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宗顯

(韓宋甯越府知府)

鎖定
王宗顯(?~1360年),字仲良,和州烏江(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人,年輕時攻讀儒學,廣泛涉獵經史,道理學陳庸,文章學李桓,曾以明經鄉舉,性格炳烈,不拘小節,與胡翰相識,避戰亂於建德路(今嚴州),龍鳳四年(1358年)韓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朱元璋部元帥胡大海攻克建德路(今嚴州),得王宗顯而禮遇之,留於帳下,當時胡大海攻取蘭溪縣後進攻婺州路而不克,朱元璋親率大軍來援,王宗顯受胡大海引薦,朱元璋約定打下婺州後讓王宗顯當知府,派王宗顯刺探其情報,年底攻克婺州路後改為甯越府,任王宗顯為知府。龍鳳五年(1359年)正月開始辦學興教,聘葉儀宋濂五經師戴良學正吳沉徐原等為訓導。龍鳳六年(1360年)逝於任上。 [1-5]  [8] 
仲良
所處時代
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和州烏江
逝世日期
1360年
主要作品
甯越府知府
本    名
王宗顯

王宗顯生平經歷

王宗顯,是安徽和州人,年輕時攻讀儒學,廣泛涉獵經史,曾以明經鄉舉,性格炳烈,不拘小節,元末為避戰亂而渡江南下,自吳走越,又自越至婺,間關千數百里,與胡翰遇於旅店, [1]  [3] 
王宗顯長常常負氣,慷慨激昂,人們因此不想親近他,胡翰以為淮楚之俗本就如此。胡翰久而得知王宗顯的學問,是出於李桓陳庸陳庸的道理,李桓的文章,是胡翰所最敬佩的,王宗顯莫不盡求教而傳承。渡江之初,當年大瘟疫,死者相互枕藉,骨肉之親亦不相顧,王宗顯獨與其宗族數人租聘了個房子來住,侍奉以醫藥,辦理喪事,王宗顯全包攬了,於是其父亦病逝於瘟疫,遂葬在江寧(今南京江寧區),唯有一侄一直環繞在王宗顯身邊。 [3] 
王宗顯所到的鄉村,諸生跟隨他問學,王宗顯教導有師法,諸生不敢犯,父兄不敢溺愛,一有違逆即整治拋棄,甩袖而去,在他門下求學之人無論少長做事唯有謹慎。 [3] 
王宗顯嘗論王霸大略,當世利鈍得,失顧所親,曰後當如是。如此聽聞者,意頗不合。 [3] 
浦江有一座石門山,險阻可依靠,王宗顯嘗率其友至山中,迴翔周覽後,慨然希望在此務農,居民有數十家,都是膽小怕事的農家之子,於是離去了。 [3] 
王宗顯一日在郡郭,聞諜報有警,人心惶惶,王宗顯從容相過,動輒就説「事急就同生共死,我當為故人留下。」留三日,告別胡翰而東行,僑居建德路(今嚴州)。 [3]  [1] 
龍鳳四年(1358年)三月十八日,韓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朱元璋部元帥胡大海軍抵建德路(今嚴州),蒙元參政不花、院判慶壽、長槍元帥謝國璽、達魯花赤喜伯都剌、總管楊瑀棄城而逃,父老何良輔等率眾降。胡大海得王宗顯,知道其是儒者而禮遇之。 [1]  [9] 
十月六日,行樞密院判官胡大海攻取蘭溪縣,遂進攻婺州路。攻而不克,回蘭溪縣築城防守,留王宗顯於帳下。 [1]  [10] 
十一月三十日,朱元璋因為胡大海兵攻婺州而不克,於是親自率領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副都指揮使楊璟等軍十萬親征。 [11] 
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由宣城徽州,召故老耆儒訪問以民事,賜諸父老布帛撫慰之而離去。行至德興,聽聞張士誠兵佔據了紹興路諸暨州,於是率兵引兵路過蘭溪。 [12] 
