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族歷史

鎖定
滿族歷史悠久,滿族歷史據推測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時期。 [1-2]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
1115年,由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國。 [3-4]  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公元1635年皇太極廢舊族名,改稱“滿洲”。公元1636年改後金為清。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隨後徹底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定都北京。辛亥革命後通稱“滿族”。 [5] 
滿族統治階級建立的清朝,代表中國封建地主階級持續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多年。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十六世紀末以蒙文字母為基礎創制的。後又在字母右邊或加圈,或加點,史稱“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
聚居於東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東北三省的瀋陽、鞍山、大連、撫順、長春、哈爾濱等城市中的滿族主要從事工商活動。散居於全國各地的滿族,主要是工人,知識分子也較多。 [6]  滿族重視教育,善於學習,文人輩出。對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都有突出的貢獻。
中文名
滿族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of Manchu
發源地
中國東北
起    源
7000年前

滿族歷史早期文明

滿族世居祖國的東北部,地域遼闊。
滿族歷史據推測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
肅慎人 肅慎人
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户。中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説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着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
肅慎人是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居民之一,他們生活在長白山以北,東濱大海以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肅慎人以狩獵遊牧為主業,擅騎射,性勇猛。 [7]  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周武王與周成王時,史書上曾記載他們進獻過“楛矢石始砮”。在中國以後的史書中,肅慎即被稱為“挹婁”。挹婁生活的地區大致與肅慎相同,不過一部分部落已遷徙到今吉林省和遼寧省東北部。這時挹婁與中央政權的關係更為密切。挹婁人以採獵為主,種五穀、養牲畜。到了北朝和隋唐時期,肅慎人和挹婁的後人被稱為“勿吉”和“靺鞨”。他們與中原王朝不僅有密切的經濟聯繫,而且也有了密切的政治聯繫。隋煬帝曾封其首領突地稽為“遼西太守”,唐太宗封其為“右衞將軍”。 [8] 

滿族歷史渤海國時期

公元7世紀末,大祚榮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在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地方政權“振國”。唐中期,渤海統一了拂涅、號室等部,統轄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鮮半島北部、東臨大海、西南達今遼寧省北部及東部。建國初期有編户十餘萬,人口數十萬,後期人口逐漸增至五百萬左右。從而獲得了“海東盛國”的稱譽。到9世紀末,渤海國被遼所滅。唐開元元年(713年),大祚榮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便以渤海為號。 [7] 
靺鞨部落中的另一部分黑水部分佈很廣,其生活地域在今黑龍江省愛輝縣以東、依蘭縣以北、直臨大海的黑龍江下游地區。唐玄宗時,封其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後又設黑水軍、黑水府。 [9] 

