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候,漢語詞彙,拼音:huǒ hou,意思是指在烹飪過程中,根據菜餚原料老嫩硬軟與厚薄大小和菜餚的製作要求,採用的火力大小與時間長短。火候是烹調技術的關鍵環節。有好的原料、輔料、刀工,若火候不夠,菜餚不能入味,甚至半生不熟;若過火,就不能使菜餚鮮嫩爽滑,甚至會糊焦。
- 中文名
- 火候
- 拼 音
- huǒ hou
- 釋 義
- 燒火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
- 活 動
- 烹飪
火候釋義
編輯1.燒火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
2.中藥炮製中,指藥物加熱炒制時火力大小的運用,加熱時間的長短及藥物在受熱過程中內外出現的變化特徵的綜合概括。
3.比喻修養程度的深淺。
4.比喻緊要的時機。
火候出處
編輯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酒食》:“ 貞元 中,有一將軍家出飯食,每説物無不堪吃,惟在火候,善均五味。”
葉聖陶 《未厭集·小病》:“口味鹹淡,火候文烈,只要經她的手,便剛好恰當,最合適於我。
《西遊記》第七回:“真個光陰迅速,不覺七七四十九日, 老君 的火候俱全。”
楊朔 《黃海日出》:“她們四發四中,摧毀了四輛坦克靶,武藝可算練到火候。”
《孽海花》第三十回:“ 三兒 暗忖那話兒來了,但是我不可鹵莽,便把心事露出,火候還沒有熟呢。”
魯迅 《偽自由書·後記》:“現在,聽説已到組織團體的火候了。”
[1]
- 參考資料
-
- 1. 資料 .百度詞典[引用日期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