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溪

鎖定
松溪,古稱大溪,建甌境內又稱東溪,閩江支流建溪的支流,上游慶元縣段稱松源溪,發源於浙江省慶元縣武夷山支脈洞宮山之百祖山主峯百山祖西北麓。流經慶元縣、福建省松溪縣、政和縣,在建甌市郊江入建溪。流域面積3136平方公里,全長119公里,平均坡降1‰,多年平均徑流量30.7億立方米,平均流量97.2秒立方米。 [1-2] 
松溪的主要支流有:安溪、竹口溪、七星溪、龍潭溪等。上游水力資源豐富,流域內水電設施遍佈,上游的馬蹄岙電站、蘭溪橋電站比較著名。松溪流域多為山區,古代水上運輸是流域羣眾的主要運輸形式,松溪河道所經之地,碼頭很多,1970~1980年代後,隨着公路的發展及河道上水電設施的建設逐漸衰落。松溪上游的廊橋是著名的水利歷史景觀。
中文名
松溪
外文名
Songxi Stream
別    名
大溪
東溪
所屬水系
閩江支流建溪的支流
地理位置
福建北部
流經地區
浙江慶元、福建松溪、政和、建甌
發源地
浙江省慶元縣百山祖西北麓力源村
主要支流
安溪
竹口溪
七星溪
龍潭溪
河    長
119 km
流域面積
3136 km²
平均流量
30.7 m³/s
河    口
建甌城區水南橋下游約550米處(通濟門)

松溪幹流概況

松溪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松溪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 慶元段
松溪慶元縣蘭溪橋段 松溪慶元縣蘭溪橋段
慶元縣城濛洲橋段 慶元縣城濛洲橋段
松溪的上源在浙江省慶元縣稱松源溪,一稱大溪。發源於百祖山主峯百山祖(屬武夷山洞宮山支脈)西北麓百山祖鎮(原車根鄉)力源村,自東向西流經車根、後廣、大濟、松源、和山、五都、屏都6鄉1鎮,接納楊樓溪、梧桐溪、濛西溪(濛洲溪)、下灘溪、大濟溪(濟川)、金溪(竹坑溪)、坑西溪、魏溪、安溪(芸洲溪)9條支流,出馬蹄岙入福建省松溪縣。境內流程59公里,流域面積454平方公里。 [3] 
松源溪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牀狹窄。南下至蓋竹村並在蘭溪橋與濛洲溪(中途接納楊樓溪)交會後,河面增寬,流速平緩,流向改東而西。流至大濟鄉應嶺尾,溪水被蘭溪橋水庫的大壩攔腰鎖住,匯成蓄水量達1230萬立方米的人工湖泊,具發電、灌溉、養殖之效。 [3] 
從五都至菊水一段,古稱槎溪。河寬80~150米,水深0.6~1.2米,每當春暖花開時節,銀光閃閃,碧波粼粼,前人曾以“搓水春瀾”列為濛洲八景。光緒《慶元縣誌》卷代、卷十二均有記。 [3] 
  • 松溪段
松溪縣城段 松溪縣城段
松溪上游松源溪,經慶元縣馬蹄岙進入松溪縣境後稱松溪。松溪從東北流向西南,經舊縣、河東、松源、鄭墩等鄉鎮,沿途接納竹口溪,渭田溪、七里溪、杉溪、新鋪溪等支流。到梅口村南紅門隘之下常口出境。從發源至出境,河長107公里,流域面積2117.3平方公里。縣境內幹流長48公里。流域面積1006平方公里。境內從大布至城關一段幹流,兩岸受河水沖刷崩塌,河道遷徙無定。範村段河牀,宋朝時曾在河西山腳下通過,現已東遷300多米。長巷一帶河岸,民國時每年崩塌一二米,兩岸農田侵蝕,河道中心淤積成許多沙洲,枯水期面積大的有0.1平方公里。建國後,兩岸築防洪堤,河道已較穩定。 [4] 
  • 政和段
松溪流經松溪縣後於政和縣洪門入境,經護田、範屯、新口至西津村匯合七星溪,於新廠出境,是貫穿縣境西部最大的一條河流,境內流域面積1021平方公里,境內河長13.4公里,平均坡降1‰,多年平均徑流量30.7億立方米,平均流量97.2秒立方米。 [1]  [2] 
  • 建甌段
 松溪建甌 川石鄉段 松溪建甌 川石鄉段
建甌市區松溪匯入建溪處 建甌市區松溪匯入建溪處
松溪,進入建甌後又名東溪,於政和縣西津新廠下游100米處入境,自北向南流經川石鄉伏寅、慈口、川石、溪口、東遊鎮渡潭、黨城、雲頭(轉西南)、東遊、壋上、東峯鎮坤口、湍下、井岐、東峯、桂林、楊梅、大房、裴橋、霞鎮、銅場、芝城鎮東溪口、東溪、南門,至水南橋下游約550米處(通濟門 [5]  )注入建溪。 [6] 