滿族歷史遼金時期

遼亡渤海後,南遷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隨之向南遷徙渤海故地,逐漸取代渤海而興。五代時黑水靺鞨稱為“女真”,遼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稱女直。此後,女真這一稱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7] 
女真人 女真人
遼代女真人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熟女真或系遼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生女真,或不繫遼籍女真;居住在兩者之間的被稱為回霸(一作回紇)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顏部,由於鐵的傳入和使用,生產發展較快。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起兵反遼並建立金朝。金朝建立以後,與北宋聯合滅遼,不久又南進,取代北宋王朝,形成與南宋並立的局面。 [7] 
公元12世紀,金朝女真人中,出現了一種社會組織,稱為“猛安謀克”。猛安為部落單位,謀克為氏族單位。起初,1猛安可包括8至10個謀克,其首領稱為“勃極烈”。金朝建立前,定製為每300户為1謀克,10謀克為1猛安。猛安謀克不僅是軍事組織,也是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所有組織成員,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並佔有一定的土地。金朝最高統治者通過宗室、將領控制着猛安謀克組織。進入中原後,猛安謀剋制度又推廣於“歸附降人”,包括漢人和契丹人。金熙宗在位期間(1135-1137年)發展為軍事、生產和地方行政機構三位一體的封建化組織。按金朝官制:猛安為從四品,掌管軍務,訓練武藝,勸課農桑,並同諸防禦州的防禦使一樣,負有“防捍不虞,御製盜賦”的任務。謀克為從五品,掌撫輯軍户,訓練武藝,並負有除不管理常平倉之外縣令所有的職權。謀克之下分設村寨,50户以上設寨使1人,以按比户口,催督賦役。猛安謀克人户平時在訓練之餘,從事農業生產。有戰事則丁壯接受徵發,自置鞍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產。猛安謀剋制度,作為女真族創建的一種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和制度,在對外戰爭與對內統治等方面,尤其是在前期,曾起到重要作用:促進了當時分散的女真各部結成為一個統一的女真族;在滅遼攻宋戰爭中,大大增強了女真兵的戰鬥力;在猛安謀克組織下的大批女真人迅速遷到新佔領地區屯駐,鞏固了對新徵服地區的統治;同時,對於大量新徵服地方採用猛安謀克編制,減弱了當地人的反抗。此後,分散各地的女真猛安謀克户往往將所受田土租與漢族佃農耕作,收取地租。猛安謀克不事生產又疏於訓練,戰鬥力逐漸衰弱。它與後金及清代的八旗制度頗有類似之處。 [10]  [7] 
金朝佔領中原地區以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徒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在近百年的發展演變中,大部分女真人與漢人及其他民族融合了,只有散居於今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中下游、東臨大海的女真人延續下來。這些女真人主要以漁獵為生。後在蒙古軍隊的強大壓力之下,遷都開封,向南發展,並與南宋交戰10餘年,致使腹背受敵。1234年金國被蒙古國所滅。 [10] 
滿洲即與這部分女真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金朝是當時佔領中國華北、東北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其全盛時代的統治範圍為:東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一帶,包括庫頁島千島羣島;西北到河套地區;西邊接壤西夏;南邊以秦嶺淮河一線與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緊密的集合在一起,人們對一個統一的女真民族的認識更加清晰,在金朝統治中原時期,進入中原的女真人雖逐漸漢化但保持着相對的民族獨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國所滅,當初留在東北以及後來陸續回到東北的女真人後來發展為現今的滿族

滿族歷史元朝時期

金亡後,女真成了蒙古汗國的被統治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女真人為元王朝管轄下的居民。蒙古汗國和元王朝對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與蒙古兩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關係。首先是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設置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機構,“設官牧民,隨俗而治”。
1235年(即乙未歲,金亡後的第二年),在圖門江北一帶設開元(治所在今東寧縣東)、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東)兩萬户府後,接着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區設立許多路、府、所,管理諸支女真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改遼東路總管府為開元路,女真人皆被納入開元路。在遼陽瀋陽等路相繼成立後,開元路只管轄瀋陽路以北(今遼寧省鐵嶺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瀋陽、遼陽等路分別統領。為了對分散的、處於後進階段上的水達達等“隨俗而治”。
皇慶元年(1312年)前將開元路東北部地區劃設水達達路,與開元路同屬遼陽行省管轄。水達達路是元朝女真的主要分佈地區,元王朝在其境內先後設立了許多府所。見於史籍的除前述桃温等5個軍民萬户府和水達達、肇州2個屯田萬户府外,在黑龍江口奴兒干地方設有徵東元帥府,府治在阿姆貢河對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龍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户府,治所在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地方;在今烏蘇里江流域設阿速古兒(烏蘇里江古名)千户所;在今俄羅斯境內濱海地區置有鯨海日本海)、木答哈、牙蘭千户所。
元朝統治者通過上述機構和職官,在女真地區徵收賦税、籤軍應役、發佈禁令等,實施全面政治統治。元朝向女真徵收的賦税是實物,有糧食、布匹、各種野獸皮張和海東青等。不過由於諸支女真人所從事的主要生產不一,故繳納的實物也各有側重。蒙古貴族在女真人中籤軍應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後。首見於中統四年(1263年)。是年,元王朝命亦裏不花在“女直、水達達及乞列賓地合簽鎮守軍”3000人,調歸塔匣來領之。
元朝在女真地區發佈過的禁令,有屠殺之禁、酒禁、弓矢(捕獵)之禁、出產金銀禁。這些禁令極大多數是為防止女真反抗而發佈的。這不僅反映在這些禁令都發布在元初,隨着元王朝統治在全國的鞏固先後解除,尤能説明這一實質的是後兩項禁令。因為狩獵和生產金銀本是正常的社會生產,狩獵還是女真人解決衣食之需的傳統社會生產部門,所以詔令禁止,顯然是因這兩種生產與“強兵”和製造兵器有密切聯繫。
元末明初一部分女真人南遷,到達吉林省和遼寧省北部及東部一帶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為三大部分,在明朝記載中分別被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後來形成滿族的主要成員。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下把這些約佔金朝女真總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 [11] 

