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水韻
- 上聲十賄、去聲十一隊 [5]
- 注音字母
- ㄗㄞˋ
- 總筆畫
- 3+3
- 筆順編號
- 132121
- 四角號碼
- 4021₄
- 造字法
- 形聲字
- 結 構
-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 異體字
- 抂、扗、𡉄、𥩴、𡉠、𡉈
- 統一碼
- 5728
在文字源流
編輯上古文字裏,“在”作“才”,“才”“在”本為同一字。甲骨文的“才(在)”(圖1)一説像草木從地面鑽出的樣子,借用草木初生表示存在;一説像支撐房屋屋頂的支架,假借表示存在。西周文字仍如此,且中間填實,如字形2,但也產生了從土才聲的形聲字,如字形3。因為“在”的本義是“所在之地”“存在”“居於”,而“土”者,“地”也。宋代楊萬里的“新晴在在野花香”句,這“在在”所表示的,便是“處處”“地地”的含義。所以“在”字以“土”為意符。也有人認為“土”是由“王”字演變而來的,可備一説。
戰國以後聲符“才”的寫法分化為兩種:一種寫法為三筆,即字形5、7、8一系,此係發展成為現代漢字;另一種寫法只有兩筆,似𠂇字,即字形6、9、10、11一系。
“在”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很高,除了“生存”“存在”“居於”“處於”這些本義之外,後來又派生出“在於”“決定於”(如“事在人為”)“正在”(如“他在看書”)等義。還用作介詞,與別的詞組成介詞結構用來表示句子成分(如“在回家後”“在樓上”)。
[2]
[6-8]
在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zài | 動詞 | 存在;生存。 | exist | 《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王維 《畫》:“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是的,那時先帝還在,陛下還沒有繼承大位。” | 在世;健在 |
指保存。 |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 | ||||
(人或事物)處於某個位置。 | at;on | 《易·乾卦》:“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在場 | ||
擔任;留在。 | at | 杜甫《江亭》詩:“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 在位;在事;在職 | ||
參加(某團體);屬於(某團體)。 | 孫犁《鄉里舊聞》三:“又過了不久,傳説菜虎一家在了教。” | 在黨 | |||
終,終結。 | 《左傳·昭公十二年》:“同福之不受,將何以在?” | ||||
察知;審察。 | inspect | 《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左傳·文公十二年》:“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 | |||
善於;擅長。 | 《墨子·大取》:“聖人不為其室臧之,故在於臧。” | ||||
存問;慰問。 | greet |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二三子皆使寡人聞衞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存往者,在來者。” | |||
在乎;看重。 | 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摺:“我那在這些酒食。” | ||||
聽憑;由。 | 《醒世姻緣傳》第七五回:“這都在不得我,你還合童奶奶那頭商議去。” 《史記·蘇秦列傳》:“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 ||||
通“載”。承載。 | 《國語·周語上》:“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 | ||||
介詞 | 由於;取決於。表示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 depend on; rest with | 《尚書·湯誥》:“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八章:“打上打不上,那就在你了。” | ||
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處所、時間、範圍或事物存在的位置,有時表示與事物的性質、狀態有關的方面。 | in;on;at | 《尚書·洛誥》:“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陳毅《讀時下雜文因憶魯迅》詩:“成績與缺點,樣樣計在內。” | |||
副詞 | 表示行為、動作或狀態處在進行中或持續中。 | 巴金《探索集·“思想複雜”》:“一切都會變,一切都在變。我也在變。”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九章:“同志們有的在抽煙,有的在吃乾糧。” | 在讀 | ||
助詞 |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可能,相當於“得”。 |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 |||
表示一定的語氣。 | 王安石《華嚴院此君亭》:“煩君惜此根株在,乞與伶倫學鳳凰。” | ||||
相當於“着”。 |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料想雙親像,他每留在。” | ||||
名詞 | 處所。 | 陶潛《飲酒》詩之一:“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遼史·營衞志上》:“無日不營,無在不衞。” | |||
- | “在”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難”等否定詞。 | 張天翼《兒女們》:“為了大家的生命財產,公司倒了也在所不惜。” | 在所不辭;在所難免 | ||
cái | 副詞 | 通“才(才)”。表示數量少。 | 《漢書·賈誼傳》:“長沙迺在二萬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
在古籍釋義
編輯在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昨代切(zài)
在説文解字注
存也。存,恤問也。《釋詁》:“徂、在,存也。在、存,察也。”按,《虞夏書》在訓察,謂在與伺音同,即存問之義也。在之義,古訓為存問,今義但訓為存亡之存。
(説明:粗體字為《説文解字》原文,其餘為段玉裁註文)
在廣韻
昨宰切,上海從 ‖才聲之部(zài)
在,居也。存也。昨宰切。一。
昨代切,去代從 ‖才聲之部(zài)
在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 𡉈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竝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又存也。《論語》:父母在。
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為家,謂所居為行在所。
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又昨代切,音載。義同。
又葉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於毛,不離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又葉才裏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 從土從才。本作𡉈,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即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從上轉去,亦非。
在近義辨析
編輯正、在
當(dāng)、在。
1.表示時間,“當”不能跟單獨的時間詞組合,“在”不受這個限制,如:在2000年(不能説“當2000年”)、在以前(不能説“當以前”)。2.表示處所,“當”只能跟少數名詞組合,不能跟處所詞、方位詞組合;“在”正相反,只能跟處所詞、方位詞組合,不能跟一般名詞組合:當頭潑冷水(不能説“當頭上潑冷水”)、在頭上潑冷水(不能説“在頭潑冷水”)。
[16]
在字形書法
編輯在字形對比
在書寫提示
“𠂇”從上、左包圍“土”,底部“土”高。“𠂇”,首筆橫居上居中,長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至左下格;第三筆豎與第二筆撇相接於橫中線。“土”,兩橫上短下長,都從左下格起筆寫在橫中線下方;豎筆從橫中線上方起筆, 寫在豎中線右側。
[3]
在書法欣賞
在音韻集匯
編輯在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dzʰ | əɡ | |
王力系統 | 之 | dz | ə | |
董同龢系統 | 之 | dzʰ | ə̂ɡ | |
周法高系統 | 之 | dz | əɣ | |
李方桂系統 | 之 | dz | əgx | |
西漢 | 之 | |||
東漢 | 之 | |||
魏 | 咍 | əї | ||
晉 | 咍 | əї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皆灰咍廢 | əi | |
