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夷(拼音:yí)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 [1]  ,最早見於金文 [2]  。從大從弓。本義為討平、平定。由討平、平定義引申為除去、誅滅等義,由剷平引申為平坦義,由平坦引申為平安、平和等義。又古代東方部族善於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東方部族。
中文名
拼    音
注    音
ㄧˊ
五    筆
GXWI
部    首
一;大
平水韻
上平四支 [3] 
總筆畫
6
鄭    碼
GDYZ
統一碼
5937
倉    頡
KN
字    級
次常用字,一級字 [4] 
筆    順
一㇖一㇉丿㇏
四    角
50802
異    體
𡗝、𢓡、𢎯、𡰥

字源演變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5]
會意字。從大(為正立之人形),從弓,合起來表示人持弓。本義為討平、平定。《説文》:“夷,平也。” 《逸周書·明堂》:“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紂,夷定天下。” 因此周公旦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平定天下,由討平、平定義引申為剷平、除去、誅滅等義,由剷平引申為平坦義,由平坦引申為平安、平和等義。古代東方部族多以弓箭為武器,因此“夷”又用來指東方部族,《説文·大部》又云:“夷,東方之人也。”後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數民族。西周、春秋時,“夷”字或加“十”,蓋為聲符;或加“土”,蓋為形符,表地域。西周中期金文競卣有“命戍南夷”句,意謂命令戍守南夷之地。或謂“夷”字所從為帶繩的“矢”形,“矢”亦聲。又,表示東方部族的“夷”,甲骨文、金文多以“屍”字表示,“屍”古字形像彎腿的人形。 [5] 

詳細字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最初指我國古代東方部族,後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
東夷
古代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

《玉篇·大部》:“夷,蠻夷也。”
蠻夷
舊時往往用以稱外國或外國人。
foreigner
清張維屏《三元里》:“案夷相視忽變色:‘黑旗死仗難生還!’”
夷情
古代一種用於除草、平地的工具。

《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鋤夷鋸劇,試諸木土。”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即墨市。

《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

山名。

《水經注·江水》:“又東過夷陵縣南....應劭日: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

経常。常法,常道。
regular law
《史記·宋微子世家》:“王極之傳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

山榆莢。古人用以製作凋味品,也稱“無夷”、“蕪荑”。

《爾雅·釋木》:“無姑其實夷。”

古代道家的哲學概念。無色無形不可捉摸叫“夷”。

《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姓。

《通志·氏族略二》:“夷氏,邳姓,春秋夷詭諸之裔。杜預雲:在陽城莊武縣所治。夷安縣是其地。子孫以國為氏。”

形容詞
平;平坦。與險相對。
flat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化險為夷
蹲踞;傲慢。
arrogant
《荀子·脩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愉快。後作“恞”。

《詩經·商頌·那》:“我有嘉賓,亦不夷懌。

動詞
使之平;平均。
flattened
《尉繚子·兵教下》:“無喪其利,無奪其時,寬其政,夷其業,救其弊,則足以施天下。”
夷為平地
剷草。
scooping grass
《周禮·秋官·蘺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剷平。
shovel
明方孝孺《見山堂記》:“乃剗荊棘,除糞壤,因崇以為垣,夷級以為階。”

消滅;除去。
wipe out
《漢書酷吏傳序》:“ 邑氏已敗,遂夷封侯之家。”
夷滅
封閉。
closed
《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安放。指屍體而言。後作“侇”。
place
《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

受傷;創傷。後作“痍”。
injured
《後漢書·班超傳》:"毎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助詞
無實義。

《孟子.盡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參考資料來源: [6-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以脂切。 [8] 

説文解字注

各本作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
淺人所改耳。今正。韻會正如是。羊部曰。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羌從羊。西南僰人、焦僥從人。蓋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惟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從大。則與夏不殊。夏者、中國之人也。從弓者、肅愼氏貢苦矢石砮之類也。以脂切。十五部。出車、節南山、桑柔、召旻傳皆曰。夷、平也。此與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傳夷易也同意。夷卽易之暇借也。易亦訓平。故暇夷為易也。節南山一詩中平易分釋者、各依其義所近也。風雨傳曰夷悦也者、平之意也。皇矣傳曰夷常也者、謂夷卽彝之暇借也。凡注家雲夷傷也者、謂夷卽痍之假借也。周禮注夷之言屍也者、謂夷卽屍之暇借也。屍,陳也。其他訓釋皆可以類求之。 [9] 

康熙字典

〔古文〕𡰥《唐韻》《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竝(並)音姨。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又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又安也,悦也。《詩·鄭風》:旣見君子,雲胡不夷。
又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又陳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屍夷於堂。《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屍為言。
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又誅滅也。《前漢·刑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又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又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又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注: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注: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陳,遂取焦夷。注:焦,譙縣,夷,城父,竝(並)陳地。
又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又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又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𥠇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注:冰夷,無夷,竝(並)卽馮夷。
又《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御也。注: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又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峯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又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屍,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為鴟夷子皮。
又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藥房。
又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竝(並)曰夷。
又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又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又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所云清淨男女也。
又與彝同。《孟子》:詩云: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又葉羊吏切,音異。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夷。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鬱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夷卽辛夷。本作𢓡。一曰古遲夷通。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1]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2]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3]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體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體對比圖 [14]

書寫演示

夷字書寫筆順 夷字書寫筆順 [15]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16] 

音韻彙集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系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以脂
脂A開
脂A

三等


脂A
中原音韻

齊微齊

齊微

陽平
齊齒呼


洪武正韻
延知


二支

平聲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陽平



(音韻資料來源: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