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高采烈

(漢語成語)

鎖定
興高采烈(拼音:xìng gāo cǎi liè)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1] 
“興高采烈”的原義是指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興高采烈
拼    音
xìng gāo cǎi liè
近義詞
歡天喜地喜氣洋洋
反義詞
無精打采悶悶不樂
注音字母
ㄒㄧㄥˋ ㄍㄠ ㄘㄞˇ ㄌㄧㄝ
成語出處
《文心雕龍·體性》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同義詞
興高彩烈

興高采烈成語出處

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興高采烈”。 [1] 

興高采烈成語故事

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風度翩翩,文才超羣,當時便有許多人傾慕他。 [2] 
嵇康一生寫了不少詩和論文。他在詩中曾一再提到環境的險惡。“鳥盡良弓藏,謀極身心危,吉凶雖在己,世路多險峨。”這些詩句對當時的現實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論文,觀點鮮明,論點集中,具有很強的論辯力,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揭露和對禮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養生論》中主張“清虛靜泰,少私寡慾”,批判士族中的人過着“聲色是耽”的縱慾生活,尤其對又想長壽又要享樂這類人的心理刻畫更是特別精彩。他説,這類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懼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驕,持滿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耶!”嵇康就是這樣,把魏晉士大夫那種得失急聚、生死無常所產生的極為貪婪的變態心理一語道破,並刻畫得淋漓盡致。 [2] 
正因為這樣,南朝梁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意思是,嵇康的性格雄俊豪俠,所以他的文章志趣高尚,文詞犀利。 [2] 

興高采烈成語寓意

人們只有在碰到特別開心的事情時,才會顯得興高采烈。常説,特別開心的事情是不會總光顧到人們頭上的。但是,“興高采烈”所對應的積極樂觀的心態卻是人們能夠時常保持的。積極樂觀的心態對人很重要。 [2] 

興高采烈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興高采烈”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多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含褒義。 [1] 
  • 運用示例
清·劉鶚《老殘遊記二編》第七回:“老殘以為他一定樂從,所以説得十分興高采烈。” [1] 
清·金松岑曾樸《孽海花》第六回:“那年法越和約簽定以後,國人中有些明白國勢的,自然要諮嗟太息,憤恨外交的受愚,但一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卻又個個興高采烈,歌舞昇平起來。” [4]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幸虧一個文七爺,興高采烈,一台吃完,忙吩咐擺他那一台。” [1] 
現代·茅盾《子夜》四:“阿二忽然對於曾滄海的威嚇全沒怕懼,反而興高采烈的説起來了。” [1] 
現代·袁珂《女媧造人》:“接着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 [3] 
參考資料
  • 1.    興高采烈  .漢典[引用日期2018-01-01]
  • 2.    李波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中[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10.05:147
  • 3.    教育部組織編寫;温儒敏總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 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08:122
  • 4.    閆秀文編著. 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