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為(拼音:wéi,wèi)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隻手牽着一頭象,意思是用大象來協助人們勞作。“為”的本義是作、做,是個特殊的動詞,用在不同的賓語前,可有不同的含義。因此“為”在古代的引申義有多種,如充當、擔任、治理、變成、建成等。後詞義虛化,表示叫做或算作的意思,起聯繫主語和謂語的作用。又和“所”字配合,用於被動句式中,引進主動者,用作介詞。有時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或有關事物,有時又表示原因或目的。另外“為”也表示感嘆或反問的語氣,是句末語氣詞。“為”也讀作wèi,表示替、給的意思,也表示為了或因為的意思。 [17] 
中文名
拼    音
wéi,wèi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LYI(86);YEYI(98) [2] 
倉    頡
IKSI [2] 
鄭    碼
UDYS [2] 
筆    順
點、撇、橫折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165) [7]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wéi),去聲四寘(wèi) [3] 
異體字
為、𢏽、𤓸、𦥮、𨤒
統一碼
U+4E3A [2] 
注音字母
ㄨㄟˊ,ㄨㄟˋ
四角碼
3402₇
筆畫數
4(部首1,部首外3)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字源演變

“為”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為”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會意字。圖1是甲骨文中的“為”,下部像一隻形狀畢肖、軀體備全的“”正馴順地站在地上,象頭之上有一隻控象的手,表示牽象去幹活,役象以代勞。上古時期,中原地帶是有象的,人們馴象來幫助生產生活,所以“為”字本來是“做”“幹”的意思。發展到西周金文(圖2),整個字已訛變到漸失原形。圖3的石鼓文,圖4的戰國文字和圖5、6的小篆,“手”已變成“爪”,整個字的形體訛變更大。隸變(圖10)以後,看不出半點“以手牽象”的形跡。當代通行的“為”字只有四筆,是根據草書簡化而來的。
由此看來,為字是隨着象的被馴化,為人服務而產生的,是人們從事勞動生產的結果。“為”的相助義來源於役象勞動。但象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終究比不上牛,數量也比牛少得多,它之逐漸被牛取代,也是必然的。與此同時,為字也日漸演變,象形也越來越不像,以致漢朝的許慎把它解釋為“母猴”,這不可信。“母猴”本身是不可能產生“為”字的種種虛實詞義的。而且,“為”的小篆承襲的是春秋、戰國秦文字的寫法,較之戰國時代的六國古文變化還算小的。六國“為”字常常簡化得只剩一隻手和一顆不像象頭的象頭,無從見其本義。故不足為訓。 [1]  [4]  [16] 
“為”是一個使用面寬泛的詞語,既是實詞,又是虛詞;既可用為動詞,又能用作介詞、連詞、句末語氣詞。先討論其動詞用法。其首要的動詞義是“做;幹”。“做”的含義相當廣泛,在具體上下文中可譯作“治”“學”“安排”等,如在《論語·先進》“為國以禮”中表示“治”,在《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中表示“安排”,等等。
“為”是做、乾的意思,實施這個行為的人可以認為是在某個職位或者某個單位工作的人,於是引申表示擔任、充當的意思,例如“為人師表”“為師”,此外還有“畫地為牢”也是這個引申含義的用法。做、幹是要最終達成某個結果,於是就有了“成為”“變為”“淪為”等説法,其中的“為”本身就可理解為“變為”的意思。
“為”作為虛詞的用法表示原因或者目的,例如“為何”“為什麼”“為了”“為此”,等等,這個時候,讀音是wèi。而現代人在語言使用中,“為”的虛詞使用比例更高。 [17-18]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wéi
動詞
做;作;幹;搞
do;act;make
《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淮南子·泛論訓》:“周公屬籍致政,北面委質而臣事之,請而後為,復而後行。”
鄭振鐸《桂公塘》二:“大事是不可為的了!”
作為;人為;大有可為;敢作敢為;為所欲為
充當;當作
serve as
《墨子·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遊。”
西湖佳話·梅嶼恨跡》:“馮婦無可奈何,只得借遊西湖為名,請了楊夫人、小六娘到船。”
《紅樓夢》第四回:“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為首;四海為家
掌管;治理
administer
《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國語·周語上》:“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宋·曾鞏《王君俞哀詞》:“(王君俞)為家不問田宅,平居無褻私、流侈之好。”
為政
用;使用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莊公通焉,驟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為崔子,其無冠乎?’”
宋·范仲淹《再奏乞蔣偕轉官知原州》:“若原州一面鎮靜,則本路只御捍西北一路,易為兵力。”
變成;成
become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含笑即為婦人,蹙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成林木。”
葉聖陶《火災·被忘卻的》:“他立刻感覺他們兩個有故示驕傲的意思,便從揣想轉而為憤怒。”
化為烏有;一分為二;化干戈為玉帛
be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
前蜀·毛文錫《醉花間》詞:“風搖玉佩清,今夕為何夕。”
劉白羽《橫斷中原》:“兗州為戰國時代古城。”
言為心聲
have
《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
漢·王充《論衡·藝增》:“太平之世,家為君子,人有禮儀,父不失禮,子不廢行。”
賜與;給與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將為臧紇田。” 杜預注:“與之田邑。” 《荀子·富國》:“冬日則為之饘粥,夏日則與之瓜麮。”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乃賜八尺珊瑚一樹,龍腦香一帖,明珠百顆,八寶嵌金合一雙,為作嫁資。”
名詞
才幹;做事的能力
ability
《詩經·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
《逸周書·作雒》:“凡工賈胥市,臣僕州里,俾無交為。”
有為
(Wéi)姓氏用字



