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明四朝成仁錄

鎖定
《皇明四朝成仁錄》是明末清初屈大均撰傳記。十卷,二十六冊。
《皇明四朝成仁錄》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明末崇禎弘光隆武永曆四朝的人物事蹟,這些人物或是鎮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官員,或是抗擊清兵的將士。一方面屈大均從傳統士大夫的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斥責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為流賊,記載並讚揚了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死去的明朝官吏,凸顯了屈大均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屈大均又是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志士,他懷着強烈的民族情緒,反對清廷的殘暴罪行,熱情歌頌了在抗擊清兵南下時死難的將士和百姓,反映了屈大均的進步思想。
作品名稱
皇明四朝成仁錄
作    者
屈大均
創作年代
明末清初
文學體裁
傳記

皇明四朝成仁錄版本信息

《皇明四朝成仁錄》在雍正、乾隆年間兩次被禁燬,僅有抄本流傳於世。一九四七年,葉恭綽據葉廷■等七種抄本校勘,重編成十二卷,收入《廣東叢書》第二集中。

皇明四朝成仁錄作者簡介

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初名紹翁,字翁山,又字介子,號菜圃,廣東番禺人。他是清初著名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同時他的詞、文也都很有名,著有《廣東新語》、《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錄》、《翁山文外》、《翁山詩外》等作品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生於明末清初的更替時代,是一位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具有濃厚的反清思想清軍入關以後,發佈剃髮令,屈大均堅決反對,並就此寫了《藏發冢銘》、《長髮乞人贊》、《禿頌》、《藏發賦》等,並參加過抗清鬥爭,曾向南明永曆帝上過“中興”之策。清軍破廣州後,屈大均遁入空門,名其所為“死庵”。後又奔走大江南北,結交志士,留意山川險阻,志在恢復。不久後又棄佛歸儒。他在會稽的時候,與魏耕關係很好,又在陝西等地交接了顧炎武李因篤等明遺民,共同商討反清復明大計。魏耕曾通消息與鄭成功,引導鄭成功、張煌言舉兵收復江南二十四縣,屈大均也參與了此事,事泄遂避居桐廬吳三桂反,屈大均又曾一度參加吳部,從其軍於湖南,很快因為政見不合又離去。三藩之亂平定後的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返回故鄉隱居,專心著書,述作甚富。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病卒。
屈大均詩文中“悖逆之詞”甚多,其“不平之氣”現於言外,但屈氏生前卻並未因文字而坐罪,直到三十多年後,屈氏詩文案才發,屈大均的子孫們承擔了這次文字之禍。這是因為清朝的文字獄在雍正、乾隆時期有了更大的發展。順治、康熙年間,文網初織,文字之禁尚寬,雖然發生了莊氏明史、戴名世南山集》等幾樁大案,但總的來説還是個別現象,文字之獄尚未成為思想文化統治領域內的主流,清廷對漢族知識分子基本採取的還是懷柔寬和政策。到了雍正、乾隆兩朝,清廷大力強化對思想意識形態的控制,文字獄層出不窮,使人們戰戰兢兢,動輒得罪。特別是乾隆皇帝,對文字的苛求達到了極端的程度,即使是精神失常的瘋人,也照樣斬決,其親朋皆連坐。
皇明四朝成仁錄 皇明四朝成仁錄
《皇明四朝成仁錄》卷一至五記崇禎朝人物,卷六、七記弘光朝人物,卷八、九記隆武朝人物,卷十至十二記永曆朝人物,其中主要為抗清殉國的志士仁人。他寫這些人物的目的在卷八《廣東州縣起義傳》後的評論中説得清清楚楚:“我粵忠義之士一盛於宋,再盛於明,事雖不成,亦足以折強敵之氣而伸華夏之威。……事不必成,功不必就,而已可傳不朽矣!是故凡起兵者得死其所,我皆著之於篇。”正是懷着這個明確的創作目的,屈大均多方搜求明末死難之士的事蹟傳聞,並且不侷限於一般正史中所載的王侯將相,對於那些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具有忠貞氣節的平民百姓,屈大均也在《皇明四朝成仁錄》中一一錄出,並加以熱情歌頌,反映了屈大均進步的思想。
此外,在《皇明四朝成仁錄》一書中所記載的數百人的傳記,以及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雖然或詳或略,長短不等,但大都是相當可靠的歷史資料,因此此書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