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象(拼音:xiàng)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大象 [2]  。象的本義就是大象這種動物,後轉指象牙。另外象也有相似、如同之義,引申指仿效。又指事物的外表形態。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xiàng
部    首
(傳統歸豕部)
五    筆
QJEU(86);QKEU(98)
倉    頡
NAPO
鄭    碼
RJGQ
字    級
一級(編號:2361)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二養 [5] 
注音字母
ㄒㄧㄤˋ
總筆畫數
2+9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四角號碼
2723₂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C61
筆順編號
35251353334
異體字
𤉢、𧰼、𤊱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象”字的出現很早,甲骨文寫作圖2,金文寫作圖1或圖3。就字形而論,可以看得出,甲骨文、金文中的“象”字,不管是繁複的字形,還是簡單而線化了的字形,都是大象整個身體的形狀:長長的鼻子、碩大的頭部、巨大的身體。這顯然不同於其他種類的陸地動物,即使在後來的逐漸變化了的線條化字形,大象的長鼻之形依然醒目。到了戰國時期的《鄂君啓車節》上“象”字寫作圖4,字的上部猶存象之頭、鼻形,下部變作圖A形。秦始皇“書同文”統一了文字之後,所頒行的規範化了的小篆“象”字寫作圖6,雖形象已然全非,但文字構形還保持了甲骨文、金文的基本形體,大象的長鼻、碩首之形還是殘存其間。楷書寫作“象”,除了筆畫之間更為方正外,基本沿襲了小篆的寫法,依然突出的是大象的長鼻這一特徵。
“象”字的本義為獸名,即“大象”,這是沒有疑義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繫非常清楚。許慎《説文解字》記錄:“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許慎對象的把握是準確的,但從他的記錄來看,在他所處的東漢時代,中國中原已經很少見到象了,於是他説是“南越大獸”;這也反映了氣候的變化,使得中原地帶變冷而不適合大象的生存,於是大象就南遷了。《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表明象在殷商時代是人們所用的馴化動物。《左傳》還有用象進行戰爭的記載。
“象”字由獸名“大象”之意引申為象牙的省稱。《爾雅·釋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晉人郭璞注:“犀牛,皮、角;象,牙、骨。”在後來的詞義引申發展過程中,“象”字又引申有形象之義。漢語詞義引申發展的規律,通常是由具象到抽象、由個性到共性。“象”字詞義的引申發展也不例外。如《易·繫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孔穎達疏:“象謂懸象,日月星辰也。”現代漢語依然有“天象”“星象”“萬象更新”等詞。又引申出相貌、肖像之義。還引申有相似、好像之義。
“象”字詞義的引申:由“大象”到“形象”,到“相貌、肖像”,再到“相似、好像”的過程似乎令人費解。其實,古人也試圖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韓非子·解老》就説:“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韓非子》中的這一段話,南唐徐鍇《説文解字系傳》“像”字下雲:“韓子曰:象南方之大獸,中國人不識,但見其畫,故言圖寫似之為象。”顯然只是一個意思的概括而不是原文的摘引。韓非子的這一説法未必真的符合事實,但對於理解“象”字的詞義引申軌跡或許有些許幫助。
20世紀50年代,《漢字簡化方案》規定以“象”代“”。1964年公佈的《簡化字總表》將“像”作為“象”的繁體字處理,其意義全部由“象”來表示,但同時又註明“象和像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像’字”。所以在此之後出版的詞典仍然保留了“像”字,但是隻有“人像、畫像、雕像”含義,也就是説,只有在涉及“人像、畫像、塑像”等情況時,才用“像”,其餘都用“象”。1986年重新公佈的《簡化字總表》又恢復了“像”的規範字地位,重新將兩字以及它們的意義明確分開。問題至此似仍未結束。2001年10月18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召開了“‘象’與‘像’,用法研討會”。該會議對“象”“像”二字的用法作出明確的界定:“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態、樣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線經反射、折射而形成的與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圖景。並列出了兩字的語詞搭配實例。至此,“象”“像”二字的使用總算是有了規範和依據。 [2]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哺乳動物。是陸地上現存最大的動物。
elephant
《左傳·定公四年》:“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象牙;盲人摸象
象牙。
ivory
《禮記·玉藻下》:“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
李肇《唐國史補》捲上:“(李勉)悉搜家人犀象,投於江中而去。”