松溪水文特徵

松溪上游松源溪,徑流量1959~1988年平均徑流深975毫米,徑流量10.0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量8.88億立方米,地下徑流量1.21億立方米。另有外省、縣流入客水11.21億立方米,年總徑流量21.29億立方米。 [7] 
松源溪年徑流量與年降雨量相對應,季節分配變化大,4~9月為豐水期,徑流量佔全年79%,10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徑流量佔全年21%。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較大,1962年達27.8億立方米,1971年只有7.19億立方米,相差3.86倍。在地區分佈上,東北部的渭田、溪東等年徑流深1000~1200毫米,中南部的河谷、山間盆地年徑流深在950毫米以下。 [7] 
松源溪流量1959~1988年,平均流量67.51立方米/秒(西門站,控制流域面積1629平方公里),年平均最大流量88.2立方米/秒(1962年),年平均最小流量22.8立方米/秒(1971年)。一年中,月最大流量出現在6月份,平均170立方米/秒,月最小流量出現在12月份,平均11.7立方米/秒。極端最大流量2900立方米/秒(1962年5月28日),極端最小流量0.85立方米/秒(1986年10月8日)。 [7] 
中游松溪縣水文資料:1959~1988年平均水位(西門站測點)為1.64米。年平均水位最大值為1.85米(1984年),最小值為1.48米(1979年)。每年4~6月為洪水期,洪水期多年平均水位為1.96米。10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枯水期多年平均水位為1.47米。極端最高水位為8.75米(1952年7月20日),超過警戒水位5.25米,超過危險水位2.75米;極端最低水位只有0.79米(1976年1月4日)。 [8] 
松溪縣境植被茂密,大部分地表沖刷較弱,平時河水含沙量較少,1955~1988年平均含沙量為0.091公斤/立方米。但每年洪水期含沙量驟增,1968年7月11日洪水的含沙量最大,為3.9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2萬噸。在森林過伐地區水土沖刷嚴重,1958年“大躍進”時森林被大量砍伐,次年輸沙量達35.8萬噸;最小的1963年只有6.51萬噸。1955~1988年平均侵蝕模數為99.6噸/平方公里,最大的是220噸/平方公里(1959年),最小的為40噸/平方公里(1963年)。 [9] 
河口段建甌市水文記載:松溪最大流量5330立方米/秒,枯水期平均流量18.56立方米/秒,最小僅3.9立方米/秒。 [6] 

