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物毒素

鎖定
生物毒素有兩種稱法分別是生物毒和天然毒素。生物毒是由各種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生物毒素為天然毒素。
中文名
生物毒素
外文名
biotoxin
別    名
生物毒和天然毒素
定    義
各種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

生物毒素分類

生物毒素生物毒

又稱生物毒。是由各種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為天然毒素。生物毒素的種類繁多,幾乎包括所有類型的化合物,其生物活性也很複雜,對人體生理功能可產生影響;不僅具有毒理作用,而且也具有藥理作用,常用作生理科學研究的工具藥,也被用作藥物。按來源可分為植物毒素動物毒素海洋毒素和微生物毒素。某些毒素具有極毒,如肉毒桿菌毒素;一般也有相當大的毒性,被有毒動物或昆蟲螯傷或攝入有毒植物等均可發生中毒,甚至死亡 [1] 

生物毒素天然毒素

生物毒素又稱天然毒素,是指生物來源並不可自複製的有毒化學物質,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產生的對其它生物物種有毒害作用的各種化學物質。人類對生物毒素的最早體驗源於自身的食物中毒.隨着人類對海洋生物利用程度的增長,海洋三大生物公害:赤潮、西加中毒和麻痹神經性中毒的發生率有日趨增加的趨勢;黃麴黴毒素雜色麴黴毒素等對穀類的污染,玉米、花生作物中的真菌黴素等都已經證明是地區性肝癌、胃癌、食道癌的主要誘導物質;現代研究還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與細胞癌變有關的多種具有強促癌作用的毒素,如海兔毒素等。生物毒素除以上對人類的直接中毒危害以外,還可以造成農業、畜牧業、水產業的損失和環境危害,如紫莖澤蘭等有毒植物對我國西部畜牧業的危害和赤潮對海洋漁業造成的損失等。
由於生物毒素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許多生物毒素還沒有被發現或被認識,因此時至今日,生物毒素中毒的救治與公害防治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 [2-3] 

生物毒素檢測技術

隨着環境的惡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生物毒素作為影響環境和健康的重要閃素也逐漸明朗起來,鑑於生物毒素獨特的結構以及不易找到解毒劑。尋找快速、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的生物毒素檢測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最近幾年的報道總結,生物毒素檢測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和免疫學檢測法以及其他一些方法。
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方法
高效液相色譜法以其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的特點廣泛應用於生物毒素的檢測中,通常將高效液相色譜法分為液同色譜法、液液色譜法、離子交換色譜法凝膠色譜法
質譜檢測方法
與傳統的生物毒素檢測技術(如PCR技術、抗體技術等)相比,質譜技術具有檢測範圍廣、靈敏度高、速度快、操作簡單等優點,因而隨着質譜技術的成熟和不斷完善,該項技術將成為未來生物毒素檢測的有力手段。質譜技術按其應用角度和質譜儀類型主要有氣相色譜一質譜聯用法(GS-MS)、液相色譜一質譜聯用法(LC-MS)和其他一些質譜分析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是基於抗體與抗原或半抗原之間的高選擇性反應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生物化學分析法。通常具有很高的選擇性和很低的檢出限,廣泛用於各種抗原、半抗原或抗體的測定,一般可分為熒光免疫法、發光免疫法、酶免疫法及電化學免疫法等非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不過其中應用較廣的主要是免疫熒光法、放射免疫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 [4] 

生物毒素危害

人類對生物毒素的最早了解來自生活中的生物源中毒,但時至今日,生物毒索中毒救治與公害防治仍然是世界性問題。據統計,天然毒索引起的真菌性中毒、植物中毒、魚貝中毒等食物中毒發生率遠高於化學中毒。蛇類及其他動物咬傷依然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域常見中毒事件。隨着人類對海洋生物利用程度的增長,海洋三大生物公害:赤潮、西加中毒、麻痹神經性中毒的發生率有日趨增大之勢,例如,西加中毒海域範圍已大為擴展,年中毒人數已達10000~15000人次。由於癌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生物源致癌物日益引人關注,黃麴黴毒素(aflatoxin)、赭麴黴毒素(ochratoxin)等常污染穀類、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真菌毒素已證明是地區性肝、胃、食道癌的主要誘導物質。已發現的可致癌植物毒素達百餘種,如千里光鹼(senecifoline)、羽扇豆鹼(lupinine)、野百台鹼(monocrotaline)等。現代研究又在自然界中發現了與細胞癌變有關的多種強促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如巴豆有毒成分佛波醇酯(phorbolesters)、海洋生物毒素海兔毒素(aplysistoxin)、大田軟海綿酸(okadaic acid)、端鐮菌肽(teleoeidin)等。
生物毒素對人類的危害除直接中毒外,還可以造成農業、畜牧業、水產業損失和環境危害,如棘豆紫莖澤蘭楝屬等有毒植物對我國西部畜牧業危害嚴重,年年屢屢發生的赤潮也常造成漁業重大經濟損失。總之,不論在任何時代,人類都必然生存在與其他生物共存的自然體系之內,其他生物對人類既有有利關係,也會存在危害人類的一面,生物界存在種種可能有害於人類的生物源化學物質,是不足為奇的,只有加深對這些物質的瞭解,才能更有效地保護自己和化害為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