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Hao Wang,1921年5月20日—1995年5月13日),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祖籍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華裔美國人,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洛克菲勒大學榮休教授。
[1-2]
[6]
王浩人物生平
編輯1931年夏秋之交,入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五年級。
1933年,考入省立濟南一中初中部就讀。
1936年,入國立中央大學實驗高中就讀。
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
1945年,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
1946年,由清華大學推薦,獲美國國務院獎學金入哈佛大學,師從奎因教授。
1948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一1951年,任哈佛大學初級研究員。
1950年一1951年,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1951年一1956年,任哈佛大學助理哲學教授。
1954年,以洛克菲勒基金會研究員的身份任教於英國牛津大學。
1956年,獲得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碩士學位。
[4]
1956年—1961年,任牛津大學數學哲學高級講師。
1961年—1967年,任哈佛大學數理邏輯與應用數學戈登·麥凱(GordonMacKay)講座教授。
1967年—1991年,任洛克菲勒大學教授,領導該校邏輯學小組。
1972年,隨團回到中國,受到周恩來總理的熱情接待。
1975年—1976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訪問和工作。
[4]
1977年,再次回到中國,受到鄧小平的接見。
1995年5月13日,因淋巴腺癌在紐約醫院去世,享年74歲。
[1]
王浩主要成就
編輯王浩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浩對數理邏輯及計算機科學應用方面曾作出過一系列貢獻。
一、公理集合論。王浩在公理集合論方面的工作是從他對奎因ML系統的修補開始的(奎因系統包含在他1940年出版的《數理邏輯》(Mathematicol Logic)一書中,故簡稱ML)。王浩的系統是從比原來弱的公理推出了更多的定理。王浩的系統就構成了他的博士論文。
[8]
1953年,王浩發表《數論與集合論之間的關係》,這篇論文第一次明確地區分了直謂集合論與非直謂集合論,從而開拓了一個新領域——直謂集合論。1953年,他還開始了關於∑系統的研究,這不是一個單個的集合論系統,而是一個系統的序列;一旦建立起來以後,將是無窮多個一個套一個的集合論公理系統。1959年發表的《序數與直謂集合論》就包含了這個方面的研究結果。
[8]
二、邏輯語義學。1952年王浩發表《真理性定義與一致性證明》(美國數學會彙刊第73卷)一文,詳盡地討論了與真理性定義有關的各種概念;改進了20世紀30年代初阿爾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的工作,提出了更完整的理論。
[8]
三、理想計算機。從20世紀50年代前期開始,王浩對於勃克斯(A. W. Burks)等人稱之為“計算機邏輯”的這一新興領域感興趣,他提出了一種新的理想計算機。這種機器比圖靈機更接近現實的計算機。雖然它的存貯帶具有隻讀而不能改寫的特點,卻可以證明:和圖靈機一樣,能夠計算一切可計算函數。在此期間,他還和勃克斯(A. W. Burks)合寫了《自動機的邏輯》一文。
[8]
四、數學定理機械化證明。1958年暑假,王浩用IBM 704(每秒能抄行10000條左右指令的計算機)的機器語言編了三個證明程序,在計算機上用了九分鐘的時間,證明了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與阿弗烈·諾夫·懷特海(Whitehead)合著的《數學原理》中帶集式的謂詞演算部分的450多條定理。
[8]
五、鋪磚理論。鋪磚理論(又稱“骨牌遊戲理論”)是王浩於1960年創立的一種新的算法理論,他利用這種理論作為工具來解決∀∃∀的問題(即判定問題)。這一理論所研究的問題,是一種直觀上非常清楚而簡單的問題,即所謂“鋪磚問題”。
[8]
六、判定問題。1961年,王浩證明出具有
、
、
、
形式的一階謂詞邏輯公式,就構成一個不可判定的公式集合。這一結果是20世紀數理邏輯發展史中一項劃時代的成就。而且王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發展了一種新的數學理論——鋪磚理論。
[8]
王浩強調發展應用邏輯新分支——“推理分析”(inferential analysis),其對於數理邏輯的依賴關係類似於數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對於數學分析的依賴關係;堅持謂詞演算和雅克·埃爾布朗(Herbrand)與根岑(Gentzen)形式化的基本作用;第一個強調在埃爾布朗序列(Herbrand expansion)中預先消去無用項的算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深思熟慮的謂詞演算定理,可用作挑戰性問題來幫助判斷新的定理證明程序的效能。
