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代帝陵

鎖定
漢代主要分西漢時期和東漢時期,漢代帝陵是指西漢東漢皇帝陵墓。分別分佈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其年代約自公元前 2世紀至公元2世紀。
1970年以後,曾對西漢帝陵的方位和陵園形制作過調查驗證,還發掘過西漢帝陵附近的陪葬墓。漢代帝陵的形制為中國古代皇帝的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帝陵制度有很大的影響。
中文名
漢代帝陵
地    點
陝西省西安市、河南省洛陽市
朝    代
漢代
屬    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代帝陵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

漢代帝陵東漢帝陵

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採用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
劉秀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把貴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辦法加以擴大,運用到陵寢制度中。
西漢時期寢殿一般建築在陵園之中,廟建於陵園之外,大規模的祭祀典禮多在廟中進行。東漢把這一禮儀移置陵園中。東漢明帝時,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會集賀皇帝的禮儀和八月舉行的"酎祭"一併搬到陵園中。
這樣,宗廟的地位開始下降。為了適應陵園中舉行祭祀的需要,陵園建築也增添了新內容,開始在陵前建築祭殿,還在陵旁建築懸掛大鐘,以便祭祀時鳴鐘。東漢陵寢的這一變化,正是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官員團結在皇帝周圍,以鞏固東漢的統治。
東漢陵園四周的建築也與西漢相異,不築垣牆,改用"行馬"。通往陵冢的神道兩側還列置成對石雕。東漢開創了在神道兩側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進一步顯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這一建制為以後各朝所沿用並發展了。
東漢帝陵地下建築改變了西漢以柏木黃心為槨的制度,多用石頭砌建槨室,稱為"黃腸題湊"。東漢十二個帝陵,除獻帝禪陵遠在河內郡山陽以外,其他十一個帝陵都在洛陽故城附近。

漢代帝陵光武帝原陵

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附近。南依山勢平緩的邙山,北顧山巒起伏的太行,波濤滾滾的黃河沿陵北側咆哮東去。這裏風景秀麗,是引人注目的形勝之地。
光武帝的陵冢位於陵園北部,坐北朝南,封土為陵,當地百姓稱之為"劉秀墳"。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
傳説過去老百姓多到這裏撫碑擇吉問兇: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從陵冢到門闕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原排列有石象石馬石雕和整齊葱蘢的柏樹。柏樹猶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聳入雲的柏樹,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傳説是象徵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雲台二十八將"。

漢代帝陵漢明帝顯節陵

漢明帝顯節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邙山以南,俗稱“大漢冢”。
東漢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初封東海公,後立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期間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宮之家。為維護邊境安寧,多次遣兵出擊匈奴,後設置西域都護。他崇好儒佛,在洛陽建了白馬寺
後世皇帝曾為明帝顯節陵建制寢殿等。關於白馬寺,是明帝所建。傳説有一天明帝夢見金光閃爍的一個人,有六丈高,頭頂上都是日月的光環,胡神稱他為佛。於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尋訪,得到了經像。當時是由白馬馱經而來,因此得名白馬寺。明帝死後,起祗園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築。由此可想而知。當年的陵園建築是相當宏偉壯觀的。
根據歷史資料,顯節陵的地宮也極為奢麗。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着、連壁、偃月、神獸等。
顯節陵曾經被盜。陵前留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佈,非常壯觀。

漢代帝陵漢章帝敬陵

漢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稱“二漢冢”。章帝在位期間注重民事,平徭減賦。並且詔郡國舉行明經,使儒學日盛。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偉。陵冢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仍然不減當年風采。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圍沒有發現磚瓦遺物。説明當時可能沒有寢廟建築,與史料記載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