胡大海帶着王宗顯謁見朱元璋,朱元璋説:「你與我同鄉裏,正好能來幫忙。」然後,朱元璋讓他到潛入婺州,刺探狀況,王宗顯跑到了距離城外五公里處的舊相識吳世傑家,從他那裏探知到城中守將各懷鬼胎,回來彙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對他説:「我打下婺州後,讓你當知府。」 [1]  [7] 
十二月十八日,朱元璋兵至婺州,陞樞密院判胡大海為僉樞密院事,命掾史周得遠入城招諭,對方不結束,於是督兵圍城。 [12] 
先前,蒙元參知政事石抹宜孫處州路,聽聞宋軍攻克徽州,進攻婺州城,與參謀胡深章溢議為守備,造獅子戰車數百輛,以其弟石抹厚孫鎮守婺州路,継而令胡深等率領戰車部隊為援,石抹宜孫親自率眾萬餘出於縉雲縣以應之。胡深深至松溪,聽説朱元璋來了,觀望不敢進軍, 朱元璋對諸將説:「婺州依靠石抹宜孫,故而未肯即刻被攻下,聽説石抹宜孫派戰車載兵來援,這怎麼知道有邊?松溪山多且路狹,戰車不能通行,如今使用精兵阻遏他們,其勢必然被破。援兵既被我破,那麼城中絕望,就可不勞而下。」 [12] 
十二月十九日,朱元璋命僉院胡大海養子胡德濟誘其援兵於梅花門外,縱擊大敗之,擒其前鋒元帥季彌章,並繳獲其所制驚馬器仗,胡深等遁逃。於是婺州城中情勢更加被孤立,御史帖木列思與武官甯安慶不和,畫界各自分守,意復不相團結,於是甯安慶夜遣都事李相縋城詣朱元璋請降,開東門納宋軍入城,浙東廉訪使楊惠、婺州達魯花赤僧住皆戰死,俘獲其南台侍御史帖木列思,院判石抹厚孫,廉訪僉事安慶以下官。 [12]  [1] 
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改婺州路甯越府,任命儒士王宗顯為甯越知府。帳前總管陳從貴兼東陽縣知縣,率兵兵三百戍守,義兵元帥呂兼明兼永康縣知縣,帳前總管王道同為義烏縣知縣,楊苟為武義縣知縣。 [4] 
龍鳳五年(1359年)正月二十七日,王宗顯受朱元璋命開府學,延聘儒士,葉儀宋濂五經師戴良學正吳沉徐原等為訓導。當時喪亂之後,學校久廢,至是此始聞弦誦之聲,無不忻悦。 [1]  [5] 
《明史•王宗顯傳》載,王宗顯是「未幾,卒官」,即就任甯越府知府後,在辦學興教等方面有所作為,不久後在知府任上去世,因而其去世時間,應該就在龍鳳六年(1360年),因為朱元璋於龍鳳七年(1361年)正月派侯元善來作金華府(去年甯越府改名)知府了。 [6]  [8] 

王宗顯人物評價

胡翰:餘每為之太息,世之言交者,不以利,則以勢耳。徵逐慕悦於一時而 反眼不相識者,接跡於天下,誠以勢利不常有故也。於是有相靡以術者,然亦不能不窮,於是有激於義者,如戰國之公子解驂,委輅於屠肆之中,舉夫抱關,鼓刀之人加之賓客之上,意氣傾動,遂成刎頸,若甚烈也。然不過欲得其用以身下之,彼亦不顧而以身許之耳,豈道也哉!予故與君皆布衣也,相去不啻風馬牛之不相及,幸而遇之,悉心委跡,不知於道合焉否也?唯不以貧賤動其心,不以禍亂沮其氣,終始一節,而皎乎霜日者,固翰之所願託交也。 [3] 
參考資料
  • 1.    《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之二十四》:王宗顯,和州烏江人,少業儒,博涉經史,元季避亂,僑居嚴州。歲戊戌三月,越國公胡大海克嚴州,得宗賢,知其儒者,禮遇之。及大海克蘭溪,進攻婺州不克,回蘭溪築城守之,留宗顯於幕下。是年冬, 太祖親徵婺,至蘭溪,大海以宗顯見, 上曰:「爾與我同鄉裏,正濟所用。」命宗顯潛至婺城,察聽事體,委託甚密,宗顯至婺近城五里舊識吳世傑家,察得城中守將各自為心,回以告, 上甚喜曰:「我得婺州,令汝作知府。」及攻婺城,首敗處州參政石抹宜孫所遣援兵,次日攻城不下,樞密院同僉寧安慶府與守將帖木烈思不和(果如宗顯所察),夜遣都事李相縋城詣 上請降,開東門納兵,如約入城,遂克之,置分省等衙門,改婺州為寧越府,以宗顯知寧越府事。於是宗顯開郡學,延儒士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沉、徐原等為訓導。時喪亂之餘,學校久廢,至是始聞弦誦之聲,無不忻悦 。
