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頵

鎖定
田頵(858年-903年 [55]  ),字德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唐末時期吳國將領。
田頵在唐末與楊行密結為兄弟,協助楊行密據有廬州,並在楊行密攻取宣州、淮南等藩鎮的戰役中立下大功,官至寧國節度使,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他自景福元年(892年)鎮守宣州,十餘年間東攻兩浙,北取升州,輔佐楊行密建立吳國,是吳國的方面大將。但也逐漸遭到楊行密的猜忌與壓制,矛盾不斷激化。
天覆三年(903年)八月,田頵舉兵叛亂,雖一度攻至升州,但先後為李神福、台濛所擊敗,被迫退守宣州,最終在出城作戰時戰死於城下,終年四十六歲,他死後傳首廣陵,被楊行密以庶人之禮安葬。
本    名
田頵
德臣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廬州合肥
出生日期
858年
逝世日期
903年
主要成就
輔佐楊行密建立吳國
官    職
寧國軍節度使

田頵人物生平

田頵早年經歷

田頵年輕時博覽書傳,性情儒雅,但勇猛果敢,胸懷大志。他和同鄉好友楊行密結為兄弟 [5]  ,一同應募為州兵 [15]  ,到塞上戍邊。後來,田頵回到廬州,在廬州軍中擔任八營主將。 [6] 
中和三年(883年),楊行密趁亂佔據廬州,在淮南節度使高駢的舉薦下,被拜為廬州刺史 [7]  田頵一直追隨楊行密,在其起事過程中“首為輔翼”、“謀略為多”。當時,楊行密麾下將領號稱有三十六英雄,田頵亦位列其中。 [8]  他在此後幾年間,數次領兵禦敵,打退了蔡州秦宗權、壽州張翱等割據勢力的入侵。 [9] 

田頵轉戰江淮

光啓三年(887年),高駢在兵變中被囚殺,淮南鎮陷入混亂。楊行密與宣歙觀察使秦彥皆進兵揚州,都想趁機控制淮南鎮。秦彥搶先進入廣陵(揚州州治,在今江蘇揚州),殺死了高駢。楊行密攻城近半年,歷經大小數十戰,最終擊敗秦彥,奪取了廣陵。 [10]  田頵全程參與了這場戰役,戰功為諸將之首。 [11]  而與此同時,秦宗權亦遣弟弟秦宗衡及孫儒劉建鋒安仁義等攻掠淮南。孫儒卻殺死秦宗衡,奪其兵權,並叛離了秦宗權。安仁義因此投降楊行密。楊行密將麾下騎兵全部交給安仁義統領,並讓其位在田頵之上。 [16]  田頵則和安仁義結為好友,二人名冠軍中。 [17] 
文德元年(888年),孫儒攻揚州。揚州因連年戰爭,早已殘破不堪,民力凋敝。楊行密乃放棄揚州,撤回廬州。孫儒由此佔據廣陵,稱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後又轉攻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宣歙觀察使趙鍠據城堅守,至次年(889年)因糧盡被部將驅逐出城,遂打算到廣陵投奔孫儒。 [12]  他由水路順流而逃,本以為楊行密部下都是步兵和騎兵無法追及,便在中途解甲登岸。但田頵卻乘輕舟追至,擒獲了趙鍠。 [13]  不久,楊行密攻取宣州,被拜為宣歙觀察使。田頵則擔任馬步軍都虞候。他領軍攻打常州,並通過挖地道攻進了常州,擒獲刺史杜稜。但孫儒隨即引兵渡江,並大敗田頵,奪取常州,乃以劉建鋒守常州。 [14] 
大順元年(890年),田頵與安仁義、劉威大敗劉建鋒於武進,復取常州。不久,唐朝於宣州置寧國軍,以楊行密為寧國軍節度使。此後,田頵屯兵丹陽 [18]  ,數次與孫儒軍交戰,但多為其所敗。次年(891年),孫儒火燒廣陵,大舉南攻,企圖一舉消滅楊行密。 [19]  田頵在廣德迎戰孫儒,並親率敢死士一千人,夜襲孫儒軍寨,生擒其將沈粲,但最終仍為孫儒所敗。楊行密起初雖罷免了田頵的兵權,但在謀士戴友規的勸諫下,又重新起用了田頵。 [20] 
景福元年(892年),孫儒圍困宣州,卻數月未能破城。當時,孫儒軍中軍糧匱乏,“士卒大疫”,他本人也患上了瘧疾。楊行密趁機縱兵出擊。孫儒大敗,被安仁義連破五十餘座營寨,自己也被田頵生擒。楊行密斬殺孫儒,乘勝進據揚州,控制了淮南鎮,並以田頵留守宣州。是年八月,唐朝拜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以田頵為宣州留後 [21]  不久,田頵升任寧國節度使,並加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楊行密麾下第一個建節的將領。而安仁義亦由潤州刺史升為團練使 [22] 

