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焉(拼音:yā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最早字形見於戰國金文 [2]  。焉本義是一種鳥,但具體種類不詳。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獻中,“焉”字常用為“於此”“哪裏”等假借義。或作句末語氣詞。
中文名
拼    音
yān
部    首
一(傳統歸火部)
五    筆
GHGO [3] 
倉    頡
MYLF [3] 
鄭    碼
AIZU [3] 
筆    順
橫、豎、橫、豎、橫、橫、豎折折鈎、點、點、點、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169) [1] 
平水韻
下平一先 [4] 
筆畫數
1+10、4+7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    體
𤇟、𩾏
統一碼
基本區 U+7109
四角碼
1032₇
注音字母
ㄧㄢ

字源解説

字源解説 字源解説
“焉”最早見於戰國晚期中山王壺(圖1)。左部為烏形,其上部為“正”字,且與鳥身分離。至篆文(圖2-4)上部省略為一橫。後世表鳥爪的筆畫或訛作數點狀(首部亦或有所訛變),遂為今焉字所本。漢簡文字(圖6)或作上“正”下“二”,是其省略寫法。故篆文作上為“正”的省略,下為“舄”的省略,屬於省體結構。楷書作“焉”,上部又改為“正”字。
“焉”字本義是指一種鳥,但不知具體是什麼鳥。《禽經》:“黃鳳謂之焉。”許慎《説文解字》:“焉鳥,黃色,出於江淮。”段玉裁注:“今未審何鳥也。”有資料認為,“”即“徵”的古字,“焉”即為遠征之鳥,也就是一種候鳥,且為黃色,可能為黃鸝之類。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獻中,“焉”字常用其假借義。或作句末語氣詞。在中山王壺的銘文上,“焉”的意思也是語氣詞:“賈曰:‘為人臣而𢓉(返)臣其宗,不羊(祥)莫大焉。’”(賈説:“作為人臣卻反倒使其君為臣,沒有比這更為不祥的。”)由此觀之,“焉”究竟是什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  [5]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ān
名詞
鳥名。

黃滔《唐城客夢》:“羣焉胙充,飛而不舉。”

代詞
疑問代詞。相當於“怎麼”“哪裏”(多用於反問句)。
how;where
《詩經·衞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左傳·閔公元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
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麼”。
what
墨子·尚賢下》:“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指示代詞。相當於“之”“此”。
it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梅堯臣《夜晴》詩:“躁靜於焉見,誰與度物情?”

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此”或“是”。

《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介詞
相當於“於”。

《左傳·哀公十七年》:“裔焉大國,滅之,將亡。”
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鳥獸﹞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脱焉弱之肉彊之食。”

助詞
相當於“之”“是”。用於前置賓語之後。
be
《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語氣詞。用於句尾,補足某種語氣。

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史記·蘇秦列傳》:“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語氣詞。表示停頓。用於分句末或句中。

《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
公羊傳·莊公元年》:“於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連詞
表示承接。相當於“則”“於是”。
then
禮記·祭法》:“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墨子·兼愛上》:“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後綴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狀態,相當於“然”。

後漢書·孔融傳》:“懍懍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新唐書·柳宗元傳》:“交焉而爭,睽焉而鬥。”

名詞
通“”。我國古代對四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上】【烏部】有乾切(yān)
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蟲之屬;烏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歲之所在;燕者,請子之𠋫(候),作巢避戊己。所䝿(貴)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
【註釋】①朋:即鳳鳥的象形字。②羽蟲:鳥類。③烏:古代神話,太陽內有三足金烏。④燕:古人以為請子之候烏。⑤“作巢”句:陸佃《埤雅》:“戊己其日皆土,故燕之往來避社(土地神),而嗛土不以戊己。”按五行説,燕為水鳥,戊己屬土,怕土克水,不吉利,故燕作巢避戊己。 [9] 