用來象徵某種特別意義的具體事物。
symbol
韓愈《為宰相賀白龜狀》:“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

形狀;樣子。
form;
shape;
phenomenon
《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劉勰《文心雕龍·養氣》:“紛哉萬象,勞矣千想。”
《易·繫辭上》:“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
形象;現象;天象;萬象更新
特指相貌,肖像。
appearance;
portrait
劉徹《賢良詔》:“朕聞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

法制;或用作動詞,以法為治。

《尚書·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
張協《七命》:“解羲皇之繩,錯陶唐之象。”

曆法。

《尚書中候》捲上:“欽翼皇象。”

古代通譯南方語言的官。

《禮記·王制》:“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

泛指古代通譯外族語言的官。

《漢書·禮樂志》:“蠻夷竭歡,象來致福。”

古代舞蹈名。一種手執干戈的舞蹈。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古樂名。相傳為周武王勝殷後所作。

《墨子·三辯》:“武王勝殷殺紂,環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
司馬相如《上林賦》:“荊、吳、鄭、衞之聲,《韶》《濩》《武》《象》之樂。”

象尊,一種酒器。

《左傳·定公十年》:“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

中醫學術語,臟腑健康與否顯現於人顏面上的氣色。

《素問·五藏生成論》:“五藏之象,可以類推。”

《周易》專用語,謂解釋卦象的意義。亦指卦象。

《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動詞
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
symbol
《易·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漢書·郊祀志下》:“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想象。
imagine
《韓非子·解老》:“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效法,仿效。
follow the example of
《左傳·桓公二年》:“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
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
象形;象聲
摹擬,描摹。
imitate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
韓愈《賀皇帝即位表》:“伏惟皇帝陛下,儀而象之,以永多福。”

類似;好像。後作“像”。

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
劉大櫆《雷説》:“雷之為形,非走非翔,象彼鷹隼,兩翼怒張。”

類推;類比。

《孫子·用間》:“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李贄《解經題》:“何以謂之至高?以無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

體現,表現。

《漢書·禮樂志》:“《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象部】徐兩切(xiàng)
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從象。
【註釋】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 [9] 