田頵助建吳國

景福二年(893年),楊行密因廬州刺史蔡儔叛亂,親率軍攻廬州。田頵亦自宣州北上,與楊行密會兵,不久便攻克廬州,擒斬蔡儔。是年八月,田頵又領兵兩萬,與陶雅一同攻取歙州(治今安徽歙縣)。 [23] 
乾寧二年(895年),浙西鎮海節度使錢鏐因浙東威勝節度使董昌越州(治今浙江紹興)稱帝,遂由杭州出兵討伐董昌。他於次年(896年)攻取越州,俘殺董昌,兼併了威勝軍(後改稱鎮東軍),被拜為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由此控制了兩浙。當時,董昌曾向楊行密求救。楊行密遣軍圍攻錢鏐治下的蘇州,又命田頵、安仁義等攻打杭州各鎮戍,以救董昌。 [30]  他們雖然最終沒能解救董昌,但卻攻陷了蘇州。 [31] 
乾寧四年(897年),錢鏐遣部將顧全武北上收復蘇州,在嘉興(治今浙江嘉興西南,時為蘇州屬縣)連破淮南軍十八座營寨。田頵正屯兵驛亭埭 [24]  ,卻遭雷火焚營,忙率部撤回宣州。顧全武乘勝追擊,在湖州境內大敗田頵。當時又遇大水,田頵損失慘重,麾下軍隊被斬殺、溺死者無數,伏屍數十里。 [25] 
光化二年(899年),兩浙治下的婺州刺史王壇因叛亂遭到錢鏐的討伐,遣使向田頵求援。田頵乃命部將康儒馳援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在龍邱大敗兩浙軍,擒其將王球。次年(900年),康儒又攻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卻被兩浙軍斷絕糧道,最終只得撤回宣州。不久,王壇亦棄婺州,東奔宣州。 [51] 
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遣使拜楊行密為東面行營都統,封吳王,讓他討伐宣武節度使朱温。楊行密由此建立吳國。 [26]  當時,武寧節度使馮弘鐸因駐地升州(治今江蘇南京)地處揚州、宣州之間,心懷不安,又自恃麾下樓船強盛,於是以攻打江西的名義沿江西進,準備襲取宣州。但田頵早有準備,親率舟師迎戰,在曷山(在今安徽蕪湖北)大敗馮弘鐸,乘勝奪取升州。楊行密以李神福為升州刺史。 [27] 

田頵漸生嫌隙

楊行密克定江淮後,決定休養生息、保境安民。而田頵、安仁義以及楊行密的妻弟奉國節度使朱延壽卻都猛悍難制,熱衷於攻城略地,因此常遭楊行密的壓制,矛盾不斷激化。 [28]  田頵在討平升州後,到廣陵去謁見楊行密,請求將池州、歙州重新納入寧國軍所轄。楊行密不許。其左右隨從也多向田頵索賄,甚至連獄吏都有所求。田頵怒道:“獄吏是覺得我就要下獄了嗎?”他大為怨憤,離開時指着廣陵城門道:“我以後再也不會到這裏來了。” [29] 
升州之戰後的當年(902年)八月,兩浙發生兵變。武勇都指揮使徐綰、許再思起兵叛亂。越王錢鏐固守杭州內城,同時讓顧全武出使廣陵,以兒子錢傳璙為質,向楊行密告急。而當時,徐綰屯兵靈隱山 [34]  ,向田頵求援。田頵乃於九月領兵入浙,先命人通報錢鏐:“越王還是退到越州,把杭州讓出來。”錢鏐則答覆道:“軍隊叛亂,哪裏沒有。您身為一方節帥,怎麼反助逆賊?” [35] 
田頵很快便進抵杭州北門,趁夜發起攻城。但錢鏐早有準備,“城中矢石如雨”,打退了田頵的攻勢,迫使其拔營後撤。 [36]  田頵又修築營壘,切斷杭州與城外的道路交通,還打算繞道西陵,南北夾攻杭州,但都被錢鏐挫敗。此時,顧全武已至廣陵,遊説楊行密道:“田頵若得杭州,必為大王心腹之患。越王願留子為質,請大王召回田頵。”楊行密乃遣使召田頵回軍,並稱:“你若不回來,我便讓人替你守宣州。”田頵只得撤軍。他向錢鏐索要了二百萬緡犒軍錢,還將錢鏐的兒子錢元瓘留為質子,然後帶着徐綰、許再思退回宣州。 [37]  時為天覆二年十二月(903年1月)。 [38] 
田頵撤回宣州後,對楊行密大為怨恨。他致信楊行密,道:“諸侯鎮守一方,理應事奉天子。假如百川不朝大海,即使狂奔氾濫,最終也會成為乾涸,只有奔流入海才能川流不息。揚州東南重鎮,錢帛金玉堆積如山。您若能朝貢天子,我必緊隨其後。”楊行密答覆道:“天子被朱温所控制,我又豈能資敵。”田頵於是決定與楊行密決裂,在宣州大肆募兵。 [39] 
李神福數次向楊行密進言,稱田頵必反,讓他早日除掉田頵。但楊行密卻道:“田頵有大功,且反狀未露,我若殺掉他,必將人人自危。” [41]  當時,田頵與麾下大將康儒意見常有不合。楊行密便故意任命康儒為廬州刺史,以此離間田頵和康儒的關係。田頵果然以為康儒背叛了自己,竟誅殺了康儒滿門。康儒臨死,嘆道:“殺了我,田公也快敗亡了。” [42] 

