頃(177498萬畝),比2021年增加701千公頃(1052萬畝),增長0.6%。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802公斤/公頃(387公斤/畝),比2021年減少3.3公斤/公頃(0.2公斤/畝),下降0.1%。全國糧食總產量68653萬噸(13731億斤),比2021年增加368萬噸(74億斤),增長0.5%。 [7]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糧食種植面積1183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0萬公頃。糧食產量68653萬噸,比上年增加368萬噸,增產0.5%。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