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熱伴有皮疹

鎖定
發熱伴有皮疹是指由於出疹性的傳染病導致機體發熱並伴有皮疹的症狀。常為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如小兒急疹、水痘、猩紅熱等等病變引起,應及早診治,適當隔離,減少人羣傳染的危險。發現麻疹病人應立即作疫情報告,並招待呼吸道隔離至疹後5天,有併發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觸患者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並根據情況給予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接受免疫製劑者,應延長檢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間,應大力宣傳患者不出門,醫藥送上門,易感兒不患門,集體機構加強晨間檢查,對可疑者應隔離觀察。
患病部位
全身
相關疾病
嬰兒玫瑰疹 猩紅熱
相關症狀
敗血症 斑疹
所屬科室
皮膚性病科 皮膚科
相關檢查
迴歸熱螺旋體(BR)

發熱伴有皮疹原因

常見於出疹性的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等。

發熱伴有皮疹檢查

症狀:發熱伴有皮疹的出現可作為診斷依據。

發熱伴有皮疹鑑別診斷

(1)發熱伴寒戰
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急性膽囊炎急性腎盂腎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鈎端螺旋體病、瘧疾、急性溶血性疾病。
(2)發熱伴眼睛充血
常見於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等,類似兔眼表現。
(3)發熱伴出血
常見於重症感染和血液病。前者如重症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病毒性肝炎、斑疹傷寒、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鈎端螺旋體病。後者如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
4)發熱伴淋巴結腫大、並伴觸痛
可能為局部感染所致。如全身淋巴結腫大,提示可能有淋巴結結核、白血病、淋巴瘤、轉移癌等。
可見於敗血症、猩紅熱、布魯菌病、結核病、風濕熱、結締組織病、痛風等。

發熱伴有皮疹緩解方法

提高人羣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關鍵,故對易感人羣實施計劃免疫十分重要。如發現麻疹病人,則應採取綜合措施防止傳播和流行。
(一)自動免疫
易感者都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年齡不宜小於8個月,因恐來自母體的抗體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國定於8個月時初種,4歲時加強一次。國外主張在15個月時初次接種更為保險,並認為在1歲以內接種者,應於1年後加強一次。疫苗應保存在2~10℃暗處,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齡劑量相同,於麻疹流行季節前一個月接種最好。易感者在接觸麻疹病人後2日內,若應急接種麻疹疫苗,仍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病情。流行時易感者80%接種了疫苗,可於2周內控制流行。接種疫苗後反應輕微,5~14日後可有低熱數日,偶見稀疏淡紅皮疹。
有發熱和急、慢性疾病者,應暫緩自動免疫;有過敏體質、活動性結核惡性腫瘤、白血病及應用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凡8周內接受過輸血或血製品及被動免疫製劑,以及4周內接受其他病毒減毒活疫苗者均應推遲接種,以免影響效果。
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後血清抗體都有上升,陽性率可達95%~98%,最早於12天血液中即可出現血凝抑制等抗體,1個月時達高峯,抗體效價在1∶16~1∶128。2~6個月後漸降,一般仍維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種者4~6年後可全部消失,故複種年齡可在4~6歲時。嬰兒主動免疫覆蓋率達到90%以上時,可形成無病區。有些國家將麻疹疫苗與風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時接種,不影響其免疫效果。
(二)被動免疫
年幼體弱及患病者如接觸麻疹病人,5天內進行被動免疫可免於發病,5~9天內進行則僅能減輕病情。可肌注丙種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盤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漿20~30ml。被動免疫力僅能維持3~4周,3周後又接觸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三)綜合預防措施
發現麻疹病人應立即作疫情報告,並招待呼吸道隔離至疹後5天,有併發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觸患者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並根據情況給予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接受免疫製劑者,應延長檢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間,應大力宣傳患者不出門,醫藥送上門,易感兒不患門,集體機構加強晨間檢查,對可疑者應隔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