田頵叛亂及敗死

主詞條:宣州之戰
天覆三年(903年)八月,田頵聯合安仁義,於宣州、潤州同時舉兵叛亂。他還遣使赴壽州(治今安徽壽縣),爭取朱延壽的支持。但使者在半路被楊行密部將尚公乃截殺,書信也被呈交給了楊行密。田頵又遣門客杜荀鶴去聯絡朱延壽。朱延壽對楊行密早有不滿,便表示支持田頵。杜荀鶴隨後又到汴州(治今河南開封)聯絡朱温。朱温屯兵宿州,以聲援田頵。 [40] 
楊行密對朱延壽叛亂一事假作不知,還故意裝作因眼疾嚴重而失明,利用妻子朱氏將朱延壽騙到揚州,趁機將其殺死。 [43]  他隨後自鄂州(治今湖北武昌)前線調回李神福,讓他率軍討伐田頵,又命王茂章領兵攻打潤州。 [44]  李神福由鄂州順江直攻宣州。而此時,田頵已襲破升州,俘獲了李神福的家眷,企圖以此脅迫李神福從亂。李神福卻不為所動,道:“田頵老母尚在,竟然還能不管不顧的起兵反叛,他連三綱都不知道,我和他又有什麼好説的。”他斬殺使者,以示不降。麾下諸軍皆為之感奮。 [45] 
田頵命部將王壇、汪建率水師迎戰李神福,結果在吉陽磯(在今安徽東至西北)被李神福用詐敗、火攻等計殺得大敗,“士卒死者甚眾”。 [46]  兩軍隨後又戰於皖口,王壇、汪建再敗,“僅以身免”。 [47]  田頵只得親自領兵來戰。但李神福固守營壘,不與田頵交戰,同時請楊行密發兵截斷田頵歸路。 [48]  楊行密便派出了台濛。田頵親率步騎迎戰台濛,同時命王壇、汪建領水師屯兵蕪湖,抵禦李神福。 [49]  而當時,安仁義雖一度出兵攻常州,但最終還是被王茂章等圍困在潤州城中,無法支援田頵。 [50] 
田頵先後與台濛戰於廣德、黃池(在今安徽當塗東南),但都被台濛打得大敗,最終只得逃回宣州,被台濛圍困在城中。田頵急調蕪湖兵入援,但卻被台濛阻在城外。王壇、汪建等最終都投降了台濛。 [52]  田頵有死士數百人為親兵,號為爪牙都,臨陣所向無前。 [53]  他於是親率爪牙都出戰,出城攻擊台濛。台濛先詐敗以示弱,引誘田頵等“逾濠而鬥”,而後回兵反擊。田頵不敵,撤退回城,卻在入城時因橋樑斷折而墜馬,被追兵斬殺。 [54]  時為天覆三年(903年)十一月,田頵時年僅四十六歲。 [55] 
田頵被殺後,爪牙都猶自苦戰,及至台濛以田頵首級示之,方才潰散。台濛乘勝攻克宣州。 [56]  不久,台濛將田頵首級送往廣陵。楊行密視之落淚,以庶人之禮將其安葬。 [57]  而此時,安仁義仍堅守在潤州,數次打退王茂章的進攻。直到天祐二年(905年)正月,王茂章方才通過挖地道攻入潤州,將安仁義俘送廣陵處死。至此,田頵、安仁義之亂被楊行密徹底討平。 [58] 