説文解字注

【卷四上】【烏部】
“焉鳥,黃色,出於江淮”注:今未審何鳥也。自借為詞助而本義廢矣,古多用焉為發聲,訓為於,亦訓為於是。如《周禮》:焉使則介之。《晉語》:焉作爰田,焉作州兵。《左傳》:晉鄭焉依,裔焉大國。《公羊傳》:焉爾,焉門者,焉閨者。呂覽,淮南焉始乗(乘)舟。三年問焉為之立中制節,焉使倍之,焉使不及也。招䰟(魂)巫陽焉乃下招。
“象形”注:有乾切。十四部。
“凡字,朋者羽蟲之長。烏者日中之禽”注:《淮南書》曰:日中有踆烏。靈憲曰:日陽精之宗,積而成烏,烏有三趾,陽之類故數奇。
“舄者知大歲之所在”注:《淮南書》曰:蟄蟲鵲巢,皆向天一。按天一謂太陰所建也。《博物志》曰:鵲背太歲,然則鵲巢開户,向天一(星名)而背歲(歲星)。
“燕者請子之𠊱(候)”注:見?部。
“作巢避戊己”注:亦見《博物志》。陸氏佃、羅氏願皆曰:燕之來去皆避社,又戊己日不取土。
“所貴者故皆象形”注:鳥多矣,非所貴皆為形聲字。今字作鳳、作䧿、作鵲、作?、作鷰。則惟烏,焉不改焉。
“焉亦是也”注:焉亦象形,必有可貴者也。按烏、舄、焉皆可入鳥部,雲從鳥省,不爾者,貴之也。貴燕故既有燕部,又有?部,朋何以不別為部也,冠於羣(羣)鳥之首矣,故傅諸小篆也。 [10] 

廣韻

謁言切,平元影 ‖焉聲元1部
焉,安也。又不言也。
於乾切,平仙影 ‖焉聲元1部
焉,何也。又鳥雜毛。《説文》曰:“鳥黃色,出江淮閒。”於乾切。五。
有乾切,平仙匣 ‖焉聲元1部
焉,語助也。又於乾切。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焉;部外筆畫:7
《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並音嫣。《説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
又《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又《史記·曆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注:索隱曰:漢書作閼逢。
又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
又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
又《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並音䗡。《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
又《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
又《鄘風》:終焉允臧。
又《淮南子·時則訓》:天子焉始乗舟,薦鮪子寢廟。注:焉,猶於也。
又《正韻》延知切,音夷。《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釋文》:焉,劉音夷。注: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為之介。一謂夷發聲。〇按《周禮》本作焉,而注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獨音同也。《正字通》:雲:《周禮》焉字,連上句讀,居於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焉,語助也。當如字讀。讀作夷,非。《正字通》:之説,於文義極順。但二鄭作夷,必非無據,今仍之。
又《廣韻》謁言切。《集韻》依言切,並音蔫。《廣韻》:安也。
又不言也。
又葉於堇切。劉向《列女贊》:齊女徐吾,念績獨貧。夜託燭明,李吾絕焉。《讀書通》:焉通作案。禮三年問:焉使倍之。荀子禮論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內案字頗多,皆系方言,不與焉通,《讀書通》非。説文焉鳥之焉,徐鉉作有乾切,讀若䗡。《韻會》因之。今從《玉篇》、《廣韻》讀嫣。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焉字書寫筆順 焉字書寫筆順
【筆順】①一(橫)②丨(豎)③一(橫)④丨(豎)⑤一(橫)⑥一(橫)⑦㇉(豎折折鈎)⑧丶(點)⑨丶(點)⑩丶(點)⑪丶(點)
【寫法】上部“正”窄,下半部寬。“正”居上居中,第二筆豎在豎中線;末筆橫在橫中線上方。下部首筆橫在橫中線;㇉(豎折折鈎)從“正”的左豎下起筆,上豎段略向左下斜行;橫段右端略超出“正”;“灬”,首筆左點收筆略超出“正”。 [13] 

書法欣賞

[1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二元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謁言切/有乾切/於乾切
ʔjɐn
平聲
下平二仙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乾切/謁言切/有乾切
ʔjæ̆n
平聲
下平二仙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有乾切/於乾切/謁言切
ɣjæ̆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二元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依言切
ʔiɐn
平聲
下平二𠑗(仙)
雲/匣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尤虔切
ɣiæn
平聲
下平二𠑗(仙)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虔切
ʔiæn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齊齒呼

全清

i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移堅切



平聲
先天





衣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次濁
延知切
oie

平聲
十一先


次濁
夷然切
oien

平聲
十一先


全清
因肩切
ʔie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一先蘚線屑







陽平
第一先蘚線屑






(參考資料:漢典 [1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ăn
周法高系統
ʔ
jan
李方桂系統
·
jan
隋唐
王力系統

0
ǐɐn
董同龢系統

ʔ
jɐn
周法高系統

ʔ
iɑn
李方桂系統

·
jɐn
陳新雄系統
ʔ
ǐɐn
(參考資料: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3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0]
  • 4.    一先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13]
  • 5.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65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93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7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4[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36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38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627-628
  • 11.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22-623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1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3]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