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頌·那

鎖定
《商頌·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殷商後裔宋國統治階級所保存下來祭祀先祖的樂歌,純屬統治階級頌揚奴隸主功業的宗廟樂章,主要表現的是祭祀祖先時的音樂舞蹈活動,以樂舞的盛大來表示對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護佑助。全詩一章,共二十二句,可分三層。一層六句,言奏鼓樂祖,祈求賜福;二層十句,極陳樂舞之盛美;三層六句,進一步表現對先祖的敬仰之情,總括全詩,結束祭詞。此詩在寫法上的特點是虛寫先祖的功業,實寫祭祀樂舞之盛,語言生動形象,聲調和諧優美。
作品名稱
商頌·那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出    處
《詩經》
作品體裁
四言詩
別    名

商頌·那作品原文

商頌·那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
奏鼓簡簡,衎我烈祖
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鞉鼓淵淵,嘒嘒管聲
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於赫湯孫!穆穆厥聲
庸鼓有斁,萬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懌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執事有恪
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1] 

商頌·那註釋譯文

商頌·那詞句註釋

⑴商頌:《詩經》中“頌”部分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商頌是殷商後裔祭祀、追述殷商祖先的頌歌,今存五篇。那(nuó):形容美盛的樣子。
⑵猗(ē):形容樂隊美盛之貌。與,同“歟”,語氣詞。
⑶置:植,豎立。鞉(táo)鼓:一種立鼓。
⑷簡簡:象聲詞,鼓聲。
⑸衎(kàn):歡樂。此處有“使其喜悦”之意。烈祖:對祖先的敬稱。烈,功業顯赫。
⑹湯孫:商湯的後世子孫,指主祭者。奏假:通“嘏”,告。
⑺綏:通“遺”,贈予,賜予。思:語助詞。成:成功,成就。
⑻淵淵:象聲詞,鼓聲。
⑼嘒(huì)嘒:象聲詞,吹管的樂聲。管:一種竹製吹奏樂器。
⑽依:合,配合得恰到好處。磬(qìng):一種玉製打擊樂器。
⑾於(wū):嘆詞。赫:顯赫。
⑿穆穆:和美莊肅貌。
⒀庸:同“鏞”,大鐘。有斁(yì):即“斁斁”,樂聲盛大貌。
⒁萬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場面盛大之貌。
⒂亦不夷懌(yì):意為不亦夷懌,即不是很快樂嗎。夷懌,怡悦。
⒃有作:有所作為。作,指行止。
⒄温恭:温文恭謹貌。朝夕:從早到晚。
⒅執事:行事,從事,執行事務。有恪(kè):即“恪恪”,恭敬誠篤貌。
⒆顧:光顧。烝(zhēng)嘗:指祭祀。冬祭為烝,秋祭為嘗。
⒇將:佑助。一説奉祀,奉獻。 [2-3]  [4]  [5] 

商頌·那白話譯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來響咚咚,令我祖宗多歡愉。
商湯之孫正祭祀,賜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響,吹奏管樂聲嗚嗚。
曲調和諧音清平,磬聲節樂有起伏。
商湯之孫真顯赫,音樂和美又莊肅。
鐘鼓洪亮一齊鳴,場面盛大看萬舞。
我有助祭好賓客,無不歡欣在一處。
在那遙遠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見誠篤。
敬請先祖納祭品,商湯子孫天佑助。 [4] 

商頌·那創作背景

《商頌·那》同《商頌》中的其他幾篇一樣,都是殷商後代祭祀先祖的頌歌。《毛詩序》雲:“《那》,祀成湯也。微子至於戴公,其間禮樂廢壞,有正考甫者,得《商頌》十二篇於周之大師,以《那》為首。”相傳西周後期宋國大夫正考甫從周大師處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頌詩,作了一番整理工作,後經孔子刪定為今存的《商頌》五篇。《商頌·那》是殷商後裔宋國統治階級所保存下來祭祀先祖的樂歌,純屬統治階級頌揚奴隸主功業的宗廟樂章。
夏朝至桀,政治腐敗,國勢日衰。當時,黃河下游的商國(夏之屬國),日益強大。成湯見夏桀暴虐無道,舉兵征伐,遂有天下,成為商朝的開國之君。然後傳十七代三十一王,至紂為周所滅。此後,周公將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紂王的庶兄微子啓,建立宋國,即商之後裔。湯放桀,繼夏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他雖在作天子十三年之後死去,但作為商王朝的創建者,以武功定天下,並制定各種典章制度,開創商殷五百多年基業,“湯孫”感念其恩德,故按時以盛禮祭之。張松如《商頌研究》説:“細詳詩義,似是一組祭歌的序曲,所謂《商頌》十二,以《那》為首。詩中設有專祀成湯的內容,卻描述了商時祭祀的情形和場面,大約是祭祀包括成湯在內的烈祖時的迎神曲。” [3]  [5] 