田頵主要影響

田頵自廬州時便追隨楊行密,隨其南征北戰,後又獨當一面,為淮南楊氏割據政權的發展及吳國的建立立下了功勳:
  • 據淮南:田頵在光啓三年(887年)便參與了楊行密與秦彥爭奪淮南鎮的大小數十場戰鬥,協助楊行密擊敗秦彥,奪取揚州。 [10]  [11]  龍紀元年(889年)又隨楊行密攻取宣州,並率水軍追擊,擒獲了棄城出逃的宣歙觀察使趙鍠。 [12]  [13]  他在此後多次與孫儒的軍隊交戰,最終於景福元年(892年)在宣州城下擒殺孫儒,使得楊行密徹底據有淮南鎮。 [19]  [20]  [21]  次年(893年)又參與討平廬州叛亂,擒殺叛將蔡儔,並與陶雅攻取歙州。 [23] 
  • 攻兩浙:田頵在龍紀元年(889年)時便領兵攻打浙西錢鏐所控制的常州,並擒獲守將杜稜,乾寧二年(895年)的第二次杭越之戰中再攻浙西,奪取蘇州。 [14]  [30]  [31]  他在錢鏐兼併兩浙後,先是於光化二年(899年)遣部將康儒攻打兩浙治下的婺州、睦州,後又在天覆二年(902年)的武勇都之亂中親自領兵攻杭州,支援兩浙叛軍武勇都,最終迫使錢鏐獻錢求和,還將錢鏐的兒子錢元瓘留為質子。 [51]  [35]  [36]  [37]  [38] 
  • 取升州:田頵在鎮守宣州後,秘密趕造戰艦,最終於天覆二年(902年)在曷山以水軍大破偷襲宣州的武寧節度使馮弘鐸,並乘勝反擊,奪取其駐地升州。 [27] 

田頵軼事典故

錢元瓘在宣州為質期間,娶田頵的女兒為妻。 [60]  但田頵叛亂時,錢鏐卻配合楊行密攻打田頵。田頵每次戰敗,都會歸罪於錢元瓘。田頵的母親常常對錢元瓘加以保護。後來,田頵困守城中,淮南軍攻城甚急。田頵出戰,臨走時留話:“今日不勝,必殺錢郎。”田母看着田頵出去,説了一句:“鼠輩死不旋踵矣。”結果田頵當日果真戰死。田母便把錢元瓘送回了杭州。 [59] 

田頵歷史評價

薛居正成汭、鍾(鍾傳)、杜(杜洪)、田、朱(朱延壽)之流,皆因否運,雄據大藩,雖無濟代之勞,且有勤王之節,功雖不就,志亦可嘉,若較其誠明,則田頵、延壽斯為優矣。 [1] 
宋祁:全忠,唐之盜也,行密志梟其元而後已。田頵使出軍賦而助之,此其謀責難而絕之,非忠於唐也。棄所附而覬尊大,亦已妄矣。孔子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如仁厚(高仁厚)、田、朱(朱延壽),材不足為吳、蜀之老,可與事天子哉! [2] 

田頵人際關係

母親:殷氏,史稱“老且賢”,一直保護錢元瓘,在田頵敗亡後將錢元瓘送回杭州。 [59]  她最終被楊行密赦免。 [5]  [57] 
妻弟:郭師從,事田頵為都虞候,因多次保護錢元瓘,在田頵敗亡後隨錢元瓘歸杭州,從此便留在兩浙(吳越國)。他歷仕錢鏐、錢元瓘、錢弘佐三代國王,官至同參相府事。 [32] 
女兒:田氏,錢元瓘在宣州為質期間嫁給錢元瓘,此後事蹟不詳。 [60] 