滿族歷史明朝時期

明代女真人按其地理位置和社會發展程度,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稱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分佈在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抵鴨綠江邊。海西女真分佈於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轉彎處。東海女真分佈於建州、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地區,大體從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龍江流域,東達海岸。在社會經濟長足發展的情況下,女真人從狩獵和遊牧走向了定居,其經濟也從過去的狩獵經濟,轉為主要從事農業,輔之以狩獵和採集。從社會形態和階級關係上看,已經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階級,清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説:“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數十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習射獵,知稼穡”。明王朝在廣大的女真地區設立了380多個羈縻衞、所,又在黑龍江與恆滾河匯合口對岸的特林地方,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封女真各部首領為都督、都指揮、千户、百户、鎮撫等職,給予敕書、印信、衣冠和鈔幣,並規定了朝貢與馬市的時間與待遇,加強了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直接統治。明初以降,以奴兒干都司為中心,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六條交通幹線,設驛站40多座,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進一步促進了女真與漢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10]  [7] 
成化三年(紀元1467年),建州左衞的實力居於三衞之冠,引起了明朝的猜忌,遂於當年趁其來邊市貢馬之機將其拘禁起來並加以殺害。同年9月,明軍聯絡朝鮮部隊在24日向建州左衞發動突然襲擊,包圍了女真的營地。經過歷時一個月的大規模搜捕和圍剿,殺死女真人千餘名,並將其多年積畜劫掠一空。在這場劫難之中,毗鄰的建州衞也未能倖免,李滿住及其長子古納哈亦遭殺害。擔任這次屠殺的明朝總兵趙輔描繪説:“一夷而見逃,剖心而碎其腦,粉其骨而塗其膏,強壯就戮,老稚盡俘”,“旬月之內,虜境以之蕭條”。這是建州女真第三次遭到明朝與朝鮮聯軍的屠戮,前兩次發生在宣德八年(紀元1433年)與正統二年(紀元1466年)。明朝與朝鮮于成化十四年(紀元1478年)和十五年(紀元1479年)連續兩次圍剿建州女真,對該地區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當時,兩軍約定“可屠者屠之……盡滅乃矣”(出處同前)的方針,完全是意圖對建州女真採取種族滅絕的政策。 [12] 
八旗制度作為一種社會與政治合一、兵民合一的組織,對於有效地組織民眾進行戰爭,對清統一全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經濟發展,出現“滿洲民殷國富”的局面。同時,在政治和軍事上進行改革,1587年,在二道河畔建立費阿拉城,六月“定國政”,確立了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對狩獵組織牛錄,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對後金及清王朝的歷史,以及滿族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建立大金國,自稱“英明汗”,史稱後金。後在統一女真各部和對明朝的戰爭中,先後將都城遷至遼陽東京城和瀋陽。1626年,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改元“天聰”。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在這一時期陸續組建完成。 [7]  [10] 
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各個族羣納入八旗之下,現代滿族雛形自此形成。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相當數量的遼東漢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鮮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

