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凡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鎖定
王凡,1967年1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山東文登 [7]  ,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萬人計劃”、國家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985年至1995年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4]  [8-9]  [5-6] 
中文名
王凡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東文登 [7] 
出生日期
1967年1月
畢業院校
中國海洋大學
職    務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王凡人物履歷

1985年至1995年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2000年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2004年英國國家海洋科學中心訪問學者。
1998年至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99年起任研究員;2001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2001年至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實驗室主任;
200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海洋與波動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至2011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助理;
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委員;
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副局長;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局長;
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2017年3月至2022年8月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台海岸帶研究所所長; [1]  [6] 
2022年8月至今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2021年3月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 [4]  [9]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理事,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氣相互作用專業委員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計算物理海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物理海洋與氣候委員會委員、氣候變化項目評估組成員,《海洋與湖沼》、《海洋科學》、《海洋科學集刊》編委。

王凡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與全球變化有關的海洋環流動力學研究。先後從事熱帶西太平洋環流、中國近海環流、海洋通量與陸海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觀測資料分析、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研究工作。

王凡主要成就

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流動力學、赤道波致 Lagrange 餘流和陸架環流若干分量的理論研究與觀測分析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創新性成果。在海洋環流動力學研究方面,獲得了一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性成果:發現西太平洋棉蘭老潛流攜帶的海水主要來自南半球,為了解南半球海水在西北太平洋的去向提供了線索;從理論上解釋了大洋西邊界潛流的生成機制;建立並求解了熱帶海洋餘環流基本方程組,證明赤道波致 Lagrange 餘流是赤道環流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系統研究了熱帶西太平洋環流主要分量的季節、年際變化特徵。這些原創性成果在國際上獨樹一幟,豐富了大洋環流動力學的內容,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理論價值。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課題、863重大課題、973課題、國家專項、中科院創新重要方向項目等科研課題1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70篇,其中SCI/EI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1部。曾獲中國高校科技獎二等獎(第三名)、青島市青年科技獎、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標兵稱號、山東五四青年獎章、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20年11月,獲得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二等獎”。 [2] 

王凡學術兼職

IPCC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主要作者,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物理海洋與氣候委員會委員、氣候變化項目評估組成員,國際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計劃(NPOCE)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海洋與氣候分會理事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物理海洋專業委員會、中國海洋學會海氣相互作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中國全國委員會、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SCOR)、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WCRP)委員;《海洋與湖沼》、《海洋科學》、《海洋科學集刊》編委;中國科學院大學教研室主任、崗位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 [5] 

王凡人物活動

2019年10月,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日前按計劃駛離位於山東青島市的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共享航次。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表示,西太平洋是我國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必經之路,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體-暖池、最強的熱帶對流、最多的水汽含量、最豐富的陸緣物質輸入、最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最大規模的板塊俯衝、最深的海溝和最完整的溝-弧-盆火山體系以及異常活躍的海底熱液和冷泉活動等,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和相關資源環境研究的理想海區。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