田頵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十七·梁書列傳七》 [1]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九·列傳一百一十四》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 [33] 
九國志·卷三》 [4] 
十國春秋·卷十三·吳十三》 [3]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2]
  • 2.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2]
  • 3.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5-168
  • 4.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0:39-41
  • 5.    《九國志》卷3《田頵傳》:頵母老,行密哀而舍之。初頵與行密微時,納為兄弟,渥、渭俱以子孫禮事其母。
  • 6.    《九國志》卷3《田頵傳》:博覽書傳,容止儒雅,雄果有大志。少與行密同鄉,及戍塞上,情好愈密。軍回,俱遷八營主將。
  • 7.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行愍)因起兵為亂,並將諸營,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時中和三年三月也。……駢以行愍為淮南押牙,知廬州事。唐即除行愍廬州刺史。
  • 8.    《新五代史》卷61《吳世家附徐温傳》載:“行密所與起事劉威、陶雅之徒,號三十六英雄。”但田頵是否位列其中,這三十六英雄是實指還是虛指,具體有哪些人,史料並未有明文記載。《九國志》卷3《田頵傳》稱“行密圖有淝上,頵首為輔翼”,《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亦稱“太祖據廬州,頵從之,謀略為多。”田頵在楊行密起事之初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九國志》卷1《劉威傳》稱劉威“與田頵、陶雅俱為行密奔走之舊”。陶雅、劉威名列三十六英雄,則田頵應當亦在其中。
  • 9.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巳而黃巢之黨秦宗權遣其弟將兵寇廬州,據舒城,行愍命將田頵擊卻之。光啓二年冬十二月,壽州刺史張翱遣其將魏虔將萬人來寇廬州,行愍令田頵、李神福、張訓拒之,敗虔於褚城。
  • 10.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三年,淮南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自稱行營使,……用之亡走,師鐸執高駢而幽之。……廬江人袁襲説行密曰:“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趣赴之。”行密乃悉發廬州兵,……先是,師鐸遣其屬孫約與其子詣宣州,乞師於觀察使秦彥,且許以克城日迎之為帥。彥心動,亟命牙將秦稠率兵三千至楊子,以應師鐸。……(五月)丙申,彥入廣陵。……九月甲戌,彥命將劉匡時殺高駢,……行密之圍廣陵也凡半載,與彥、師鐸大小數十戰。……守者竟不聞而潰。……(彥、師鐸)自開化門出奔東塘。行密統諸軍合萬五千人入揚州。
  • 11.    《九國志》卷3《田頵傳》:三年,從行密破秦軍於維揚,頵功稱最。
  • 12.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是時遺民才數百家,飢羸非復人狀,行密不能守,欲走。……袁襲以廣陵飢弊,不可守,勸徙兵以避蔡賊。……文德元年,春正月,孫儒殺秦彥、畢師鐸,並其兵。夏四月壬午,孫儒陷揚州,行密出走。儒自稱淮南節度使。……(行密)乃走廬州。秋八月,行密欲輕兵襲洪州,袁襲言:“鍾傳未易圖,趙鍠新得宣州,其人非公敵,此可取也。”行密使蔡儔守廬州,乃引兵濟糝潭,攻鍠,……進圍宣州。龍紀元年,夏六月,宣州城食盡,人相啖,指揮使周進思據城逐趙鍠;鍠將奔廣陵。田頵追擒之。
  • 13.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攻趙鍠於宣州,鍠出東溪,乘暴流以逸,阻水解甲,謂追騎不能及。頵乘輕船追之,鍠驚,遽見禽。
  • 14.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未幾,宣州城執進思以降。行密入宣州,表言於唐,詔以行密為宣歙觀察使。冬十月,行密遣馬步都虞侯田頵等攻常州。十一月,頵圍常州,使宣州偏將李友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於制置使杜稜之寢室,遂虜稜而出。頵以兵三萬戍常州。十二月戊寅,孫儒自廣陵引兵渡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劉建鋒守之。
