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正(拼音:zhèng、zhē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上為城池形,下為足,本義為徵行、征伐,是“”的古字,讀zhēng。征伐的目的就是有所平定、有所糾正,因而引申出平定、匡正義,由平定引申出決定、考定、勘定等義。由匡正引申出使端正義,進一步引申為治理義,進行治理的人亦稱為“正”,進一步引申為準則、法則義。由官長之“正”,引申為正、副之“正”。《説文》訓“正,是也”,乃引申義。以上義讀zhèng。“正”字亦借指農曆一年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引申為曆法的代稱,如:夏正、周正。以上諸義讀為zhēng。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zhèng,zhēng
部    首
一、止
五    筆
GHD
倉    頡
MYLM
鄭    碼
AII
字    級
一級(編號0198)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zhèng),下平八庚(zhēng) [5] 
注音字母
ㄓㄥˋ,ㄓㄥ
總筆畫
1+4、4+1
統一碼
CJK-U+6B63
四角號碼
1010₁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㱏、𣥔、𤴓、𧾸、𧗪、𠙺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甲骨文“正”作圖1,均為從止從囗(wéi)。這一形象有兩種含義。“”是“趾”的本字,是人的腳形,又可作為意符,以表動作;“(wéi)”則像城池,二者合起來會征伐城邑之意。商代金文所從“囗”或埴實作圖2。黑點在西周金文中或簡化為一橫。春秋金文或在橫上另加短橫為飾,作圖6,為《説文》古文(圖10)所本。《説文》另一古文(圖12),從一、足,是由圖10訛變而來。不管這形狀如何變化,都是表示在走向城池。走向城池並非是去遊玩,而是有徵戰討伐的意味。所以“正”字的本義是攻打、征戰、征服的意思。 [2]  [6] 
聞一多《璞堂雜識》認為,“正”字上部不是城池的形狀,而是“丁”字,其古字形像釘子的俯視形,又條塊狀的金屬,於此作為不表義的聲旁。 [7] 
《説文解字》對“正”字的解釋是“正,是也。從止,一以止。”許慎認為“正”就是糾正,使恰當。字形採用“止”作字根,指事符號“一”表示阻止錯誤。許慎的解釋已經是“正”字的後起義,“一以止”的説法是單純根據小篆字形而來。 [6] 
“正”解釋為征伐在甲骨文中就有用例。《甲骨文合集》33022片:“貞:王正(徵)召方,受又(祐)。”傳世典籍中的正字亦有徵伐之義。如《詩經·商頌·玄鳥》:“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正域彼四方”就是征伐四方的意思。
“正”字所表示的征伐,一般是指正義之戰,是有道伐無道,是一個褒義詞。《尚書·胤徵》:“奉辭伐罪曰徵。”孔穎達疏:“奉責讓之辭,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徵。”《孟子·盡心下》:“徵者,上伐下也。”由此“正”字引申表示正義的、中正的。這樣“正”就有了兩個音和兩個意義:平聲 zhēng 是動詞,表徵伐義;去聲zhèng是形容詞,表示不偏斜的正中義。後來為了區別,征伐義加形符“彳”,構成形聲字“徵”,“正”和“徵”形成了一對古今字的關係。
征戰不會是漫無目的的,要有規劃、準備,總是朝着某一目的地前進,故正引申為對着、面對、當着。《尚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王引之《述聞》:“正,當也。謂當仲夏也。”日長夜短,大火星在南方出現,這是正當仲夏的季節。這個意思也可以從征戰的士兵直奔目標而去的角度解釋。
征戰要走遠路,古代到各地收取賦税、貢品,也必須遠行。因此“正”字還有徵收賦税之義。如《周禮·夏官·司勳》:“惟加田無國正。”鄭玄注引鄭司農雲:“正謂税也。”《管子·戒》:“關幾而不正,市正而不布。山林梁澤以時禁發而不正也。” [17] 
同時,“正”在甲骨文中又用作正月之“正”,有多片龜甲上刻有“在正月”的字樣。關於一月為何稱“正月”,今人多采用杜預的解釋:“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但是在商代“正”還找不到如後世“不偏”等的用法,那麼,“正月”就不是“欲其體元以居正”的意思。所以對“正月”的含義應另作考慮。吳其昌在《殷虛書契解詁》中説:“意者‘正月’之得名,即因其為新歲之首月,殷末之俗,有於此時舉行或巡或狩之禮,蔚為一歲之盛節,故遂以‘徵’名其月歟?”然後,他又舉出了金文中有將“正月”直書作“徵月”的證據。從“正”的字義發展看,此説是比較可信的。
由不偏斜、不顛倒、不反向,進而抽象化為指言行公正無私。《左傳·隱公十年》:“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這個正就是公正、平正、正直。《説文》解釋的“正,是也”就是指的這一意義。公正、平正、正直是美好的品格,故正有美好、完善之義,並作糾正、端正使用。又由不偏斜引申為合規範、合標準。如《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 [6]  [7]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èng
形容詞
垂直或符合標準方向(與“偏、歪、斜”相對)。
right;proper;
normal
張衡《東京賦》:“及至農祥晨正,土膏脈起,乘鑾輅而駕蒼龍,介馭問以剡耜。”
《尚書·説命上》:“惟木從繩則正。”
正東;歪打正着;上樑不正下樑歪
位置或時間在正中的。
central;punctual