松溪主要支流

安溪,一稱芸洲溪。在慶元縣境西南,發源於慶元縣東南57公里的舉水鄉風崗尖(海拔1577米)西南麓,從龍井面進入福建省政和縣錦屏、翁村、洋屯,然後向北折回慶元縣,途經南坑、小安、淤上、菊水入松源溪,沿途接納大小支流36條,流程16公里,流域面積323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15.08立方米/秒,可開發水力資源裝機容量1150千瓦。在安溪、蓬橋建有2座電站、裝機容量625千瓦。光緒《慶元縣誌》卷一載:.芸洲溪,縣西南二十里,與槎溪合。” [3] 
竹口溪,分別發源於慶元縣西北52公里的三濟鄉龍頭山(海拔1348.9米)和黃真鄉台湖山(海拔1114.9米)西南麓,至竹口集西邊、巖後各條支流經新窯村外與松源溪匯合,注入福建省松溪,為閩江上游支流之一。流程29公里,水面寬30~50米,水深0.8~1.2米,流域面積284平方公里,常年流量10.53立方米/秒,可開發水力資源裝機容量6010千瓦。光緒《慶元縣誌》卷一、卷十二均有記。 [3] 
杉溪,上游名白石溪,發源於浦城縣境天山崗東麓,在花橋鄉西溪頭入松溪縣境,匯合塘下溪,到招沙甲附近接納源尾溪,到茶洲附近匯合花橋溪,稱杉溪,在杉溪村口匯入松溪幹流。 [4] 
花橋溪,發源於松溪縣境西北雞母寨西麓,向東南經西源、祖墩,在龍塘後附近納登山溪,至溪畔村前納坑口溪,再南流經花橋、長衍,在茶洲附近與杉溪匯合。 [4] 
渭田溪,古稱“清泉溪”,源出松溪縣溪東鄉龍頭山西北,稱古□溪,向南流經溪源洞至西邊後稱溪東溪,至上塘與竹賢溪匯合始稱渭田溪。沿途接納吳村溪、項溪、東厝溪等河流,至舊縣納入松溪幹流。 [4] 
竹賢溪,又稱上塘溪,源於松溪縣山鎮村附近的煙台山西坡,向東南流經木丘、西岸、竹賢、東邊,沿途納仙槎、南山、董坑等小溪,在上塘北注入渭田溪。 [4] 
吳村溪,源於松溪縣龍頭山南坡,向南流經源頭、溪尾、株林,沿途納鐵欄、杉坑等溪澗,在巨口村南匯入渭田溪。 [4] 
七里溪,古稱松峽溪、南灣溪,源於政和縣鐵山鄉張天村的瓜子崗西側,先向西北流經浙江慶元縣的張地、黃坑,在南灣轉入松溪縣縣境流經官路村邊注入茶平盆谷,又納四周溪澗,流向七星橋V形夾谷。夾谷兩側高山聳峙,古稱葫蘆峽。溪水急湍衝出峽口(稱葫蘆門),經黃沙陂,在河東村東南注入松溪幹流。 [4] 
水口溪,原出浙江省慶元縣,名百丈溪,自北折向西南流經坪坑村,再折向西北穿過凸心巖峽谷,進入松溪縣縣境稱李墩溪,經三峽、李墩,納源頭溪後稱水口溪,經水口在呼窟村附近注入松溪幹流。 [4] 
新鋪溪,源於松溪縣鄭墩鄉雙源村的牛角柯東坡,向東南流經雙源、大溪尾、新鋪、錦田等村,在梅口村尾註入松溪幹流。 [4] 
外屯溪,源自浙江省慶元縣淤上村西側的小關嶺南麓,西南流經小關村,再折西北流經外廬進入松溪縣境,經外屯注入松溪。 [4] 
七星溪政和縣城段 七星溪政和縣城段
七星溪,屬松溪一大支流,政和縣之幹流,主要支流有龍潭溪、梅龍溪。七星溪發源於政和縣外屯鄉黃坑村的青絲嶺,由東向西流經外屯鄉的黃坑、九房、湖屯、洋屯、外屯、星溪鄉的東峯、姜屯、熊山鎮的熊山、官湖和石屯鎮的松源、工農、石屯、洋後、長城、王山口等4個鄉鎮15個村,在西津村匯入松溪。流域面積728平方公里,全長64.8公里,平均坡降4‰,年平均徑流量7.35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3.3秒立方米。 [1] 
界溪,屬松溪支流之一,發源於政和縣東平鎮界溪村杉林自然村,流經界溪村,界溪水庫、碗廠村,於新口村匯入松溪,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其中境內87.6平方公里,全長14.4公里,平均坡降11.3‰,多年平均徑流量0.915立方米,平均流量2.9秒立方米。 [1] 
樂溪,屬松溪支流之一,發源於浙江省龍井面,流經政和縣錦屏、翁村、洋屯、湖屯仔,在後山村出境,經浙江省慶元縣流入松溪。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境內110平方公里,全長28.3公里,平均坡降15.1‰,年平均徑流量1.33億立方米,平均流量4.23秒立方米。 [1] 
龍潭溪,屬七星溪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政和縣鎮前鎮富宅,流經橫坑頭、坑裏、茶溪、九蓬、樟口、林屯等村,於城關大廟處匯入七星溪,流域面積182平方公里,全長31.8公里,平均坡降10.5‰,年平均流量5.93秒立方米,徑流量1.87億立方米。 [1] 
梅龍溪,屬七星溪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政和縣鐵山鎮範屯,流經張屯、江上、鐵山、東澗、南澗等村,在稻香匯入七星溪,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全長14.6公里,平均坡降1‰,年平均流量4.52秒立方米平均徑流量1.42億立方米。 [1] 
建甌市境內有5公里以上支流47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後山溪、水源溪、溪屯溪、溪東溪;50平方公里以上有壋陽溪、大源溪、東遊溪、溪尾溪、東溪口溪等。 [6] 