  • 15.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行密)後應募為州兵,戍朔方,遷隊長。歲滿戍還。
  • 16.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會蔡州秦宗權遣弟宗衡略地淮南,與行密爭揚州,以孫儒為之副,而張佶、劉建鋒、馬殷、秦彥暉實從焉。……已而宗權召宗衡還蔡,……儒大怒,甲戌,手刃宗衡於酒間,傳首於汴。宗衡將安仁義降於我。行密悉以騎兵相委,列于田頵之上。
  • 17.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仁義來奔太祖。太祖大喜,屬以騎兵,使在頵右,兩人名冠軍中,交相得也。
  • 18.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居無何,儒略地南來,頵等屯丹陽。
  • 19.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大順元年二月,行密遣將馬敬言帥兵五千,乘虛據潤州,李友帥兵二萬屯青城,將攻常州。安仁義、劉威、田頵敗劉建鋒於武進,復取常州。敬言、仁義、威兵屯潤州。三月,唐賜宣歙軍號寧國,以行密為節度使。……孫儒盡舉淮、蔡之兵渡江,癸酉,自潤州轉戰而南。田頵、安仁義屢為所敗,我軍戍守者多望風奔潰。……二年秋七月,東平王全忠約與我共攻孫儒。儒恃兵強,……於是悉焚揚州廬舍,驅丁壯婦女渡江,殺老疾以餉軍。
  • 20.    《九國志》卷3《田頵傳》:是秋,儒盡焚維揚,復濟師廣德。十月,頵率敢死士千人,夜襲儒將張景思、沈粲二寨,破之,擒粲而返。十二月,頵與劉威大為儒所敗,行密怒,盡奪其眾。儒遂乘勝逼城。戴友規言於行密曰:“強敵匝壘,不用田頵,恐非長策。”行密遽復起之。
  • 21.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二月,孫儒圍宣州。五月,行密屢敗孫儒兵,破其廣德營。張訓屯安吉,斷其糧道。儒食盡,士卒大疫,遣其將劉建鋒、馬殷分兵掠諸縣。六月,行密聞儒疾瘧,戊寅,大雨晦冥,縱兵擊之,儒軍大敗。安仁義連破儒五十餘寨,田頵擒儒於陣,斬之。丁酉,行密帥眾歸揚州。秋七月丙辰,至廣陵,表田頵守宣州,安仁義守潤州。秋八月,唐命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以頵知宣州留後,仁義為潤州刺史。
  • 22.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太祖待仁義益厚,署行軍副使,卒用二人攻禽儒,乃遂表仁義為潤州刺史,頵為宣州留後。已而授頵寧國軍節度使,累遷檢校太保、中書門下平章事,除仁義團練使,至檢校太保。
  • 23.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冬十月,廬州刺史蔡儔發行密父祖墓,……行密謝之,遣行營都指揮使李神福將兵討儔。二年夏四月,神福圍廬州。甲午,行密自將詣廬州,田頵自宣州引兵會之。秋七月丁亥,克廬州,執蔡儔斬之。八月丙辰,遣田頵將宣州兵二萬攻歙州,歙州刺史裴樞城守,不可下,久而取之。時諸將為刺史多貪暴,獨池州團練使陶雅寛厚得民,歙人請得雅為刺史,行密即以雅為歙州刺史。
  • 24.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兩浙將顧全武等破我兵十八營,虜將士魏約等三千人以去。時田頵屯驛亭埭,兩浙兵乘勝逐之。
  • 25.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乾寧四年夏四月,命顧全武與王弟鎮、武勝軍都指揮使沈夏、陳璋、高遇、許再思等率兵自海道以救嘉興。……遂內外夾擊,擒賊李宗禮、偏將顧金等二十餘人,乘勝大破賊寨十有八所,……嘉興平。全武等又乘勝逐田頵於驛亭埭,適電火焚頵營,震折威槍,頵由吳興而遁。於時大水,我師逐之,斬馘沉溺者數十里。
  • 26.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天覆二年春正月,天子在鳳翔。三月,天子以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書御衣賜王,拜王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進爵吳王,以討朱全忠。
  • 27.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時馮宏鐸以升州介居宣、揚間。常不自安。然頗恃樓船之強,不事兩道。寧國節度使田頵欲圖之,募宏鐸工人造戰船,……宏鐸將馮暉、顏建説宏鐸先擊頵,宏鐸從之,帥眾南上,聲言攻洪州鍾傳,實襲宣州也。是月辛巳,頵統舟師逆擊於曷山,大破之,我兵遂取升州。……乃以李神福為升州刺史。
  • 28.    《九國志》卷3《田頵傳》:初行密克定江淮,方撫循百姓,而頵與安仁義、朱延壽等皆猛鷙驍勇,以攻取為務,行密憚其難制,每抑之。
  • 29.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頵已平馮宏鐸,至揚州謝太祖,左右求貲不已,獄吏亦有請,頵怒曰:“吏覬吾入獄邪?”又求池、歙為巡屬,不許。頵始怨,將還,指府門曰:“吾不復入此!”
