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皋陶謨

鎖定
《皋陶謨》是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文章可分為三部分,1-6段為第一部分,寫皋陶論述修身、知人、安民的重要;7-10段為第二部分,寫皋陶進一步論述知人之道;11-14段為第三部分,寫皋陶進一步論述安民之法。該文章所論述的是治國方略,突出了九德和五典的作用。該文章重德,對後世的政治與思想亦有深有影響。 [2]  [5] 
今文尚書》將該篇與下篇《益稷》合為一篇,該詞條從《古文尚書》,分作兩篇。 [1] 
作品名稱
皋陶謨
作    者
不詳
創作年代
周代
出    處
尚書
作品體裁
散文
別    名
尚書·皋陶謨、大禹皋陶謨 等

皋陶謨作品原文

皋陶謨1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2,謨明弼諧3。”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敍九族4,庶明勵翼5,邇可遠,在茲。”
禹拜昌言曰6:“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7,在安民。”
禹曰:“籲!鹹若時8,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9,能官人10。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1?”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12。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13。”
禹曰:“何?”
皋陶曰:“寬而慄14,柔而立15,愿而恭16,亂而敬17,擾而毅18,直而温19,簡而廉20,剛而塞21,強而義22。彰厥有常吉哉23!日宣三德24,夙夜浚明有家25。日嚴祗敬六德26,亮採有邦27。翕受敷施28,九德鹹事29,俊乂在官30。百僚師師31,百工惟時32,撫於五辰33,庶績其凝34
“無教逸欲35,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36。無曠庶官37,天工38,人其代之。天敍有典39,敕我五典五惇哉40!天秩有禮41,自我五禮有庸哉42!同寅協恭和衷哉43!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44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45!政事懋哉懋哉46!”
“天聰明47,自我民聰明;天明畏48,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49,敬哉有土50!”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51?”
禹曰:“俞,乃言厎可績52。”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53!” [1] 

皋陶謨註釋譯文

皋陶謨詞句註釋

1.皋(gāo)陶(yáo):也寫作咎繇,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謨(mó):謀。
2.迪:行,履行。
3.弼:輔助,這裏指輔佐大臣。諧:和諧。
4.惇敍:使敦厚順從。惇,敦厚。敍,順從。
5.勵:勉勵。翼:輔助。
6.昌言:美言。
7.人:指官吏。
8.鹹:都。時:是,這樣。
9.哲:明智。
10.官:任用。
11.孔:很。壬:佞,巧言善媚。
12.亦:當讀“跡”,檢驗。下文“亦言”之“亦”,同。九德:九種德行,詳見下文。
13.載:始;《史記》作“始”。采采:從事其事;這是一個動賓結構,就是説將要試用他。採,事。
14.慄:堅慄。
15.柔:柔順。立:卓立,獨立不流。
16.願:謹厚。恭:嚴恭,嚴肅恭敬。
17.亂:治。這裏指治理的才能。敬:敬謹,不傲慢。
18.擾:和順。毅:剛毅。
19.直:正直,徑直。温:温和。
20.簡:《孔疏》:“簡者,寬大率略之名。”廉:廉隅,方正。
21.剛:剛正。塞:充實,性剛正而內充實。
22.強:堅強。義:善。
23.彰:表彰。常吉:祥善,指九德。常,祥。
24.宣:顯示,表現。
25.浚:恭敬。明:勉力,努力。
26.嚴:通“儼”,矜持、莊重的樣子。祗(zhī):恭敬。
27.亮:輔助。採:事務。邦:國。
28.(xī):合。敷:普遍。施:用。
29.鹹:都。事:從事,任職。
30.俊乂(yì):指才能和品德均過人的人。
31.師師:互相效法。師,法。
32.百工:百官。惟:思。時:善。
33.五辰:北辰。北辰有五個星,因稱五辰。北辰居天之中,所以借喻國君。
34.凝:成功。
35.教:《釋名》:“效也。”逸欲:安逸貪慾。
36.一日二日:日日,天天。萬幾:變化萬端。
37.曠:空,空設。庶官:眾官。
38.天工:《漢書·律曆志》作“天功”。謂天命的事。
39.敍:秩序,引申為規定。典:常法。
40.敕:告誡。五典:五種常法,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五惇:使五倫惇厚。惇,敦厚。
41.秩:秩序,引申為規定。
42.自:用,遵循。五禮: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庸:經常。
43.寅:恭敬。協:和諧,協同一致。衷:善。
44.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禮服。五章:表彰這五等人。章,顯揚。
45.五刑: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五用:施於這五類罪人。用,施行。
46.懋(mào):勤勉,努力。
47.聰:聽,指聽取意見。明:視,指觀察問題。
48.明畏:明,表彰。畏,懲治。
49.達:通。上下:上天和下民。
50.有土:有土地的君王。
51.惠:語中助詞。底:致。致:用。
52.績:成功。
53.曰:語中助詞。贊贊:連言贊贊,模仿重言的語氣。襄:輔助。 [2] 