松溪治理開發

松溪引水工程

幸福渠道,壩址設在政和縣七星溪西山坂地段。工程於1963年12月動工,於1970年3月完工受益。由漿砌石重力壩、筏道、護岸、渠道四個部分組成。河壩高1.2米,壩長96米。截水坪使用松木板,截水坪深1.1米,副壩伸入岸內24米,坦水長12米,幹砌塊石松木框架結構,壩中間伐道長6米、寬4米,左右岸砌石護岸防洪堤。渠道設在左岸,渠道總長11公里,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附屬建築物有泄、排閘4座,倒虹管1條、暗涵1座。受益範圍有工農、石屯、長城、西津4個大隊的11個生產隊和2個社辦場。設計灌溉面積0.7萬畝,後經複核有效灌溉面積為0.39萬畝,歷史最高灌溉面積為0.49萬畝。該工程建成後代替溪坂、石屯村頭、屯尾、新亭子、長城等8處草木壩。該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81萬立方米,投工9.63萬工日,共投資2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0萬元。 [10] 
翻身壟引水工程,壩址位於政和縣石屯鄉洋後村地段的七星溪上。原是草木壩,只灌溉翻身壟生產隊100餘畝土地。1960年代建設成為七星溪萬畝灌區之一。攔河壩為大理石幹砌壩,壩高1.5米,長180米,頂寬2米,迎水坡1∶1,背水坡1∶3,坦水長20米。壩中間設1座筏道寬4米,比壩頂低0.3米,為漿砌塊石結構。在河道上下有幹砌石護岸,總長60米,高2.5~3米。渠道總長4公里,通過流量1.2立方米/秒。附屬建築物有:進水閘、水間、溢水堰、跌水各1座,排水涵洞2座。翻身壟引水工程,取代原翻身壟、洋後、王山口三條草木壩。灌溉洋後、王山口2個大隊河谷平原雙季稻田1500畝。 [10] 
官鳳引水工程,壩址位於政和縣官鳳村地段的七星溪上。壩型為漿包乾石壩。壩高2.5米,壩頂長108米。渠道設在左岸,渠長4公里,流量0.5立方米/秒。原壩址在姜屯,開渠7.9公里,用倒虹管跨過林屯溪開渠到官鳳渡頭,接舊渠灌溉,1960年代建成。後因用方形板銘倒虹管,蓋板被水壓力頂託,蓋板沖走,整個倒虹管被河卵石淤塞而報廢。1975年在官鳳塔下動工建壩,1976年竣工。渠道通過幾次配套延長,代替後樓、白亭子、務露科、桐嶺、石圳等六條草木壩。有效灌溉面積0.22萬畝。 [10] 
新橋引水工程,位於建甌市水源鄉錢團布尾上游約1公里的水北溪,首期工程於1964年12月動工,1965年1月,建成左乾渠(長9公里)和幹砌石壩(高1.6米,頂長18米)。第二期為石崗引水工程,1966年6月動工,至1968年5月,建成右乾渠(長22公里)。灌溉錢團、吳墩、水北等村農田3400畝。 [11] 
溪屯引水工程,1965年8月動工,1966年1月竣工。位於建甌市東遊鎮盛前村上游約兩公里的溪屯溪。漿砌重力攔河壩,高3.5米,頂長32米,渠道長27公里,灌溉盛前、蓋林、溪屯、上範等村農田3528畝。 [11] 
政和縣界溪水庫灌區,設計放水量2.1立方米/秒,最大放水量13.2立方米/秒;左右放水孔採用20噸啓閉機各一台。渠道左右乾渠兩條,各長15公里。界溪水庫在松政第二次並縣後,為解決東平、鄭墩2個公社13個大隊及營前、東平、鄭墩3個國營農場3.22萬畝土地的灌溉,於1974年10月動工興建。右乾渠於1979年11月完工通水,1975年3月松政分縣,水庫歸屬政和縣,受益更改為東平公社和東平、營前2個農場。 [12] 