[4]
- 學術論著
王浩一生髮表100多篇論文。主要著作有:《A Survey of Mathematical Logic(數理邏輯概論)》(1962年),其中收集了王浩在1947年至1959年期間寫的關於數學基礎、形式公理系統、計算機理論和數學定理機械化證明的一些研究論文和其它文章;《From Mathematics to Phlcosophy(從數學到哲學)》(1974年),作者試圖用"實事求是論"的觀點闡述對一系列哲學問題,特別是數學哲學問題的看法,書中還包括邏輯學家哥德爾一些未發表的哲學觀點;《Beyond Analytic Philosophy - Doing Justice to What we Know(超越分析哲學——公平對待我們具有的知識)》(1986年),作者對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卡納普和奎因等人的思想觀點作了詳細介紹,並給予縝密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主要論據是他們的哲學無法為人類現有的知識,特別是數學知識提供基礎。
[4]
王浩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王浩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52年 | |
1970年 | |
1983年 |
王浩社會任職
編輯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53年—1954年 | 巴勒斯公司研究工程師 |
1959年—1960年 | 貝爾電話實驗室技術專家 |
1973年—1974年 |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學家 |
1985年 | |
1987年 | |
1987年 |
王浩人物生活
編輯- 家庭背景
王浩的父親王祝晨曾任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母親劉之澄是位善良賢惠克勤克儉的家庭主婦。王浩出生後因母親缺奶,僅靠喝豆汁生存。稍大,父親便買些夾心蛋糕和糖蓮子為其補食。
1922年後,王浩的父親因創辦進步刊物,介紹新文化書籍,延聘女教師及俄人藝術科教師執教,被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視為“異端分子”“危險人物”。1926年10月遭時任山東督辦張宗昌通緝,11月南逃至廣州。1928年回山東後,經幾次遷動到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任教後,又捲入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學生排演《子見南子》一案,被遠調至山東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在父親遭難的日子裏,幼年王浩同弱兄孤母處境坎坷、生計艱難,僅靠吃煎餅卷大葱,喝青菜湯度日。因於省城難以維持生活,後隨母遷居齊河縣老家,至1929年秋其父返回濟南後,又隨母回到濟南,住廣智院街24號,王浩就近於濟南市第四實驗小學讀完三、四年級。
[1]
王浩人物評價
編輯王浩身居海外,不為西方頹靡時風所惑,殫精竭慮,獻身科學。步入人生壯齡的王浩同時界臨科學的峯巔,且已是名冠中西、蜚聲國際的著名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哲學家。(《春秋》1997年第1期評)
[1]
王浩作為一名邏輯學家,一生致力於尋求一條將數學和哲學聯繫起來的道路,是邏輯主題的開拓者,對計算機科學起了推動作用和重大建樹。(《紐約時報》載文報道王浩的文章評)
[1]
王浩在集合論與數學基礎、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等方面作出過重要貢獻。(中國致公黨山東省委員會評)
[2]
王浩人物影響
編輯- 命題命名
王浩關於數理邏輯的一個命題被國際上定為“王氏悖論”。
[4]
- 參考資料
-
- 1. 王浩 .山東省政協文史館[引用日期2023-04-23]
- 2. 王浩 .中國致公黨山東省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6-02]
- 3. Hao Wang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引用日期2023-06-02]
- 4. 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成果 .南開大學[引用日期2023-06-02]
- 5. 華人數學家王浩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引用日期2023-06-02]
- 6. 政協齊河縣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齊河文史資料 第6輯 專輯[M]. 政協齊河縣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0.09:78-83.
- 7. 學術生涯與愛國情懷——王浩先生訪談 .清華校友總會[引用日期2023-06-0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 世界哲學年鑑 1986[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05: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