正殿;正門;正廳;正午
正直;公正坦率。
proper;
rightful;upright
《管子·權修》:“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則微邪不可不禁也。”
《漢書·郊祀志下》:“究觀方士祠官之變,谷永之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
楊朔《三千里江山》:“他早忌了酒,也不再使性子,他的力量都發揮到正處。”
正派;廉正;剛正不阿;義正詞嚴
合乎法度、規律或常情。

劉向《列女傳·齊傷槐女》:“刑殺不正,賊民之深者也。”
袁準《刑法》:“法出而不正,是無法也。”
茅盾《子夜》十四:“他看着吳蓀甫的臉,也覺得氣色不正。”
正點;正規;名正言順;改邪歸正
端正。

巴金《寒夜》十二:“同事們的笑聲驚醒了他,他連忙坐正。”
正楷;正體;正人君子
(色、味等) 純一不雜。
pure
《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胥宮園中棗樹十餘莖,莖正赤,葉白如素。”
宋之的《草地頌歌》:“雪梨年產量是三百六十萬斤,特點是:皮薄、水多、核小、滋味正。”
正色;純正
〈文言〉真誠。

《孟子·萬章下》:“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屬性詞。主要的;基本的(與“副”相對)。
main
《隋書·經籍志一》:“於秘書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
正式;正題;正文
屬性詞。物體或圖形的各邊、各角或所有半徑都相等的。
regular

正方形;正圓形;正六面體
〈文言〉嚴肅,嚴正。

《孫子·九地》:“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文言〉嫡。與“庶”相對。

《穀梁傳·隱公四年》:“諸侯與正而不與賢也。”

屬性詞。數學上指大於零的(與“負”相對)。
plus

正數;正號;正角
屬性詞。物理學上指失去電子的(與“負”相對)。
positive

動詞
使端正。
rectify
韓愈《東都遇春》詩:“坐疲都忘起,冠側懶復正。”
使位置正;使不歪斜。

《莊子·讓王》:“ 正冠而纓絕。”

使莊重嚴肅。
renovate
《禮記·曲禮上》:“正爾容,聽必恭。”
《再生緣》第六二回:“無戲謔,正容顏,教一回時問一番。”
將有偏差、謬誤的事物改正過來。
correct
《荀子·王霸》:“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
糾正;修正;斧正
辨別是非,判定正誤。
decide
劉劭《人物誌·材理》:“夫辯有理勝,有辭勝,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
曾鞏《祭宋龍圖文》:“正繆辨訛,公為耳目。”

〈文言〉治理。
execute
《周易·蹇卦》:“當位貞吉,以正邦也。”
《商君書·農戰》:“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

〈文言〉治罪。
execute
《尚書·湯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後漢書·張酺傳》:“酺部吏楊章窮究,正海罪,徙朔方。”

〈文言〉止,制止。
restrain
《詩經·邶風·終風序》:“見侮慢而不能正也。”

〈文言〉登位;就職。

《後漢書·皇甫規傳》:“伏見中郎將張奐,才略兼優,宜正元帥,以從眾望。”
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自踐東朝,淵默恭慎……及正南面,勤勞庶政。”

〈文言〉決定;確定。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文言〉預定。

《公羊傳·僖公二十六年》:“師出不正反,戰不正勝也。”

