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水魚

鎖定
白水魚是鯉形目鯉科紅鮊屬魚類,又稱翹嘴紅鮊、白絲魚、白條、白脊魚。 [1]  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於口前,口裂垂直;下嚥齒頂端略彎曲, [2]  鰓耙細長;眼大而圓;鱗小;側線明顯,前部略向上彎,後部橫貫體側中部略下方;從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腹稜,背鰭硬刺粗大,第二棘最明顯;胸鰭末端幾乎達腹鰭基部,臀鰭長而大,尾鰭為叉形。體背及體側上部呈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銀灰色,腹面銀白色,背鰭、尾鰭呈淡紅色。 [3] 
白水魚在中國各大水系均有分佈。 [4]  屬於中上層魚類。生活在乾淨、流動的水體以及較大的江河、溪流和水庫之中,喜歡在稀疏的草叢中活動。 [5]  行動快捷,善跳躍,性情暴躁,容易受驚。肉食性,幼魚時期主要以昆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體長達15釐米即開始捕食魚類;體長在25釐米左右則以小型魚類為主要食物。 [3]  雄魚2冬齡、雌魚3冬齡性成熟。每年5—8月繁殖,6月中旬至7月中旬為繁殖高峯期,卵黏性,淺灰黃色。 [6] 
白水魚為名貴淡水魚類,為太湖“三寶”之一。生長快、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為魚中上品。鮮食或醃食都十分可口,營養價值較高。具有開胃健脾、消腫利尿、強身健腦的藥效,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2] 
別    名
白水魚
中文學名
翹嘴紅鮊
動物界
分佈區域
太湖/澱山湖等地
分    類
淡水魚

白水魚形態特徵

學名翹嘴紅鮊,也有叫“太湖白魚”、“白參”、“參條子”、“翹頭參”等,為淡水魚的名貴品種, 主產巢湖流域、太湖及上海青浦朱家角澱山湖。白水魚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與太湖銀魚白蝦一起俗稱“太湖三白”。
白魚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長,以小魚蝦為食,是太湖自繁殖魚類,一年四季均可捕獲,在六、七月生殖產卵期捕撈產量最高。《吳郡志》有“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黴,梅後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至是盛出。謂之時裏白”。解放後,對白魚資源進行保護,繁殖期禁止捕捉,使之常盛不衰。
白水魚肉質鮮嫩,味道鮮美,多刺,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的含量15~20%,屬優質蛋白質,魚肉肌纖維較短,蛋白質組織結構鬆軟,水分含量多,肉質鮮嫩,容易消化吸收,消化率達87~98%。

白水魚傳説

1300多年前,太湖白魚就被老百姓誇為無錫第一魚。太湖白魚又稱太湖銀刀,相傳這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説。相傳明朝末年,清兵打入太湖,蘇州太湖漁民張三帶領一幫人與南下的清兵在太湖一帶激戰,有次還攻入蘇州城。一次,張三在湖上與清兵作戰時,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他忍住劇痛,彎腰從湖中拾起一把銀刀,向清兵殺去,清兵被他的神勇給鎮住了,紛紛落荒而逃。張三再一瞧手中,原來是一條銀光閃爍的白魚,這樣“銀刀”這個名字就叫開了。

白水魚清蒸白水魚

白水魚
白水魚(6張)
一般白水魚清蒸分大小兩種,前者當在兩斤以上,為上品。先將魚對剖,斬頭去尾取中段一塊,用布擦乾(別用水洗),噴上白酒(過去許多人喜用汾酒,味香),再用鹽擦滿全身,加入薑片,暴醃至少3小時以上。等魚肉中滲出大量的水後,潷去水,將魚放入盤中上籠大火蒸8分鐘。葱切段再切花,放在魚身上,淋上熱油即可。如用網油包蒸,口感更嫩更鮮,最後也不必淋熱油。蒸好的魚,肉質有彈性,在鮮中增加了香味,與整條蒸的小白水魚相比,後者肉質酥爛,有天壤之別。
參考資料
  • 1.    老波頭著,一味一世界 寫給食物的頌歌,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09,第95頁
  • 2.    郭海山,秦戰營,董曉明文琳,曾灑灑編著,淡水魚、小龍蝦養殖及疾病防治,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2,第193頁
  • 3.    郭海山,秦戰營,董曉明文琳,曾灑灑編著,淡水魚、小龍蝦養殖及疾病防治,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2,第194頁
  • 4.    徐衞國編,嘉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系列教材 嘉興特色水產養殖技術,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7.01,第236頁
  • 5.    左天,張旋編著,淡水垂釣200法,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2,第32頁
  • 6.    郭海山,秦戰營,董曉明文琳,曾灑灑編著,淡水魚、小龍蝦養殖及疾病防治,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2,第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