皋陶謨白話譯文

查考往事古蹟。皋陶説:“君能誠實地履行其德行,就能有遠見,而輔佐的臣子也能同心協力。”
禹説:“好啊!如何去做呢?”
皋陶説:“啊!要謹慎地修養自身,思慮深遠。要親近九族,那些賢明的人就會相互勉勵來輔助,由近及遠,道理就在於此。”
禹聽了這番精當的言論,拜謝説:“對呀!”
皋陶説:“啊!還要能辨別不同的人,安撫民心。”
禹説:“噢!都像這樣,連帝舜也難以做到。能識別人就是明智,就善於用人。能安定民心就是慈愛,百姓都會懷念他。能做到明智和受人愛戴,何必擔心驩兜?何必流放三苗?何必畏懼巧言、善色、很佞的人呢?”
皋陶説:“啊!考察人的行為有九種美德。要説某人有美德,就要把他做的事一件一件列出來。”
禹問:“什麼是九德呢?”
皋陶説:“寬宏而又堅慄,柔順而又卓立,謹厚而又嚴恭,多才而又敬慎,馴服而又剛毅,正直而又温和,簡易而又方正,剛正而又篤實,堅強而又良善。要表彰那些具有九德的好人啊!每日能表現出三種美德,日夜都恭敬努力。這樣做,卿大夫就能保持其封地。每天能莊嚴地實踐六種德,用以輔助政事於國,作為諸侯就能保持他的邦國了。對於九德能普遍推行,使具備就得的人都出來任職做事,才德超羣的人都獲得官位。百官臣僚相互學習效法,把自己的職責事務做好,使政事與天象運轉相順應,各種事情都會成功。”
皋陶説:“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貪圖安逸和私慾,要兢兢業業,因為情況天天變化萬端。不要虛設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應當代替完成。上天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常法,要告誡人們用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辦法,把這五者敦厚起來啊!上天規定了人的尊卑等級,推行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這五種禮制,要經常啊!君臣之間要同敬、同恭,和善相處啊!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種禮服表彰這五者啊!上天懲罰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處治五者啊!政務要勸和了!要努力啊!”
皋陶説:“上天的視聽依從臣民的視聽。上天的賞罰依從臣民的賞罰。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要謹慎啊,有國土的君王!”
皋陶問:“我的話可以實行嗎?”
禹説:“當然!你的話可以實行並且可以成功。”
皋陶説:“我沒有別的學識,只想天天輔佐君主並對他有所幫助啊!” [2] 

皋陶謨創作背景

皋陶,相傳是舜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史記·五帝本紀》曰:“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史載當時帝舜臨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故作此篇。該篇內容記述舜與大臣討論部落聯盟大事,當是後世史官追述當時討論的對話寫成的,是中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議事記錄。 [1] 

皋陶謨作品鑑賞

皋陶謨文學賞析

該文章可分成三部分,1-6段為第一部分,寫皋陶論述修身、知人安民的重要;7-10段為第二部分,寫皋陶進一步論述知人之道;11-14段為第三部分,寫皋陶進一步論述安民之法。
該文章在談到天及天人關係時説:“天敍有典”“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又説“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其中的天民關係論,自然不是虞、、禹時代的説法。然而,以抽象的天為至高無上之神,在當時出現卻是合乎歷史和思想發展的邏輯的。對神的信奉,起始於原始時代。各民族在其原始時代信神的初期為多神教的信仰,以天上之神而言,有日、月、星、風、雨、雷、電、雲、霓等方面的神。隨着社會的發展、認識的提高,當國家形成之時,在宗教信仰上也創造了至上神。在中國至上神名為天,其他諸神都降而為其臣屬。這正是華夏族的君主體制形成在神靈世界的反映。皋陶活動的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公共機構正向階級統治工具國家轉化,部落聯盟長正蜕化為國君。在這個時代有天神觀念,假天之名而説“有典”“有禮”,神化等級關係及服務於這種關係的禮儀也是必然的。在部落聯盟之間發生戰爭時,以天之命宣揚自己有德,聲討對方之罪,也是可能的。至於“五禮”“五服”“五章”“五刑”的概念,以數字五來稱禮、服、章、刑,顯然是後起之説,是受五行説世界圖式影響的結果,不屬皋陶本有的世界觀。天作為至上神而存在,並不否定其他諸神的地位與作用。早於天神觀念出現的五星之神:太白、歲、辰,熒惑、鎮,即現在的金、木、水、火、土的信仰仍舊保持着,要求人的行為“撫於五辰”。五星之神在天神出現後從屬於後者。按照後世的説法,五星之神以其運行來顯示天道。這是一種理智性的天命觀。然而,商代卜辭中所反映的天神信念,以天神為恣情任意、喜怒無常者。該文章的天神顯然是理智之神,而非不可捉摸者。這大概是《皋陶謨》的整理者將其“現代化”的結果。
文中的“慎厥身,修思永”説修身,“惇敍九族”話齊族,“庶明勵翼”語治國,而“邇可遠,在茲”可視為平天下。此處修身、齊族、治國、平天下之論,同《堯典》以下之説相似:“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兩者的區別在於,《皋陶謨》中為皋陶之論,而《堯典》中為史家寓論斷於敍事。前者被視為夏朝創立前夜的意識,後者則是“曰若稽古”者之言。問題是皋陶的思想與《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的關係是怎樣的。是子思發展了傳説的皋陶之説,還是《皋陶謨》的作者本於《大學》而敷衍出這段話。由修身而齊族而治國至於平天下的意識,在皋陶及其時代也不是沒有產生的可能。而其中的齊族,更能體現國家形成前,氏族社會的特點。到子思的時代,氏族制崩潰,家的地位上升,因此他在繼承前人思想的時候,以家代族,作了更為簡明的概括。
該文章重德,對後世的政治與思想深有影響。 [2]  [5] 