〈文言〉統治。

《墨子·節用中》:“古者明王聖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

〈文言〉敕令,命令。

《漢書·燕靈王劉建傳》:“紀太后欲其家重寵,令其長女紀翁主入王宮,正其後宮無令得近王,欲令愛紀氏女。”

〈文言〉通“證”。證實。

杜預《〈春秋左氏傳〉序》:“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
葉適《林德秀墓誌銘》:“其於學,知所謂大者而好之,審所謂疑者而通之,求所謂是者而正之。””

〈文言〉通“證”。諫。

《晏子春秋·外篇上三》:“君居處無節,衣服無度,不聽正諫。”

名詞
〈文言〉標準;準則。

《商君書·開塞》:“民務勝而力征,務勝則爭,力征則訟,訟而無正,則莫得其性也。”

指正面(與“背”“側”相對)。
obverse side


〈文言〉嫡長子。與“庶”相對。

《公羊傳·哀公六年》:“夫千乘之主,將廢正而立不正,必殺正者。”

君長;官長。
officer
《老子》:“清靜為天下正。”
《尚書·多方》:“爾乃自作不典,圖忱於正。”
《呂氏春秋·君守》:“天之大靜,既靜而又寧,可以為天下正。”

古軍官名。

《逸周書·武順》:“三伯一長曰‘佐’,三佐一長曰‘右’,三右一長曰‘正’。”

古代指軍隊作戰的常法。與“奇”相對。其含義甚廣,如先出為正、後出為奇,正面為正、側翼為奇,明戰為正、暗攻為奇,等等。

《孫子·勢》:“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傅玄《古今畫贊》:“孫武論兵,實妙於神。奇正疊用,變化無形。”

古代記時術語,指“時”的後半部分。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四時》:“一日分十二時,每時又分為二,曰初,曰正。是為二十四小時。”

〈文言〉通“政”。政治;政事。

《詩經·小雅·正月》:“今茲之正,胡然厲矣!”

〈文言〉通“證”。憑證。
evidence;proof
《儀禮·士昏禮》:“女出於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
屈原 《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Zhèng)姓氏用字。



副詞
正在。表示動作的進行或狀態的持續。
in process of;
in course of
《史記·五帝本紀》:“我思舜,正鬱陶。”
《紅樓夢》第七回:“見王夫人正和薛姨媽長篇大套的説些家務人情話。”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一章:“他們正醖釀着一個大陰謀。”

正好,恰好。
just;
precisely
劉義慶《世説新語·德行》:“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劉大白《西風詩》:“風不長西……正和月不長虧一樣。”

〈文言〉偏偏。表示同所要求或所期望的相反。

《後漢書·劉玄傳》:“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

〈文言〉僅;只。
only
劉義慶《世説新語·自新》:“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
《北齊書·神武帝紀上》:“此正可統三千騎以還,堪代我主眾者唯賀六渾耳。”

的確,實在。表示肯定的強調語氣。

《論語·述而》:“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黃宗羲《傳是樓藏書記》:“歐陽公雲:‘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之強,二者正是難兼。’”

連詞
〈文言〉縱然,即使。

《漢書·循吏傳·王霸》:“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
黃宗羲《五軍都督府都事佩於李君墓誌銘》:“汝不知楊大洪先生乎?正復讀書何益。”

代詞
〈文言〉這麼,這樣。
so;this way
《老殘遊記》第十四回:“俺媽看見齊二叔,問他:‘今年怎正利害?’”

數詞
古代用的數目字,為十億萬。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古黃帝算法,總有二十三數,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

zhēng
名詞
正月。農曆一年的第一個月。
the first month
《尚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東觀漢記·光武帝紀》:“自漢草創德運,正朔服色,未有所定,高祖以十月為正。”

〈文言〉曆法的代稱。

《詩經·齊風·猗嗟》:“終日射侯,不出正兮。”
夏正;周正
〈文言〉箭靶的中心位置。

《禮記·燕義》:“若有甲兵之事,則授之以車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軍法治之,司馬弗正。”

〈文言〉征伐;徵役。也作“徵”。

《詩經·商頌·玄鳥》:“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文言〉通“徵”。賦税。
levy
《周禮·地官·司門》:“幾齣入不物者,正其貨賄。”


參考資料: [8-10] 