介詞
引入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常跟“所”合用,相當於“被”)
by
《左傳·襄公十年》:“戰而不克,為諸侯笑。”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宋·劉子翬《兼道攜古墨來感作此》詩:“汗青得失更誰論,尤物競為人寶愛。”
王統照《霜痕·紀夢》:“她並沒為這秋日的風景引動。”
不為所動
表示時間或處所,相當於“於”“在”
in
《晏子春秋·雜下十》:“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韓非子·奸劫弒臣》:“適當世明主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處。”

表示對象,相當於“和”“與”
《論語·衞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連詞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
and
《孟子·公孫丑下》:“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
《漢書·匈奴傳下》:“屠耆單于使日逐王先賢撣兄右奧鞬王為烏藉尉各二萬騎,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
南朝齊·王融《永明樂》詩之一:“長為南山固,永與朝日明。”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則,就”
then
《左傳·隱公四年》:“州籲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於石子。 石子曰:‘王覲為可。’”
《莊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為,亦則也。”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若”
if
《國語·晉語八》:“為此行也,荊敗我,諸侯必叛之。”
《列子·説符》:“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

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或”
or
《後漢書·卓茂傳》:“人嘗有言部亭長受其米肉遺者,茂闢左右問之曰:‘亭長為從汝求乎?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
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豈薪槱之道未弘?為網羅之目尚簡?”
《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禪師》:“汝學坐禪,為學坐佛?”

助詞
用於名詞性偏正結構中,相當於“之”“的”
of
《詩經·大雅·卷阿》:“豈弟君子,四方為則。”

與“之”相配合。用作賓語提前的標誌

《孟子·告子上》:“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材能》:“夫能之為言,已定之稱。”
唐·韓愈《與孟東野書》:“各以事牽,不可合併,其於人人,非足下之為見,而日與之處,足下知吾心樂否也!