皋陶謨名家點評

秦朝末年·孔鮒孔叢子》:“《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秦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通斯七者,則《書》之大義舉矣。” [4] 
西漢·無名氏《尚書大傳》卷五:孔子云:“‘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範》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 [4] 
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皋陶謨》是後世儒家的偽託,倫理該是孔丘的。”“第一是人格發展的階段,在《皋陶謨》裏就有‘慎厥身,修思永。惇敍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第二是天人一致的表現,如‘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第三是折衷主義的倫理,如‘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3] 

皋陶謨作品爭議

  • 該篇是否與下篇《益稷》合併之爭議
有記載言,《尚書》中《大禹謨》乃晉代豫章內史梅頤向朝廷所獻的《古文尚書》中的一篇,漢代伏生所授的《今文尚書》並無此篇,乃晚出之書,即所謂“晚書”者。此《古文尚書》共46卷,58篇。其中33篇同於《今文尚書》。它將《堯典》後半部分分出為《舜典》,析《皋陶謨》後半部為《益稷》,分《盤庚》為上、中、下三篇,分《顧命》後半部為《康王之誥》,共增5篇;又新增25篇,即《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徵》等。各篇皆有孔安國傳的注和序。然而,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來看,孔安國並未為《尚書》作傳和序,25篇晚書與漢代《古文尚書》16篇也不一致。這即表明梅頤所獻之書是值得懷疑的,可以存而不論。 [3] 
民國蔣伯潛認為此為偽古文之誤。曰:“《書序》曰:‘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謨》、《棄稷》。’按之本篇,‘皋陶矢厥謨’者,謂‘思日贊贊襄哉’以上也,‘禹成厥功’者,謂禹‘亦昌言’以下,自述治水成功之言也;‘帝舜申之’者,謂‘臣哉鄰哉’以下,舜所言也。疑本篇篇名,本作‘《大禹皋陶謨》’。《棄稷》或別有一篇,或當與下文《禹貢》,序連讀,謂棄稷與禹治水分土,俱未可知。作偽古文《尚書》者,據《書序》之語,別造《大禹謨》一篇,又分《皋陶謨》‘帝曰來禹汝亦昌言’之下為《益稷篇》。不知此篇後半,並未記益稷二人之言之事,如必分為二篇,不如徑名後半為《大禹謨》也。” [6] 
該詞條從《古文尚書》,將該篇與下篇《益稷》分作兩篇。 [1] 
  • 重編寫時代
《皋陶謨》是後人根據皋陶的傳説整理而成的。其重編寫定時代,學者多主張在春秋戰國時,自皋陶活動的堯舜禹之時到春秋,經歷夏商西周三代,歷時至少13個世紀。作為傳説,它不斷地被更新着的語詞所複述。這些多次被今譯的語詞,其所表達的含義不同於皋陶在世之時是顯而易見的。與語詞的含義發生變化的同時,還存在着內容的增刪改動。講述傳誦者根據自己的需要會自覺地去做,因為理解領會的不同也會無意地使其思想變化。思想在其自身的發展中,又具有歷史與邏輯的不一致性。還有要考慮到單音節詞有歧義和古人思維比較混沌這些因素的存在。這一切,使學者在確認文中思想的具體歷史時期時,感到十分困難。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還是可以肯定是屬於皋陶及其時代的。 [5] 
參考資料
  • 1.    李民,王健.國學經典譯註叢書 尚書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8:28
  • 2.    蘇智恆.禮記·尚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06:361-366
  • 3.    王定璋. 《皋陶謨》論略 ——兼論大禹的治國理念[J]. 文史雜誌, 2019, (6):74-78.
  • 4.    馬士遠. “《皋陶謨》可以觀治”説與當代政德建設[J]. 黨員幹部之友, 2015, (10):46-47.
  • 5.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國學名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08:61-62
  • 6.    蔣伯潛.傳統文化修養叢書 十三經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