  • 30.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二年春二月,威勝軍節度使董昌反。……昌遂自稱皇帝,國號大越羅平。……六月,王起師討董昌。八月,董昌復拒我師,求援於淮南弘農王楊行密。九月,弘農王行密遣將台濛等困圍蘇州以應昌。冬十月,弘農王行密又遣安仁義、田頵等攻我鎮戍。三年五月乙未,董昌猶據牙城拒我兵,……昌乃送牌印,出居清道坊。全武使上武勇都監使吳璋執昌而斬之。越州平。冬十月,唐帝敕改越州威勝軍為鎮東軍,授王領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
  • 31.    《九國志》卷3《田頵傳》:乾寧三年夏,同安仁義破越之蘇州。
  • 32.    《十國春秋》卷86《郭師從傳》:郭師從,合肥人,田頵婦弟也,隸頵部下為都虞候。文穆王質宣州時,頵每戰不利,輒顧左右索錢郎殺之,師從與頵母多方保護,得不死。頵敗,師從隨歸杭州,武肅王德其人,署為鎮東都虞候,數從文穆王破廣德,徵無錫,有功,累遷浙西營田副使。忠獻王時,拜同參相府事,卒年八十四。
  • 33.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28]
  • 34.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是時兩浙將徐綰叛,越王錢鏐入杭州逐綰,綰屯靈隱山迎頵。
  • 35.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天覆二年秋七月,王親巡衣錦城治溝洫。八月丙戌,武勇右都指揮使徐綰謀為不利,……武勇左都指揮使許再思以兵迎綰同叛,將及內城。……王次龍泉,聞變,疾驅至城北。……逾城而入,……隨命都監使吳璋、三城都指揮使馬綽守北門,內城都指揮使王榮、武安都指揮使杜建徽守南門。全武上言:“……綰勢急必召田頵,王當以難告楊公。”杜建徽亦言:“楊氏常由王脱孫儒之難,彼丈夫者,豈不能報王。”王遂命全武攜子傳璙求昏於吳。九月,徐綰召田頵攻杭州,頵引兵赴綰,遣客吏何饒謂王曰:“相公請大王東之越府,虛府署以相待。”王復曰:“軍中叛亂,何方無之。公為節帥,乃助為逆乎?”
  • 36.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既而頵至,泊於北門,以旗鼓自蔽。王登城,注弩中其執旗者。頵見王城中大鼓譟,懼,退還營,遷逼於西北隅。頵伺夜梯橦畢集,城中矢石如雨,賊墜溝洫者不可勝計,遂拔營而退。
  • 37.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頵攻北門,鏐登城與語,射中麾下。頵築壘,絕往來道。鏐患之,出金幣十輿,募能奪地者。陳璋以死士三百,免冑馳掣,奪其地。頵攻城,未能克,將濟江絕西陵,為浙將所卻,圍益急。鏐於是遣其子傳璙求昏於太祖,且告之曰:“頵得志,為患必大。請以子為質,願召還頵。”太祖使人謂頵曰:“不還,我遣人代守宣州。”頵不從。浙人輸錢二百萬緡犒軍,又請以王子傳瓘出質,頵乃與綰引兵還。
  • 38.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天覆二年十二月,王召頵還宣州。庚辰,頵徵犒軍錢於兩浙,且求質子,遂與徐綰等引兵歸。
  • 39.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然內怨太祖與浙人,因移書太祖曰:“侯王守方,以奉天子,譬百川不朝於海,雖狂奔澶漫,終為涸土,不若順流無窮也。東南揚為大,刀布金玉積如阜,願公上天子常賦,頵請悉儲峙,單車以從。”太祖答曰:“貢賦由汴而達,適足資敵爾。”於是頵絕太祖,大募兵。
  • 40.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天覆三年八月,寧國節度使田頵、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同舉兵反。頵遣二使詐為商人,詣壽州約奉國節度使朱延壽,道遇尚公乃,疑之,殺一人,得頵書以告王。……奉國節度使朱延壽素狎侮於王,頗懷怨望,陰與田頵通。是月,頵遣前進士杜荀鶴至壽州,與延壽相結,又遣至大梁告梁王全忠。全忠大喜,遣兵屯宿州,以為聲援。
  • 41.    《十國春秋》卷5《李神福傳》:初,頵陰畜異志,神福數言於太祖曰:“頵必反,宜早圖之。”太祖曰:“頵有大功,反狀未露,殺之人人自危矣。”後果如其言,人多以神福有先見。
  • 42.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頵有良將康儒者,與頵議多不合,太祖特授儒廬州刺史以間之。頵以儒為貳於己,族其家。儒曰:“田公亡無日矣。”
  • 43.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頵與安仁義及延壽既謀絕太祖,太祖心疑之,而未有以發,乃陽為目疾,每接延壽使者,必錯亂其所見以示之。常行,故觸柱而僕,太祖夫人朱氏,延壽姊也,掖之,太祖泣曰:“吾業成而喪其目,是天廢我也。吾兒子皆不足以任事,得三舅代我,無憂矣。”遣辯士趣召之。延壽疑,不肯赴。朱夫人遣婢報之,故延壽疾走揚州。至,則太祖迎之寢門,刺殺之。