近義辨析

正、在
“正”和“在”都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態持續,但是“正”着重指時間,“在”着重指狀態,如現在正上着課呢|時代在前進。“在”可以表示反覆進行或長期持續,“正”不能這樣用,如經常在考慮、一直在探索。 [1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正部】之盛切(zhèng)
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
㱏,古文正從𠄞。𠄞,古上字。
𧾸,古文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
【註釋】徐鍇注:“守一以止也。” [11] 

説文解字注

正是也。從一。一㠯止。
段注:江沅曰:一所㠯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毋之止奸,皆以一止之。之盛切。十一部。
㱏,古文正,從𠄞。𠄞,古文上字。
段注:此亦同䇂、示、辰、龍、童、音、章皆從𠄞。
𧾸,古文正,從一足。足亦止也。
段注:止部曰:止為足。 [12] 

廣韻

諸盈切,平清章 ‖正聲耕部(zhēng)
正,正朔。本音政。
之盛切,去勁章 ‖正聲耕部(zhèng)
正,正當也。長也。定也。平也。是也。君也。亦姓,《左傳》宋上𠨞正考父之後。《魏志》有永昌太守正帛。又漢複姓,漢有郎中正令宮。又之盈切。 [13]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部】 正;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1
古文:㱏、𣥔、𤴓、𧾸
《唐韻》《韻會》《正韻》並之盛切,音政。《説文》:是也。從止一以止。注:守一以止也。《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正。《易·乾卦》:剛健中正。《公羊傳·隱三年》:君子大居正。
又備也,足也。《易·乾·文言》:各正性命。《書·君牙》:鹹以正罔缺。
又《爾雅·釋詁》:正,長也。郭注:謂官長。《左傳·隱六年》:翼九宗五正。杜注:五正,五官之長。又《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又官名。《禮·王制》:史以獄成告於正。鄭注:正,於周鄉師之屬,今漢有正平丞,秦所置。
又朼載也。《周禮·夏官》: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體。注:正謂朼載之。朼,亦作匕。
又常也。朱子雲:物以正為常。
又正人,尋常之人也。《書·洪範》:凡厥正人。《朱子·語錄》:是平平底人。
又定也。《周禮·天官》:宰夫令羣吏,正歲會,正月要。注:正,猶定。
又決也。《詩·大雅》:維龜正之。
又治其罪亦曰正。《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賊殺其親則正之。注:正之者,執而治其罪。《王霸記》曰:正,殺之也。
又直也。《易·坤·文言》:直其正也。《爾雅·釋泉》:濫泉正出。正出,直出也。
又平質也。《論語》:就有道而正焉。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注:謂質正其是非也。
又以物為憑曰正。《儀禮·士昏禮》: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注:有正者,以託戒使不忘。
又釐辨也。《論語》:必也正名乎。
又四月亦曰正月。《詩·小雅》:正月繁霜。箋: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
又杜預《左傳·昭十七年》注: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正,音政。
又預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不正反,戰不正勝。
又三正。《史記·曆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然。《後漢·章帝紀》:王者重三正,慎三微。注:三正,天地人之正。
又人臣之義有六正,謂聖臣、良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也。見《説苑》。
又七正,日月五星也。《書·舜典》:作七政。《史記·律書》:作七正。
又八正,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史記·律書》: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又《大品經説》:八正,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王屮《頭陀寺碑文》: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
又先正,先賢也。《書·説命》:昔先正保衡。
又諡法。《汲冢周書》:內外賓服曰正。
又與政通。《詩·小雅》:今茲之正。《禮·月令》:仲春班馬正。皆與政同。
又朝覲曰朝正。《左傳·文三年》:昔諸侯朝正於王。杜注:朝而受其政敎也。亦讀平聲。杜甫詩:不見朝正使。
又姓。《廣韻》:宋上卿正考父之後。漢有正錦,《後魏志》:有正帛。
又複姓,漢有正令官。
又宗正,星名。甘氏《星經》:在帝座東南,主宗正卿大夫。
又《廣韻》之盈切。《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並音徵。歲之首月也。《春秋》:春王正月。《公羊·穀梁傳》注:音徵。或如字。今多讀徵。
又室之嚮明處曰正。《詩·小雅》:噲噲其正。
又射侯中曰正。《周禮·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五正。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二正。《詩·齊風》:終日射侯,不出正兮。《毛傳》:二尺曰正。疏:正大於鵠,三分侯廣,而正居一焉,其內皆方二尺。
又《儀禮·大射儀》鄭注:正者,正也。亦鳥名。齊魯之閒名題肩為正。正,鳥之捷黠者,射之難中,以中為雋,故射取名焉。
又與徵通。《周禮·夏官》:諸子有兵甲之事,則授之車馬,以軍法治之,弗正。疏:正,音徵。謂賦税也。唐武后作𠙺。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正字書寫提示 正字書寫提示
首筆橫居上偏右;第二筆豎寫在豎中線右側;短橫寫在橫中線;短豎寫在首橫左端下方;末筆橫長而平。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i̯ĕŋ
王力系統
ȶ
ǐeŋ
董同龢系統
ȶ
jeŋ
周法高系統
t
jieŋ
李方桂系統
t
jingh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ɛŋ
王力系統