商頌·那作品鑑賞

商頌·那整體賞析

《商頌·那》全詩一章二十二句,可分三層意思理解,一層六句,二層十句,三層六句。第一層言奏鼓樂祖,祈求賜福。總提全詩,下文即據此而言。首句以讚美驚歎的筆觸寫樂舞的盛況和規模的宏大,引人入勝。二三句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敬神的鞉鼓以及它諧和洪大的“簡簡”之聲,渲染出場面的熱烈和莊嚴。而“湯孫”迎請並禱告“烈祖”的目的是為了“衎我烈祖”,“綏我思成”。這就起到了點明題旨,並開啓下文的作用。
第二層承上用十句的篇幅,極陳樂舞之盛美。先承上寫“鞉鼓”之聲,由“簡簡”而“淵淵”。行文有變化,使人彷彿看到手搖鞉鼓的不同姿勢和舞步,並隨之而聽到鞉鼓發出的既有節奏而又富於變化的陣陣鼓聲。次寫“管樂”齊奏的“嘒嘒”之聲,細小而宛轉,與諧和而洪大的鞉鼓聲互相配合,“既和且平”。再次則寫清越的“磐聲”,作者用“依我”二字出之,可見這是起指揮作用的樂器,使上述鞉鼓、管樂等都“配合着我”“伴奏着我”而進行,組成一曲抑揚頓挫、快慢強弱、有起有落的交響曲。通過這各種樂器按一定音律演奏發出的和諧的樂聲,作品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當時祭神者虔敬的心情和莊嚴的場面。作品至此,略作一頓,轉寫祀者的自贊:湯孫的事業顯赫,祭祀的音樂和美。實則融自贊於“穆穆”的樂聲之中,仍是緊扣題意,寄寓着對“烈祖”的美贊和祈福。接下去寫大鐘(庸)、大鼓(鼓)、大舞(萬舞),將樂舞之盛推向高潮。一個“斁”字寫樂,概括了它的盛況;一個“奕”字寫舞,道盡了它的嫺熟。合而觀之,有鐘有鼓,相互和鳴,有樂有舞,萬舞洋洋,其禮樂大盛之狀,溢於言表。尤其是在音樂上,“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故緊接兩句説貴賓看了沒有不興高采烈的。
第三層六句又可分兩小節。“自古在昔”以下四句,一方面頌揚先祖的懿行懿事,有所作為;一方面用以自勉自強,要以先祖為效法的榜樣。這又進一步表現了“湯孫”對先祖的敬仰之情。末二句是祭祀的最後祝詞(《商頌·烈祖》同此),它除了起總括全詩、結束祭詞的作用外,還可以加強祭祀的神秘氣氛和宗教效果。
此詩在寫法上的特點是虛寫先祖的功業,實寫祭祀樂舞之盛。樂舞之中,寫舞只一句,而着重寫樂,舉凡鞉鼓、管、磬、庸、鼓等樂器,應有盡有,各具情趣。尤其是“簡簡”“淵淵”“嘒嘒”“穆穆”等擬聲疊字的大量運用,繪聲繪色地寫出了各類樂器所發出的不同樂音。不僅如此,而且還通過“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庸鼓有斁”等寫出它們的和聲。這些都能使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聲調鏗鏘,和諧響亮,優美動人,既能增強詩的音樂性,又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實感。 [5] 

商頌·那名家點評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卷十八:“是故審音以知樂,觀樂而知德,非湯盛德,孰克當此?故《商頌》以《那》為首者,此爾。” [6]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5-166
  • 2.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69
  • 3.    周振甫.詩經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3:548-550
  • 4.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717-719
  • 5.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909-913
  • 6.    方玉潤.詩經原始(續修四庫全書第7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