説文解字注

南越大獸。
段注:獸之最大者,而出南越。
長鼻牙。
段注:有長鼻長牙,以上七字依《韻會》所據小徐本。
三年一乳。
段注:《左傳·定四年》正義作三年一乳字,按古書多假象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從人象聲,許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當作像形。全書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當作像,而今本皆從省作象。則學者不能通矣。《周易·繫辭》曰:象也者,像也。此謂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韓非曰:人希見生象,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似古有象無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義巳起。故《周易》用象為想像之義。如用易為簡易變易之義,皆於聲得義,非於字形得義也。韓非説同俚語。而非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之恉。
象耳牙四足尾之形。
段注:象當作像。耳牙疑當作鼻耳。尾字各本無,今補。徐兩切,十部。 [10]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豕字部】象;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5
古文:𤉢
《唐韻》徐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似兩切。竝詳上聲。《説文》: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爾雅·釋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疏:犀、象二獸,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詩·魯頌》:元龜象齒。《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禮·玉藻》:笏,諸侯以象,士竹本象可也。
王安石《字説》: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氣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易·繫辭》:在天成象。疏:謂懸象日月星辰也。《禮·樂記》注:象,光耀也。
又《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易·繫辭》: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左傳·桓六年》:申繻曰:名有五,以類命為象。注:若孔子首象尼丘。《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二曰象。注:謂災變雲物如眾赤鳥之屬,有所象似。《前漢·王莽傳》:白煒象平。注:象,形也。萬物無不成形於西方。
又法也。《書·舜典》:象以典刑。傳:法用常刑,用不越法。《儀禮·士冠禮》: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注:象,法也。
又象魏,門闕也。一曰書名。《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於象魏。疏:周公謂之象魏,雉門之外,兩觀闕高魏魏然也。《左傳·哀三年》:命藏象魏。疏:由其縣於象魏,故謂其書為象魏。
又象尊,酒器。《左傳·定十年》:犧、象不出門。疏:象尊以象鳳凰。或曰以象骨飾尊。《三禮圖》雲:當尊腹上畫象之形。《禮·明堂位》:犧象,周尊也。
又通言之官。《禮·王制》:南方曰象。注:劉氏曰:象,像也。如以意仿象,其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又舞名。《詩·周頌序》:維淸奏象舞也。《正義》: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為舞,號其樂曰象舞。《禮·內則》:成童舞象。《史記·樂書》:文王之舞,舞之以未成人之童,故謂之象舞。
又象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前漢·禮樂志》:郊祭,常從象人四人。
又罔象,水怪名。《史記·孔子世家》:水之怪龍、罔象。注:罔象食人,一名沐腫。
又藥名。《本草綱目》:盧會,一名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又象敎。即佛敎也。王巾《頭陀寺碑》:正法既沒,象敎陵侇。注:謂為形象以敎人也。
又郡名,州名,山名。《史記·秦始皇紀》:三十三年為象郡。注:今日南。
又百越地,陳置象郡,因象山名。隋平陳置象州。
又姓。《姓苑》:潁州望族。今南昌有此姓。
又《正字通》:象有平、上、去三聲,諸韻書收入養韻,漾韻不收,《正韻》:亦然。《六書》:有一字備四音者,有轉十數音者,獨至象必限以一音,此古今分韻之謬也。
又葉徐羊切,音詳。《晉書·樂志·地郊饗神歌》:祇之體,無形象。潛泰幽,洞忽荒。 [11] 

近義辨析

象、像、相
“像”在20世紀50年代曾被簡化為“象”,後來恢復為規範字。區分“象、像、相”的不同用法,要點如下:1.三個字都有外觀形態、樣子的意思,其中“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態、樣子,如:現象、形象、印象、景象、氣象、天象;“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線經反射、折射而形成的與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圖景,如:畫像、雕像、像章、圖像、音像、攝像、錄像;“”所指的外觀形態側重強調與事物內在情況的聯繫,如“真相”指事物內容的真實情況,而“現象、表象、假象”指的是外部的狀態。“站相、苦相、病相、可憐相”等都不作“象”或“像”。用於“照相、相片、相貌”,一般不作“像”。2.像表示如同,用於“像……一樣”“好像”,不作“象”,如:堆得像小山一樣高|屋外好像有人敲門。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象字書寫提示 象字書寫提示
第六筆撇從扁框內撇出,一筆寫成。“”居上,較窄;短撇起筆豎中線左側; ㇇(橫撇)收筆豎中線左側。中部“口”居中,略扁,底部在橫中線上側;第六筆撇起筆於框內豎中線左側,㇁(彎鈎)在橫中線與首撇相接,彎的下部在豎中線;右邊短撇、捺與㇁(彎鈎)和下撇在豎中線相接。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
i̯aŋ
王力系統
z
ǐaŋ
董同龢系統
z
jaŋ
周法高系統
r
jaŋ
李方桂系統
r
jangx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z
i̯aŋ
擬音/王力系統

z
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z
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z
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z
j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z
ǐ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六養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徐兩切
zjɑŋ
集韻
上聲
三十六養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似兩切
ziɑŋ
韻略


上聲





似兩切

增韻


上聲





似兩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江陽



全清

siaŋ
中州音韻


去聲
江陽





西醬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七養


全濁
似兩切
zia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九張掌帳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5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80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6-10-19]
  • 5.    平水韻 二十二養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0]
  • 6.    蔣德平,金瑞著.上海.文匯出版社:漢字中的天文之美[M],2017.12:31-3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2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876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10.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5-2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72.
  • 12.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783-784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