  • 2.    《(萬曆)金華府志·宦績》:王宗顯,字仲良,和州烏江人。國初克婺州,改婺州為寧越府,以宗顯知府事。廼開郡學,延儒士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沉、徐原等為訓導。時喪亂之後,學校久廢,至是始聞弦誦之聲。
  • 3.    《胡仲子集卷三·紀交》:和陽王仲良,性炳烈,不齪齪為小謹,避兵渡江,自吳走越,又自越至婺,間關千數百里,與餘遇於逆旅,恆負氣忼慨,人以是不欲親之,餘以為淮楚俗固如此。久而得其為學,蓋出於李晉仲、陳時中二先生。時中之論説,晉仲之文行,最餘所敬者,君莫不盡扣而傳焉。渡江之初,歲大疫,死者相藉,骨肉不相顧,君獨與其宗族數人僦 屋以居,侍醫藥,給喪事,悉身任之,由是其父亦歿於疫,遂葬江寧,唯一侄自從煢如也。所至邑里,諸生從問學,教有師法,諸生不敢犯,父兄不敢溺愛,一忤焉即治之擯之,投袂去之,館人無少長趨事唯謹。嘗論王伯大略,當世利鈍得,失顧所親,曰後當如是。如是聞者,意頗不合。浦陽有山曰石門,險阻可依,嘗率其友至山中,迴翔周覽,慨然欲為田疇之事,居民數十家,皆恇怯農家子,遂去之。一日在郡郭,聞諜報有警,人情洶甚,君從容相過,輒曰事急死生共之,吾當為故人留,留三日,別餘而東,後復有警,東南之事莫不歷歷如君言。餘每為之太息,世之言交者,不以利,則以勢耳。徵逐慕悦於一時而 反眼不相識者,接跡於天下,誠以勢利不常有故也。於是有相靡以術者,然亦不能不窮,於是有激於義者,如戰國之公子解驂,委輅於屠肆之中,舉夫抱關,鼓刀之人加之賓客之上,意氣傾動,遂成刎頸,若甚烈也。然不過欲得其用以身下之,彼亦不顧而以身許之耳,豈道也哉!予故與君皆布衣也,相去不啻風馬牛之不相及,幸而遇之,悉心委跡,不知於道合焉否也?唯不以貧賤動其心,不以禍亂沮其氣,終始一節,而皎乎霜日者,固翰之所願託交也。作《紀交》,君名宗顯,嘗以明經中鄉舉,仲良其字也。
  • 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二月 二十二日》:○改婺州路為寧越府,以儒士王宗顕為知府,帳前總管陳從貴兼知東陽縣事總兵三百戍之,義兵元帥呂兼明兼永康知縣,帳前總管王道同為義烏知縣,楊苟為武義知縣。
  • 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 己亥歲 正月 二十七日》:○命寧越知府王宗顯開郡學,延儒士,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沉、徐原等為訓導。時喪亂之餘,學校久廢,至是始聞絃誦之聲,無不忻悦。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 辛丑歲 正月 九日》:○以左右司員外郎侯原善為金華府知府
  • 7.    《《國初事跡》:胡大海克嚴州,得儒士王宗顯,問係烏江人。及大海克蘭溪,進攻婺州不克,回蘭溪築城守之。太祖至蘭溪,大海以宗顯見。太祖曰:「爾與我同鄉裏,正濟所用。」令宗顯潛至婺州城,察聽事體。宗顯到於近城五里吳世傑家,察得城中守將各自為心。回告,太祖甚喜。太祖曰:「我得婺州,令爾作知府。」