滿族歷史清朝時期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建元崇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鞏固和發展後金政權,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為清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7]  [10]  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明朝覆滅,建立了覆蓋明朝東北、關內領土及西北的清朝
康熙時期,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攻喀爾喀蒙古,並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 康熙帝3次率軍親征漠北。二十九年七月,他親自進駐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節制全軍。八月一日兩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交戰。噶爾丹僅率數千人逃回科布多。三十四年五月,東犯克魯倫河(今蒙古國境內)以北巴顏烏蘭。三十五年五月,康熙帝命費揚古統帥清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南之宗莫德)與噶爾丹主力軍隊激戰竟日,噶爾丹軍陣大亂,清軍追擊30餘里,殲敵數千。噶爾丹率殘部倉皇西逃。次年春,康熙帝親赴寧夏,進剿噶爾丹殘部。同年三月,噶爾丹暴病而亡。繼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首領的策忘阿拉布坦,於五十五年進犯西藏。次年十一月攻佔喇薩(今西藏拉薩),造成西藏地方動亂。五十九年八月,清軍進入喇薩,控制西藏政局,準噶爾殘部逃回伊犁。
雍正時期,雍正五年(1727)噶爾丹策零繼策妄阿拉布坦為準噶爾首領後,即遣使清廷要求派人入藏熬茶(向喇嘛寺廟發放佈施),清政府未允其請,並令噶爾丹策零將發動叛亂的青海和碩特部貴族首領羅卜藏丹津送回。一年之後, 雍正帝決意出兵準部。八年,噶爾丹策零押送羅卜藏丹津的隊伍行至中途,探知清軍西進來討,便返回伊犁。九年六月噶爾丹策零大敗清軍。十年六月,噶爾丹策零進掠克魯倫地區,與清軍相遇,雙方在額爾德尼昭(光顯寺)激戰,準噶爾軍隊中伏被圍,僅噶爾丹策零等率殘部突圍。
乾隆時期,清政府為了完成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統一,曾兩次出兵準噶爾部、進軍伊犁。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十七年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支持下奪取了準噶爾部統治權,不久兩人又發生火併。十九年阿睦爾撒納投清。清政府決定進軍伊犁。二十年五月,達瓦齊退守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松柏邊卡),遭清軍夜襲,達瓦齊越天山奔南疆,在烏什為回部霍吉斯擒獲,押交清廷。八月,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清政府於二十一年三月佔領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入哈薩克阿克賚牧地。不久他又向俄國求援。二十二年二月清軍再次進軍伊犁。七月,阿睦爾撒納兵敗逃入俄境,不久死於痘疫。清政府通過上述戰爭,打擊了準噶爾貴族上層的割據勢力,統一了西北邊疆,有力地抵制了俄國勢力的擴張。
明朝末年,沙皇俄國趁機向中國黑龍江地區進犯。康熙帝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調到西南,有個俄國逃犯乘機帶了八十四名匪徒竄到中國雅克薩,在那裏築起堡壘,四出搶掠。他們把搶來的貂皮獻給沙皇。沙皇不但赦免了逃犯的罪,還派他當了雅克薩長官,想永遠霸佔中國土地。
康熙帝剛剛平定三藩之亂,聽到東北邊境遭到侵犯,他親自到盛京,一面派將軍彭春、郎談借打獵為名到邊境偵察;一面要當地官員修造戰船,建立城堡,準備征討敵人。作好一切準備之後,派人送信給雅克薩的俄軍頭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薩,沙俄軍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薩增兵,準備跟清朝對抗。在和平解決無望的情況下,康熙帝發佈了進軍令。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為都統,率領陸軍水軍一萬五千人,浩浩蕩蕩開到雅克薩城下,把雅克薩圍了起來。 沙俄軍隊經過幾年的準備,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彭春觀察了地形之後,在城南筑起土山,讓兵士站在土山上往城裏放弩箭。城裏的俄軍以為清兵要在城南進攻,就把兵力拉到城南。