松溪蓄水工程

蘭溪橋水庫 蘭溪橋水庫
蘭溪橋水庫,在慶元縣大濟鄉應嶺尾村,1977年動工,1983年建成。壩高49.8米,長174米,底厚42米,面寬5米i壩身為塊石灌漿結構。蓄水量1230萬立方米,近壩區水深40米,能控制松源溪上游235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積,年發電量1700萬度,年產鮮魚6~10萬公斤。由於大壩形成的水庫調節,除可為馬蹄岙電站年增發電量150萬度外,還能減輕鬆源溪中、下游的洪水威脅,並使松源,星光、大濟,和山,五都、屏都,淤上6鄉1鎮的2.3萬畝農田得到灌溉。 [13] 
馬蹄岙水庫,在慶元縣黃新鄉馬蹄岙,1971年建。壩高30米,集雨面積738平方公里,庫容13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萬畝,受益田畝在福建省松溪縣境,慶元縣主要用於發電。 [13] 
茶洲水庫,庫容2700萬立方米。位於松溪縣縣城西北部的花橋鄉茶洲村,距城12公里,1983年8月正式動工,1986年12月下閘蓄水,1987年3月正式發電。水庫壩上控制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85億立方米,水庫樞紐工程由砌石空腹重力壩、輸水洞、發電廠三部分組成。該水庫可灌田3750畝。 [14] 
坪坑水庫,座落在松溪與慶元兩縣交界的百丈山上,庫址在慶元縣坪坑村,海拔1014米,是松溪縣海拔最高的水庫。1988年動工,1992年竣工,庫容619萬立方米,壩高50米,長80米。主要用於開發李墩溪一級電站,並調控水源,擴大二三四級站裝機容量。 [14] 
界溪水庫,位於政和東平鎮界溪村。庫區流域面積26.4平方公里,地型口小肚大,為中型水庫。總庫容17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500萬立方米,死庫容70萬立方米。大壩於1975年1月28日清基,1976年3月3日填壩基,1979年底竣工。 [12] 
小赤院水庫,位於建甌東峯江墩村赤院溪,1976年4月動工,1982年6月竣工,總庫容1276萬立方米,壩後建水電站。土石混合大壩高44.5米,頂長113米,壩左為溢洪道,壩右端設壓放水隧洞;在溪東建9孔高4米的閘墩壩。水壩渠道經東峯鎮溪東、箬溪、坤口、井歧、下山虎、東峯至桂林,全長21.5公里,建渡槽5座,總長1900米。其中坤口渡槽為縣內最長,全長810米。下山虎渡槽跨度最大,單跨90米。該水庫灌溉溪東、井岐、長溪、東峯、桂林等村農田1.09萬畝,防洪300畝。 [15] 
大漈水庫,位於建甌東峯鎮大漈村的楮嶺溪。1970年11月動工,1973年3月竣工,總庫容532萬立方米。大壩為均勻土質壩,主壩位於左岸峽口,高30.4米,頂長104米,壩左側設鋼筋混凝土輸水涵洞。副壩位於右岸峽口,高25.4米,頂長75米,壩右側建溢洪道,渠道4條,總長37.5公里。利用總乾渠與左右乾渠的落差建水電站。園墩壠轉體渡槽長163米,最大架空高19.8米,其中轉體槽段102米,為3個不等跨桁架拱,最大跨度62米,為省渠系建築物技術引進項目。該水庫灌溉東峯、南源、桂林、楊梅等村農田4125畝。 [16] 
大嶺水庫,位於建甌川石鄉小嶺村大嶺溪。1975年1月動工,1983年9月峻工。總庫容343.1萬立方米。砌石雙曲拱大壩高33米,頂弧長105米,壩右側有放水鑄鐵管,二道壩的砌石單曲拱高6米,頂弧長25米,下游以抗沖水墊消能。總乾渠長3公里,利用總乾渠與左右乾渠的185米落差建水電站。其尾水分左、右乾渠,長5公里,灌溉川石慈口、伏寅村農田736畝。 [16] 
石板橋水庫,位於建甌東峯鎮長源村塘溪,1975年,按小(二)型水庫勘測設計,1978年3月,升為小(一)型水庫,1981年12月竣工,總庫容114.4萬立方米。均勻土質大壩高31.5米,頂長88米,壩右建溢洪道,壩後建水電站。水庫灌溉長源、裴橋等村農田3050畝。 [16] 
大板洋水庫,位於建甌川石鄉徐布村上游約2公里的厚山溪。1979年12月動工,後因國民經濟調整而停建。1984年9月續建,1987年,完成壩區工程後轉入渠道建築,同年10月峻工,總庫容300萬立方米。剛性斜牆過水堆砌石大壩頂長124米,最高33.68米。壩右側設無壓城門式鋼筋混凝土輸水涵洞,壩左側建水電站,其尾水開渠200米引水入豆腐橋工程。沿河在川石大排橋、石槽仔、連屯、東遊紅星、外布仔建電灌站5處,前池水渠長2.5公里,灌溉3150畝,防洪1421畝。 [16] 
坂坑水庫,位於建甌水源鄉大源村上游的大源溪,1984年12月動工,1988年底,建成砌石雙曲拱大壩,頂弧長95.75米,高46.75米。壩後建水電站,壩右側設鑄鐵放水管,總庫容294.5萬立方米,灌溉水源、大源、吳墩等村農田1000畝。 [16] 