北魏後期北齊 | 皆灰咍廢 | əi | ||
齊梁陳北周隋 | 灰咍廢 | əi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dzʰ | ɑ̆i | |
擬音/王力系統 | dz | ɒ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zʰ | A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dz | ə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z | ậ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dzʰ | əi |
在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四呼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在 | 在 | 蟹 | 上聲 | 十五海 | 從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昨宰切 | dzʰAi | |
載 | 蟹 | 去聲 | 十九代 | 從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昨代切 | dzʰAi | |||
集韻 | 在 | 蟹 | 上聲 | 十五海 | 從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盡亥切 | dzɒi | ||
在 | 蟹 | 去聲 | 十九代 | 從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晬(昨)代切 | dzɒi | |||
禮部韻略 | 上聲 | 海 | 盡亥切 | |||||||||
去聲 | 代 | 昨代切 | ||||||||||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 | 上聲 | 海 | 盡亥切 | |||||||||
去聲 | 代 | 昨代切 | ||||||||||
中原音韻 | 在 | 去聲 | 皆來 | 精 | 開口呼 | 全清 | tsai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皆來 | 臧賽切 | |||||||||
去聲 | 皆來 | 葉才去聲 | ||||||||||
洪武正韻 | 在 | 上聲 | 六解 | 從 | 昨 | 全濁 | 盡亥切 | dz‘ai | ||||
在 | 去聲 | 六泰 | 從 | 昨 | 全濁 | 昨代切 | dz‘ai | |||||
分韻撮要 | 在 | 陽去 | 第十九栽宰載 | 精 |
在方音集匯
編輯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發音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sai | 51 | 去聲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ai | 51 | 去聲 | 口語讀音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ai | 35 | 陽平 | 口語讀音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ai | 55 | 陰平 | 俗讀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sɛ | 21 | 去聲 | 未註明異讀原因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sɛ | 55 | 上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ɛ | 55 | 上聲 | 口語讀音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sæ | 5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sai | 3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ai | 35 | 去聲 | 口語讀音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sai | 13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ai | 13 | 去聲 | 口語讀音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sᴇ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sɛ | 55 | 去聲 | |
晉語 | 太原 | tsai | 45 | 去聲 | |
吳語 | 蘇州 | zᴇ | 31 | 陽去 | |
吳語 | 上海 | zᴇ | 113 | 陽去 | |
吳語 | 温州 | ze | 34 | 陽上 | 文讀 |
吳語 | 温州 | zɿ | 34 | 陽上 | 白讀 |
湘語 | 長沙 | tsai | 45 | 陰去 | 文讀 |
湘語 | 長沙 | tsai | 21 | 陽去 | 白讀 |
湘語 | 長沙 | tai | 21 | 陽去 | 白讀 |
湘語 | 雙峯 | dze | 33 | 陽去 | |
湘語 | 雙峯 | de | 33 | 陽去 | 口語讀音 |
贛語 | 南昌 | tsʰai | 21 | 陽去 | |
客家話 | 梅縣 | tsʰai | 52 | 去聲 | 文讀 |
客家話 | 梅縣 | tsʰɔi | 44 | 陰平 | 白讀 |
客家話 | 梅縣 | hɔi | 44 | 陰平 | 口語讀音 |
粵語 | 廣州 | tʃɔi | 22 | 陽去 | |
粵語 | 陽江 | tʃɔi | 54 | 陽去 | 文讀 |
粵語 | 陽江 | tʃʰɔi | 54 | 陽去 | 白讀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tsai | 33 | 陽去 | 文讀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tsʰai | 33 | 陽去 | 白讀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ti | 33 | 陽去 | 白讀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tsai | 35 | 陽上 | 文讀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to | 35 | 陽上 | 白讀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tsai | 242 | 陽去 | 文讀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tøy | 242 | 陽去 | 白讀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tsai | 42 | 陽入 | 文讀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to | 44 | 陽去 | 白讀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1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8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7
- 4. 在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5]
- 5. 平水韻 十賄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16]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34
- 7. 俞紹宏.説“才”[J].巢湖學院學報,2007,(第1期):162-164
- 8. 夏淥著. 評康殷文字學[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07:341-344.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08.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19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220.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61.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268.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74;391.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918
- 1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多功能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12:136.
- 17. “在”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6]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