  • 44.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王召李神福於鄂州,使討頵。壬辰,以王茂章為潤州行營招討使,擊仁義。
  • 45.    《十國春秋》卷5《李神福傳》:會田頵叛於宣州,太祖密召神福討頵。神福恐洪邀其前,宣言奉命攻荊南,勒兵具舟楫,及暮,遂沿江東下,始告將士以討頵之令。神福妻子故在金陵,頵襲破升州,執其妻子以招神福,且遣使謂之曰:“公見機,與公分地而王;不然,妻子無遺。”神福曰:“吾以卒伍從吳王起事,今為上將,義不以妻子易志。頵有老母,不顧而反,三綱且不知,烏足與言乎?”斬其使以自絕,軍士聞之皆感奮。
  • 46.    《十國春秋》卷5《李神福傳》:頵遣將王壇、汪建將水師逆戰,行至吉陽磯,壇、建執神福子承鼎示之。神福叱左右射子,已而語諸將:“彼眾我寡,當以奇取勝。”逮暮合戰,神福陽敗,引舟溯流而上,壇、建追之,神福復還,順流擊其下。時壇、建樓船大列火炬,神福令軍中望火炬輒攻之,壇、建軍皆滅火自匿,旗幟交雜,我兵乘風揚火,燔其艦。壇、建大敗,士卒死者甚眾。
  • 47.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丁未,敗頵將王壇、汪建於吉陽磯。戊申,又戰於皖口,壇、建僅以身免,獲徐綰以遺兩浙。
  • 48.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神福斬皋,謝絕之,遂敗壇兵于吉陽。頵乃自將來戰。神福瀕水,堅壁不戰,請太祖以兵塞頵走道。
  • 49.    《十國春秋》卷5《台濛傳》:會田頵變作,太祖檄李神福自鄂州東下,別遣濛將兵應之。頵聞濛至,自將步騎逆戰,留其將郭行悰以精兵二萬及王壇、汪建水軍屯蕪湖,以拒神福。
  • 50.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時仁義焚東塘以襲常州,常州刺史李遇出戰,仁義知其有備,遂引軍卻。而伏兵發,轉戰至夾岡,仁義立二幟,解甲而息,追兵莫敢向,仁義復入潤州。太祖潛令王茂章、李德誠等圍之。
  • 51.    《十國春秋》卷77《吳越武肅王世家》:光化元年九月,婺州刺史王壇遣將攻東陽,王以息民故,命使諭之。冬閏十月,王壇抗命,王遣師伐之。二年三月,王壇求救於淮南。夏四月,淮南田頵遣行營都指揮使康儒等來應東陽。五月庚戌,儒敗我兵於龍邱,偏將王球被虜。三年春正月,淮南將康儒、徐從皋等攻睦州,王命從弟銶拒之。八月,我師敗淮南兵於軒渚,遂絕其糧,康儒等由清溪而遁。九月,王壇奔宣州。辛卯,王親巡婺州。
  • 52.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濛與頵遇於廣德,先以王書徧賜頵將,頵將下馬拜受。濛因其挫伏,縱兵擊之,頵兵遂敗。又戰於黃池,濛陽走,頵追之,伏發,大敗,奔還宣州,濛引兵圍之。頵亟召蕪湖兵還,不得入。行悰、壇、建及當塗、廣德諸戍皆帥其眾以降。
  • 53.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頵居恆畜死士數百人,號曰爪牙都,所向無前,得其死力。
  • 54.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田頵帥死士數百出戰,台濛陽退以示弱,頵兵逾濠而鬥,濛急擊之。頵不勝,還走城,橋陷墜馬,斬之。
  • 55.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一戰於廣德,再戰於黃池,三戰於宣州城下,橋陷,頵為濛所殺,年四十六。其下猶鬥,示以頵首,乃潰。蓋是年(天覆四年)十一月也。
  • 56.    《十國春秋》卷1《吳太祖世家》:其眾猶戰,以頵首示之,乃潰。濛遂克宣州,王以濛為宣州觀察使。
  • 57.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始頵以傳瓘歸,戰不勝,輒欲殺之,賴頵母殷氏及頵婦弟郭從師獲免。及城下之戰,頵曰:“今日不勝,必殺錢郎。”已而頵死,不及禍。頵傳首揚州,太祖泣下,以庶人禮葬之,赦其母,並葬康儒。
  • 58.    《十國春秋》卷13《田頵安仁義傳》:仁義守潤州,百端攻之不下,茂章乘其怠,穴地而入。仁義以家屬保城樓,兵不敢登,召德誠曰:“汝可以委命。”且以愛妾贈之,乃抵弓矢就縛,斬於廣陵,蓋後頵死一年雲。
  • 59.    《吳越備史》卷3:比及宣城,而頵叛於淮帥,淮師會我師以攻之。頵每戰不勝,歸必求王,將肆其毒。頵母老且賢,常加保護。天祐元年十月,我師與淮人攻之甚急,頵將出戰,乃曰:“今日不勝,必殺錢郎。”其母目而送之,且曰:“鼠輩死不旋踵矣。”是日,果陷於宛水橋,為亂兵所殺。賊眾尚擾,我師提頵首示之,賊眾遁散。頵母遂奉王至我師,衞而歸焉。
  • 60.    《舊五代史》卷133《錢鏐傳》:頵要盟於鏐,鏐遍召諸子問之曰:“誰能為吾為田氏之婿者?”例有難色,時元瓘年十六,進曰:“惟大王之命。”由是就親於宣州。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