松溪水電工程

慶元縣蘭溪橋水電站,在慶元縣松源鎮以東7公里的應嶺尾村,1977年動工,1983年建成。裝機容量4x1250千瓦。國營。 [17] 
慶元縣馬蹄岙水電站,在慶元縣黃新鄉馬蹄番,1964年動工,1971年建成。裝機容量4x1250千瓦,1987年增容後,裝機容量為4x1700千瓦。國營。 [17] 
慶元縣蓬橋水電站,在慶元縣小安鄉蓬橋,1976年建。原裝機容量400千瓦。國營。 [17] 
慶元縣安溪水電站,在慶元縣小安鄉安溪村,1979年建。裝機容量225千瓦。鄉辦。 [17] 
松溪縣茶洲水庫電站,該站直屬縣水電局,投資890萬元,於1987年建成。水庫壩高48米,取得工作水頭37米,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壩後式廠房內安裝3台單機1000千瓦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年發電量1359萬千瓦時。1988年發電量為786.4萬千瓦時,佔全縣年發電量35%,為松溪縣1980年代主力電站。 [18] 
松溪縣七里溪一級電站,屬縣電力公司,投資71萬元,於1972年建成。利用六墩灌渠1立方米/秒的尾水和七里溪築壩引水1.2立方米/秒的流量,各取得水頭25米與45米,安裝兩台125千瓦和3台200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發電量268萬千瓦時。 [19] 
松溪縣李墩溪水電站,1975年首先勘察設計蘆下電站。1976年動工後,邊動工邊繼續勘察設計。1978~1983年共投資399萬元,相繼建成三級、二級、四級站,分別取得工作水頭280、120、150米,共裝6台衝擊式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合計1940千瓦。並在四級站上游小關溪建成一座集雨面積15平方公里,庫容180萬立方米的蘆下水庫。1988年,坪坑水庫與李墩溪一級電站相繼動工,1992年底建成投產,水庫庫容619萬立方米;電站水頭149.7米,裝機容量1000千瓦,1992年6月正式發電。這座水庫電站座落在海拔1014米高山上,為福建省內海拔最高的水電站。坪坑水庫與一級站建成後,二、三、四級站共擴大裝機容量1800千瓦。至1992年,李墩溪系列電站(含蘆下壩後小電站)裝機總容量4990千瓦,佔全縣水電站裝機總容量29%。 [20] 
松溪縣六墩水電站,屬舊縣鄉。1978年在原有小水電站基礎上擴建,投資130多萬元。電站的攔河大壩位於松溪縣與慶元縣交界處,控制集雨面積760平方公里,壩高10米,弧長90餘米,取得水頭19米,除原有2台125千瓦混流式機組外,擴裝4台320千瓦混流式發電機組,年發電量684.5萬千瓦時,年利用4474小時,為全縣年利用率最高的水電站。 [21] 
政和縣城關水電站,1965年11月動工,1967年1月投產,完成土石方5469立方米,投資14.8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萬元。電站水頭14米,引用流量2.4立方米/秒,裝機2台25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50萬千瓦時,引水壩建在七星溪中游,離城關4公里處的姜屯村。壓力前池為漿砌塊石,基礎為黃土,池長6.3米,寬7.5米,水深3.9米,容積200立方米。木質結構壓力管2條,口徑1米,長40米,進口用七噸手搖啓閉機平板閘門控制。磚木單層廠房1座84平方米,升壓變壓器1台,容量320千伏安,高壓線路總長2公里。 [22] 
政和縣外屯水電站,1970年初,由外屯大隊動工興建;7月轉為外屯公社興建;9月1日,邊設計邊施工。1971年底因資金困難停工。1972年7月工程復工。1975年1月,2台裝機1600千瓦機組投產,1981年再安裝1台400千瓦機組。完成工程量14.3萬立方米,投資16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萬元。電站投產後與政和電廠聯網。該電站為高水頭電站。站址在外屯車潭自然村。設計水頭101米,引用流量3.4立方米/秒,裝機3台2000千瓦,年平均發電1330萬於瓦時。 [22] 
政和縣坪巖水電站,1981年9月施工,1984年1月投產發電。完成土石方4.9萬立方米,投資4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萬元,貸款30萬元。該電站是界溪水庫梯級開發中的左乾渠第二級電站,設計水頭62米,引用流量1.5立方米/秒,裝機2台640千瓦,年平均發電100萬千瓦時。主變2台,容量400千伏安,以10千伏輸電線路送電到新口升壓站聯網。 [22] 
政和縣界溪水庫左右二座壩後電站,裝機四台430千瓦。,建電站兩座裝機2台660千瓦。 [12] 
建甌市馬鞍水電站,位於東遊鎮東遊村下游的松溪密暗灘,系徑流開發河牀式水電站。水頭8米,流量75立方米/秒,裝機5台,容量4000千瓦,年發電2260萬千瓦小時。1976年動工,1981年竣工。漿砌條石連拱攔河壩高8米,長104.5米。壩右側接筏道與漿砌塊石進水渠。升壓站配有主變機1台,容量5600千伏安。通過35千伏線路引入水南變電所。 [23] 
建甌市小赤院水庫水電站,位於小赤院水庫壩後,系東峯鎮主要電源工程,設計水頭30米,流量2.5立方米/秒,1980年10月投產,裝機4台、800千瓦,年均發電量10萬千瓦小時。 [23] 
建甌市東遊水電站,系東遊鎮主要電源工程,1973年動工,在東遊水輪泵站攔河壩右岸,正面進水口建河牀式水電站。水頭4米,流量21.6立方米/秒,1976年投產2台,1980年增加2台,總容量500千瓦,年均發電235萬千瓦小時。 [23] 
建甌市河嶺水電站,位於東遊鎮盛前村上洲,為鎮主要電源工程,漿砌條石雙曲拱攔河壩位於河嶺村下游1公里的溪屯溪,水頭57米,引水流量4.1立方米/秒,裝機2台、800千瓦,年發電568萬千瓦小時,通過10千伏線路送電。1978年11月動工,1981年,建成攔河壩和渠道工程,1984年12月竣工。 [23] 
建甌市坂坑水電站,為水源鄉主要電源工程,水頭60米,流量2.2立方米/秒,1974年4月動工,1979年5月竣工。市漿砌石攔河壩,位於水源鄉大源壩頭上游3.5公里的大源溪,高4米,頂弧長20米,廠房裝機3台,容量1000千瓦,配有800千伏安主變1台,通過10千伏線路送電。 [23] 
建甌市大嶺水庫水電站,為川石鄉主要電源,水頭185米,設計流量0.5立方米/秒,裝機4台640千瓦,年發電量300萬千瓦小時。1979年動工,1983年9月發電。 [23] 

