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川(拼音:chu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模擬兩岸之間有水流過的樣子。川的本義是河流、水道。大凡有河流的地方都會有平地,所以“川”又指山間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勢低的地帶,即平川。川也是中國四川省的簡稱。
中文名
拼    音
chuān
部    首
丿(傳統歸巛部)
五    筆
KTHH [3] 
倉    頡
LLL [3] 
鄭    碼
ND [3] 
筆    順
①撇、②豎、③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043) [1] 
平水韻
下平聲·一先 [4] 
總筆畫
1+2、3+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統一碼
5DDD [3] 
異體字
巛、𤰏
四角碼
2200₀
注音字母
ㄔㄨㄢ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甲骨文(圖1-3)的“川”,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彎彎曲曲的河流。字中兩邊的兩條曲線,形象地描畫出河流的兩岸,河中的幾個小點,是指奔湍急的河水。圖3的甲骨文中的三個小點消失了,這是為了書寫的方便,仍然為象形字,像眾水並流之形。金文(圖4)和小篆(圖6)基本沿襲圖3的甲骨文。隸書(圖7)和楷書進一步將筆畫平直化。《説文解字》認為疏浚加深加寬“𡿨(quǎn)”“巜(kuài)”而成川。小水為𡿨,即小河、小溝之類。將“𡿨”擴充一倍為“巜”,三倍為“川”,因而“川”為大河,按許慎的説法,“川”為會意字,其實“川”的含義可以從甲骨文中看出,當是象形字。 [5] 
“川”的本義是河流意思。常見的“川流不息”“山川大河”“百川歸海”等等都是河流的意思。江河兩岸多是平坦的陸地或良田沃土,故川字又表示平原、草原。成語“一馬平川”即能縱馬飛奔的平地。 [17]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河流;水道。
stream;
river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吁嗟乎!黃河東走匯百川,自來表裏太行山。”
河川;山川;川流不息
河流的源頭。

戰國楚·屈原招魂》:“川穀徑復,流潺湲些。”

河神。

《論語· 雍也》 :“犁牛之子騂(xīng)且角,雖欮勿用,山川其舍諸。”

平原,原野。
plain
《樂府詩集·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
唐·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川地;秦川;米糧川;一馬平川
道路。

翟強《劉順清》第三場:“劉順清,我再走進這一條川,進溝來站定了抬起頭來看。”
川資;川費;川程
(Chuān)四川省的簡稱。
Sichuan province

川劇川菜;川繡;川軍
(Chuān)姓氏用字。



動詞
用同“穿”。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蕭雲仙迎入川堂,作揖奉坐。”

參考資料: [6-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下】【川部】昌緣切(chuān)
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𡿨(quǎn)巜(kuài),距川。”言深巛之水會為川也。凡川之屬皆從川。
【註釋】①“貫穿”句:張行孚《釋巛》:“川訓貫穿通流水,謂水至川則貫穿通流而無所礙。”貫、穿、通:同義連用。貫穿通流,即通流,通暢流動。②《虞書》:指《皋陶謨》。今本作“浚畎澮距(到)川”。 [9] 

説文解字注

“毌穿通流水也”注:毌,各本作貫。毌,穿物持之也。穿,通也。巛則毌穿通流,又大於巜矣。水有始出謂川者,如《爾雅》水注川曰谿(溪),許雲泉出通川為谷是也。有絕大乃謂川者,如皋陶謨𡿨巜距川,考工記澮達於川是也。本小水之名,因以為大水之名。
“《虞書》曰”注:謂古文皋陶謨。
“‘濬𡿨巜,歫(距)巛。’”注:歫,各本作距,今正。今《尚書》作畎澮距川者,後人所改也。
“言深𡿨巜之水會為川也”注:此偁《尚書》釋之。以見《尚書》之川與川字有間矣。川,今昌緣切。古音在十三部。讀如春。雲漢之詩是也。 [10] 

廣韻

昌緣切,平仙昌 ‖川聲元3部(chuān)
川,山川也。蔡邕《月令章句》曰:“眾流注海曰川。”《釋名》曰:“川者,穿也,穿地而流也。”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部】川;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闢流川。注:通流。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注: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迴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眾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週,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注: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又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注:川,竅也。
又葉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為虐,如惔如焚。《前漢·敍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12]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川”的筆畫順序 “川”的筆畫順序
❶三筆分立,間距相等,頂部左、中低右高,底部中最高,右最低。❷首筆撇在左半格;第二筆豎在豎中線;第三筆長豎在右半格,起筆高,收筆低。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ʰ
i̯wan
先秦
王力系統
ȶʰ
ǐw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h
jiən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w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w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ɕʰ
i̯wɛ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ɕʰ
ǐw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ɕʰ
juæ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ɕʰ
iuæ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śh
jwä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ɕʰ
(參考資料:漢典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穿
平聲
下平二仙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昌緣切
tɕʰjuæ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八諄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樞倫切
ʨʰiuen
穿
平聲
下平二𠑗(仙)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昌緣切
ʨʰiuæn
中原音韻

陰平
先天
穿

撮口呼

次清

ʈʂʼiu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昌專切

洪武正韻
穿

平聲
十一先
穿


次清
昌緣切
tʃ‘ye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穿



次清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ua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uæ̃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fʰæ̃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ua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ua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ʊ̃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uõ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ʰuæ̃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ʰø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ʰy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ʰyẽ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ʰuĩ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ʰɔ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ɔ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ʰy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ʰin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ʰuan
55
陰平
文讀
tsʰ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ue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ʰu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ʰyɪ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7]
  • 4.    平水韻 一先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28]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28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98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7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03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71-2272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4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65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9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30]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8]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66
  • 17.    鄭春蘭 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60-6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