哪兒知道清軍卻在城北隱蔽地方放了火炮,乘城北敵人防守空虛,突然轟起炮來。炮彈在城頭呼嘯着飛向城裏,敵人的城樓被炮彈擊中了,熊熊燃燒起來。此次戰役俄軍被我方打敗。但是,遭到慘敗的俄軍並沒有死心,他們打聽到清軍撤出的消息,過了不久,又帶兵溜回雅克薩,把城堡修築得更加堅固。邊境的警報傳到了北京,康熙帝決定把侵略軍徹底消滅。第二年夏天,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再一次進軍雅克薩。這一次,清軍的炮火更加猛烈,俄兵幾次出城反撲,都被清軍打了回去。最後只剩下了一百五十個人。沙俄政府慌忙派使者趕到北京,要求談判。康熙帝才下令停止攻城。公元1689年,中國政府派出代表索額圖,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舉行和談,劃分了兩國邊界,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這就是《尼布楚條約》。 [13] 
清王朝從維護政權長治久安的利益出發,在康乾盛世時期,進行了一系列鞏固邊疆、抵抗外國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政治軍事活動。如康熙年間,平息吳三桂“三蕃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收復台灣,並設立一府三縣,隸福建省。經過雅克薩反擊戰,阻止了沙俄侵略者對中國東北邊疆的蠶食。清俄雙方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清政府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用了70餘年時間,征服了雄踞西北的準噶爾蒙古汗國,統一了天山南北,設立伊犁將軍嚴兵把守,粉碎了沙俄向中國西北邊疆擴張的陰謀。在西藏地區,清政府選派駐藏大臣,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並且確立了達賴與班禪轉世的“金瓶掣籤”制度,使西藏直接為中央政府所管轄。與此同時,清政府先後平定了上層貴族叛亂和受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持的廓爾喀(尼泊爾歷史上的統治王朝)入侵,鞏固了中國西南邊疆。
清王朝的漫長統治中,中國國內各民族基本已結成比較穩固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從近代鴉片戰爭以來,無論是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還是陰謀顛覆,都沒能使中國重演歷史上的分裂局面。 大清王朝的建立和發展,最終確定了中國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而極盛時的清朝版圖僅次於元朝,西抵葱嶺和巴爾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地區,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羣島。從17世紀後半葉(康熙朝)到18世紀末(乾隆朝),是中國帝制及傳統社會的鼎盛時期。期間雖有戰爭,但工商業百年興旺,人口升至3億,竟佔到當時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可不幸的是,清王朝接着逐漸走入腐敗沒落之途。由於保守思想的沉積,閉關鎖國和妄自尊大,當世界大變革風起雲湧的時候,當中國必須直面西方勢力的時候,卻只能糾纏於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之中,導致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落伍。雖然清王朝在最後階段,曾推行過一系列的“新政”,但為時已晚。儘管如此,沒落的清王朝縱然一再被迫割地(總共割掉了150餘萬平方千米),清帝退位時,仍給中國留下了1,140多萬平方千米的遼闊疆域。 [14] 
在晚清時期,儘管清政府腐敗沒落,但滿族人民及八旗官兵卻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浴血奮戰,譜寫了許多震撼人心的英勇事蹟。在鴉片戰爭中,駐防在山東青州的滿洲八旗幾百名將士與數十倍於己的英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駐防在鎮江的滿、蒙八旗官兵,在很多外省援兵逃走的情況下,面對15,000名英軍,毅然拼死抵抗,進行激烈的巷戰。旗兵"死傷十之八九",副都統海齡也壯烈殉國。1858年6月,滿、蒙、漢各族八旗官兵,打沉敵艦5只,打傷6只,打死打傷英國侵略軍1,578人,法軍14人,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勝利。歷史更不容遺忘的是,1860年9月21日,在同英法聯軍的八里橋大決戰中,許多滿族官兵和蒙古、漢等民族官兵一道,在清軍統帥僧格林沁陣前指揮下,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驚天動地的英雄悲歌。