松溪航道航運

松溪航道

松溪松溪境內長48公里。出境後經政和縣西津,至建甌通濟門匯入建溪。幹流全長196公里,平均坡降1%。豐水期間沿河而上,竹筏可通到慶元縣竹口村,1970年代以前,松溪至建甌常年可通行2.5~3噸木船。 [5] 
松溪航道在政和縣境內的航程為13公里,其中常口到西津10公里、西津到新廠3公里。明時,曾在西津設一碼頭牌坊。清嘉慶年間,朝廷在西津碼頭設有船差一職。新中國建立後,縣人民政府逐年撥款整治河道,使航道保持5米寬、0.6~0.8米深。1965年,重修西津碼頭,寬20米,高10餘米,臨河鋪設石階36級,供過往船隻停泊、裝卸貨物。1968年後,隨着公路交通的進一步發展,水運鋭減,航道逐漸荒廢。 [24] 
建甌境內松溪河道長7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徑流量42.18億立方米。一般水深0.4~0.5米,可航行2.5噸雙尖雀船。 [25] 

松溪航線

建甌縣際航線,建甌經政和至松溪134公里。其中建甌至政和101公里,政和至松溪33公里。 [26] 
建甌境甌內航線,芝城至川石伏演73公里,經過鄉村有:溪口、銅場、霞鎮、裴橋、大房、楊梅、桂林、東峯、坤口、箬溪、馬鞍、東集、東遊、黨口、黨城、渡潭、慈口等,該航段有8灘、22瀨,其中以石龜嶺灘、溪口灘、密暗灘為最險。 [26] 
1971年4月,川石鄉在松溪航線慈口村建紅巖水輪泵站,無過船閘道和棑筏道,阻礙通航。1976年,東遊鎮在松溪航線東遊村建東遊水輪泵站(系水利和發電綜合工程),設長158米、寬5.4米棑筏道,無過船閘道。1980年1月,建甌水電局在松溪航線箬溪村密暗灘上建水電站,有長210米、寬4.4米木筏道,無過船閘道。1980年,馬鞍水電站建成,除局部區間航段外,松溪航線停航。 [26] 

