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災(拼音:zāi)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像着火的房屋、大洪水。災本義是自然發生的火災、水災等,由此引申指各種天然災害和人為的禍患,還引申為疾病、死亡等不幸的事情。
”只有讀zāi時才是“災”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zāi
部    首
宀、火
五    筆
POU [4] 
倉    頡
JF [4] 
鄭    碼
WDUO [4] 
筆    順
①點②點③橫鈎④點⑤撇⑥撇⑦捺
字    級
一級(0883) [1] 
平水韻
上平十灰 [5] 
筆畫數
3+4,4+3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    體
災*、烖*、菑*、𡿧(其餘見擴展圖冊)
統一碼
基本區-707E [4] 
四角碼
3080₉
注音字母
ㄗㄞ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古時“災”的寫法較多,這是因為古人把災害分得較細,有火災、水災、兵災等,反映在字形上也有不同寫法。上古時代,河川氾濫,洪水橫流給先民帶來極大的禍害,因此祖先便造了圖1的“災”字,字的形體像氾濫的洪水。為了與“”一類的字形區別開來,於是在洪水中間加了“”(也是“才”字)表音,成了形聲字(圖3)。這兩個甲骨文本義是“水災”。秦代以後,疊加“”旁表意,表示水火均可成災(圖8)。以後,便在小篆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為漢隸(圖15)和楷書。
圖4的甲骨文是個會意字,模擬“火”在屋(“”)裏,房子被燒,顯然便是“災”了。圖9是戰國簡帛文字,“火”已開始變形,以後更逐漸變為線條化及筆畫化。而小篆(圖11)、漢隸(圖13)、楷書都是沿着這“火燒房子”的定型發展下來,一直髮展到今天,這個“災”字,望文可以知義。
上古社會的部族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兵災也成了可怕的悲慘的禍害。所以先民便以“戈”斷“頭髮”(砍殺戰俘或奴隸時頭髮掛在“戈”這種兵器上)作為“兵災”的象徵。圖6的甲骨文,左上是頭髮,右部是戈。圖7的甲骨文,已把頭髮訛變成“在(才)”字,作為聲符,成了以“戈”為形、以“在”為聲的形聲字,隸變楷化而成“𢦏”。以後,這個“𢦏”被假借來作為哉、栽、裁、載、戴等字的聲旁,便不再獨立存在了。古時還出現過在“𢦏”下加“火”的“烖”,這是個形聲兼會意字,“火”是形旁,“𢦏”是聲旁也是形旁。發展到小篆階段,則進一步把“在”變成“十”形;“戈”形也大變了。
古文中的災、烖、災是異體字關係,通常情況是通用的。古人所謂天災實際上包括水、火、蟲等災禍,甚至包括人禍,例如《漢書·宣帝紀》中所記載的:“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災”字形體之多,這會給日常使用帶來不便,新中國成立後,以“災”字為正體,“災”“烖”等均作為異體字被淘汰。 [2]  [6]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āi
名詞
原指自然發生的火災。泛指自然界產生的禍害。
fire;
disaster;
calamity
左傳·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周禮·天官·膳夫》:“天地有災則不舉。”
孟子·離婁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
災難;災禍;賑災;天災人禍
罪惡;錯誤。
crime
《穀梁傳·莊公二十二年》:“災,紀也;失,故也。”

不幸的遭遇。


無妄之災;招災惹禍;沒病沒災
動詞
傷害;危害。
injury
《尚書·盤庚上》:“乃敗禍奸宄,以自災於厥身。”
《詩經·大雅·召旻》:“溥斯害矣,職兄斯弘,不災我躬。”

焚燒。
burn
史記·孝武本紀》:“十一月乙酉,柏梁災。”
漢書·五行志上》:“濫炎妄起,災宗廟,燒宮館。”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火部】祖才切(zāi)
烖,天火曰烖。從火𢦏聲。
災,或從宀、火。
﹝⿰才火﹞,古文從才。
災,籀文從𡿧。 [9] 

説文解字注

“天火曰烖”注:《春秋·宣十六年》:夏,成周宣謝火。《左傳》曰: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按經多言災,惟此言火耳,引申為凡害之偁。《十五年》傳曰: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
“從火,𢦏聲”注:祖才切。一部。今惟《周禮》作烖。經傳多借菑為之,菑或譌為薔。
“或從宀、火”注:火起於下,焚其上也。
“災,籀文從𡿧”注:亦會意,亦形聲。
“﹝⿰才火﹞,古文從才”注:形聲。 [10] 

廣韻

祖才切,平咍精 ‖ 災聲之部(zāi)
烖,天火曰烖。祖才切。十二。
災,上同。
災,籀文。
𤆎,古文。 [15]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災;部外筆畫:3
古文:𤆎、𦸜
《唐韻》祖才切。《集韻》《韻會》《正韻》將來切,並音哉。《説文》:天火也。《春秋·桓十四年》:御廩災。
又《玉篇》:害也。《書·舜典》:眚災肆赦。傳:過而有害當緩赦之。《左傳·僖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
又作菑。《詩·大雅》:無菑無害。
亦作甾。《史記·秦始皇紀》:甾害絕息。
又葉子之切。《史記·龜筴傳》:十有二月日至為期,聖人徹焉,身乃無災。
又葉將侯切。班固《幽通賦》:震鱗漦於夏庭兮,帀三正而滅周。巽羽化於宣宮兮,彌五辟而成災。
《説文》本作烖。或作災。籀文作災。 [11]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❶“宀”窄、扁,“火”寬、大。❷“宀”居上居中,首筆點寫在豎中線上端。❸“火”,居下居中,第二筆短撇從橫中線起筆;第三筆撇從橫中線上側、豎中線左側起筆;捺從撇的上部起筆,捺腳超過上部。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災、災
平聲
上平十六咍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祖才切
tsAi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六咍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將來切
tsɒi
中原音韻

陰平
皆來



全清

tsai
中州音韻


平聲
皆來





茲腮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六皆





將來切
tsai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九栽宰載






(參考資料: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əɡ
先秦
災、災
王力系統
ts
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s
ə̂ɡ
先秦
災、災
周法高系統
ts
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
əg
西漢
災、災


東漢
災、災




əї


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ə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ə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ə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s
ɑ̆i
隋唐
災、災
王力系統

ts
ɒi
隋唐
災、災
董同龢系統

ts
Ai
隋唐
災、災
周法高系統

ts
əi
隋唐
李方桂系統

ts
ậi
隋唐
災、災
陳新雄系統
ts
əi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a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ɛ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æ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a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ai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ᴇ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ɛ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a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ᴇ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se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sa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sue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ai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a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ɔi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ɔi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ai
55
陰平
文讀
tse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ai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ai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uɛ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社會影響

2018年12月12日,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在京都市東山區的清水寺公佈了日本2018年的年度漢字“災”。 [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3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95
  • 3.    日本年度漢字竟是"災"字 網友直呼扎心  .網易[引用日期2018-12-13]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8]
  • 5.    平水韻 十灰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28]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252-25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17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7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85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93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1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6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30]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8]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00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8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650-65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