滿族歷史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對旗人進行了迫害和屠殺。就全國而言,驅逐韃虜口號產生了強大的激發作用,革命軍與八旗軍之間的仇視對立情緒未能因清帝遜位而及時化解,局部的武裝衝突也沒能避免,在南京、西安、福州、荊州等地,上演了種族仇殺的慘劇。 [15]  漢口“滿人被殺者共有三百名”;武昌“各處皆有滿人死屍,計滿人被殺者八百人”。西安旗營“所有滿族人都被殺害”,太原滿城“全城無一逃生者”。武昌“殺旗人無數,裸體懸諸城牆,以大鐵錘釘其四肢,作射擊之標的”。新軍第9鎮士兵攻南京失利後退入鎮江,闖進已投降的旗營,屠戮旗人。西安滿城破後,“民軍以種種原因,切齒滿族,又以滿營閉城堅抗,致土匪得乘機搶掠,擾亂秩序,大忿之,故殺戮頗多”。 [16] 
辛亥革命後的幾十年裏,在大漢族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國民黨反動派及一些反動的或對滿族抱有很深成見的文人學者,對清朝的歷史評價是不全面的,對滿族的認識和評價也是不公正的。大漢族主義者,把滿族入主中原,同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各民族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開拓、捍衞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發展、繁榮祖國的經濟,共同創造、豐富祖國的燦爛文化,謂之“異國外族侵略”,把清朝末年的一切罪過統統扣在滿族人民的頭上,似乎要讓滿族子孫後代替祖宗去贖罪認錯,替清朝滿漢蒙貴族統治者捱罵受辱,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極大的傷害了廣大滿族大眾的民族自尊心,迫使大約一半人不敢或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滿族而更改為其他民族成分了。 [17]  不敢承認自己是滿族,或改成漢姓漢名。關外有的滿族人甚至生計沒有着落。這樣,在滿族的發展史上出現了人口增長緩慢甚至下降的現象。
但在日本侵華時期,廣大滿族人民為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廣大人民包括滿族人民紛紛組織起來,奮起抵抗。先後組織了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東北民眾自衞軍、蒙邊鎮威第一義勇軍、遼西抗日義勇軍、少年鐵血軍等抗擊日寇侵略。在抗日戰爭中有大量滿族志士為國捐軀,湧現出了黃顯聲、鄧鐵梅、關永芳、唐聚伍、李春潤、佟麟閣、關嚮應等難以數計的滿族抗日英雄。在解放戰爭中,滿族人民也同樣表現出色。據《丹東滿族志》、《寬城縣民族誌》、《豐寧縣民族誌》等記載,僅岫巖縣就有革命英烈136名,鳳城縣114名,寬甸縣52名,寬城縣286名,豐寧縣133名。從這些局部的統計中,也可以看出滿族人民為祖國統一做出的重大犧牲與貢獻。