構成“何……為”的格式,表示疑問
《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左傳·襄公十七年》:“親逐而君,爾父為厲。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
《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君為郡敗吾章,已得如意,欲復亡為?”
宋·梅堯臣《〈鬼火〉後》:“既雲血化,安有鬼為?”
-
後綴。附着在某些單音性狀義成分後,構成表示程度、範圍的副詞
《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
《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失者片時,得者千古,真不大為得計乎?”
大為增色;廣為流傳
後綴。附着在某些表示程度的單音副詞性成分後,加強語氣
《漢書·王吉傳》:“(王吉)皆好車馬衣服,其自奉養極為鮮明,而亡金銀錦繡之物。”
宋·羅燁《醉翁談錄·憲召王剛中花判》:“王剛中見其詩,甚為稱賞。”
清·梁章巨《歸田瑣記·閩蠻互稱》:“最為痛快,近人無以難之。”
沙汀《丁跛公》:“那些對他開玩笑的人,範圍是頗為寬廣的。”
尤為重要;頗為得意
wèi
動詞
幫助;衞護
support;
help
《尚書·益稷》:“予欲宣力四方,女為。”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
唐·白行簡《李娃傳》:“今備二載之用,且豐爾之給,將為其志也。”

副詞
《詩經·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孟子·梁惠王下》:“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
介詞
表示行為的對象;替
for;for the benefit of
《尚書·金縢》:“我其為王穆卜。”
宋·秦觀《踏莎行》詞:“郴江幸自繞彬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玉嬌梨》第四回:“一心只想着為無嬌覓一佳婿,四下訪問,再無一人當意。”
巴金《大鏡子》:“我還要為各種各樣的人辦各種各樣的事,做各種各樣的工作。”
為虎作倀
引入行為的原因或目的
for;for the sake of
《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橋的南端有好幾家磨坊,為用水的關係在溪面上斜橫地砌就了一道長堤,把溪水歸引到一個水槽裏去。”
為國捐軀
對;向
to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唐·韓愈《答李翊書》:“不可不為生言之,生所謂立言者是也。”

wěi
動詞
通“偽”。假裝;裝作
《詩經·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苟亦無信。”
《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欲如伍被計,使人為得罪而西。”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爪部】薳支切(wéi)
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𢏽,古文為。象兩母猴相對形。 [9] 

説文解字注

“(為)母猴也”注:《左傳》魯昭公子公為亦稱公叔務人,《檀弓》作公叔禺人。甶部曰:“禺,母㺅屬也。”然則名為字禺,所謂名字相應也。假借為作為之字,凡有所變化曰為。
“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注:禸部曰:“禽者,走獸揔名。”好爪,故其字從爪也。此下各本有“爪母猴象也”五字,衍文。
“下腹為母㺅形”注:腹當作“複”,上即從爪矣,其下又全象母猴頭、目、身、足之形也。
“王育曰:爪象形也”注:此博異説。爪,衍文。王説全字象母猴形也。薳支切,古音在十七部。
“𢏽,古文為,象兩母猴相對形”注:《左傳》:“仲子生,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手文必非若小篆為、魯,蓋作𦥮□,容或相似也。 [10] 

廣韻

薳支切,平支匣 ‖ 為聲歌1部(wéi)
為,《爾雅》曰:“作、造、為也。”《説文》曰:“母猴也。”又姓,《風俗通》雲:“漢有南郡太守為昆。”薳支切。又王偽切。六。
【校釋】“為”為合口字而切語下字“支”為開口字。
於偽切,去寘匣 ‖ 為聲歌1部(wèi)
為,助也。於偽切。又允危切。一。 [13] 

康熙字典

【巳集中】【爪部】 為;部外筆畫:8
古文:𦥮、𤓸。
《唐韻》薳支切,《集韻》於媯切,並音溈。《説文》: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又《爾雅·釋言》:作,造,為也。《書·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為。《洪範》:有猷有為有守。
又治也。《晉語》:疾不可為也。注:為,治也。
又使也。《魯語》:其為後世昭前之令聞也。注:為,猶使也。
又語詞。《前漢·武帝紀》: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
又姓。《廣韻》:風俗通雲:漢有南郡太守為昆。《韻會》:魯昭公子公為之後。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於偽切,音䧦。《廣韻》:助也。《增韻》:所以也,緣也,被也,護也,與也。《書·鹹有一德》: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釋文:為上為下之為,於偽反。徐雲:四為字皆於偽反。又《多士》:惟我下民秉為。《詩·大雅》:福祿來為。箋:為,猶助也。釋文:於偽反,協句如字。
又葉吾何切,音莪。《詩·王風》:有兔爰爰,雉離於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尚寐無吪。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3A;下:U+7232) 字形對比(上:U+4E3A;下:U+7232) [2]