ǐɛŋ
董同龢系統

jɛŋ
周法高系統

iæŋ
李方桂系統

jäng

參考資料: [15]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諸盈切/音政
tɕjɛ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之盛切/之盈切
tɕ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清
諸盈切
ʨiæ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之盛切
ʨiæŋ
禮部韻略


平聲





諸成切



去聲





之盛切

增韻


平聲





諸成切



去聲





之盛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tʂiəŋ

去聲
庚青



全清

tʂ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知聲切



去聲
庚青





葉徵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諸成切
tʃi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清
之盛切
tʃiəŋ

參考資料: [15]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əŋ
51
去聲
公正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əŋ
55
陰平
正月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əŋ
2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公正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əŋ
55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əŋ
213
陰平
正月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əŋ
55
去聲
公正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əŋ
24
陰平
正月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ən
35
去聲
公正,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ən
35
去聲
公正,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ən
13
去聲
公正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ən
44
陰平
正月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ən
53
去聲
公正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ən
55
去聲
公正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ən
21
陰平
正月
晉語
太原
tsəŋ
45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公正
晉語
太原
tsəŋ
53
上聲
晉語
太原
tsəŋ
11
平聲
正月
吳語
蘇州
tsən
412
陰去
公正
吳語
蘇州
tsən
44
陰平
正月
吳語
温州
tseŋ
42
陰去
公正
吳語
温州
tseŋ
44
陰平
正月
湘語
長沙
tsən
45
陰去
公正
湘語
長沙
tsən
33
陰平
正月
湘語
雙峯
tiɛn
35
陰去
公正,文讀
湘語
雙峯
tɒŋ
35
陰去
公正,白讀
湘語
雙峯
tiɛn
55
陰平
正月
贛語
南昌
tsən
45
陰去
公正,文讀
贛語
南昌
tsaŋ
45
陰去
公正,白讀
贛語
南昌
tsən
42
陰平
正月,文讀
贛語
南昌
tsaŋ
42
陰平
正月,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sən
52
去聲
公正,文讀
客家話
梅縣
tsaŋ
52
去聲
公正,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saŋ
44
陰平
正月
粵語
廣州
tʃɪŋ
33
陰去
公正,文讀
粵語
廣州
tʃɛŋ
33
陰去
公正,白讀
粵語
廣州
tʃɪŋ
55/53
陰平
正月
粵語
陽江
tʃɪŋ
24
陰去
公正
粵語
陽江
tʃɪŋ
33
陰平
正月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ɪŋ
11
陰去
公正,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ĩã
11
陰去
公正,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ɪŋ
55
陰平
正月,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ĩã
55
陰平
正月,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ĩã
213
陰去
公正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ĩã
33
陰平
正月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eiŋ
213
陰去
公正,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iaŋ
213
陰去
公正,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iaŋ
44
陰平
正月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aŋ
22
陰去
公正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aŋ
54
平聲
正月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5]  、《漢語方音字彙》 [18] 

相關文化

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以此類推。據説該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清末民初,戲園(俗稱茶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娛樂場所。每天戲園裏要迎來很多觀眾。可是那時候還沒有門票這種東西,戲園就安排“案目”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司事(記賬先生)便在大水牌(類似黑板)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準確無誤。
該方法隨着戲院實行門票制而被廢棄了,但是作為一種簡明、易懂、方便的記數法,一直流行於民間。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着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5]
  • 5.    平水韻 二十四敬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3]
  • 6.    劉悦著.漢字中的生活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188-192
  • 7.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 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43-244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02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第1656頁;第1660頁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38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39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3]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92;430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23-524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5]
  • 1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918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49-151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38-33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