滿族歷史共和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後,滿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樣,獲得了參與國家管理的政治平等權利。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滿族人董魯安出席會議,並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會上決定改北平名為北京,以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1949年,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故清醇親王奕誤第七子載濤出席會議。1950年,載濤列席全國政協擴大會議,後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各少數民族獲得了民族平等權利,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許多滿族人要求人民政府承認他們是少數民族,並享有民族平等權利,滿族人民半個世紀要求民族平等的意願。 [18]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才正式承認滿族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恢復了滿族作為少數民族應有的待遇。在清代隸屬於滿洲八旗的一些錫伯、索倫等在當代則成為了錫伯族鄂温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不同於滿族的獨立民族。
1956年2月18日,由國務院發出《關於今後在行文中和書報雜誌裏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通知指出“滿清”這個名詞是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當時封建統治者這一段歷史遺留下來的稱謂,為了增進民族團結,今後除了引用歷史文獻外,一律不要用“滿清”這個名稱,將滿族人民同滿族統治者區別開來。此後周恩來總理在闡述中國民族政策及接見滿族皇室人員時專門談到滿族問題,並明確指出“滿族的問題,是要恢復滿族應有的地位。” [19]  。1957年,北京市郊區相繼成立了一批滿族鄉:懷柔縣喇叭溝門滿族鄉、轉山子滿族鄉、七道河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東黃梁滿族鄉、密雲縣檀營滿、蒙民族鄉。1958年滿族自治鄉改為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後,1983年檀營滿蒙民族鄉恢復重建,隨後恢復了喇叭溝門和長哨營等滿族鄉。與此同時,在一些滿族散居的地區,滿族也與其他少數民族聯合成立民族鄉。 [20]  許多之前隱瞞民族身份的滿族人恢復了民族身份,滿族的人口數量也因此成倍增長。以前隱瞞滿族成分,或者沒有申報滿族成分的羣眾紛紛自願地恢復和改正,這樣使得曾一度呈現零增長趨勢的滿族人口又開始正常發展起來。雖然1964年全國人口普查時,滿族人口僅為2,695,675人,大大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
正當滿族民族平等權力得以實現的時候,"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給滿族及全國人民造成大災大難。在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中,一些滿族知識分子被錯劃為右派。著名評書演員連闊如,著名書畫家、教授啓功等,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18]  文革時期,滿族遭受了嚴重的迫害老舍因不堪凌辱,滿懷悲憤,投湖自盡。更多的滿族知名人士被抄家,蹲牛棚,受批判,遭勞改。他們受盡人格侮辱,受盡肉體折磨。在北京的滿族。故清宗室、王公貴族、軍政官員及其後裔等,幾乎無例外地在文革中受到衝擊。他們被抄家、被揪鬥、被勞改、被下放,倍受折磨,無一倖免。 [18]  部分人對待滿族文化進行摧毀,滿族迎來了第二次低谷。
1981年,國家有關部門發佈《關於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處理原則的通知》。許多滿族人恢復或改正了滿族成分。這其中包括一部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人後裔和部分漢族。在吉林市烏拉街出現了“山東滿族人”的亂象。 [21-22]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遼寧、河北、內蒙和吉林等省區陸續成立了一批滿族自治縣:遼寧10個自治縣,其中滿族有8個,分別是:鞍山市所轄岫巖滿族自治縣、撫順市所轄的新賓、清源滿族自治縣、本溪市轄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丹東市轄鳳城、寬甸滿族自治縣、錦州市轄北鎮滿族自治縣。河北省6個自治縣:其中滿族自治縣4個,分別是秦皇島市所屬青龍滿族自治縣、承德市轄寬城、豐寧滿族自治縣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四平所屬伊通滿族自治縣。其中,遼寧省鳳城滿族自治縣於1994年3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北鎮滿族自治縣於199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一批滿族(或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聯合)自治鄉、鎮,計遼寧省87個,吉林省11個,黑龍江省11個,河北省81個,北京3個,天津1個,內蒙古自治區3個。 [10]  [20] 
隨着黨的民族政策落實,滿族幹部不隊伍不斷髮展壯大,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力。1959年,北京市滿族人口為89181人,其中有幹部1586人。1978年統計,改革開放之前,遼寧省就有滿族幹部19287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幹部10716人。1978年溥傑先生當選為全國人大會代表,滿族書畫家啓功教授擔任了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及全國各地的人大、政協中,都有不少滿族的代表。1980年岫巖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在345名人民代表中,經選舉產生了176名滿族代表,佔代表總名額的51%,略高於當時滿族在岫巖總人口中的比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共有17名滿族代表。1996年,遼寧全省少數民族幹部已達16萬多人,佔全省幹部總數的10%以上,各級黨政領導班子中,少數民族幹部有了較大的增加。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