松溪碼頭

  • 松溪縣碼頭
南門碼頭,位於松溪縣大南門外平政橋下,有上下碼頭,均以河卵石與條石砌成石級,可停泊小木船40~50只。是城關客運及貨運集散地,附近設過載行、牙行和起水工人站。 [27] 
西門碼頭,位於松溪縣大西門外浮橋頭,碼頭用河卵石、石板砌成,可停泊小木船20~30只。貨運吞吐量僅次於南門碼頭。 [27] 
梅口碼頭,位於松溪縣鄭墩鄉梅口村外,碼頭寬2米,長30米,有河卵石道通往梅口村。民國時,梅口村有船户30多家,是松溪至建甌民船運輸的主要停靠點。 [27] 
溪仔廟碼頭,位於松溪縣小南門外,用大石板砌成。因位置靠近城關大街;東路各鄉的農產品貨物多在此裝卸。抗日戰爭時期,浙江龍泉、慶元等縣至松溪、建甌、南平各地的貨物貿易多在此轉運,曾興盛一時。 [28] 
河頭碼頭,在松溪縣小東門外,多停靠上游來城的竹筏,貨運量僅次於溪仔廟碼頭。 [28] 
舊縣碼頭,位於松溪縣舊縣村,渭田溪與松溪幹流的匯合口,是通往浙江龍泉、慶元兩縣及縣境東路渭田、溪東等地的貨運集散點。 [28] 
大布碼頭與亭仔大碼頭,位於松溪縣大布村與對岸亭仔頭,可停船筏50餘隻。民國時亭仔頭有商店多家,與浙江省龍泉、慶元等地貿易貨物多在此轉運。 [28] 
  • 建甌市碼頭
東門碼頭(通仙門及南門洲),位於建甌市芝城松溪河,包括東門和長橋門(通仙)兩個船埠及水南(南門洲)船埠。碼頭結構:東門(驂鸞渡碼頭)為階梯式,面積3360平方米,長度120米;長橋門為簡易式,面積2750平方米,長度70米,共有10~20個泊位。 [29] 
東門、長橋門船埠,歷來為東河貨客運碼頭,早在唐朝就為松溪沿岸各地至芝城木帆船靠泊處,明、清以後至抗日戰爭時期較興盛,為松溪、政和及建甌東峯、東遊、川石、水北4個鄉鎮糧食、茶葉、農副產品貿易集散地,回航則運食鹽、日用百貨、水產雜貨。日常彙集碼頭船舶100~200艘。水南船埠歷來為船舶停靠卸貨處。1953年後,由於糧食實行統購統銷,糧食改由新建水南糧食碼頭卸貨,茶葉改由新建水南茶葉碼頭卸貨,東門碼頭日趨衰落。1966年,甌政公路通車,汽車、拖拉機逐漸取代船運,尤其因東遊排灌站和馬鞍水電站建成,阻礙通航,碼頭停用。 [29] 
東峯碼頭,位於建甌市松溪右岸東峯鎮沙洲灘渡口處。碼頭為天然沙洲卵石簡易式。日常進出船泊30餘艘,其中除松溪、政和兩縣過境船外,還有東峯鎮轄境內船舶。運輸物資有糧食、農副產品、日用百貨、食鹽、水產。年均貨物吞吐量1500噸。 [29] 
東遊碼頭,位於建甌市松溪右岸東遊鎮,為松溪在建甌境內最大船埠。碼頭為駁岸式,除松溪、政和兩縣過境船舶在此靠泊歇夜外,有東遊船舶近百艘。主要貨運物資有糧食、農副產品、食鹽、日用百貨。年均吞吐量1.2萬噸。客運船2艘,日運人數四五十人。 [29] 
川石碼頭,位於建甌市松溪南岸川石渡口處,碼頭系岸域式,為松溪、政和兩縣船舶進入建甌口岸。川石有木帆船3艘,運輸物資為糧食、農副產品、日用百貨、食鹽,並順帶旅客,年均貨物吞吐量約1000噸。 [29] 
東峯、東遊、川石3處碼頭自甌政公路通車後,日趨衰落。東遊水輪泵站和馬鞍水電站建成後,航道阻斷,碼頭失去作用。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