書寫提示

“為”的筆順演示 “為”的筆順演示
首筆點在左上格。撇從豎中線右側上端起筆,撇尖伸向左下格。𠃌(橫折鈎)的橫段略長,從橫中線起筆,豎鈎段向左斜,鈎尖抵豎中線。末筆點在田字格中心右下側,與首筆點斜向呼應。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為、為
平聲
上平五支

合口呼
次濁
薳支切
ɣjuĕ
去聲
五寘
合口呼
次濁
於偽切/允危切
ɣjuĕ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雲/匣
合口呼
全濁
於媯切
Ɣiuɛ
去聲
五寘
雲/匣
合口呼
全濁
於偽切
ɣiuɛ
禮部韻略

平聲





於媯切


去聲





於偽切

增韻

平聲





於媯切


去聲





於偽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吳歸切


去聲
齊微





汪貴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七灰
次濁
於媯切
ouei
去聲
七隊
次濁
於位切
ouei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威偉畏
(參考資料:漢典 [5]  [12]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jua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ɣ
iw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jar
西漢


東漢




jei


je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ǐwe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juĕ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j
iue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
wĕ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j
ǐuɛ
(參考資料:漢典 [5]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uei
35
陽平
作為
uei
51
去聲
因為。未標註異讀原因
ue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uei
42
陽平
作為
uei
21
去聲
因為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uei
24
陽平
作為
uei
55
去聲
因為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uei
213
陽平
作為
uei
35
去聲
“因為”文讀
y
-
輕聲
“因為”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uei
21
陽平
作為
uei
13
去聲
因為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ue
55
陽平
作為
ue
53
去聲
因為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uəi
34
陽平
作為
uəi
55
去聲
因為。未標註異讀原因
uəi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vei
11
平聲
作為
vei
45
去聲
因為
吳語
蘇州
ɦuᴇ
24
陽平
作為
ɦuᴇ
31
陽去
因為
吳語
温州
vu
31
陽平
作為
vu
22
陽去
因為
湘語
長沙
uei
13
陽平
作為
uei
45
陰去
“因為”文讀
uei
21
陽去
“因為”白讀
湘語
雙峯
ui
13
陽平
作為
ui
33
陽去
因為
贛語
南昌
ui
45
陰去
作為
ui
21
陽去
因為
客家話
梅縣
vi
11
陽平
作為
vi
52
去聲
因為
粵語
廣州
wɐi
21
陽平
作為
wɐi
22
陽去
因為
粵語
陽江
wɐi
43
陽平
作為
wɐi
54
陽去
因為
閩語(閩南片)
廈門
ui
24
陽平
作為
ui
33
陽去
因為
閩語(閩南片)
潮州
ui
55
陽平
作為
ui
55
陽平
因為。未標註異讀原因
ui
11
陽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uei
52
陽平
作為
uei
242
陽去
因為
閩語(閩北片)
建甌
uai
21
上聲
作為
44
陽去
因為。未標註異讀原因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61-262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01]
  • 3.    平水韻 四支  .搜韻[引用日期2019-02-23]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17
  • 5.    為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20]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359-1360,1366-1367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4-2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81-218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05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22-42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41
  • 12.    為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4-04-27]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1,346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58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72,174
  • 16.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30-32
  • 17.    劉悦,古敬恆著.漢字中的生活百態[M].濟南:齊魯書社,2018.12:59-62
  • 18.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530-5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