  • 8.    《明史列傳第二十八》:王宗顯,和州人,僑居嚴州。胡大海克嚴,禮致幕中。太祖徵婺州,大海以宗顯見。太祖曰:「我鄉裏也。」命至婺覘敵。宗顯潛得城中虛實及諸將短長,還白太祖。太祖喜曰:「我得婺,以爾為知府。」既而元樞密同僉寧安慶與守將帖木烈思貳,遣都事縋城請降,開東門納兵,與宗顯所刺事合。改婺州為寧越府,以宗顯知府事。宗顯故儒者,博涉經史。開郡學,聘葉儀、宋濂為《五經》師;戴良為學正;吳沉、徐源等為訓導。自兵興,學校久廢,至是始聞絃誦聲。未幾,卒官。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三月 十八日》:○丙辰,克建德路。先是,行樞密院判鄧愈、親軍左副都指揮朱文忠、元帥胡大海率兵由徽州昱嶺關進攻建德,道出遂安,未及縣三十里,長槍元帥餘子貞,以兵來拒愈,等擊敗之,獲馬百餘匹,追至淳安,敵聞風奔潰,復追擊二十餘裏,獲其戰船三十艘,降其兵三千人,遂安守將洪某率眾五千援淳安,大海復戰敗之,生擒將士四百餘人,獲馬三十餘匹,至是軍抵建德,元參政不花、院判慶壽、長槍元帥謝國璽、達魯花赤喜伯都剌、總管楊瑀棄城遁,父老何良輔等率眾降。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月 六日》:○辛未,樞密院判胡大海取蘭溪縣。先是,大海至婺之鄉頭,擒萬户趙伯顏不花,雲完都等,平其五壘,是日進攻蘭溪,敵兵千餘出戰,敗之,克其城,獲元廉訪使趙秉仁等十四人,馬牛羊萬頭,立閩越翼元帥府,分兵守其要害,遂進攻婺州。
  • 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一月 三十日》:○甲子, 上以樞密院判胡大海兵攻婺州不克,乃自將親軍副都指揮使楊璟等師十萬往徵之。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二月 十六日》:○庚辰, 上自宣至徽,召故老耆儒訪以民事,有儒士唐仲實姚璉者來見, 上問之曰:「喪亂以來,民多失業,其心望治,甚於饑渴,吾深知之。仲實對曰:「自大軍克復,民獲所歸矣。」又問曰:「鄧愈築城,百姓怨乎?仲實對曰:「頗怨。」 上曰:「築城以衞民,何怨之有?必愈所為迫促,以失人心,即命罷之。又問:爾能愽通今古,必諳成敗之跡,若漢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此數君者平一天下,其道何如?」仲實對曰:「此數君者皆以不嗜殺人故能定天下於一。 主公英明神武,無數君之長,驅除禍亂,未嘗妄殺,出民膏火,措之於袵席之上,開創之功超於前代,然以今日觀之,民雖得所歸,而未遂生息。」 上曰「:此言是也,我積少而費多,取給於民甚非,得已然皆為軍需所用,未嘗以一毫奉己,民之勞苦恆思,所以休息之曷嘗忘也。」仲實等曰:「誠如是,民之生息可待矣。」 上曰:「有不便者,盍盡言之?」仲實等皆拜謝。乃賜諸父老布帛撫慰之而去。 至德興,聞張士誠兵據紹興之諸暨,乃引兵道蘭溪。壬午,至婺,陞樞密院判胡大海為僉樞密院事,命掾史周得遠入城招諭,不下乃督兵圍之。 先是,元參知政事石抹宜孫守處州,聞大兵克徽州,進攻婺城,與參謀胡深、章溢議為守備,造獅子戰車數百輛,以其弟石抹厚孫守婺,継令深等將車師為援,自率眾萬餘出縉雲以應之。深至松溪,聞 上至,觀望不敢進, 上謂諸將曰:婺倚石抹宜孫,故未肯即下,聞彼以車載兵來援,此豈知變者?松溪山多路狹,車不可行,今以精兵遏之,其勢必破。援兵既破,則城中絕望,可不勞而下之。翌日,命僉院胡大海飬子德濟誘其兵於梅花門外,縱擊大敗之,擒其前鋒元帥季彌章,並獲其所製驚馬器仗,深等遁去。深之來也,晨起見西北有黑氛,東南有白氛,其長亙天,頃之白氛為黑氛所蕩,深知其不吉,恐眾心驚懼,謬曰:今日有殺氣,戰必勝。已而戰敗,城中勢益孤,台憲將臣畫界分守,意復不相能,於是樞密院同僉甯安慶與都事李相開門納大兵,浙東廉訪使楊惠、婺州達魯花赤僧住皆戰死,執其南台侍御史帖木烈思,院判石抹厚孫,廉訪僉事安慶以下官。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