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痹,漢語一級字,部首為病字邊, [3]  [5]  注音ㄅㄧˋ,讀作bì,其本意為痹症。 [4] 
中文名
部    首
病字邊
部外筆畫
8
總筆畫
13
四角號碼
0012
部首筆畫
5
五筆碼
ulgj [1] 
注    音
ㄅㄧˋ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形聲。從疒( chuáng),畀( bì )聲。本義:痹症。中醫指由風、寒、濕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
rheumatism or numbness caused by draught,cold,damp,etc.
痹,濕病也。——《説文》
五藏大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漢書·藝文志》。注:“風濕之病。”
危坐一時,痹不得搖。——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痹厥(神經系病。肢體疼痛麻木);痹頑(人體某一部分的感覺完全或部分喪失)
形容詞
氣鬱悶
gloomy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診要經終論》
痹症
(參考資料: [2]  [4]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必至切,音畀。《説文》濕病也。《正字通》內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注:風屬隂中之陽,善行而數變,凡走注歷節之類,俗名流火是也。隂寒之氣,乘於肌肉筋骨,則凝閉不通,故為痛痹,卽痛風也。著痹者,重著不移,濕從上化,故病在肌肉,不在筋骨也。有心痹肺痹肝痹,腎痹,腸痹胞痹。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言寒則筋攣,故急。熱則筋弛,故縱也。程子曰: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按病能篇雲:痹而不仁,發為肉痿。痿與痹分為二,內經痹論痿論兩存,程子旣舉而兼言之,以痿痹相續而至,其為不仁,一也。《淮南子·俶眞訓》谷氣多痹。《抱朴子至理卷》菖蒲乾姜之止痹濕。《嵆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危坐一時,痹不得搖。《注》痹,濕病也。
又矢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痹矢,用諸散射。《注》恆矢,安居之矢也。痹矢象焉,二者可以散射也。痹之言倫比也。
《集韻》毗至切,音鼻。《集韻》病也。 本作𤻖。

方言彙集

贛語:byi4
◎ 客家話:[海陸腔] bi5 bi3 [客英字典] bi5 [台灣四縣腔] bi5 bi3 [梅縣腔] bi5 [東莞腔] bi5 [寶安腔] bi5
粵語:bei3
潮州話:bi3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